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 。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课堂教学往往片面的追求能力的培养,注重好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应依据学科特点,实施有效的途径,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效度,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实施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明确的解读。但是,实际教学中
往往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很多时候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的时候进行了德育教育也比较牵强,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那么在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呢?怎样才能自然而不牵强和做作呢?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教师要首先投入,感情要到位
情感具有波及性和感染性,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想让学生感动,教师要首先感动,首先要受到文本的感染。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师生并不是简单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在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与人性善恶上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沟通、理解,互相取长补短的关系。
案例1: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艾青的成名作,我特别喜欢的诗。我在第一次给学生范读: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自然的体会到诗人在这里所表达出的对大堰河的爱已经不限于她一个人,而是象大堰河一样淳朴、无私、善良、慈祥的劳动大众,诗人将真个感情融进了对整个时代、旧世界不平现象的揭露和抗议中,将对劳动人民的敬爱与对黑暗社会的憎恨结合贯穿起来,让人们由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同情发展成为对旧社会的强烈的抗议。
案例2:
我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歌词欣赏》中引导学生欣赏了著名作曲家乔羽的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乔羽代表作之一。我非常的喜欢这首歌曲。因为歌词去尽雕琢,洗尽铅华。但是我给学生讲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听这首歌的感受。50年代生长在红旗下的少年儿童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他们的心里埋下的是对共和国赤诚的热爱。对新中国无限美好未来的憧憬。在党和人民的怀抱里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与共和国一起在风雨中经历了痛苦与磨难,经历了繁荣与萧条,浩劫与安乐。人们不能忘记那水面上吹来的凉爽的风,更不能忘记生活中的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无数人与共和国同舟共济,劈风斩浪,顽强的用双桨迎来了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光辉灿烂的新时期。歌未老,鬓染霜。再唱起这首歌,不再是黄口稚嫩的童声吟唱,倒像是历史老人悲怆的回忆,泪水伴着遥远的记忆和亲切的怀恋,在他们的心头流淌。我告诉学生“多少年后,再唱起这首歌,绝对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坚决避免直接的灌输,要春风化雨,要渗透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有一种“春风化雨”的感觉,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案例3:
余秋雨是学生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但是在课堂上我谈到了我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表现出了他的学识渊博,就具体事件的发挥往往文思泉涌。但他的散文的质量却在不断的下降。最不欣赏的是,在这个剧变的时代,他避开了敏感的时政,更不会去写那折磨人的“三农问题”,也不会去写“农民工”问题,也不会去写“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他过着幽雅的、体面的生活,在电视节目里对年轻人谆谆教诲。余秋雨的散文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化走向是软化、平面化和轻快化。
当我向学生表达了我的看法后,却引来了学生的反对。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
“余秋雨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他的笔如同奔马,纵横驰骋,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表现出情溢于言,理胜于辞的文章气势。从控制一面说,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串着这样的思想线索——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
“余秋雨的抒情,主要表现了一种低徊、感伤的历史情怀。余秋雨最初的散文诞生在大西北,这是中国最古老文化中最粗犷最苦涩、最苍凉的地域之一,从这里的文化起笔,也就无形中定下了余秋雨全部散文的那种宏大、苦涩、沧桑的艺术情调”。
“老师,你还说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就看了八个样板戏,难道现在还让我们天天的读鲁迅吗”?
“老师,在你的眼里除了鲁、郭、茅、巴、老、曹就没有别的作家了吗”?
“老师,不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文化散文有广大的读者群呀”。
“老师,不能把你的观点强加给我们”。
“余杰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吗”?
我真的不知道,学生这样的喜欢文化散文,对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如此高度的评价。最终我承认了我的偏激,我和学生达成了一致: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直接的反映社会黑暗,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都是鲁迅,不能让所有的文章都是匕首和投枪。
杜甫除了《三吏》《三别》也写过“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从这件事上我认识到了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的重要性。正是我的民主才让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也认识到我在有的问题上的偏激。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学生不一定喜欢。关注社会是作家的使命,也不能所有的报告文学都写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学生也学到了民主。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上的不成熟看法和做法,在这个问题上还要不断的探索,真正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的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志刚.教师情感能力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王祖浩.着眼于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新课程解析与实施中的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报,2005.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实施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明确的解读。但是,实际教学中
往往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很多时候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的时候进行了德育教育也比较牵强,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那么在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呢?怎样才能自然而不牵强和做作呢?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教师要首先投入,感情要到位
情感具有波及性和感染性,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想让学生感动,教师要首先感动,首先要受到文本的感染。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师生并不是简单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在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与人性善恶上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沟通、理解,互相取长补短的关系。
案例1: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艾青的成名作,我特别喜欢的诗。我在第一次给学生范读: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自然的体会到诗人在这里所表达出的对大堰河的爱已经不限于她一个人,而是象大堰河一样淳朴、无私、善良、慈祥的劳动大众,诗人将真个感情融进了对整个时代、旧世界不平现象的揭露和抗议中,将对劳动人民的敬爱与对黑暗社会的憎恨结合贯穿起来,让人们由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同情发展成为对旧社会的强烈的抗议。
案例2:
我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歌词欣赏》中引导学生欣赏了著名作曲家乔羽的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乔羽代表作之一。我非常的喜欢这首歌曲。因为歌词去尽雕琢,洗尽铅华。但是我给学生讲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听这首歌的感受。50年代生长在红旗下的少年儿童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他们的心里埋下的是对共和国赤诚的热爱。对新中国无限美好未来的憧憬。在党和人民的怀抱里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与共和国一起在风雨中经历了痛苦与磨难,经历了繁荣与萧条,浩劫与安乐。人们不能忘记那水面上吹来的凉爽的风,更不能忘记生活中的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无数人与共和国同舟共济,劈风斩浪,顽强的用双桨迎来了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光辉灿烂的新时期。歌未老,鬓染霜。再唱起这首歌,不再是黄口稚嫩的童声吟唱,倒像是历史老人悲怆的回忆,泪水伴着遥远的记忆和亲切的怀恋,在他们的心头流淌。我告诉学生“多少年后,再唱起这首歌,绝对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坚决避免直接的灌输,要春风化雨,要渗透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有一种“春风化雨”的感觉,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案例3:
余秋雨是学生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但是在课堂上我谈到了我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表现出了他的学识渊博,就具体事件的发挥往往文思泉涌。但他的散文的质量却在不断的下降。最不欣赏的是,在这个剧变的时代,他避开了敏感的时政,更不会去写那折磨人的“三农问题”,也不会去写“农民工”问题,也不会去写“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他过着幽雅的、体面的生活,在电视节目里对年轻人谆谆教诲。余秋雨的散文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化走向是软化、平面化和轻快化。
当我向学生表达了我的看法后,却引来了学生的反对。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
“余秋雨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他的笔如同奔马,纵横驰骋,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表现出情溢于言,理胜于辞的文章气势。从控制一面说,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串着这样的思想线索——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
“余秋雨的抒情,主要表现了一种低徊、感伤的历史情怀。余秋雨最初的散文诞生在大西北,这是中国最古老文化中最粗犷最苦涩、最苍凉的地域之一,从这里的文化起笔,也就无形中定下了余秋雨全部散文的那种宏大、苦涩、沧桑的艺术情调”。
“老师,你还说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就看了八个样板戏,难道现在还让我们天天的读鲁迅吗”?
“老师,在你的眼里除了鲁、郭、茅、巴、老、曹就没有别的作家了吗”?
“老师,不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文化散文有广大的读者群呀”。
“老师,不能把你的观点强加给我们”。
“余杰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吗”?
我真的不知道,学生这样的喜欢文化散文,对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如此高度的评价。最终我承认了我的偏激,我和学生达成了一致: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直接的反映社会黑暗,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都是鲁迅,不能让所有的文章都是匕首和投枪。
杜甫除了《三吏》《三别》也写过“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从这件事上我认识到了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的重要性。正是我的民主才让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也认识到我在有的问题上的偏激。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学生不一定喜欢。关注社会是作家的使命,也不能所有的报告文学都写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学生也学到了民主。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上的不成熟看法和做法,在这个问题上还要不断的探索,真正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的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志刚.教师情感能力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王祖浩.着眼于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新课程解析与实施中的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