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傅教我要绝对认真
师傅马景来,1953年出生;徒弟曹彦生,1984年出生,两人相差31岁。
1971年,不满17岁的马景来参加工作,开始了3年的学徒生活。因为当时的师傅不愿意把真正的绝活儿传授给他,马景来十分苦恼,只好一边偷偷学艺,一边细细琢磨,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成了航天科工二院283厂的技术“大拿”。他的绝活儿是铝合金薄壁舱体加工,加工精度能达到一丝,也就是0.01毫米。
曹彦生很幸运。11年前,在山西某技校上学的他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数控大赛,引起了大赛评委马景来的注意。技校毕业后,曹彦生来到283厂,成了马景来的徒弟。原来,马景来早就相中了这个好苗子,“技术要传承给优秀的年轻人。”
从基本的站姿、装卡,到自己的绝技绝活儿,马景来手把手地教给曹彦生。他说:“我觉得过去那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没有任何好处,即使你不讲人家也会摸索。只有教出好徒弟,才能把手艺延续下去。”
对于曹彦生来说,马景来既是工作中的严师,也是生活中的慈父。殊不知,这亲如父子的二人,在刚刚结为师徒的时候,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磨合岁月。
刚到厂里的时候,曹彦生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把学校学来的技术好好展示一下。可没想到,师傅分给他的是一台老旧的设备,工作也很简单,就是日复一日地飞平面。飞平面就是把生产使用的基础件的几个面铣平。曹彦生有些不满,“设备不先进,每天都在做最基础的工作,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又枯燥又乏累,特别郁闷。”
当时,马景来要求徒弟每次编程后都要检查一遍,并做好工作记录。曹彦生觉得师傅古板又唠叨,自己技术这么好,编个程序还能出错?所以常常趁着师傅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懒。
有一次,曹彦生输完程序后,没按照师傅的要求进行检查便开始操作。不承想,因为输错一个负号,方向反了,高速旋转的刀具直接切到工作台上,旋出了碗口大小的刀痕。曹彦生吓呆了,他说:“如果刀具飞出来,就是一个不敢想象的严重事故。”所幸的是,曹彦生工作时始终按照马景来的要求,手没有离开操作面板,及时反应过来,按照师傅之前的教导,把设备停了下来。“就那么零点几毫米就旋了一个大坑。如果不是师傅始终严格要求我们操作时手不离台,反复给我们讲各种操作技巧和突发事件处置办法的话,那绝对得出大事。”
接到小组长报告的马景来立即赶了过来,确定机器和人员安全无恙后,劈头盖脸把曹彦生一顿骂。心有余悸的曹彦生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是性格温和的师傅第一次对自己发火。但也正是这次惊险的事故,让曹彦生对师傅的教导有了新的认识。被他铣坏的那块工作台,现在还在继续使用。上面的烙印,时时提醒着曹彦生。“工作容不得一丝马虎,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师傅要求的,必须照着做。”
生产任务繁重时,曹彦生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早上8点上班,晚上11点才能下班,有时甚至还要通宵。年近花甲的马景来,也和徒弟一起加班、赶工。曹彦生说,他跟着师傅不仅学会怎么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做人。“这种加班,其实也是一种意志的磨炼。我飞得多、飞明白了,别人不懂的我懂了,别人沒积攒的我积攒了,别人没领悟的我领悟了。”
3年后,曹彦生一步步成长为车间的顶梁柱、全国技术能手,如今已经是北京市数控大赛的金牌教练。
有传承也要有改变
师傅曹彦生1984年出生;徒弟常晓飞,1988年出生,两人年龄相差4岁。
2009年,曹彦生也成了师傅,他的徒弟刚刚从技校毕业。与自己的师傅马景来相比,喜欢学习的曹彦生理论知识更加丰富,他喜欢把问题分析透彻,用理论加实践的方法传授给徒弟。
但师傅曾立下的规矩,被曹彦生传承下来。在马景来班组的每一台机器旁,都放着一个工作记录本。曹彦生说:“这从我当徒弟那会儿就传下来了。师傅教我要检查检查再检查,要做好记录,这样的话才不会出错。我也把这个习惯教给我的徒弟。”
曹彦生希望与徒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既是师徒,也是朋友。他说:“我跟师傅之间还是很传统的,尤其在技术交流的时候。如果对一个问题我有不一样的新想法的话,我肯定会要考虑师傅的感受,先想想我该不该说、怎么去说。现在我带徒弟,希望有一点儿改变,我们师徒间可以没有顾虑地互相探讨一些问题。”
徒弟常晓飞是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虚心学习,也给师傅争了光。2014年,他在曹彦生的指导下,夺得全国数控大赛第一名。这让曹彦生非常骄傲,“比我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师傅常晓飞,1988年出生;徒弟曹彦文,1993年出生,两人年龄相差5岁。
2015年,曹彦生的弟弟曹彦文从技校毕业,来到283厂,成为常晓飞的徒弟。
在马景来班组,一代代师徒传承下来,除了技术上的要求,辈分和规矩已经不像最初那样严谨。初出茅庐的曹彦文,一开始对只比自己大5岁的师傅,其实并不服气:“我可能有我自己的一点儿想法,想要尝试更多不同的方法。”常晓飞知道,对于90后,摆架子、定名分是无法折服的。只能靠实力、靠精湛的技术,才能让他真正接纳。
常晓飞说:“我从来不发脾气。有时候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做错了,我就让他看着我怎么做,用最快的方法做出做好的效果。当他真正认识到我的这个方法是对的,才能心服口服。”
有一年,曹彦文代表283厂去参加全国数控大赛。在选拔赛中,由于一点儿技术失误,他的成绩很不理想。看着垂头丧气的徒弟,常晓飞给他开了个小灶,彻底折服了这个心高气傲的90后。
曹彦文回忆说:“比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按照标准找平零件,我大概得两分多钟才能把那个零件给找正。师傅说,行了,你卸下来,看我怎么操作。”常晓飞让曹彦文站着自己身后,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漂亮地完成了这个环节。眼看着两人的差距,曹彦文彻底没了以往的桀骜不驯。或许在这个年轻人的心里,第一次真正读懂了“师傅”这个称谓背后的意义。
常晓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徒弟梳理,查找问题、纠正错误。在随后的比赛中,曹彦文如虎添翼,顺利扭转了此前的不利局势,一举夺冠,与师傅常晓飞,这个曾经的全国数控大赛第一名拥抱在一起。
马景来在63岁生日这天正式退休。徒弟们一起为师傅准备了一件特别的礼物——导弹模型车。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大家花了很多心思,把马景来教授的那些手艺基本都用上了。马景来笑着说:“挺好,这最能反映航天工匠的精神。”
283厂成立了以马景来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希望能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将老一辈工作者的奋进精神也融汇到更多年轻人的思想中。现在,这个工作室大部分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他们中有6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6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一人获得“航天科工集团十大杰出青年”荣誉。
师傅马景来,1953年出生;徒弟曹彦生,1984年出生,两人相差31岁。
1971年,不满17岁的马景来参加工作,开始了3年的学徒生活。因为当时的师傅不愿意把真正的绝活儿传授给他,马景来十分苦恼,只好一边偷偷学艺,一边细细琢磨,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成了航天科工二院283厂的技术“大拿”。他的绝活儿是铝合金薄壁舱体加工,加工精度能达到一丝,也就是0.01毫米。
曹彦生很幸运。11年前,在山西某技校上学的他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数控大赛,引起了大赛评委马景来的注意。技校毕业后,曹彦生来到283厂,成了马景来的徒弟。原来,马景来早就相中了这个好苗子,“技术要传承给优秀的年轻人。”
从基本的站姿、装卡,到自己的绝技绝活儿,马景来手把手地教给曹彦生。他说:“我觉得过去那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没有任何好处,即使你不讲人家也会摸索。只有教出好徒弟,才能把手艺延续下去。”
对于曹彦生来说,马景来既是工作中的严师,也是生活中的慈父。殊不知,这亲如父子的二人,在刚刚结为师徒的时候,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磨合岁月。
刚到厂里的时候,曹彦生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把学校学来的技术好好展示一下。可没想到,师傅分给他的是一台老旧的设备,工作也很简单,就是日复一日地飞平面。飞平面就是把生产使用的基础件的几个面铣平。曹彦生有些不满,“设备不先进,每天都在做最基础的工作,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又枯燥又乏累,特别郁闷。”
当时,马景来要求徒弟每次编程后都要检查一遍,并做好工作记录。曹彦生觉得师傅古板又唠叨,自己技术这么好,编个程序还能出错?所以常常趁着师傅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懒。
有一次,曹彦生输完程序后,没按照师傅的要求进行检查便开始操作。不承想,因为输错一个负号,方向反了,高速旋转的刀具直接切到工作台上,旋出了碗口大小的刀痕。曹彦生吓呆了,他说:“如果刀具飞出来,就是一个不敢想象的严重事故。”所幸的是,曹彦生工作时始终按照马景来的要求,手没有离开操作面板,及时反应过来,按照师傅之前的教导,把设备停了下来。“就那么零点几毫米就旋了一个大坑。如果不是师傅始终严格要求我们操作时手不离台,反复给我们讲各种操作技巧和突发事件处置办法的话,那绝对得出大事。”
接到小组长报告的马景来立即赶了过来,确定机器和人员安全无恙后,劈头盖脸把曹彦生一顿骂。心有余悸的曹彦生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是性格温和的师傅第一次对自己发火。但也正是这次惊险的事故,让曹彦生对师傅的教导有了新的认识。被他铣坏的那块工作台,现在还在继续使用。上面的烙印,时时提醒着曹彦生。“工作容不得一丝马虎,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师傅要求的,必须照着做。”
生产任务繁重时,曹彦生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早上8点上班,晚上11点才能下班,有时甚至还要通宵。年近花甲的马景来,也和徒弟一起加班、赶工。曹彦生说,他跟着师傅不仅学会怎么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做人。“这种加班,其实也是一种意志的磨炼。我飞得多、飞明白了,别人不懂的我懂了,别人沒积攒的我积攒了,别人没领悟的我领悟了。”
3年后,曹彦生一步步成长为车间的顶梁柱、全国技术能手,如今已经是北京市数控大赛的金牌教练。
有传承也要有改变
师傅曹彦生1984年出生;徒弟常晓飞,1988年出生,两人年龄相差4岁。
2009年,曹彦生也成了师傅,他的徒弟刚刚从技校毕业。与自己的师傅马景来相比,喜欢学习的曹彦生理论知识更加丰富,他喜欢把问题分析透彻,用理论加实践的方法传授给徒弟。
但师傅曾立下的规矩,被曹彦生传承下来。在马景来班组的每一台机器旁,都放着一个工作记录本。曹彦生说:“这从我当徒弟那会儿就传下来了。师傅教我要检查检查再检查,要做好记录,这样的话才不会出错。我也把这个习惯教给我的徒弟。”
曹彦生希望与徒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既是师徒,也是朋友。他说:“我跟师傅之间还是很传统的,尤其在技术交流的时候。如果对一个问题我有不一样的新想法的话,我肯定会要考虑师傅的感受,先想想我该不该说、怎么去说。现在我带徒弟,希望有一点儿改变,我们师徒间可以没有顾虑地互相探讨一些问题。”
徒弟常晓飞是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虚心学习,也给师傅争了光。2014年,他在曹彦生的指导下,夺得全国数控大赛第一名。这让曹彦生非常骄傲,“比我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师傅常晓飞,1988年出生;徒弟曹彦文,1993年出生,两人年龄相差5岁。
2015年,曹彦生的弟弟曹彦文从技校毕业,来到283厂,成为常晓飞的徒弟。
在马景来班组,一代代师徒传承下来,除了技术上的要求,辈分和规矩已经不像最初那样严谨。初出茅庐的曹彦文,一开始对只比自己大5岁的师傅,其实并不服气:“我可能有我自己的一点儿想法,想要尝试更多不同的方法。”常晓飞知道,对于90后,摆架子、定名分是无法折服的。只能靠实力、靠精湛的技术,才能让他真正接纳。
常晓飞说:“我从来不发脾气。有时候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做错了,我就让他看着我怎么做,用最快的方法做出做好的效果。当他真正认识到我的这个方法是对的,才能心服口服。”
有一年,曹彦文代表283厂去参加全国数控大赛。在选拔赛中,由于一点儿技术失误,他的成绩很不理想。看着垂头丧气的徒弟,常晓飞给他开了个小灶,彻底折服了这个心高气傲的90后。
曹彦文回忆说:“比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按照标准找平零件,我大概得两分多钟才能把那个零件给找正。师傅说,行了,你卸下来,看我怎么操作。”常晓飞让曹彦文站着自己身后,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漂亮地完成了这个环节。眼看着两人的差距,曹彦文彻底没了以往的桀骜不驯。或许在这个年轻人的心里,第一次真正读懂了“师傅”这个称谓背后的意义。
常晓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徒弟梳理,查找问题、纠正错误。在随后的比赛中,曹彦文如虎添翼,顺利扭转了此前的不利局势,一举夺冠,与师傅常晓飞,这个曾经的全国数控大赛第一名拥抱在一起。
马景来在63岁生日这天正式退休。徒弟们一起为师傅准备了一件特别的礼物——导弹模型车。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大家花了很多心思,把马景来教授的那些手艺基本都用上了。马景来笑着说:“挺好,这最能反映航天工匠的精神。”
283厂成立了以马景来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希望能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将老一辈工作者的奋进精神也融汇到更多年轻人的思想中。现在,这个工作室大部分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他们中有6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6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一人获得“航天科工集团十大杰出青年”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