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源逐年下滑,而高校录取率攀升,三本、高职高专面临生存困境,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竞争和生存压力大,专业化教育太强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讲授知识跟不上社会更新换代的速度等方面,同时分析了导致生源减少的原因,对如何加强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生源高校教育影响建议一、生源减少的原因
生源下降,有多方面原因,据教育部门解释,主要是因为适龄学生减少。而从现实分析,除了适龄学生减少这一客观因素之外,弃考人数增多也是重要原因。教育部曾在2009年公布当年的弃考人数为84万,此后未再公布其他年份相关弃考数据,但具分析,我国每年弃考规模大约在100万左右。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带来的适龄人口下降是高考生源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那么次因则是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入学的“三放弃”现象的增加。
二、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专业化的培养和教育,使得学生一进入学校以后就被限定在某个专业领域学习。而在高考中,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其实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因为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固化的专业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成为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二)大学知识跟不上社会需要
上世纪90年代后,科技飞速发展,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毕业后,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当白领、坐办公室,而一旦开始实实在在的职业、实实在在的工作却发现有很多的不熟悉。
简单的“通才式”教育就是典型问题。一些大学生反映,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他们几乎什么都要学,但很明显一些知识根本无助于提高专业能力,但为了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却又不得不学。导致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出现了这样的倾向:一是为国外的大学培养留学生。二是为高一级的研究生学习培养像高考那样的考生。
(三)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生源数的减少和考生的弃考,对于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对于三本和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减少,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地区的高职高专和三本院校已经很难按计划招满学生,在分阶段进行志愿填报的地区,达到高职线却放弃填报志愿的学生占到总考生数的10%甚至20%,有的三本院校、高职院校遭遇“零投档”。如果这种局面持续,我国很快就会出现一批三本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关门倒闭。
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过强,大学办得像政府,大学校长通过行政力量指派,大学内部以权力大小、行政运作的方式来配置资源,大学管理缺乏活力,更谈不上创新思维。
三、高校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对招生数量的宏观调控
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对未来就业形势进行预测,适当的缩减招生计划,控制招生数量,调整办学方向与定位,通过严格的效能考核,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不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师资力量、特色特长、就业前景等,设定不同专业数量的消长趋向,进行分类发展。及早制定出台高校退出机制,对一些濒临破产的高校,如部分水平低下的民办学校,进行强制性调整,避免因为生源迅速下降、学校倒闭带来的社会动荡。
(二)探索去行政化改革,终结大学“权力至上”
教育质量的背后是教育制度问题,最重要的是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有了办学自主权,学校才能避免追求“大而全”的东西,才能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因此,必须真正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层面进行的合作办学,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模式。例如,由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合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等。
(三)加强教育改革主体间的联系
教育改革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和职业界。政府对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管理方式及采取的政策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的发展水平。在知识经济社会,政府在发展教育中有三大积极作用:(1)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方式和务实灵活的调节政策。在教育部门与实务界间搭起沟通协作的桥梁。(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倡导创新精神。(3)扩大教育的科研与开发、成果传播与运用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以更加开放、更为民主的理念,以伙伴者的姿态与大学、企业等共同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政府理应成为教育的主体之一,而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角色。
(四)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在我们国家的高新区,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都建设了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等等。按照新的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与产业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围绕企业需要推进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高校具有教育和科研的双重职能,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为贫困学生开辟多种求学保障渠道
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会计进一步国际化、信息化,对现代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教育改革中,只有明确教育改革的主体和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他方面进行研究。教育模式改革,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改革都是重要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高考人数减少态势不变,生源减少有利于中国高校教育改革.
[2]高考生源减少是教育改革契机.东方早报,2012-6-5.
[3]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4]崔来廷,王洪儒.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1).
[5]朱浩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2).
[6]杨德广.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10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7]程方平.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生源下降,有多方面原因,据教育部门解释,主要是因为适龄学生减少。而从现实分析,除了适龄学生减少这一客观因素之外,弃考人数增多也是重要原因。教育部曾在2009年公布当年的弃考人数为84万,此后未再公布其他年份相关弃考数据,但具分析,我国每年弃考规模大约在100万左右。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带来的适龄人口下降是高考生源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那么次因则是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入学的“三放弃”现象的增加。
二、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专业化的培养和教育,使得学生一进入学校以后就被限定在某个专业领域学习。而在高考中,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其实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因为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固化的专业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成为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二)大学知识跟不上社会需要
上世纪90年代后,科技飞速发展,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毕业后,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当白领、坐办公室,而一旦开始实实在在的职业、实实在在的工作却发现有很多的不熟悉。
简单的“通才式”教育就是典型问题。一些大学生反映,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他们几乎什么都要学,但很明显一些知识根本无助于提高专业能力,但为了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却又不得不学。导致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出现了这样的倾向:一是为国外的大学培养留学生。二是为高一级的研究生学习培养像高考那样的考生。
(三)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生源数的减少和考生的弃考,对于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对于三本和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减少,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地区的高职高专和三本院校已经很难按计划招满学生,在分阶段进行志愿填报的地区,达到高职线却放弃填报志愿的学生占到总考生数的10%甚至20%,有的三本院校、高职院校遭遇“零投档”。如果这种局面持续,我国很快就会出现一批三本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关门倒闭。
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过强,大学办得像政府,大学校长通过行政力量指派,大学内部以权力大小、行政运作的方式来配置资源,大学管理缺乏活力,更谈不上创新思维。
三、高校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对招生数量的宏观调控
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对未来就业形势进行预测,适当的缩减招生计划,控制招生数量,调整办学方向与定位,通过严格的效能考核,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不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师资力量、特色特长、就业前景等,设定不同专业数量的消长趋向,进行分类发展。及早制定出台高校退出机制,对一些濒临破产的高校,如部分水平低下的民办学校,进行强制性调整,避免因为生源迅速下降、学校倒闭带来的社会动荡。
(二)探索去行政化改革,终结大学“权力至上”
教育质量的背后是教育制度问题,最重要的是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有了办学自主权,学校才能避免追求“大而全”的东西,才能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因此,必须真正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层面进行的合作办学,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模式。例如,由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合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等。
(三)加强教育改革主体间的联系
教育改革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和职业界。政府对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管理方式及采取的政策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的发展水平。在知识经济社会,政府在发展教育中有三大积极作用:(1)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方式和务实灵活的调节政策。在教育部门与实务界间搭起沟通协作的桥梁。(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倡导创新精神。(3)扩大教育的科研与开发、成果传播与运用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以更加开放、更为民主的理念,以伙伴者的姿态与大学、企业等共同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政府理应成为教育的主体之一,而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角色。
(四)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在我们国家的高新区,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都建设了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等等。按照新的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与产业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围绕企业需要推进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高校具有教育和科研的双重职能,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为贫困学生开辟多种求学保障渠道
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会计进一步国际化、信息化,对现代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教育改革中,只有明确教育改革的主体和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他方面进行研究。教育模式改革,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以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改革都是重要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高考人数减少态势不变,生源减少有利于中国高校教育改革.
[2]高考生源减少是教育改革契机.东方早报,2012-6-5.
[3]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4]崔来廷,王洪儒.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1).
[5]朱浩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2).
[6]杨德广.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10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7]程方平.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