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到处都掀起了“文化遗产保护热”。自2006年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以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达581项。
作为教育工作者,近十年来,通过走近、走进身边古老优秀的民间文化——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丹徒田歌”,尝试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为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在当今“文化遗产热”的背景下,笔者结合实践,就“丹徒田歌”这一优秀民间文化的过去、现在及前途和命运作了一些冷静的思考。
“丹徒田歌”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渊源,优秀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
“丹徒”从远古跋涉而来,足迹遥远,建制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有历史文献记载大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丹徒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即兴自发地创造了优秀的丹徒地域文化。其中丹徒民间流传的“劳动号子”即为优秀民间文化之一。它产生于丘陵地区的丹徒,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山歌”、“渔歌”、“牧歌”,因此,最确切的当然是称作 “丹徒田歌”之名。丹徒田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者的艺术。并且形成了格调清新、风格多样、音韵流畅、语言简洁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特色。
“丹徒田歌”现状——严重的文化遗失,渐逝又难舍民间文化艺术异彩
丹徒田歌经历了长期演变发展至今,其没有文字记载、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相当脆弱。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耕作方式的改变,丹徒田歌也濒临人亡歌息的危机!丹徒田歌是远祖先民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教育泽被子孙后代的再生教育资源。因此,无论是从探索如何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培养现今小学生、未来公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民族意识、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能力出发,还是站在挽救、传承濒临失传的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的高度,都应积极加强丹徒田歌课程资源的开发,探索出一条促进学生发展和传承民间文化得以双赢的途径。
1.广泛采风,调查研究——护其形、显其声
早在90年代初,我校部分老师为编排文艺节目,就将目光投向了丹徒田歌,以简单搜集到的部分曲目为素材编排的文艺节目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全省、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的颁布,给丹徒田歌和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前期采风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发动全校师生到民间对丹徒田歌的现状进行调查摸底,组织专门的教师广泛开展丹徒田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形成文字和影像资料,使散乱、芜杂的丹徒田歌更加便于研究、开发和应用。
2.建构校本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得其颜、保其韵
我校《吴韵诗意的丹徒田歌》校本教材的进一步开发,是对学生进行优秀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系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始。教材按照“背景介绍、教材说明、图片资料、基本曲目、实践与体验、民歌欣赏”的体系编排成册,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年级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在校本课程中实施。
《挖掘丹徒田歌资源 传承优秀民间文化》的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将田歌校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到教育科研的高度。探索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寻找促进学生发展和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得以双赢的途径,使田歌的传承进入理性状态。
3.开展综合性学习——得其神、夺其魄
(1)回归生活,走向社会
丹徒田歌出生民间,扎根于厚实的沃土之中,吮吸着民间永不枯竭的艺术甘泉。今昔异同的生活状态都是学习和研究丹徒田歌的重要资源,教育生活化、社会化是丹徒田歌学习的必由之路。学习中,我们组织学生上溯历史的河流,探幽访古、体验生活。包上白底青花的头巾,摇一摇纺车;喊上快乐的号子,踩一踩水车;戴上头尖底方的斗笠,打一打连枷;点上清油小灯,推一推石磨……抛掷、推拉、踩摇的音符,和着劳动的节奏,展现的是一幅幅古老的生活画面。再穿过历史的隧道,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收获的是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的清新与自由;走出动漫、走向生活的真切与踏实;体验到的是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团队合作的精神;感悟到的是纯真的思想、审美的情操、民族的精神和社会的责任!
(2)综合学习,丰富素养
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使艺术能力的获得变得更自然、更容易。丹徒田歌的学习遵循了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结合丹徒田歌的艺术特质,开展了“广泛采风画田歌”、“体验生活写田歌”、“依韵赋新填田歌”、“传承创新演田歌”等学习活动。每年通过校园“田歌节”等形式展示田歌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又赋予田歌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力。
“丹徒田歌”的未来——凝重的文化传承,历史的文化整合创新使命
1.精神浸润——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
丹徒田歌是代表着丹徒人民生存力量的最古老的声音。她是人与自然、劳动相结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在丹徒人民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几千年来,丹徒人民筚路蓝缕、历尽坎坷,无论是在何等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都能冲破险阻、走向辉煌,靠的是豁达乐观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守道不渝的意志。这些先人传下来的民族精神特征,是用自己的民间文化来标示和强化的。这理应成为学校德育的新视野,以丹徒田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也是优秀民间文化所蕴涵的精神系统浸润学生之时。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认同民间文化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是青少年优秀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的价值核心之一。
2.正确的定位——重形式更要重精神
天津社科院专家对近千名市民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青少年不知道端午节来历和具体日期,而更多的年轻人表示喜欢过“洋节”。无论是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固有形式的背后,往往都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是文化传承的基础。
同样,面对丹徒田歌的现状,想要行之有效地完成传承丹徒田歌的历史使命,没有正确的定位,没有专业人才的指导、没有资金的补充,仅仅靠某一所学校教育,仅仅在需要代表地方参加大型演出时才想到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受到难以承受之重!古老的丹徒田歌啊,真让人“山歌好唱口难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的征途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让我们记住回家的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祈愿,古老的“丹徒田歌”,早日走出“山歌好唱口难开”的“阵痛期”,迎来“渐行渐盛渐有声”的明天!
作为教育工作者,近十年来,通过走近、走进身边古老优秀的民间文化——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丹徒田歌”,尝试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为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在当今“文化遗产热”的背景下,笔者结合实践,就“丹徒田歌”这一优秀民间文化的过去、现在及前途和命运作了一些冷静的思考。
“丹徒田歌”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渊源,优秀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
“丹徒”从远古跋涉而来,足迹遥远,建制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有历史文献记载大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丹徒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即兴自发地创造了优秀的丹徒地域文化。其中丹徒民间流传的“劳动号子”即为优秀民间文化之一。它产生于丘陵地区的丹徒,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山歌”、“渔歌”、“牧歌”,因此,最确切的当然是称作 “丹徒田歌”之名。丹徒田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者的艺术。并且形成了格调清新、风格多样、音韵流畅、语言简洁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特色。
“丹徒田歌”现状——严重的文化遗失,渐逝又难舍民间文化艺术异彩
丹徒田歌经历了长期演变发展至今,其没有文字记载、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相当脆弱。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耕作方式的改变,丹徒田歌也濒临人亡歌息的危机!丹徒田歌是远祖先民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教育泽被子孙后代的再生教育资源。因此,无论是从探索如何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培养现今小学生、未来公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民族意识、审美情趣、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能力出发,还是站在挽救、传承濒临失传的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的高度,都应积极加强丹徒田歌课程资源的开发,探索出一条促进学生发展和传承民间文化得以双赢的途径。
1.广泛采风,调查研究——护其形、显其声
早在90年代初,我校部分老师为编排文艺节目,就将目光投向了丹徒田歌,以简单搜集到的部分曲目为素材编排的文艺节目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全省、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的颁布,给丹徒田歌和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前期采风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发动全校师生到民间对丹徒田歌的现状进行调查摸底,组织专门的教师广泛开展丹徒田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形成文字和影像资料,使散乱、芜杂的丹徒田歌更加便于研究、开发和应用。
2.建构校本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得其颜、保其韵
我校《吴韵诗意的丹徒田歌》校本教材的进一步开发,是对学生进行优秀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系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始。教材按照“背景介绍、教材说明、图片资料、基本曲目、实践与体验、民歌欣赏”的体系编排成册,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年级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在校本课程中实施。
《挖掘丹徒田歌资源 传承优秀民间文化》的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将田歌校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到教育科研的高度。探索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寻找促进学生发展和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得以双赢的途径,使田歌的传承进入理性状态。
3.开展综合性学习——得其神、夺其魄
(1)回归生活,走向社会
丹徒田歌出生民间,扎根于厚实的沃土之中,吮吸着民间永不枯竭的艺术甘泉。今昔异同的生活状态都是学习和研究丹徒田歌的重要资源,教育生活化、社会化是丹徒田歌学习的必由之路。学习中,我们组织学生上溯历史的河流,探幽访古、体验生活。包上白底青花的头巾,摇一摇纺车;喊上快乐的号子,踩一踩水车;戴上头尖底方的斗笠,打一打连枷;点上清油小灯,推一推石磨……抛掷、推拉、踩摇的音符,和着劳动的节奏,展现的是一幅幅古老的生活画面。再穿过历史的隧道,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收获的是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的清新与自由;走出动漫、走向生活的真切与踏实;体验到的是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团队合作的精神;感悟到的是纯真的思想、审美的情操、民族的精神和社会的责任!
(2)综合学习,丰富素养
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使艺术能力的获得变得更自然、更容易。丹徒田歌的学习遵循了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结合丹徒田歌的艺术特质,开展了“广泛采风画田歌”、“体验生活写田歌”、“依韵赋新填田歌”、“传承创新演田歌”等学习活动。每年通过校园“田歌节”等形式展示田歌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又赋予田歌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力。
“丹徒田歌”的未来——凝重的文化传承,历史的文化整合创新使命
1.精神浸润——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
丹徒田歌是代表着丹徒人民生存力量的最古老的声音。她是人与自然、劳动相结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在丹徒人民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几千年来,丹徒人民筚路蓝缕、历尽坎坷,无论是在何等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都能冲破险阻、走向辉煌,靠的是豁达乐观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守道不渝的意志。这些先人传下来的民族精神特征,是用自己的民间文化来标示和强化的。这理应成为学校德育的新视野,以丹徒田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也是优秀民间文化所蕴涵的精神系统浸润学生之时。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认同民间文化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是青少年优秀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的价值核心之一。
2.正确的定位——重形式更要重精神
天津社科院专家对近千名市民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青少年不知道端午节来历和具体日期,而更多的年轻人表示喜欢过“洋节”。无论是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固有形式的背后,往往都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是文化传承的基础。
同样,面对丹徒田歌的现状,想要行之有效地完成传承丹徒田歌的历史使命,没有正确的定位,没有专业人才的指导、没有资金的补充,仅仅靠某一所学校教育,仅仅在需要代表地方参加大型演出时才想到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受到难以承受之重!古老的丹徒田歌啊,真让人“山歌好唱口难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的征途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让我们记住回家的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祈愿,古老的“丹徒田歌”,早日走出“山歌好唱口难开”的“阵痛期”,迎来“渐行渐盛渐有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