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锐角和钝角》是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找角—分角—折角—拉角—画角”几个环节中,我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敢于放手,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索、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案例与反思
片断一
一、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儿童游乐园去玩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去儿童游乐园玩一玩。(伴随音乐出示课件——课本第37页主题图)这幅图就是儿童游乐园的一个侧面。瞧,这里的小朋友玩得多开心!你喜欢玩什么?
生:……
师:看得出来,你们玩得很开心。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王国里,“角氏家族”有三兄弟,我们已经认识它们中的老二——直角。你们还想认识直角的弟弟和哥哥吗?
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哪些小朋友最先认识它们,并和它们交上朋友!现在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教师在学生观察后请他们分别指出不同的角,说一说区别。)
二、反思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到游乐园去玩的这一生活实际,创设了教师带学生到游乐园去玩的情境,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开展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
片断二
一、实录
师:同学们找的角真多!(出示例题:上海杨浦大桥彩图)大家看,这是上海有名的杨浦大桥。请同学们观察这座桥,看有什么发现?
生1:这是杨浦大桥的夜景。真美呀!
生2:这是一座斜拉索桥。雄伟的大桥上有无数根拉索。
生3:这无数根拉索与桥面组成了许许多多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到这么多的角,我选择一部分 (把所选择的角进行编号,显示在大屏幕上) 吧。谁能对它们分一分类?
(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类之后,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上前演示、交流自己分类的情况。)
生1:我把这些角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生2:我把是直角的分成一类,第二类是比直角小的,第三类是比直角大的。
师(指直角一类):我们怎么来检验这些角是直角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来比一比,并说一说比的方法。
生1:……
生2:用三角板上直角检验要做到顶点重合,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如果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里面,这个角就比直角小。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用这种方法来验证一下其他两类角。我们给这些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数学上叫锐角。请大家边叫名字边用手指把名字在空中书写一次。
(学生边说“锐角”,边书写“锐角”两字。)
师:谁还想说一下,第三类你是怎样来验证的呢?
生:我的方法是:用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对准角的顶点,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如果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外面,就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大。
师:这个同学也说得非常棒!同样,数学上给这些比直角大的角也取了一个名字,叫钝角。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直角的“弟弟和哥哥”—— 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反思
教师选取各种各样的角,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成三类,引导学生去独立地探索,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然后学生在找一找、议一议、分一分、说一说的小组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数学内容——锐角和钝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体验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通过分角、比角、找角,让学生动手去量,感受角的大小。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片断三
一、实录
1.折一折,形象感知。
师:其实呀,不管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我们都可以用纸折出来。同学们用纸先折一个直角。
(学生动手折直角。)
师(生折完举起):同学们折得真快。我们再折一个钝角,用手摸一摸。
(学生先折角,后用手触摸。)
师:最后折一个锐角,摸一摸,看自己有什么感受?
生:锐角很小,顶点很锋利。
师: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折的是个什么角?
(学生猜角。)
师:坐同桌的同学一个折,一个猜。
(学生踊跃参与。)
2.拉一拉,动态感受。
(用活动角做拉角游戏,一边拉一边唱。)
师:拉一拉,开口变大角就大,开口变小角就小,拉个锐角瞧一瞧。
(学生边拉角边唱。)
师:拉一拉,开口变大角就大,开口变小角就小,拉个比直角大的是钝角。
(学生边拉角边唱,同桌学生的相互观望;一个学生拉,一个学生猜出拉的是什么角。)
3.找一找,静态观察。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表面里藏有各种各样的角。请大家仔细观察,找一找。
生1:玻璃面上有直角。黑板面上有直角。
生2:叉开的扇子上有钝角。
生3:流动红旗上有锐角。
生4:红领巾上有锐角,也有钝角。
生5:……
师:请翻开课本第37页,看第一题。这些物体表面上哪里有角,有哪些角?
生:……
师:请同学们用彩笔在书上描一描,再跟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是什么角。
4.画一画,抽象思维。
师:同学们,有了角,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就会显得更加美丽、漂亮,你们相信吗?(出示教师设计的图画)
(学生看后,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别看这几幅图简单,可里面藏着很多的角,你们想不想做个小小设计师,设计出美丽的图画呢?
生:想。
师:那我们开始吧。
(学生动手画,放音乐,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反思
通过“在实践操作中做角”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再一次感受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对锐角和钝角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得到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智慧的良机,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不仅能逐步理解角的大小的变化过程,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各种各样的角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目的。
整体感悟
这个课例,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
一、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分类比较中探索,经历建构过程。对于角,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课的一开始教师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充分找角,唤起学生对角的回忆,接着在分类、交流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角的概念得出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看、说、想、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体验,完善对角的认识。学生对锐角和钝角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教师设计一系列活动,特别是画一画,创造角这个环节,在学生自身的感悟中主动建构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
在设计中升华,体验数学的美。角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图形之一,课堂最后安排这样一个环节,目的是将数学与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对角的特性的认识,一方面使学生看到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本节课的整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开课时,以“找数学”入手,到中间“做数学”(比较角的特点,把角进行分类),然后到“用数学”(折角、拉角、找角、画角等)。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体现活动教学思想。
二、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让每个学生经历角的产生,这节课教师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环境。像分一分、折一折、拉一拉、找一找、画一画等,尤其是分一分和创造角这两个环节,更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了角。在分一分这一环节中,学生第一次把角分成了直角和不是直角,教师并不急于公布结果,而是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进行第二次分类,这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把不是直角的角分成了锐角和钝角。经历了两次分类,学生的头脑里已经对角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创造角的环节中更是把这个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橡皮筋拉,还有的用铅笔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
三、活动成串,拓展知识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设计活动成串,拓展知识。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的主动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形成一个知识链,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学生逐渐引向深入和标准化。在这成串的活动中,既有联系实际的活动,又有发展思维的训练,学生始终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这样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锐角和钝角》是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找角—分角—折角—拉角—画角”几个环节中,我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敢于放手,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索、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案例与反思
片断一
一、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儿童游乐园去玩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去儿童游乐园玩一玩。(伴随音乐出示课件——课本第37页主题图)这幅图就是儿童游乐园的一个侧面。瞧,这里的小朋友玩得多开心!你喜欢玩什么?
生:……
师:看得出来,你们玩得很开心。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王国里,“角氏家族”有三兄弟,我们已经认识它们中的老二——直角。你们还想认识直角的弟弟和哥哥吗?
生:……
师: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哪些小朋友最先认识它们,并和它们交上朋友!现在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教师在学生观察后请他们分别指出不同的角,说一说区别。)
二、反思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到游乐园去玩的这一生活实际,创设了教师带学生到游乐园去玩的情境,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开展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
片断二
一、实录
师:同学们找的角真多!(出示例题:上海杨浦大桥彩图)大家看,这是上海有名的杨浦大桥。请同学们观察这座桥,看有什么发现?
生1:这是杨浦大桥的夜景。真美呀!
生2:这是一座斜拉索桥。雄伟的大桥上有无数根拉索。
生3:这无数根拉索与桥面组成了许许多多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到这么多的角,我选择一部分 (把所选择的角进行编号,显示在大屏幕上) 吧。谁能对它们分一分类?
(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类之后,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上前演示、交流自己分类的情况。)
生1:我把这些角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生2:我把是直角的分成一类,第二类是比直角小的,第三类是比直角大的。
师(指直角一类):我们怎么来检验这些角是直角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来比一比,并说一说比的方法。
生1:……
生2:用三角板上直角检验要做到顶点重合,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如果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里面,这个角就比直角小。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用这种方法来验证一下其他两类角。我们给这些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数学上叫锐角。请大家边叫名字边用手指把名字在空中书写一次。
(学生边说“锐角”,边书写“锐角”两字。)
师:谁还想说一下,第三类你是怎样来验证的呢?
生:我的方法是:用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对准角的顶点,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如果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外面,就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大。
师:这个同学也说得非常棒!同样,数学上给这些比直角大的角也取了一个名字,叫钝角。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直角的“弟弟和哥哥”—— 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反思
教师选取各种各样的角,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成三类,引导学生去独立地探索,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然后学生在找一找、议一议、分一分、说一说的小组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数学内容——锐角和钝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体验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通过分角、比角、找角,让学生动手去量,感受角的大小。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片断三
一、实录
1.折一折,形象感知。
师:其实呀,不管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我们都可以用纸折出来。同学们用纸先折一个直角。
(学生动手折直角。)
师(生折完举起):同学们折得真快。我们再折一个钝角,用手摸一摸。
(学生先折角,后用手触摸。)
师:最后折一个锐角,摸一摸,看自己有什么感受?
生:锐角很小,顶点很锋利。
师: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折的是个什么角?
(学生猜角。)
师:坐同桌的同学一个折,一个猜。
(学生踊跃参与。)
2.拉一拉,动态感受。
(用活动角做拉角游戏,一边拉一边唱。)
师:拉一拉,开口变大角就大,开口变小角就小,拉个锐角瞧一瞧。
(学生边拉角边唱。)
师:拉一拉,开口变大角就大,开口变小角就小,拉个比直角大的是钝角。
(学生边拉角边唱,同桌学生的相互观望;一个学生拉,一个学生猜出拉的是什么角。)
3.找一找,静态观察。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表面里藏有各种各样的角。请大家仔细观察,找一找。
生1:玻璃面上有直角。黑板面上有直角。
生2:叉开的扇子上有钝角。
生3:流动红旗上有锐角。
生4:红领巾上有锐角,也有钝角。
生5:……
师:请翻开课本第37页,看第一题。这些物体表面上哪里有角,有哪些角?
生:……
师:请同学们用彩笔在书上描一描,再跟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是什么角。
4.画一画,抽象思维。
师:同学们,有了角,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就会显得更加美丽、漂亮,你们相信吗?(出示教师设计的图画)
(学生看后,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别看这几幅图简单,可里面藏着很多的角,你们想不想做个小小设计师,设计出美丽的图画呢?
生:想。
师:那我们开始吧。
(学生动手画,放音乐,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反思
通过“在实践操作中做角”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再一次感受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对锐角和钝角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得到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智慧的良机,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不仅能逐步理解角的大小的变化过程,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各种各样的角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目的。
整体感悟
这个课例,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
一、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分类比较中探索,经历建构过程。对于角,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课的一开始教师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充分找角,唤起学生对角的回忆,接着在分类、交流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角的概念得出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看、说、想、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体验,完善对角的认识。学生对锐角和钝角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教师设计一系列活动,特别是画一画,创造角这个环节,在学生自身的感悟中主动建构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
在设计中升华,体验数学的美。角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图形之一,课堂最后安排这样一个环节,目的是将数学与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对角的特性的认识,一方面使学生看到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本节课的整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开课时,以“找数学”入手,到中间“做数学”(比较角的特点,把角进行分类),然后到“用数学”(折角、拉角、找角、画角等)。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体现活动教学思想。
二、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让每个学生经历角的产生,这节课教师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环境。像分一分、折一折、拉一拉、找一找、画一画等,尤其是分一分和创造角这两个环节,更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了角。在分一分这一环节中,学生第一次把角分成了直角和不是直角,教师并不急于公布结果,而是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进行第二次分类,这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把不是直角的角分成了锐角和钝角。经历了两次分类,学生的头脑里已经对角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创造角的环节中更是把这个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橡皮筋拉,还有的用铅笔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
三、活动成串,拓展知识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设计活动成串,拓展知识。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的主动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形成一个知识链,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学生逐渐引向深入和标准化。在这成串的活动中,既有联系实际的活动,又有发展思维的训练,学生始终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这样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