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G40(2013)4-
03-01
一、《石门颂》简介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二、临写《石门颂》需注意的问题
1.临习时,要对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忠实于原作为主,体会圆笔写法,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肃穆敦厚,使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训练时要求笔法精到,一丝不苟,认真揣摩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此碑整体充溢着雄厚奔放之气、野朴自然之趣,艺术风格以自然、奔放、朴拙、雄强、清新为主,极具骨力,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势。在临习中书写笔画要轻松,最好用弹性偏大的兼毫笔,表现出飘逸的风貌。
3.临习时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起笔收笔时慢些,中部快些,有节奏感,表现出线条的韧性。
4.该帖继承了古隶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洁性,用笔以圆笔为主,并把方笔与圆笔巧妙地融合,富于变化。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三、《石门颂》的整体结构特点
《石门颂》对历代书法的发展颇具影响。它是一篇连同书丹者的笔意,镌刻者的凿工均完好保存下来的东汉赋颂佳作。写得豪放不羁,用笔圆劲放纵、飘逸多姿,结体洒脱自然、奇肆横溢,富有勃勃生机。《石门颂》是摩崖石刻典型的代表作,因摩崖独特的审美价值,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
1.因字立形
或取横宽之势,或显纵长之姿,率意天真,妙趣天成。内敛外放,险中取平,正中寓斜,变化多端,耐人寻味。如“股”“更”呈横势,“丽”“事”呈纵势,“此”“极”上正下斜。
2.大小共存
《石门颂》竖有行而横无列,突破严整的章法形式,为点画的舒展与开放争取更大的自由空间。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大字如“丽”“灵”,小字如“南”“西”,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近二三倍左右。
3.收放自如
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此碑笔画上力求简沽圆劲,不刻意表现蚕头、燕尾。自由的长竖、长捺、长勾、长横打破了横有列、竖有行的匀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笔画特征
为了既能看清全貌又能看清笔划,因此,所有的笔画都用线条来表示,蚕头雁尾弱化为线条,使之粗重的回锋和捺脚不太明显。写法上采用篆法,如“寞”“字”等的宝盖头。同时,利用笔画的省减和变形来改变字的结构,如“遭”右边上部两框架相连,中间以单竖出现;“益”将字中部左右两点变化为两横画,增加了稚拙与趣味感。
5.布白匀称
这主要表现在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笔画组合疏密匀称。如“主”竖画处在字的中央,犹如中流砥柱;“匪”横画间隔合理匀称;“政”左右空间分割匀称;“卓”下部笔画像托盘一样将上面部分稳稳举起。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 474500)
03-01
一、《石门颂》简介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二、临写《石门颂》需注意的问题
1.临习时,要对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忠实于原作为主,体会圆笔写法,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肃穆敦厚,使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训练时要求笔法精到,一丝不苟,认真揣摩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此碑整体充溢着雄厚奔放之气、野朴自然之趣,艺术风格以自然、奔放、朴拙、雄强、清新为主,极具骨力,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势。在临习中书写笔画要轻松,最好用弹性偏大的兼毫笔,表现出飘逸的风貌。
3.临习时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起笔收笔时慢些,中部快些,有节奏感,表现出线条的韧性。
4.该帖继承了古隶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洁性,用笔以圆笔为主,并把方笔与圆笔巧妙地融合,富于变化。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三、《石门颂》的整体结构特点
《石门颂》对历代书法的发展颇具影响。它是一篇连同书丹者的笔意,镌刻者的凿工均完好保存下来的东汉赋颂佳作。写得豪放不羁,用笔圆劲放纵、飘逸多姿,结体洒脱自然、奇肆横溢,富有勃勃生机。《石门颂》是摩崖石刻典型的代表作,因摩崖独特的审美价值,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
1.因字立形
或取横宽之势,或显纵长之姿,率意天真,妙趣天成。内敛外放,险中取平,正中寓斜,变化多端,耐人寻味。如“股”“更”呈横势,“丽”“事”呈纵势,“此”“极”上正下斜。
2.大小共存
《石门颂》竖有行而横无列,突破严整的章法形式,为点画的舒展与开放争取更大的自由空间。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大字如“丽”“灵”,小字如“南”“西”,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近二三倍左右。
3.收放自如
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此碑笔画上力求简沽圆劲,不刻意表现蚕头、燕尾。自由的长竖、长捺、长勾、长横打破了横有列、竖有行的匀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笔画特征
为了既能看清全貌又能看清笔划,因此,所有的笔画都用线条来表示,蚕头雁尾弱化为线条,使之粗重的回锋和捺脚不太明显。写法上采用篆法,如“寞”“字”等的宝盖头。同时,利用笔画的省减和变形来改变字的结构,如“遭”右边上部两框架相连,中间以单竖出现;“益”将字中部左右两点变化为两横画,增加了稚拙与趣味感。
5.布白匀称
这主要表现在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笔画组合疏密匀称。如“主”竖画处在字的中央,犹如中流砥柱;“匪”横画间隔合理匀称;“政”左右空间分割匀称;“卓”下部笔画像托盘一样将上面部分稳稳举起。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 47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