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工种差异,工装也呈现出乱花迷眼的面目。在工种繁杂的矿山,我无数次目睹过上下班人群的壮阔,俨然一幕大型衣装剧。
第一次见工装是少年时。20世纪80年代末,离我家乡最近的矿山是小秦岭金矿,当时村里人唯一的打工地就是那。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成为村里第一位矿山爆破工,因他有一位亲戚在潼关国营金矿做管理,便辞了民办教书工作,上了矿山。那天,他坐在一棵核桃树下给一群人讲矿山经历,穿的上衣是草绿色作训服,裤子是米黄色大裆裤。我凑上去听热闹,察看着这套极其不协调的工装:它针脚异常密实,很多地方还走了双线,虽然洗了再洗,纹理已经模糊,但因布纱长期与机油相混,却有了皮质的光泽……却丝毫不影响他的高大。
多少年后,我亲身经历了才知道,最初见到的那身并不是真正的工装,而是他自己的混搭。也是多少年后,在天南地北的矿山,见过无数种混搭的工装方明白,千奇百怪、争艳斗彩的工装才是矿山工业最真的底色。
2001年,我正式成为一名矿工,从此,棉质的、皮质的、纤卡的、薄帆的,那些如四季风物的工装开始充满我的矿工生涯。
我见过工装最花哨的时段,是在喀喇昆仑山脉一处矿山工作的半年。从家乡出发时,秦岭的积雪还未化,我们40多人,行李塞得鼓囊,打算干够一年再回。每人都备了两套“正式”工装,一套棉袄棉裤,一套是薄料的,再加上其他任何可混搭成工装的衣物。
上山前,工头还给每个人买了一套工装,它是牛仔布料的,上面的商标是曲里拐弯的西亚文字。有认得商标的,说它产自塔吉克斯坦。第一次见舶来品的我们,自然不舍得穿,都压在箱底,打算做回乡的礼物。
所以上班第一天,就有了进城赶集般的情景——大伙儿穿着精心准备的工装,走向各自的岗位。工装多来自父辈退下来的老式旧衣,中山装、西装和各类制服,不一而足,但都指向一个特点:结实。因为这的岩石异常坚硬、锐利,各个都是工装的克星。
果然没出一个月,我们的工装变得褴褛不堪了。牛仔新工装不得不上身,工队立刻变得整齐统一,像一支受过训练的正规队伍。
喀喇昆仑山脉矿区半年,我们穿了多少套工装?没有人记得了。山上严重缺水,洗衣服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大部分人直接把新裝穿成旧衣,甚至铁衣。至今,我还保存着当年的那件牛仔上衣,它苍蓝细密、宽襟大袖,成了我所有衣服中的最爱,是南疆矿山生活的唯一物证与记忆。
在我的经历和记忆里,2000年前,似乎从没有正规工装一说,矿山工作如散兵游勇,四海为家,离正规的大国企很远。2000年后,哪怕是很小的生产单位,安全管理也提上日程,其中之一就是着装,工装的生产防护性质更日益显现。
2011年冬天,在延安青化砭,那是我唯一一次在煤矿工作,此前,我从事的都是金属矿业开采。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穿正规的工装,最直观的感受是棉质、柔软、吸水、防静电、保暖。矿上条件不错,有洗衣机和烘干房。8台风钻上下两层作业,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凿岩工,我的技术和经验显现了作用,一个月时间,我们掘进了80米。虽然是最苦的工作,却是最干净的一段劳动。每个人有3套工装,循环轮转,所以每次上班,我都能感觉到它温暖又淡淡的肥皂香。
半年后,我离开延安,离开了我迄今为止最美好的工装记忆,当初发的3套工装我留下两套,其中最新的一套送给当地一位开商店的青年。我至今还记得他站在柜台里微笑的样子。多少年里,我一直感到他在目送我,离开黄土高塬,辗转四方,直到今天。
第一次见工装是少年时。20世纪80年代末,离我家乡最近的矿山是小秦岭金矿,当时村里人唯一的打工地就是那。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成为村里第一位矿山爆破工,因他有一位亲戚在潼关国营金矿做管理,便辞了民办教书工作,上了矿山。那天,他坐在一棵核桃树下给一群人讲矿山经历,穿的上衣是草绿色作训服,裤子是米黄色大裆裤。我凑上去听热闹,察看着这套极其不协调的工装:它针脚异常密实,很多地方还走了双线,虽然洗了再洗,纹理已经模糊,但因布纱长期与机油相混,却有了皮质的光泽……却丝毫不影响他的高大。
多少年后,我亲身经历了才知道,最初见到的那身并不是真正的工装,而是他自己的混搭。也是多少年后,在天南地北的矿山,见过无数种混搭的工装方明白,千奇百怪、争艳斗彩的工装才是矿山工业最真的底色。
2001年,我正式成为一名矿工,从此,棉质的、皮质的、纤卡的、薄帆的,那些如四季风物的工装开始充满我的矿工生涯。
我见过工装最花哨的时段,是在喀喇昆仑山脉一处矿山工作的半年。从家乡出发时,秦岭的积雪还未化,我们40多人,行李塞得鼓囊,打算干够一年再回。每人都备了两套“正式”工装,一套棉袄棉裤,一套是薄料的,再加上其他任何可混搭成工装的衣物。
上山前,工头还给每个人买了一套工装,它是牛仔布料的,上面的商标是曲里拐弯的西亚文字。有认得商标的,说它产自塔吉克斯坦。第一次见舶来品的我们,自然不舍得穿,都压在箱底,打算做回乡的礼物。
所以上班第一天,就有了进城赶集般的情景——大伙儿穿着精心准备的工装,走向各自的岗位。工装多来自父辈退下来的老式旧衣,中山装、西装和各类制服,不一而足,但都指向一个特点:结实。因为这的岩石异常坚硬、锐利,各个都是工装的克星。
果然没出一个月,我们的工装变得褴褛不堪了。牛仔新工装不得不上身,工队立刻变得整齐统一,像一支受过训练的正规队伍。
喀喇昆仑山脉矿区半年,我们穿了多少套工装?没有人记得了。山上严重缺水,洗衣服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大部分人直接把新裝穿成旧衣,甚至铁衣。至今,我还保存着当年的那件牛仔上衣,它苍蓝细密、宽襟大袖,成了我所有衣服中的最爱,是南疆矿山生活的唯一物证与记忆。
在我的经历和记忆里,2000年前,似乎从没有正规工装一说,矿山工作如散兵游勇,四海为家,离正规的大国企很远。2000年后,哪怕是很小的生产单位,安全管理也提上日程,其中之一就是着装,工装的生产防护性质更日益显现。
2011年冬天,在延安青化砭,那是我唯一一次在煤矿工作,此前,我从事的都是金属矿业开采。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穿正规的工装,最直观的感受是棉质、柔软、吸水、防静电、保暖。矿上条件不错,有洗衣机和烘干房。8台风钻上下两层作业,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凿岩工,我的技术和经验显现了作用,一个月时间,我们掘进了80米。虽然是最苦的工作,却是最干净的一段劳动。每个人有3套工装,循环轮转,所以每次上班,我都能感觉到它温暖又淡淡的肥皂香。
半年后,我离开延安,离开了我迄今为止最美好的工装记忆,当初发的3套工装我留下两套,其中最新的一套送给当地一位开商店的青年。我至今还记得他站在柜台里微笑的样子。多少年里,我一直感到他在目送我,离开黄土高塬,辗转四方,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