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建构,在体验中升华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锐角和钝角》是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找角—分角—折角—拉角—画角”几个环节中,我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敢于放手,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索、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案例与反思
  
  片断一
  一、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儿童游乐园去玩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去儿童游乐园玩一玩。(伴随音乐出示课件——课本第37页主题图)这幅图就是儿童游乐园的一个侧面。瞧,这里的小朋友玩得多开心!你喜欢玩什么?
  生:……
  师:看得出来,你们玩得很开心。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王国里,“角氏家族”有三兄弟,我们已经认识它们中的老二——直角。你们还想认识直角的弟弟和哥哥吗?
  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哪些小朋友最先认识它们,并和它们交上朋友!现在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教师在学生观察后请他们分别指出不同的角,说一说区别。)
  二、反思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到游乐园去玩的这一生活实际,创设了教师带学生到游乐园去玩的情境,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开展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
  片断二
  一、实录
  师:同学们找的角真多!(出示例题:上海杨浦大桥彩图)大家看,这是上海有名的杨浦大桥。请同学们观察这座桥,看有什么发现?
  生1:这是杨浦大桥的夜景。真美呀!
  生2:这是一座斜拉索桥。雄伟的大桥上有无数根拉索。
  生3:这无数根拉索与桥面组成了许许多多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到这么多的角,我选择一部分 (把所选择的角进行编号,显示在大屏幕上) 吧。谁能对它们分一分类?
  (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类之后,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上前演示、交流自己分类的情况。)
  生1:我把这些角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生2:我把是直角的分成一类,第二类是比直角小的,第三类是比直角大的。
  师(指直角一类):我们怎么来检验这些角是直角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来比一比,并说一说比的方法。
  生1:……
  生2:用三角板上直角检验要做到顶点重合,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如果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里面,这个角就比直角小。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用这种方法来验证一下其他两类角。我们给这些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数学上叫锐角。请大家边叫名字边用手指把名字在空中书写一次。
   (学生边说“锐角”,边书写“锐角”两字。)
  师:谁还想说一下,第三类你是怎样来验证的呢?
  生:我的方法是:用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对准角的顶点,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如果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外面,就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大。
  师:这个同学也说得非常棒!同样,数学上给这些比直角大的角也取了一个名字,叫钝角。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直角的“弟弟和哥哥”—— 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反思
  教师选取各种各样的角,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成三类,引导学生去独立地探索,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然后学生在找一找、议一议、分一分、说一说的小组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数学内容——锐角和钝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体验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通过分角、比角、找角,让学生动手去量,感受角的大小。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片断三
  一、实录
  1.折一折,形象感知。
  师:其实呀,不管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我们都可以用纸折出来。同学们用纸先折一个直角。
   (学生动手折直角。)
  师(生折完举起):同学们折得真快。我们再折一个钝角,用手摸一摸。
   (学生先折角,后用手触摸。)
  师:最后折一个锐角,摸一摸,看自己有什么感受?
  生:锐角很小,顶点很锋利。
  师: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折的是个什么角?
   (学生猜角。)
  师:坐同桌的同学一个折,一个猜。
  (学生踊跃参与。)
  2.拉一拉,动态感受。
  (用活动角做拉角游戏,一边拉一边唱。)
  师:拉一拉,开口变大角就大,开口变小角就小,拉个锐角瞧一瞧。
  (学生边拉角边唱。)
  师:拉一拉,开口变大角就大,开口变小角就小,拉个比直角大的是钝角。
   (学生边拉角边唱,同桌学生的相互观望;一个学生拉,一个学生猜出拉的是什么角。)
  3.找一找,静态观察。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表面里藏有各种各样的角。请大家仔细观察,找一找。
  生1:玻璃面上有直角。黑板面上有直角。
  生2:叉开的扇子上有钝角。
  生3:流动红旗上有锐角。
  生4:红领巾上有锐角,也有钝角。
  生5:……
  师:请翻开课本第37页,看第一题。这些物体表面上哪里有角,有哪些角?
  生:……
  师:请同学们用彩笔在书上描一描,再跟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是什么角。
  4.画一画,抽象思维。
  师:同学们,有了角,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就会显得更加美丽、漂亮,你们相信吗?(出示教师设计的图画)
  (学生看后,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别看这几幅图简单,可里面藏着很多的角,你们想不想做个小小设计师,设计出美丽的图画呢?
  生:想。
  师:那我们开始吧。
  (学生动手画,放音乐,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反思
  通过“在实践操作中做角”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再一次感受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对锐角和钝角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得到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智慧的良机,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不仅能逐步理解角的大小的变化过程,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各种各样的角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目的。
  
  整体感悟
  
  这个课例,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
  一、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分类比较中探索,经历建构过程。对于角,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课的一开始教师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充分找角,唤起学生对角的回忆,接着在分类、交流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角的概念得出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看、说、想、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体验,完善对角的认识。学生对锐角和钝角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教师设计一系列活动,特别是画一画,创造角这个环节,在学生自身的感悟中主动建构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
  在设计中升华,体验数学的美。角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图形之一,课堂最后安排这样一个环节,目的是将数学与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对角的特性的认识,一方面使学生看到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本节课的整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开课时,以“找数学”入手,到中间“做数学”(比较角的特点,把角进行分类),然后到“用数学”(折角、拉角、找角、画角等)。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体现活动教学思想。
  二、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让每个学生经历角的产生,这节课教师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环境。像分一分、折一折、拉一拉、找一找、画一画等,尤其是分一分和创造角这两个环节,更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了角。在分一分这一环节中,学生第一次把角分成了直角和不是直角,教师并不急于公布结果,而是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进行第二次分类,这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把不是直角的角分成了锐角和钝角。经历了两次分类,学生的头脑里已经对角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创造角的环节中更是把这个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橡皮筋拉,还有的用铅笔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
  三、活动成串,拓展知识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设计活动成串,拓展知识。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的主动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形成一个知识链,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学生逐渐引向深入和标准化。在这成串的活动中,既有联系实际的活动,又有发展思维的训练,学生始终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这样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成为21世纪时代特征的背景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理念——跨文化外语教学也就应运而生。跨文化外语教学强调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并重。由于目前我国英语语言教学的研究和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就不再赘述;这里仅从文化内容的选择及组织上对高中英语教科书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科书;跨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成为21世纪时代特征的背景下
期刊
“预产期”的思索    说起传统备课的弊端,只要是当教师的,都能说出一连串来。所以,这么多年来,在大家都拼命地想舍弃“她”时,我们也在尝试着用一些新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但是效果都不尽人意。  方式一:探讨式备课  老师们每周在教研时间里围坐在一起,探讨将要上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发挥大家的集体智慧,畅所欲言,共同备好几节课。但是,这种备课的最后结果往往是组长和很少的老师说了几句,其他人则低头不
期刊
在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中,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指导学生选出一个科学性、可行性而又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选题作为研究的第一步,要求教师的指导活动必须科学、规范、严谨,但同时又必须考虑到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试着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活动开展 “问题创意会”、“问题诊断会”与“课题论证会”。这种方式完全改变了研究性学习选题由教师包办或放任自流的情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期刊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莆田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训班结束时,学员们写下的体会。他们还以“一次美丽的碰撞”、“拨开云雾见新天”、“盛夏的果实”等为题,叙述培训的收获,赞扬这次培训令人受益匪浅。  为了完成好这次市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训任务,我们按照“参与式方法”和“诊断教学”的要求,制订了为期12天的培训方案。这里的“参与”和“诊断”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者在参加培训过
期刊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地去学、自主地去做,更要善于把他们带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善于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在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自然灾害与我”主题活动中,我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直接体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期刊
近年来,我国到处都掀起了“文化遗产保护热”。自2006年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以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达581项。  作为教育工作者,近十年来,通过走近、走进身边古老优秀的民间文化——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丹徒田歌”,尝试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为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在当今“文化遗产热”的背景下,笔者结合实践,就“丹徒田歌”这一优秀民间文
期刊
一泓潺潺的小溪,将山地轻轻地划开。一汪浅浅的山泉,隔断了亲近的村落。不甘阻断的山民,常在清澈的泉溪里,间隔着稳置几块坚石,造就一溜省略号般的石礅,人们叫它“搭石”。人从石上过,水从石间流,人水两不沾,波影双婆娑。  一块石头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多块石头相搭,却创造了“1+1≥2”的奇迹:跨过了水洼山溪,延接着小路,延接着风景,也延接着人们的生活。  我多次踏过这朴质的搭石,也赞美过它们那因团结而生
期刊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一个爱字。”即道德教育的宗旨不是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中领悟和塑造高尚的品德。    走出道德教育的误区    目前,有的道德标准不仅因高深的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而且以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使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而且,学校主要是以灌输教导的形式进行德育,忽视了德
期刊
信息素养指个体对信息的意识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利用、开发等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地理信息素养指利用地图、计算机等工具获取、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以及主动参与信息活动,传递地理信息的能力。    渗透GIS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发展迅速, 逐步成为国土资源、农业、气象、环境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
期刊
摘要:美术课《用泥造型》的教学,我安排了“欣赏”、“体验”、“评价”这几个环节。泥塑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雕塑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泥塑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添了生活情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兴趣浓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关键词:泥塑;兴趣;创造    欣赏作品,激发情感    泥塑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形式多样、色彩艳丽,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