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将应用性、工具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 应用意识 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倡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数学问题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通过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热爱数学,乐于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将应用性、工具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能唤起学生的思考欲望,没有发现就没有创造。而且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从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将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绝对值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在新课导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车站两辆出租车载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收取相同的车费,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只考虑其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
在定理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问题:“如图1,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C处,B村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帮忙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我因势利导地说,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解答题目时,就容易多了。
同时,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研究教学策略,自制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软件,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更好地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精心编制练习题,体验数学的工具性
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地编写与生活、市场经济等有关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看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工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最大值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习题:我班陈亮同学的爸爸是做家电销售的,一种家电的进价是30元,销售定价为42元时,可销售180个;定价每增加1元,销售量将减少10个。若要获得最大利润,则定价为多少?最大利润是多少?请同学们帮陈亮的爸爸算算。从习题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除此之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学生体检后,可让学生了解今年同学的身高、体重情况,与好朋友比比自己长高了没有;平时积攒的零用钱要做好支付账,提醒自己不乱花钱,把钱用到“刀刃”上;假期和家人外出,设计出便宜的乘车方案;关心家里每月的水电费,提醒家人要节约用水,用电……这都要亲自去量一量,称一称,比一比,算一算。提炼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变成生活问题。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做起题目来也轻松多了。
三、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课后一些美丽图案可利用多媒体将其制作成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案的画法。学生会惊奇地看到:风车图案的每一叶片可收缩为一条线段,当叶片为伸展或收缩状态时均可旋转成其他图案;紫荆花图案由鼠标拖动旋转控制点,可演示开花和结果的形态过程等。在美的熏陶中,学生会感到图形变换无穷,妙不可言,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富有智力价值的数学游戏,它有利于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了“单项式”概念后,设计在树上摘标有单项式的苹果游戏,学生用鼠标点选苹果拖到篮子里,计算机迅速作出判断,摘对了给予鼓励,摘错了提示错误,并且苹果返回到树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概念,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过程。
四、开展探究性活动,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著名的数学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笔记本上,用在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例如举行一次野炊活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收集大量信息,深化统计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调查市场行情,让学生亲自去粮店买米,去菜市场买菜,等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买菜中的估值,人民币的支付,菜的搭配和选择等策略活动。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应用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发挥作用,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最佳学习状态,同时又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念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建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2]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第1版.
关键词: 应用意识 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倡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数学问题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通过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热爱数学,乐于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将应用性、工具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能唤起学生的思考欲望,没有发现就没有创造。而且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从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将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绝对值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在新课导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车站两辆出租车载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收取相同的车费,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只考虑其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
在定理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问题:“如图1,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C处,B村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帮忙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我因势利导地说,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解答题目时,就容易多了。
同时,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研究教学策略,自制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软件,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更好地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精心编制练习题,体验数学的工具性
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地编写与生活、市场经济等有关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看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工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最大值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习题:我班陈亮同学的爸爸是做家电销售的,一种家电的进价是30元,销售定价为42元时,可销售180个;定价每增加1元,销售量将减少10个。若要获得最大利润,则定价为多少?最大利润是多少?请同学们帮陈亮的爸爸算算。从习题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除此之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学生体检后,可让学生了解今年同学的身高、体重情况,与好朋友比比自己长高了没有;平时积攒的零用钱要做好支付账,提醒自己不乱花钱,把钱用到“刀刃”上;假期和家人外出,设计出便宜的乘车方案;关心家里每月的水电费,提醒家人要节约用水,用电……这都要亲自去量一量,称一称,比一比,算一算。提炼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变成生活问题。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做起题目来也轻松多了。
三、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课后一些美丽图案可利用多媒体将其制作成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案的画法。学生会惊奇地看到:风车图案的每一叶片可收缩为一条线段,当叶片为伸展或收缩状态时均可旋转成其他图案;紫荆花图案由鼠标拖动旋转控制点,可演示开花和结果的形态过程等。在美的熏陶中,学生会感到图形变换无穷,妙不可言,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富有智力价值的数学游戏,它有利于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了“单项式”概念后,设计在树上摘标有单项式的苹果游戏,学生用鼠标点选苹果拖到篮子里,计算机迅速作出判断,摘对了给予鼓励,摘错了提示错误,并且苹果返回到树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概念,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过程。
四、开展探究性活动,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著名的数学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笔记本上,用在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例如举行一次野炊活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收集大量信息,深化统计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调查市场行情,让学生亲自去粮店买米,去菜市场买菜,等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买菜中的估值,人民币的支付,菜的搭配和选择等策略活动。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应用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发挥作用,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最佳学习状态,同时又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念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建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2]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