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衣”恋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lip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工种差异,工装也呈现出乱花迷眼的面目。在工种繁杂的矿山,我无数次目睹过上下班人群的壮阔,俨然一幕大型衣装剧。
  第一次见工装是少年时。20世纪80年代末,离我家乡最近的矿山是小秦岭金矿,当时村里人唯一的打工地就是那。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成为村里第一位矿山爆破工,因他有一位亲戚在潼关国营金矿做管理,便辞了民办教书工作,上了矿山。那天,他坐在一棵核桃树下给一群人讲矿山经历,穿的上衣是草绿色作训服,裤子是米黄色大裆裤。我凑上去听热闹,察看着这套极其不协调的工装:它针脚异常密实,很多地方还走了双线,虽然洗了再洗,纹理已经模糊,但因布纱长期与机油相混,却有了皮质的光泽……却丝毫不影响他的高大。
  多少年后,我亲身经历了才知道,最初见到的那身并不是真正的工装,而是他自己的混搭。也是多少年后,在天南地北的矿山,见过无数种混搭的工装方明白,千奇百怪、争艳斗彩的工装才是矿山工业最真的底色。
  2001年,我正式成为一名矿工,从此,棉质的、皮质的、纤卡的、薄帆的,那些如四季风物的工装开始充满我的矿工生涯。


  我见过工装最花哨的时段,是在喀喇昆仑山脉一处矿山工作的半年。从家乡出发时,秦岭的积雪还未化,我们40多人,行李塞得鼓囊,打算干够一年再回。每人都备了两套“正式”工装,一套棉袄棉裤,一套是薄料的,再加上其他任何可混搭成工装的衣物。
  上山前,工头还给每个人买了一套工装,它是牛仔布料的,上面的商标是曲里拐弯的西亚文字。有认得商标的,说它产自塔吉克斯坦。第一次见舶来品的我们,自然不舍得穿,都压在箱底,打算做回乡的礼物。
  所以上班第一天,就有了进城赶集般的情景——大伙儿穿着精心准备的工装,走向各自的岗位。工装多来自父辈退下来的老式旧衣,中山装、西装和各类制服,不一而足,但都指向一个特点:结实。因为这的岩石异常坚硬、锐利,各个都是工装的克星。
  果然没出一个月,我们的工装变得褴褛不堪了。牛仔新工装不得不上身,工队立刻变得整齐统一,像一支受过训练的正规队伍。
  喀喇昆仑山脉矿区半年,我们穿了多少套工装?没有人记得了。山上严重缺水,洗衣服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大部分人直接把新裝穿成旧衣,甚至铁衣。至今,我还保存着当年的那件牛仔上衣,它苍蓝细密、宽襟大袖,成了我所有衣服中的最爱,是南疆矿山生活的唯一物证与记忆。
  在我的经历和记忆里,2000年前,似乎从没有正规工装一说,矿山工作如散兵游勇,四海为家,离正规的大国企很远。2000年后,哪怕是很小的生产单位,安全管理也提上日程,其中之一就是着装,工装的生产防护性质更日益显现。
  2011年冬天,在延安青化砭,那是我唯一一次在煤矿工作,此前,我从事的都是金属矿业开采。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穿正规的工装,最直观的感受是棉质、柔软、吸水、防静电、保暖。矿上条件不错,有洗衣机和烘干房。8台风钻上下两层作业,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凿岩工,我的技术和经验显现了作用,一个月时间,我们掘进了80米。虽然是最苦的工作,却是最干净的一段劳动。每个人有3套工装,循环轮转,所以每次上班,我都能感觉到它温暖又淡淡的肥皂香。
  半年后,我离开延安,离开了我迄今为止最美好的工装记忆,当初发的3套工装我留下两套,其中最新的一套送给当地一位开商店的青年。我至今还记得他站在柜台里微笑的样子。多少年里,我一直感到他在目送我,离开黄土高塬,辗转四方,直到今天。
其他文献
中国波士顿动力  央视牛年春晚亮点纷呈,24只四足机器人牛气冲天,着红装、载祥云,化身“拓荒牛”犇犇,与刘德华、王一博、关晓彤共起舞、同拜年,精彩演绎《牛起来》,过足了明星瘾,抢足了风头。  舞台下的犇犇,则脱下华丽外衣,勤勤恳恳地送盒饭,化身内外兼修的“打工牛”,圈粉无数。  这群牛犇犇来自杭州宇树科技公司,90后理工男王兴兴作为公司创始人兼CEO,专注四足机器人研究8年,早已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期刊
上周,我被领导选中,负责部门的季度总结。总结大会上,领导默默着听完全程后,把我不留情面地训斥了一通。领导向来以雷厉风行、要求严苛闻名,我也早就做好了被挑刺的心理准备。谁知道,就在我低头向领导致谢时,眼泪唰地落了下来。众目睽睽之下,我一边慌张地擦眼泪,一边保持微笑跟大家解释“我没事,我很好”,只想找一个地缝赶紧钻进去。  台下议论纷纷,估计是在嘲笑我玻璃心吧。说实话,我真没感觉有多委屈或不满,可眼泪
期刊
“号服”  4月19日,2021年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运行四部操作工郭大为发言时,身着的蓝色工装格外亮眼。  工裝,是职工在工作环境中的制式服装,它起源于何时何地,说法有很多。  18世纪,法国出现了连身裤和灯芯绒,这可以算是工装的前身。但在当时,连身裤是贵族青年的奇装异服,谈不上工人“专属”。  随着工业革
期刊
每天清晨醒来,你是如何开始护理你的皮肤的呢?洗面奶清洁皮肤,然后拍爽肤水,搽肌底液、眼部精华素、面部精华素、眼霜、乳液、精华霜、防晒霜、隔离霜、BB/CC霜,之后还要上各种彩妆。到晚上,则可能是卸妆、洗面奶清洁、拍爽肤水、敷面膜,之后再拍爽肤水,搽肌底液、眼部精华素、面部精华素、眼霜、乳液、精华晚霜……  就这样,每天费时间、费心血、费金钱,但最终却不一定能收获梦想中的好肌肤。  自2000年开始
期刊
立夏之后,天气渐热,妻子找出天蓝色的夏季短袖工装,催促让我换上。  早饭后,我赶到厂门口时,同事已提前先到,他依然还是那套秋冬季的深蓝色工装打扮。我们直奔安全例行监检第一站——敞开电器事业部。走进安全环境科,只见身着崭新米黄色工装的科长郎显栋迎面走来。  “啥时换装了?”有大半年没来,我对这新套新工装甚是好奇。“两个月了。”“咋没见有人穿呀?”“领导有指示,不让穿出事业部。”郎科长回答得倒挺麻利。
期刊
大隐于市  对中共满洲省委的过往与历史,一直早有耳闻。但得愿近身一瞧,却发生在不久前。  静待于街头一隅的青砖拱门,傲然挺立的硬山式瓦房,“不太显眼”,如果不是导航提示极有可能擦肩错过。与临街对望北市场的热闹喧腾不同,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静谧而又庄重。  抵达时,恰逢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在重新布展,探寻并没有从正门“福安里”巷子启幕,而是在靠西的员工通道,一扇黑色大铁门开始。跨入,一面印在内侧墙面、
期刊
工装源起于工业革命,最初就是作为最基础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而设计的。工人在既险峻又恶劣的条件下工作,需要的是一套耐磨、耐刮、耐脏又能保护作业安全的工装。这就要求设计师,除了对面料的选取精益求精外,还要对防护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如服装整體结构不合理会使运动受阻、色彩不合理会造成识别失误等。尽管在当时,这些基础防护功能,对工人的保护并不那么立竿见影,却也为工装的整体定位和发展趋势打下了基础。  随着工
期刊
李龙  \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作业一区85号站采油工\  我们采油工人经常接到天南海北各个区域的任务,总会遭遇一些极端天气,像“中俄天然气管线北段项目”,施工地在黑龙江黑河,平均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再比如“西气东输”项目,在大西北施工,气温虽然没有黑河那么低,但风沙大,风一吹起来,穿多少层羽绒服都没用,能吹进人的骨头缝里。后来,公司为我们配备了“纳米保温服”,工服应用了一种碳纤维纳米材料,又耐磨、
期刊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1964年,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响大江南北,也让石油工人形象深入人心。在火红的年代,石油人头戴狗皮帽,身穿“道道服”,脚踩大头鞋,穿林海、过荒地,扎根荒凉孤寂,守着茫茫雪原聆听钻机的欢唱……  回忆当年经历,我心中充满感慨。1962年,迫于生计,20岁的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在玉门油田的服装厂当缝纫工,为石油工人做战天斗地的唯一“屏障”——道道服。  道
期刊
拿着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纸条,我和工友仰起兴奋的脸,穿过七八条火车道,到达劳保库,排着队,把纸条从窗口递给里面的劳保员,换出属于自己的大头鞋、裹脚小垫、手电、卷尺、柳条安全帽、毛巾、蝴蝶牌铝饭盒、四海牌肥皂、探火镜、长皮手套,还有一套白帆布的棉线工装。  1982年,我通过招工考试进入鞍钢炼钢厂,这是我的第一份劳保品。鼓囊囊一大堆,分两次才踉跄扛回车间的铁皮更衣箱。  炼钢工的工装也叫防热服,外层面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