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东是幼儿园里的垃圾分类小卫士,他对教室里的垃圾分类学习操作材料了如指掌,每种材料所属哪种垃圾种类也很清楚。课间,他总是会跑到教室里的垃圾桶前,看看是否有小朋友把垃圾扔错了,小伙伴不会扔垃圾时都会跑去问他。
垃圾分类终于在上海落地了。一夜之間,垃圾桶变多了,变“挑食”了!“垃圾分类”成了全城讨论频次最高的话题。面对日常所见的物品,大家每天都在纠结“这是什么垃圾”。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可以说是未来必有的生活方式了。但因为垃圾分类相对烦琐,培养这个好习惯并不容易,家长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又应该如何科学解决呢?
学习垃圾分类的家庭困境
固有的生活习惯不易打破
由于之前没有垃圾分类的要求,大多数人除了知道部分可回收垃圾和个别有害垃圾需要分开丢弃外,大部分的垃圾还是会被习惯性地扔在同一个垃圾桶里。现在开始要求区分湿垃圾和干垃圾,因为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免不了出现随手一扔,扔错垃圾的尴尬情况。比如,桌上的食物残渣,我们会习惯性地用餐巾纸一擦、一包就扔到垃圾桶里,殊不知它们分属于湿垃圾和干垃圾,是需要分开丢弃的。
缺乏主动了解的意识
生活垃圾品种繁多,对于湿垃圾、干垃圾的分类,我们需要一个了解和认识的过程。如果家长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总是想当然地随手丢垃圾,那么孩子自然就很难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培养垃圾分类达人的好方法
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很多与垃圾分类有关的公益广告都是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式出现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搜索,一起欣赏,了解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变废为宝的价值等。在家里,家长不妨经常和孩子交流一下垃圾分类的好方法,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因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是唯一的。
当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垃圾站倒垃圾,看垃圾站的工作人员和垃圾分类志愿者是如何工作的。如果我们在家里没把垃圾分好类,他们就需要手动分垃圾,把湿垃圾中的塑料袋拣出来,把一堆垃圾中可回收的物品挑出来……此刻,家长要告诉孩子,乱丢垃圾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降低了湿垃圾变再生资源、可回收物品再利用的效率。
将垃圾分类变成一种有趣的学习
垃圾分类是一种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生活方式,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熟悉生活物品,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垃圾分类背后的科学知识。在幼儿园的自由学习活动中,老师设计了垃圾分类的小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对垃圾分类加深了印象。在家里,父母家也可以试试。
游戏1:各种垃圾物品的名称制作成游戏卡片,4个玩具垃圾桶,让孩子将“垃圾”卡片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投放后可以翻阅相关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进行对照检验。
游戏2:借助多媒体设备下载垃圾分类的小游戏,每样垃圾分类投放正确才能得分,在规定时间里比赛谁的积分高。
这两个小游戏在幼儿园属于比较热门的游戏,孩子们会抢着玩,尤其是第二个小游戏,由于有积分,老师还设计了一个积分排行榜,每天活动后,老师们会把孩子当天的积分记录在排行榜上,从排行榜上不难看出有些孩子玩了好多次,每次积分都有所提高。至于积分低的孩子,他们也不想落于人后,都想继续挑战,向高分冲刺。借助这样的小游戏,孩子们的垃圾分类的知识日渐丰富了起来。
在家中,爸爸妈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玩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竞赛:大家随机抽取代表家中垃圾物品的卡片,抢答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垃圾,然后在垃圾分类宣传手册上对照检验。
此外,家长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垃圾购买或自己设计有趣的垃圾桶,放在孩子易于操作的位置,便于孩子们辨识,也能大大增加孩子们学习垃圾分类的兴趣。
将垃圾分类变成快乐的亲子互动
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垃圾分类不是大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每天,幼儿园的教室里都会产生很多垃圾,量最大的垃圾就是各种各样的纸张,还有各种塑料袋。为此,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商量,如何把这些垃圾分成废纸类垃圾、塑料类垃圾(这两类都属于可回收的垃圾,但为了方便孩子们操作,我们还是更加具体地把它们分类了)、厨余垃圾、干垃圾。我们准备了4个垃圾桶,在垃圾桶上方分别贴上了醒目的标识,方便孩子们辨识。
刚开始孩子们扔垃圾时都会问:“老师,这个是干垃圾吗?”“老师,这个垃圾应该扔这个垃圾桶吗?”偶尔会出现孩子们拿着垃圾不知道应该扔到哪个垃圾桶里的情况,这时,我们就会坐下来组织孩子们一起参与讨论,看看它们到底属于什么垃圾,应该扔到哪个垃圾桶里?若是老师也有困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上网搜索寻找正确答案。时间久了,孩子们也就将垃圾分类变成习惯了。
在家中,家长同样要让孩子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也许还能成为垃圾分类的“先锋队”呢。我记得曾经有位家长说,他问孩子喝完的奶瓶怎么丢?孩子回答:“先把瓶子冲洗干净,再丢进干垃圾桶,这些知识就是在学校里我们老师教的。”当孩子有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和习惯,在家里就可以监督爸爸妈妈有没有丢错垃圾了。还有些家庭将垃圾分类变成了家庭生活中的一项趣味活动,每天晚饭后,全家人会一起把一天的垃圾进行分类装袋,由孩子帮忙分类放入不同颜色的垃圾袋里,由此养成固定的垃圾分类习惯。
垃圾分类终于在上海落地了。一夜之間,垃圾桶变多了,变“挑食”了!“垃圾分类”成了全城讨论频次最高的话题。面对日常所见的物品,大家每天都在纠结“这是什么垃圾”。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可以说是未来必有的生活方式了。但因为垃圾分类相对烦琐,培养这个好习惯并不容易,家长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又应该如何科学解决呢?
学习垃圾分类的家庭困境
固有的生活习惯不易打破
由于之前没有垃圾分类的要求,大多数人除了知道部分可回收垃圾和个别有害垃圾需要分开丢弃外,大部分的垃圾还是会被习惯性地扔在同一个垃圾桶里。现在开始要求区分湿垃圾和干垃圾,因为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免不了出现随手一扔,扔错垃圾的尴尬情况。比如,桌上的食物残渣,我们会习惯性地用餐巾纸一擦、一包就扔到垃圾桶里,殊不知它们分属于湿垃圾和干垃圾,是需要分开丢弃的。
缺乏主动了解的意识
生活垃圾品种繁多,对于湿垃圾、干垃圾的分类,我们需要一个了解和认识的过程。如果家长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总是想当然地随手丢垃圾,那么孩子自然就很难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培养垃圾分类达人的好方法
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很多与垃圾分类有关的公益广告都是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式出现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搜索,一起欣赏,了解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变废为宝的价值等。在家里,家长不妨经常和孩子交流一下垃圾分类的好方法,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因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是唯一的。
当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垃圾站倒垃圾,看垃圾站的工作人员和垃圾分类志愿者是如何工作的。如果我们在家里没把垃圾分好类,他们就需要手动分垃圾,把湿垃圾中的塑料袋拣出来,把一堆垃圾中可回收的物品挑出来……此刻,家长要告诉孩子,乱丢垃圾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降低了湿垃圾变再生资源、可回收物品再利用的效率。
将垃圾分类变成一种有趣的学习
垃圾分类是一种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生活方式,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熟悉生活物品,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垃圾分类背后的科学知识。在幼儿园的自由学习活动中,老师设计了垃圾分类的小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对垃圾分类加深了印象。在家里,父母家也可以试试。
游戏1:各种垃圾物品的名称制作成游戏卡片,4个玩具垃圾桶,让孩子将“垃圾”卡片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投放后可以翻阅相关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进行对照检验。
游戏2:借助多媒体设备下载垃圾分类的小游戏,每样垃圾分类投放正确才能得分,在规定时间里比赛谁的积分高。
这两个小游戏在幼儿园属于比较热门的游戏,孩子们会抢着玩,尤其是第二个小游戏,由于有积分,老师还设计了一个积分排行榜,每天活动后,老师们会把孩子当天的积分记录在排行榜上,从排行榜上不难看出有些孩子玩了好多次,每次积分都有所提高。至于积分低的孩子,他们也不想落于人后,都想继续挑战,向高分冲刺。借助这样的小游戏,孩子们的垃圾分类的知识日渐丰富了起来。
在家中,爸爸妈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玩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竞赛:大家随机抽取代表家中垃圾物品的卡片,抢答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垃圾,然后在垃圾分类宣传手册上对照检验。
此外,家长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垃圾购买或自己设计有趣的垃圾桶,放在孩子易于操作的位置,便于孩子们辨识,也能大大增加孩子们学习垃圾分类的兴趣。
将垃圾分类变成快乐的亲子互动
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垃圾分类不是大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每天,幼儿园的教室里都会产生很多垃圾,量最大的垃圾就是各种各样的纸张,还有各种塑料袋。为此,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商量,如何把这些垃圾分成废纸类垃圾、塑料类垃圾(这两类都属于可回收的垃圾,但为了方便孩子们操作,我们还是更加具体地把它们分类了)、厨余垃圾、干垃圾。我们准备了4个垃圾桶,在垃圾桶上方分别贴上了醒目的标识,方便孩子们辨识。
刚开始孩子们扔垃圾时都会问:“老师,这个是干垃圾吗?”“老师,这个垃圾应该扔这个垃圾桶吗?”偶尔会出现孩子们拿着垃圾不知道应该扔到哪个垃圾桶里的情况,这时,我们就会坐下来组织孩子们一起参与讨论,看看它们到底属于什么垃圾,应该扔到哪个垃圾桶里?若是老师也有困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上网搜索寻找正确答案。时间久了,孩子们也就将垃圾分类变成习惯了。
在家中,家长同样要让孩子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也许还能成为垃圾分类的“先锋队”呢。我记得曾经有位家长说,他问孩子喝完的奶瓶怎么丢?孩子回答:“先把瓶子冲洗干净,再丢进干垃圾桶,这些知识就是在学校里我们老师教的。”当孩子有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和习惯,在家里就可以监督爸爸妈妈有没有丢错垃圾了。还有些家庭将垃圾分类变成了家庭生活中的一项趣味活动,每天晚饭后,全家人会一起把一天的垃圾进行分类装袋,由孩子帮忙分类放入不同颜色的垃圾袋里,由此养成固定的垃圾分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