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是群体性动物,人类的群居除了满足个体对于生存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人类本质上对爱的追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第二章中就提出爱是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是指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与完整性的基础上相互结合”。爱源自克服孤独,寻求生存,与他人相结合的需要,最终在社会化过程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实现。马斯洛指出,爱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人,在安全、归属以及爱的满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独立,更可能发展出深情、自尊、自信、仁慈、慷慨、无私、宽容等品质。
爱的本质 爱的 家庭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13-02
1.爱
(1)爱的本质
如何才能满足爱的需要,弗洛姆指出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恰恰是力量的最高体现。给予什么与得到什么并不重要,给予行为背后的情绪体验才是爱的价值所在。通过“给”,个体更能体验到富裕、活力与生命力。爱的本质可以归结为给予。以此为基础,爱可以分为普遍之爱与特殊之爱。普遍之爱也就是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特殊之爱依据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亲情、爱情、友情等形式。亲情与其他爱不同,根植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它带有一种不对称性,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本身就是一种给予,父母之爱是无条件的,自然发生的。但是这种父母之爱在发展过程中,却有可能发生异化,放养式的生存教育、以爱之名的控制教育。爱中混杂了弗洛姆指出爱除了给予这一本质特征,还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积极特征。
(2)爱的特征
第一,爱的首要表现是对他人的关心。一个人嘴上说着如何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现出对孩子不管不问,逃避赡养责任。这样的行为当然不能称之为爱。爱的目的是使他人幸福,满足他人的需求。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家长自发的关爱行为才是爱最本真的表现。责任不等于义务。责任是主动自发的,义务是强制性的。负责是个体有能力对他人的需求予以响应,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积极沟通。
第二,爱的前提就是尊重。尊重是承认所爱者的独立性和个体性。爱不是改造,不是控制,不是管束。爱是接受被爱者的真实面貌,是帮助被爱者按照他的意愿成长与发展,是尊重被爱者的自由与个性。中国现有的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不是关心与责任 ,恰恰是尊重的缺失导致了亲子关系的对立,家庭关系的破裂,儿童的畸形发展。在电视节目《变形记》中,不乏这类专制型教养方式的案例。家长专制暴力的管教方式导致孩子缺少共情理解,表现出显著的攻击性行为,甚至发展为攻击性人格。这样的孩子要么敏感脆弱要么暴力偏激,都是心理发展不健全的表现。
第三,爱的深度与爱的表达同样重要。爱是基于对被爱者的了解发出情感信号,并非所有的表达形式都是被理解和认可的。了解被爱者的真实需求与个性特点,才能尊重爱,表达爱。
(3)爱的艺术
爱是人类的潜能,它是我们与生俱来却又有千差万别的能力。表达爱却是一门艺术,它是对生命最诚恳的理解。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用心良苦,爱的形式却大多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教育理念,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特权。关爱与控制是家庭教养方式两个基本的维度。家庭教育中父母爱的艺术最直接体现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无论是隐藏在关爱背后的权力控制,还是不闻不问的情感忽视,抑或是需求满足式的放纵教育,都是没有处理好家庭教育过程中关爱与控制的表现。爱的艺术首先要求我们懂得爱的理论,其次进行爱的实践。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采取适当的教养行为是对爱的艺术最重要的践行。
2.家庭教养方式
(1)内涵
我国心理学家张文新博士提出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瑞德在1967年提出的)。他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放纵型和专制型三种。后来麦克比与马丁认为这三种类型中又包括亲子互动的两个维度:回应与要求。回应是指家长通过满足孩子的特定需求来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控力。要求是指家长通过监管使孩子满足家长乃至整个家庭的需求,培养孩子的服从能力。根据这两个维度交叉分类可以得到家庭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和忽视型。权威型的家长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标准管教孩子,他们关注与孩子的沟通与解释。专制型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在孩子违背要求时倾向于惩罚或强迫的方式使他们服从。宽容型家长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不要求其服从既定的规则,强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忽视型家长更关注自己的需求,对孩子既无严格的要求,也缺乏积极的关注与回应。
(2)影响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孩子的年级、学校、地区、民族等。黄超通过“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考察了当前中国青少年家长教养方式的分布。他在研究中提出,当前中国青少年家长的教养方式以专制型和忽视型为主,权威型和宽容型比例较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倾向于选择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倾向于选择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的阶层差异和家庭的经济地位对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3)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大量的针对学业不良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显示学习成绩不良与智力因素以外,还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说服、民主、鼓励、宽容、情感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开发,而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问不管等方式造成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问题发生率高。
第二,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即家长把内化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紧密联系。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的人格基础。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現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
3.应对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不仅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亲密程度。如何维护家庭成员的之间的爱,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亲子之间的爱,需要父母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慎重考虑。正如弗洛姆所言,能够做到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的爱,是认识世界、发展自己最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王守纪,孙天威,轩颖.爱的艺术与爱的教育——弗洛姆爱的理论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05):43-46.
[3]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3):1-6.
[4]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98-304.
[5]黄超.家长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J].社会,2018(06):216-240.
[6]孔灿.关爱与控制:改善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爱的本质 爱的 家庭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13-02
1.爱
(1)爱的本质
如何才能满足爱的需要,弗洛姆指出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恰恰是力量的最高体现。给予什么与得到什么并不重要,给予行为背后的情绪体验才是爱的价值所在。通过“给”,个体更能体验到富裕、活力与生命力。爱的本质可以归结为给予。以此为基础,爱可以分为普遍之爱与特殊之爱。普遍之爱也就是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特殊之爱依据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亲情、爱情、友情等形式。亲情与其他爱不同,根植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它带有一种不对称性,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本身就是一种给予,父母之爱是无条件的,自然发生的。但是这种父母之爱在发展过程中,却有可能发生异化,放养式的生存教育、以爱之名的控制教育。爱中混杂了弗洛姆指出爱除了给予这一本质特征,还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积极特征。
(2)爱的特征
第一,爱的首要表现是对他人的关心。一个人嘴上说着如何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现出对孩子不管不问,逃避赡养责任。这样的行为当然不能称之为爱。爱的目的是使他人幸福,满足他人的需求。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家长自发的关爱行为才是爱最本真的表现。责任不等于义务。责任是主动自发的,义务是强制性的。负责是个体有能力对他人的需求予以响应,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积极沟通。
第二,爱的前提就是尊重。尊重是承认所爱者的独立性和个体性。爱不是改造,不是控制,不是管束。爱是接受被爱者的真实面貌,是帮助被爱者按照他的意愿成长与发展,是尊重被爱者的自由与个性。中国现有的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不是关心与责任 ,恰恰是尊重的缺失导致了亲子关系的对立,家庭关系的破裂,儿童的畸形发展。在电视节目《变形记》中,不乏这类专制型教养方式的案例。家长专制暴力的管教方式导致孩子缺少共情理解,表现出显著的攻击性行为,甚至发展为攻击性人格。这样的孩子要么敏感脆弱要么暴力偏激,都是心理发展不健全的表现。
第三,爱的深度与爱的表达同样重要。爱是基于对被爱者的了解发出情感信号,并非所有的表达形式都是被理解和认可的。了解被爱者的真实需求与个性特点,才能尊重爱,表达爱。
(3)爱的艺术
爱是人类的潜能,它是我们与生俱来却又有千差万别的能力。表达爱却是一门艺术,它是对生命最诚恳的理解。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用心良苦,爱的形式却大多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教育理念,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特权。关爱与控制是家庭教养方式两个基本的维度。家庭教育中父母爱的艺术最直接体现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无论是隐藏在关爱背后的权力控制,还是不闻不问的情感忽视,抑或是需求满足式的放纵教育,都是没有处理好家庭教育过程中关爱与控制的表现。爱的艺术首先要求我们懂得爱的理论,其次进行爱的实践。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采取适当的教养行为是对爱的艺术最重要的践行。
2.家庭教养方式
(1)内涵
我国心理学家张文新博士提出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瑞德在1967年提出的)。他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放纵型和专制型三种。后来麦克比与马丁认为这三种类型中又包括亲子互动的两个维度:回应与要求。回应是指家长通过满足孩子的特定需求来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控力。要求是指家长通过监管使孩子满足家长乃至整个家庭的需求,培养孩子的服从能力。根据这两个维度交叉分类可以得到家庭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和忽视型。权威型的家长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标准管教孩子,他们关注与孩子的沟通与解释。专制型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在孩子违背要求时倾向于惩罚或强迫的方式使他们服从。宽容型家长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不要求其服从既定的规则,强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忽视型家长更关注自己的需求,对孩子既无严格的要求,也缺乏积极的关注与回应。
(2)影响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孩子的年级、学校、地区、民族等。黄超通过“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考察了当前中国青少年家长教养方式的分布。他在研究中提出,当前中国青少年家长的教养方式以专制型和忽视型为主,权威型和宽容型比例较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倾向于选择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倾向于选择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的阶层差异和家庭的经济地位对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3)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大量的针对学业不良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显示学习成绩不良与智力因素以外,还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说服、民主、鼓励、宽容、情感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开发,而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问不管等方式造成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问题发生率高。
第二,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即家长把内化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紧密联系。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的人格基础。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現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
3.应对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不仅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亲密程度。如何维护家庭成员的之间的爱,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亲子之间的爱,需要父母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慎重考虑。正如弗洛姆所言,能够做到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的爱,是认识世界、发展自己最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王守纪,孙天威,轩颖.爱的艺术与爱的教育——弗洛姆爱的理论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05):43-46.
[3]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3):1-6.
[4]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98-304.
[5]黄超.家长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J].社会,2018(06):216-240.
[6]孔灿.关爱与控制:改善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