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生活性、实践性和拓展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注重生活性
生活是生活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过程和生活事件。教师如果善于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去挖掘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明理的说服力、情感的震撼力、导行的内驱力。
例如,我在上一年级《当好小主人》一课时,开展了“比比谁的金点子多”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出点子,怎样做才能算是合格的小主人。在规定的时间里,比比哪组出的点子多而好,并进行模拟。学生通过比赛、评议、表演,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竞赛活动、排演小品、做各种游戏时,教师要在一旁作适时调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形成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可以这么说,“活动体验型”教学打破了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中,不断体验、感悟,不断成长。
在教学中,我深感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二、注重实践性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关键还在于教师要把思品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与其他教育途径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促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
例如,在教学《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参观、游览和采访,写一份关于“家乡山山水水”的报告。当然,在引导学生感受的同时,要引导其发现不足,并通过合理的途径进行反馈。这样,使课内的活动真正落实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中了。
在“活动体验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实践活动使思品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社会生活是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训练道德行为最广阔的课堂,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这种道德体验和感悟是道德内化的必要环节,是学生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所以,我觉得“活动体验型”的思品教学能真正改变以知识为本、教师为中心、灌输为上的教学模式,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提供了更开放的育人环境,使教学更具有适时性、灵活性、针对性,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与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统一,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课堂的活力。
三、注重拓展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个资源性、话题性、主题性的课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有一种开放的、生成的意识,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
传统的思品教学只重视了道德认知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材由不同主题的单元设计组合而成,由不同主题的教学情景来展开。教材尽量选用了真实的事例、真实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呈现真实的、生活化的社会情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入手,了解社会并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社会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把这些事件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广泛收集这些事例的资料、信息,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在旧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几乎每个学期都有,但教材中的事例往往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一位教师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全国抗非典时期,他和学生们一起看报、上网,每天收看新闻。这样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全国人民一致抗非典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个个白衣战士的名字也烙在了学生的心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激励着学生。这正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这群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身上,学生们知道了什么叫爱国。爱国就是当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责任;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爱国就是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爱国就是爱学校,爱学习。在那段日子里,学生们积极投入抗非典的战斗,通过板报宣传非典知识,自觉测量体温,互相关心、互相提醒,每天争着帮老师消毒课桌椅。学生的表现正是爱校、爱国的表现。因为有了前期收集资料的准备工作,在教学思品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白衣战士》时,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各抒己见。这样的课,有力地说明了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是苍白的,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效的。
总之,注重生活性、实践性和拓展性能有效拓展小学品德课的效度空间,能使品德课更生动、更和谐。
(责编杜华)
一、注重生活性
生活是生活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过程和生活事件。教师如果善于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去挖掘教育资源,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明理的说服力、情感的震撼力、导行的内驱力。
例如,我在上一年级《当好小主人》一课时,开展了“比比谁的金点子多”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出点子,怎样做才能算是合格的小主人。在规定的时间里,比比哪组出的点子多而好,并进行模拟。学生通过比赛、评议、表演,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竞赛活动、排演小品、做各种游戏时,教师要在一旁作适时调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形成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可以这么说,“活动体验型”教学打破了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中,不断体验、感悟,不断成长。
在教学中,我深感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二、注重实践性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关键还在于教师要把思品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与其他教育途径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促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
例如,在教学《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参观、游览和采访,写一份关于“家乡山山水水”的报告。当然,在引导学生感受的同时,要引导其发现不足,并通过合理的途径进行反馈。这样,使课内的活动真正落实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中了。
在“活动体验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实践活动使思品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社会生活是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训练道德行为最广阔的课堂,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这种道德体验和感悟是道德内化的必要环节,是学生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所以,我觉得“活动体验型”的思品教学能真正改变以知识为本、教师为中心、灌输为上的教学模式,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提供了更开放的育人环境,使教学更具有适时性、灵活性、针对性,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与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统一,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课堂的活力。
三、注重拓展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个资源性、话题性、主题性的课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有一种开放的、生成的意识,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
传统的思品教学只重视了道德认知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材由不同主题的单元设计组合而成,由不同主题的教学情景来展开。教材尽量选用了真实的事例、真实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呈现真实的、生活化的社会情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入手,了解社会并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社会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把这些事件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广泛收集这些事例的资料、信息,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在旧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几乎每个学期都有,但教材中的事例往往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一位教师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全国抗非典时期,他和学生们一起看报、上网,每天收看新闻。这样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全国人民一致抗非典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个个白衣战士的名字也烙在了学生的心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激励着学生。这正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这群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身上,学生们知道了什么叫爱国。爱国就是当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责任;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爱国就是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爱国就是爱学校,爱学习。在那段日子里,学生们积极投入抗非典的战斗,通过板报宣传非典知识,自觉测量体温,互相关心、互相提醒,每天争着帮老师消毒课桌椅。学生的表现正是爱校、爱国的表现。因为有了前期收集资料的准备工作,在教学思品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白衣战士》时,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各抒己见。这样的课,有力地说明了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是苍白的,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效的。
总之,注重生活性、实践性和拓展性能有效拓展小学品德课的效度空间,能使品德课更生动、更和谐。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