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正确把握和实施教育惩戒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惩戒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全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十分关切的热点问题。《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的制定和出台,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校以及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行为,在学校、教师、家长之间搭建起沟通协调、共管共治的平台。实施教育惩戒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规则》的重要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确保《规则》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2020年12月29日,教育部發布《规则》,并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这是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体现了依法治教的宗旨。教育惩戒作学校和教师管理学生违规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手段,是教师的法定管教职权。中小学教师应正确把握和实施教育惩戒,这对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惩戒的概念及遵循的原则
  推动《规则》各项规定落到实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理解教育惩戒的内涵。《规则》第二条明确规定,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这一规定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属性和实施主体,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不是单独赋予学校、教师一种权力。二是明确了实施的对象和方式,是对违规违纪学生的管理、训导和矫治。三是强调了行为的目的性,是为了使学生引以为戒,并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单单是为了惩戒而惩戒。
  为了确保教育惩戒实施效果,《规则》第四条明确了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坚持育人为本。学校、教师要以关心关爱学生为宗旨,注重感情投入和人文关怀,达到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目的。为此,《规则》第十三条规定,“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后,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帮扶,对改正错误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第十四条规定,“学生受到教育惩戒或者纪律处分后,能够诚恳认错、积极改正的,可以提前解除教育惩戒或者纪律处分。” 第二,明确实施教育惩戒要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合法合规。学校、教师要以事先公布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为依据,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为此,《规则》第五条、第六条要求,校规校纪中的行为规范和教育惩戒措施应当明确,并应事先公布,未经公布的校规校纪不得施行;还规定实施较重或者严重教育惩戒,要事前听取陈述申辩、事后给予救济。第三,要求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犯错程度相适应。《规则》要求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一贯表现、主观认识、悔过态度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然后决定实施哪一种惩戒措施,以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教育惩戒应采取的措施及遵循的程序
  我们知道,学校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在这里,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与学生本应是和谐共生的双方,但近年来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家长状告教师的事件却屡见报端。究其原因,就是学校、教师管理学生的“度”很难把握。基于此,《规则》规定了教育惩戒应采取的措施和程序,解决了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的问题。
  《规则》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根据学生违规违纪的轻重程度,分别对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的措施做出规定。其中,一般教育惩戒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较重教育惩戒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同时,《规则》还对学校、教师实施每一类教育惩戒时的程序作出专门规定。一是实施一般教育惩戒时,可以由教师当场实施,且可以事后根据情况告知学生家长;二是实施较重教育惩戒时,教师应当报告学校,由学校决定实施,且学校应及时告知家长;三是严重教育惩戒,只能由学校实施,且必须事先告知家长;四是在实施严重教育惩戒和给予纪律处分时,应当把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作为必经的前置程序,学生或者家长申请听证的,学校应当组织听证。这样的规定,既减少和避免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也提醒家长应当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职责,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教,最终形成学校、教师、家长共管共治的良好局面。
  教育惩戒不能超过限度
  为避免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时超过限度,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规则》第十二条专门对禁止实施的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做了明确和细化,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划定了“红线”。
  我国自古就有“玉不琢,不成器”“严师出高徒”等古训。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过教师对学生严格管教的情形,“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他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仔细分析这句话,可以看出,戒尺和罚跪这两种措施应是针对违规违纪程度不同学生的惩罚。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事情。现如今,也发生过个别教师用尺击打学生手心、罚抄单词50遍、罚200个深蹲、对考第一产生怀疑等现象。虽然教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时代不同了,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也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不能超过限度。
  《规则》第十二条所列事项十分具体,包括: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因个人或者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因个人情绪、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指派学生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等七项。《规则》划定的这些“红线”,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了标尺,既有利于教师规范行为、把握尺度,也有利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学校、教师要正当实施教育惩戒
  《规则》的出台,解决了困扰教师多年的教育惩戒难题,使教师面对“熊孩子”时可以依法依规实施惩戒,再也不用害怕学生家长到学校吵闹,也不用担心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遇到家校纠纷就处分老师。为保证学校、教师能够正当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在多方面作了细致的规定。
  一是要求学校、教师提高认识,加强学习,为正当实施教育惩戒打下基础。《规则》第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师正确履行职责的意识与能力。”面对违规违纪的学生,教师要现场做出惩戒,不可能对着条文去套,看违反了哪一条,该用什么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学透《规则》,对实施教育惩戒的各种情况了然于胸,哪些情况适用什么惩戒办法,哪些办法不能使用,都要清楚明白。只有这样,学校、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才能不越规逾矩。
  二是强化对教师合法权益的维护,保证教师大胆实施教育惩戒。长期以来,没有规范性文件明确教育惩戒和体罚的界限,很多对学生的正常的惩戒被误解为体罚,教育主管部门因没有依据也无法作出公正的处理,使得许多教师为了自保而选择得过且过。为保证教师敢于实施教育惩戒,《规则》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教师因实施教育惩戒与学生及其家长发生纠纷,学校应当及时进行处理,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懲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第十六条规定,“家长威胁、侮辱、伤害教师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法保护教师人身安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情形严重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并配合公安机关、司法机关追究责任。”这样的规定,相当于给教师穿上一层保护衣,广大教师从此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三是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提示教师要慎重实施教育惩戒。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合法惩戒,目的是起警示作用,使其回归正途。教师不要时刻高举惩戒的“大棒”,动辄以惩戒来要挟学生,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为此,《规则》第十四条、十七条、十八条分别规定了教育惩戒后的救济渠道,包括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学生和家长向学校申诉、向主管部门申诉,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还可以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惩戒只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不是目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不会因为一次惩戒就永不再犯,教师要尽量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感化学生,少用慎用教育惩戒权。
  《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使教师管理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提高了教师依法、依规从教的意识,保障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民族风俗和习惯又有差别,所以《规则》第五条规定,“学校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依法制定、完善校规校纪,明确学生行为规范,健全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和规则。”因此,各地各校要把学习宣传《规则》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健全和完善《规则》提出的各种制度,确保《规则》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山东省武城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  人类在各种认知活动中往往会碰到一些疑惑、难解的问题,由此产生迷惑、疑虑等各种心理状态。这些具有问题性的心理状态也强化着人的思考和研究,促使人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问题性心理就是思维上的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圆园员苑版)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
期刊
学生违反课堂、学校纪律,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管教和约束,但稍有差池又会引发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与学校的批评、指责,导致“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两难.那么,教
期刊
基于学校劳动教育现状确立劳动树人目标,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和综合树人功能。确立“自理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四大板块的劳动教育内容,探索多样化课程实施途径:以“一日劳动”和“收纳课程”为载体,实施自理性劳动课程;以“分餐课程”为抓手,开展班级服务性劳动课程;以“植物课程”为基点,开展全员生产性劳动;以“STEAM课程”为核心,开展创造性劳动课程;以主题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建立劳动树人校本课程评价方式,做到过程评价、方式多样,结果评价、
新文科背景下的德语人才培养,要求立足语言根基,不断探索与各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转变。教学团队通过开展真实问题导向下的基础德语课程教学,将德语语言教学和真实问题有机结合,以中德餐桌礼仪真实问题为例,通过查阅资料、分工合作、集体研讨,在规定时间内开展文化对比、营造文化情景和实践体验教学等策略,实现真实问题和语言教学之间的融合。实践证明,在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提出、问题剖析、实践验证、总结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为了更好地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目的,对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参与课程设置、校企师资共享、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订人才考核方案、台企文化进校园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以系统地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
英语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无论是升学考试,还是今后的长远发展,英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略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是一线英语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以“培优补差”为出发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则能很好地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弱化学生学习水平严重分化的现象。基于此,以九年级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对“培优补差”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策略进行了分析。
近年国家“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型校长。我理解的专家型校长,就是立足校情、师情、学情,提炼办学理念,明晰治校目标,筛选出引领师生卓越成长的方法,讲好做出来、干出来的自我经验,辐射学校的思想文化。为此,专家型校长的研修行动,要从办学要素、教育教学等内涵视角,塑造专家型校长的形象特征和行为特点,明确办学思路与研修指向,通过主题式课例研修行动,提升专家型校长的专
期刊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已有饮食习惯方面进行一次梳理和检查,能让孩子有快乐生活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渗透好道德教育和道德熏陶,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成长。
针对当前军队院校生长军官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岗位任职能力与部队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与部队训练实际衔接不紧等问题,提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形成学科专业体系与岗位能力体系并存的二元教学设计思想,构建了基于岗位任职能力的体系化课程建设方法,推动军队院校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发展。
随着我省新高考的实施和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制定,“情境”成为新高考考查的载体,这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学校班级管理实际以及本地乡土生活实际,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新的形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