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史上,总有一些专家学者试图用一种标准给诗歌分类、给诗人扒堆儿,然而,诗歌是复杂的,那种省事的贴标签固然让人们的阅读轻松一些,但也会掩盖真正的诗歌现场。每个诗人都应该是一个不可替代、无法重复的存在,在大一统的标签之下,诗人的独特韵味和气质或许就被掩埋。比如说到先锋,是风格?是思想?是语言还是精神?似乎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反正,同是朦胧诗代表诗人的北岛和舒婷、顾城就很不一样,北岛作品的启蒙性、社会性及历史感,是舒婷们无法企及的。再说到所谓的“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西川和王家新的诗歌美学就不一样,于坚和伊沙的价值取向肯定也不尽相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具体的诗歌,最好不要盲目贴标签或者简单归类,而是要进行扎实的文本细读。正如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如何读,为什么读》里针对具体的作家和作品而非对所谓的流派展开的批评一样。条分缕析的文本分析,即使就是误读,也比那种空洞的、没有指向的泛泛而谈来得可靠而真诚。然而,面对诗人李南,我却想起了标签,不是对她的诗歌风格,而是她的情感态度,她的自我定位,以及她对世界人生的价值取向。从她的诗歌里,我读出了“谦卑”“羞愧”“小”“隐忍”以及“高贵”。
我注意到民心河畔
那片小草 它们羞怯卑微的表情
和我是一样的。
在槐岭菜场,我听见了
怀抱断秤的乡下女孩
她轻轻的啜泣
到了夜晚,我抬头
找到了群星中最亮的那颗
那是患病的昌耀——他多么孤独啊!
而我什么也做不了。谦卑地
像小草那样难过地
低下头来。
我在大地上活着,轻如羽毛
思想、话语和爱怨
不过是小小村庄的炊烟。
——《小小炊烟》
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醉心帝王将相的舞台博弈,醉心朝代更迭的波澜壮阔,醉心于商场上的战火硝烟,醉心于情场上的争风吃醋,醉心于星级酒店的纸醉金迷、香车宝马的眩晕速度,在艺术化的叙述中,普通人是遥远而虚无的背景,是点缀和花边。当我们试图从庄严的历史书写中寻找所谓百姓的呼吸和体温时,我们往往无功而返。一部部的史书读来,关于百姓的那一点,也许只有隐藏在世家传记里的那几句——某年某月,水旱之灾,死多少人;某年某月,某次战争,亡多少人。而诗人,却能从有别于历史家的视角,透过主流意识的整体事件,从个体生命和历史细节入手,展开对世界与生命的怀疑、叩问,以及客观的打量、诗意的挽留。面对社会上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的苦难和不公正,诗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义化身,她不是负责最后的审判的道德家,不是解民于水火的清官,不是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铲除人间不平事的侠客,和那个伤心的买菜姑娘一样,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像小草一样谦卑、一样难过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那一个,是草根一样的生命感受与让人心疼的心灵遭遇。在这种关乎生存和尊严的较量中,诗人没有化解苦难的能力,没有拯救生灵的力量,她能做到的,只是从心底发出微弱的声音,表达那种感同身受而又无可奈何的同情。在这里,诗人不是要忽略诗歌的批判力量,她只是按照心灵的律动,还原了诗歌对生存现场的见证与关怀,而见证与关怀,就是诗人的良知和价值。
“每一次,我都要喃喃低语 / 面对着未知与无限 / 说出我对世界的 / 怀疑,和惦念”(《漫步林间》)怀疑而不是否定,怀疑是接受的前提。在和世界的关系上,李南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但那个原则不是颠覆性的,它更倾向于与世界的和平共处,与生命的相互关照。因为,诗人明白,面对世界的种种可能,我们不是先知,那种所谓的人定胜天只是人类的狂妄与无知。相对于辽阔而深邃的世界,人类是小的,它只是世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相对于整个人类,个体是小的,滚滚红尘,它轻如鸿毛。
小的枝桠、萌发小的心愿
小的嘴唇、吐出小的诺言
小啊,让我在月光下
垂下肩膀。
天宇的飞翔中,恒星是小的
恒星的旋转中,人群是小的
人类的步伐下,有更小的
蝼蚁、芝麻、尘埃……
小啊!常常让我羞赧和悲戚
面对着大
我没了别的想法。
——《 小》
在相对论中,没有绝对的大与小,但在比较中,人类不能自负到和上帝平起平坐的高度。这是常识。昆德拉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这里,他不是否定人类的思考,而是否定那种没有节制、缺乏理性的狂妄与虚幻,那种制造荒诞的人类乌托邦,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那是人类共有的梦魇和记忆,也是理性时刻要提防的人性危险。所以,李南才感叹“面对着大 / 我没了别的想法”。没有想法,不是放弃情感和思考。诗人常怀羞赧和悲戚,为了人无法把握的命运,她还在思考,不过,不是思考人类虚拟的荣光,而是思考人类思考的有限疆域。这样的思考是付诸理性的,它不再具有侵略性,而是倾听了神的意旨,回归心灵,在与自我的对话与磋商中,珍视并捍卫生命本质意义上的存在与意义。“我只有一个秘密 / 可什么也做不成”“ 那么多光阴供我享受 / 可还是什么也做不成”(《秘密》)诗人明确了自身的局限,和生命谦卑、无力的本质,所以,诗人喃喃自语:“当岁月把这些美丽而又好奇的疑问 / 运送到了远方 / 我见到过一些沧海桑田。我想 / 耐心地等到这个年龄 / 就是为了让沉静的话语 / 向着心里走啊,走。”(《谁的手编织着花篮》),那些关于对世界、生命的追问,诗人并未放弃,而是更为内敛和沉潜。把微笑留给世界,把疑问留给黑夜,这样的诗人注定不是悲切得让人难堪,而是优雅得让人挂念。
高山吐出的是——鸟鸣
露水滋养的是——昆虫
异域的姐姐
你的诗篇 那一粒粒熠熠闪烁的珍珠
让我在胸前
捧了多年。
我情愿借着这珍珠的光亮
奔返你奢侈、禁忌的岁月
从女贵族到女战士、女公民
姐姐。我情愿劈开
时间的锁链
来到涅瓦河畔
与你相逢。
俄罗斯广阔无垠的大地上
你跌跌绊绊
倒下又爬起
我也一样,像牲口那样
在晨光里
倔强地仰起头来。
——《为什么相逢——读阿赫玛托娃》
坦然接受了生命之小,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局限,诗人并没有我们常说的看破红尘而超凡脱俗,没有因此而游戏人生,她的写作也没有遁入虚无主义和超验主义,更没有加入当下“全民的媒体娱乐”的合唱,她固守着内心的良知与纯正的艺术审美,以贴心贴肺的文字书写小人物的悲欢,简单而质朴的感动,柔软而疼痛的幸福,在苦难的大地上守护那温暖的人性之光。她微笑着行走于人间,怀揣着火种,踏实地书写那让人心碎的人间烟火。可以说,李南的写作是经验主义的,而且,她的经验并没有因为个性的节制而淹没在大众的喧嚣之中,相反,因为她的诗歌有大地的底色和普通人的节奏,从而获得了更为持久的尊重。即使苦难依旧,即使困惑依然,她也不会因此而放弃什么,而诋毁什么,她只是更加谦卑和隐忍,更加沉静和大度。因为,她心中有爱,对世界,对人类,对永恒的艺术。她如她心中的异域姐妹阿赫玛托娃一样,和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因为伤害而紧张和对峙,甚至诅咒和谩骂,而是遵循了一种生命的伦理,人性的宽容,与人类的苦难息息相通,与生命正常的呼吸同声相求。
我爱黯淡的生活,一个个
忙碌又庸常的清晨
有时是风和日丽,有时是大雪纷飞
我爱庸常中涌出的
一阵阵浓荫。
这些美妙的遐想
常让我在人群中停住脚步
看一看缭乱的世事
想一想
闪光的夜晚
——《我爱黯淡的生活》
以谦卑的姿态留意世界,以纯净的心灵感知生活,诗人感受到了庸常中的自足与美好,因为,她没有游离于世界之外,而是融入世界之中,她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在日常生活里,已经找到了心灵与世界的平衡关系,所以,她才会在缭乱的世事中,感受到那闪烁于日常事物肌肤中的宁静之光,并因为这光芒而接受那黯淡的生活。苦难没有消磨掉她心中的爱,而是更加深沉和倔强。可以这样说,李南的诗歌是小的,但她的“小”,不是当下流行的小情调、小品味和小感觉,而是诗人的一种心理定位与生命确认,是对灵肉的准确命名。诗人骨子里的倔强和精神上的虔诚,依然在她短小精悍的诗歌中发出耀眼的光芒,并成为当代诗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要穿上布衣,我要跟随着你
把木梳亮在窗台
我要和你拥有清贫的日子
关闭小小的柴门
圣人!眼睛里的光辉
我要备好清淡的茶水,跟随着你
采桑或者割稻
我要远离虚华的尘嚣
来田间做些农事
圣人!眼睛里的光辉
我要学会赞美爱情,跟随着你
走进词汇的丛林
我要和你一道迎接远方的友人
打开我们的柴门
——《颂诗:跟随着你》
正如那些在苦难中依然满含祝福的圣徒,因为宁静的隐忍和对信仰的守候,诗人在纷乱的世事中发现了慈悲的光,并藉此完成了灵魂上的洗礼与救赎。她追随着圣人的影子,在冰凉的大地上传递温暖的福音,赞美着打开所有的柴门,迎接赤子们盛大的节日。在这里,俯下身子的谦卑诗人,却拥有了高贵的姿态与面容。但隐忍的诗人并未因此而欢呼、而呐喊,而端庄沉静如一颗秋天的银杏,满树金黄,在风中摇曳。“我的名字,路上到处都有 / 我的心啊,在诗中不停地痛楚!”(《誓言》)在尘世中,诗人坚持在路上的生命姿态,不懈怠、不放弃,她的痛苦和伤口,不会轻易示人,更不会廉价地兜售,那是诗人珍藏的秘密,它属于心灵,它们最好的地方不在他人的同情里,而在同样沉静的诗歌里。面对诗歌,诗人敞开心扉,如同面对母亲,放心地倾诉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动与幸福。因为,她已经不是仅仅在述说自己的命运,而是站在众生之中,“站在永恒的光年中 / 听神说话”(《心迹》)。
责任编辑 何冰凌
我注意到民心河畔
那片小草 它们羞怯卑微的表情
和我是一样的。
在槐岭菜场,我听见了
怀抱断秤的乡下女孩
她轻轻的啜泣
到了夜晚,我抬头
找到了群星中最亮的那颗
那是患病的昌耀——他多么孤独啊!
而我什么也做不了。谦卑地
像小草那样难过地
低下头来。
我在大地上活着,轻如羽毛
思想、话语和爱怨
不过是小小村庄的炊烟。
——《小小炊烟》
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醉心帝王将相的舞台博弈,醉心朝代更迭的波澜壮阔,醉心于商场上的战火硝烟,醉心于情场上的争风吃醋,醉心于星级酒店的纸醉金迷、香车宝马的眩晕速度,在艺术化的叙述中,普通人是遥远而虚无的背景,是点缀和花边。当我们试图从庄严的历史书写中寻找所谓百姓的呼吸和体温时,我们往往无功而返。一部部的史书读来,关于百姓的那一点,也许只有隐藏在世家传记里的那几句——某年某月,水旱之灾,死多少人;某年某月,某次战争,亡多少人。而诗人,却能从有别于历史家的视角,透过主流意识的整体事件,从个体生命和历史细节入手,展开对世界与生命的怀疑、叩问,以及客观的打量、诗意的挽留。面对社会上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的苦难和不公正,诗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义化身,她不是负责最后的审判的道德家,不是解民于水火的清官,不是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铲除人间不平事的侠客,和那个伤心的买菜姑娘一样,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像小草一样谦卑、一样难过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那一个,是草根一样的生命感受与让人心疼的心灵遭遇。在这种关乎生存和尊严的较量中,诗人没有化解苦难的能力,没有拯救生灵的力量,她能做到的,只是从心底发出微弱的声音,表达那种感同身受而又无可奈何的同情。在这里,诗人不是要忽略诗歌的批判力量,她只是按照心灵的律动,还原了诗歌对生存现场的见证与关怀,而见证与关怀,就是诗人的良知和价值。
“每一次,我都要喃喃低语 / 面对着未知与无限 / 说出我对世界的 / 怀疑,和惦念”(《漫步林间》)怀疑而不是否定,怀疑是接受的前提。在和世界的关系上,李南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但那个原则不是颠覆性的,它更倾向于与世界的和平共处,与生命的相互关照。因为,诗人明白,面对世界的种种可能,我们不是先知,那种所谓的人定胜天只是人类的狂妄与无知。相对于辽阔而深邃的世界,人类是小的,它只是世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相对于整个人类,个体是小的,滚滚红尘,它轻如鸿毛。
小的枝桠、萌发小的心愿
小的嘴唇、吐出小的诺言
小啊,让我在月光下
垂下肩膀。
天宇的飞翔中,恒星是小的
恒星的旋转中,人群是小的
人类的步伐下,有更小的
蝼蚁、芝麻、尘埃……
小啊!常常让我羞赧和悲戚
面对着大
我没了别的想法。
——《 小》
在相对论中,没有绝对的大与小,但在比较中,人类不能自负到和上帝平起平坐的高度。这是常识。昆德拉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这里,他不是否定人类的思考,而是否定那种没有节制、缺乏理性的狂妄与虚幻,那种制造荒诞的人类乌托邦,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那是人类共有的梦魇和记忆,也是理性时刻要提防的人性危险。所以,李南才感叹“面对着大 / 我没了别的想法”。没有想法,不是放弃情感和思考。诗人常怀羞赧和悲戚,为了人无法把握的命运,她还在思考,不过,不是思考人类虚拟的荣光,而是思考人类思考的有限疆域。这样的思考是付诸理性的,它不再具有侵略性,而是倾听了神的意旨,回归心灵,在与自我的对话与磋商中,珍视并捍卫生命本质意义上的存在与意义。“我只有一个秘密 / 可什么也做不成”“ 那么多光阴供我享受 / 可还是什么也做不成”(《秘密》)诗人明确了自身的局限,和生命谦卑、无力的本质,所以,诗人喃喃自语:“当岁月把这些美丽而又好奇的疑问 / 运送到了远方 / 我见到过一些沧海桑田。我想 / 耐心地等到这个年龄 / 就是为了让沉静的话语 / 向着心里走啊,走。”(《谁的手编织着花篮》),那些关于对世界、生命的追问,诗人并未放弃,而是更为内敛和沉潜。把微笑留给世界,把疑问留给黑夜,这样的诗人注定不是悲切得让人难堪,而是优雅得让人挂念。
高山吐出的是——鸟鸣
露水滋养的是——昆虫
异域的姐姐
你的诗篇 那一粒粒熠熠闪烁的珍珠
让我在胸前
捧了多年。
我情愿借着这珍珠的光亮
奔返你奢侈、禁忌的岁月
从女贵族到女战士、女公民
姐姐。我情愿劈开
时间的锁链
来到涅瓦河畔
与你相逢。
俄罗斯广阔无垠的大地上
你跌跌绊绊
倒下又爬起
我也一样,像牲口那样
在晨光里
倔强地仰起头来。
——《为什么相逢——读阿赫玛托娃》
坦然接受了生命之小,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局限,诗人并没有我们常说的看破红尘而超凡脱俗,没有因此而游戏人生,她的写作也没有遁入虚无主义和超验主义,更没有加入当下“全民的媒体娱乐”的合唱,她固守着内心的良知与纯正的艺术审美,以贴心贴肺的文字书写小人物的悲欢,简单而质朴的感动,柔软而疼痛的幸福,在苦难的大地上守护那温暖的人性之光。她微笑着行走于人间,怀揣着火种,踏实地书写那让人心碎的人间烟火。可以说,李南的写作是经验主义的,而且,她的经验并没有因为个性的节制而淹没在大众的喧嚣之中,相反,因为她的诗歌有大地的底色和普通人的节奏,从而获得了更为持久的尊重。即使苦难依旧,即使困惑依然,她也不会因此而放弃什么,而诋毁什么,她只是更加谦卑和隐忍,更加沉静和大度。因为,她心中有爱,对世界,对人类,对永恒的艺术。她如她心中的异域姐妹阿赫玛托娃一样,和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因为伤害而紧张和对峙,甚至诅咒和谩骂,而是遵循了一种生命的伦理,人性的宽容,与人类的苦难息息相通,与生命正常的呼吸同声相求。
我爱黯淡的生活,一个个
忙碌又庸常的清晨
有时是风和日丽,有时是大雪纷飞
我爱庸常中涌出的
一阵阵浓荫。
这些美妙的遐想
常让我在人群中停住脚步
看一看缭乱的世事
想一想
闪光的夜晚
——《我爱黯淡的生活》
以谦卑的姿态留意世界,以纯净的心灵感知生活,诗人感受到了庸常中的自足与美好,因为,她没有游离于世界之外,而是融入世界之中,她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在日常生活里,已经找到了心灵与世界的平衡关系,所以,她才会在缭乱的世事中,感受到那闪烁于日常事物肌肤中的宁静之光,并因为这光芒而接受那黯淡的生活。苦难没有消磨掉她心中的爱,而是更加深沉和倔强。可以这样说,李南的诗歌是小的,但她的“小”,不是当下流行的小情调、小品味和小感觉,而是诗人的一种心理定位与生命确认,是对灵肉的准确命名。诗人骨子里的倔强和精神上的虔诚,依然在她短小精悍的诗歌中发出耀眼的光芒,并成为当代诗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要穿上布衣,我要跟随着你
把木梳亮在窗台
我要和你拥有清贫的日子
关闭小小的柴门
圣人!眼睛里的光辉
我要备好清淡的茶水,跟随着你
采桑或者割稻
我要远离虚华的尘嚣
来田间做些农事
圣人!眼睛里的光辉
我要学会赞美爱情,跟随着你
走进词汇的丛林
我要和你一道迎接远方的友人
打开我们的柴门
——《颂诗:跟随着你》
正如那些在苦难中依然满含祝福的圣徒,因为宁静的隐忍和对信仰的守候,诗人在纷乱的世事中发现了慈悲的光,并藉此完成了灵魂上的洗礼与救赎。她追随着圣人的影子,在冰凉的大地上传递温暖的福音,赞美着打开所有的柴门,迎接赤子们盛大的节日。在这里,俯下身子的谦卑诗人,却拥有了高贵的姿态与面容。但隐忍的诗人并未因此而欢呼、而呐喊,而端庄沉静如一颗秋天的银杏,满树金黄,在风中摇曳。“我的名字,路上到处都有 / 我的心啊,在诗中不停地痛楚!”(《誓言》)在尘世中,诗人坚持在路上的生命姿态,不懈怠、不放弃,她的痛苦和伤口,不会轻易示人,更不会廉价地兜售,那是诗人珍藏的秘密,它属于心灵,它们最好的地方不在他人的同情里,而在同样沉静的诗歌里。面对诗歌,诗人敞开心扉,如同面对母亲,放心地倾诉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动与幸福。因为,她已经不是仅仅在述说自己的命运,而是站在众生之中,“站在永恒的光年中 / 听神说话”(《心迹》)。
责任编辑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