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诸子百家各思想流变层出不穷,传统审美追求比比皆是。在这种文化历史人文等因素的熏陶下,中国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表现创作者的思想变化以及人格意味。文章以出世性灵为核心,通过对其产生原因和特点,结合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来展现古人对出世性灵的理解,对大自然的顿悟与热爱。
关键词:出世;性灵;隐逸;艺术审美
从诸子百家争辩到康有为时期,从子学到经学,历代哲学思想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当时乃至以后一定时期艺术的发展,加之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发展,更为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不竭动力。出世思想在一定时期尤为盛行,这一现象有其内在原因。以出世性灵为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把握出世性灵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
1出世性灵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1社会环境下形成出世性灵原因。出世性灵的出现绝非空穴来风,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诱因和间接导向两方面。一,为官初期,士大夫当朝从政,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对社会现状加以改变,起码对这些士族来说,维护江山社稷的稳固,也是责任所在。据《庄子.天地》道“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庄子的“厌世”,给予士大夫提供了解决方法。二,诸子百家,思想诸多,各家学说,也相互影响。冯友兰先生说“庄子以为人与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故亦以为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无不对。”如禅宗“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道道品,亦在其中”《智度论》,及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众多思想,都深切影响着出世性灵。
1.2道家等思想对出世的影响。出世性灵文化的哲学思想以道和禅为核心。“以审美观照来说,如果观照者不能摆脱实用的功利的考虑,就不能发现审美的自然,就不能从有限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把握宇宙无限的生机,就不能得到审美的愉悦。”道家追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追求着精神上的自由解放,而当时封建政治是最大的压迫。在艺术层面上去寻找更多的艺术追求,来寄托在朝堂之上所没有实现的政治抱负。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的任务很大……今日由法庭、警察、慈善事业、劳动监督及其他手段,所看守着人类的和平共同生活,必须由从自发地、愉快地活动所达成。并且艺术必须排除暴力。仅有艺术能达成这个任务。”
2出世性灵在中国古代审美中的表现
2.1出世指导的艺术作品。出世性灵的隐士们在思想上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古代大艺术家其作品是直接由其人格而‘流出’的。”
2.1.1田园诗。在众多出世诗人中,陶渊明、王维和陈抟可谓山水田园诗的主力军。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意投深山自然之间,自给自足,感受山川秀丽,其出世性灵外射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境美。其《桃花源记》更是彰显寄身山川河流间,超脱自由。可以说,陶渊明在引领山水田园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与陶渊明相比,陈抟也是山水田园诗的典型代表。宗白华先生讲“山水是大物,对于我们思想感情的启发式非常广泛而深厚的。”
2.1.2山水画。纵观历史,山水画产生发展,起主要贡献的画家,如:宗炳、王维、荆浩和倪瓒等。多者为出世之人。“隐士独特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宗炳更有机会获得直接审美经验”。隐士与非隐士一重要区别就在于取之自然,隐士对自然的体会远优于非隐士,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加以艺术创作,使人們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宗炳的《画山水序》一文中,山水理论对山水画有着重要作用。王维“诗画结合”“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个人情感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张璨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朱良志讲“……心源就是心之源,心为万法之根源……。”
2.1.3私家园林。园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出世性灵也在园林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洪再新在其《中国美术史》中讲到了有关私家园林的感受:“如人园处多先抑后扬,以曲径通幽。穿过花石小院渐入佳境,园内以重重庭院及花石分隔景区,布置以水为主点缀亭台桥榭,创造平淡清新之境。”李泽厚指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中国的私家园林,包括了许许多多来自自然的“人造”自然。“可居可游则是一个融入者,观者之心和山水相妙然契合,自己成丘壑中人,成了在山水中自在游戏的享受者。”
3出世性灵与中国古代审美追求的影响
出世后的士大夫们在仕途道路及政界当中基本上无多少作为,也不太可能有所作为,他们基本上处于被同僚排挤和政治边缘化的普通市民,但,也这因为如此,他们这把自己几乎全部精力投放在艺术中,并在中国传统审美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从而使这些出世性灵的士大夫在精神和人生理想方面得以宣扬。因此,出世性灵对中国古代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
总而言之,士大夫在官场上的失意,出世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追求内心深处的思想场所。游荡在大自然间闲云野鹤般生活的隐士们,在中国传统审美的追求道路上,不断深化精神理想和人格魅力,出世性灵无疑对中国传统审美的追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出世;性灵;隐逸;艺术审美
从诸子百家争辩到康有为时期,从子学到经学,历代哲学思想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当时乃至以后一定时期艺术的发展,加之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发展,更为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不竭动力。出世思想在一定时期尤为盛行,这一现象有其内在原因。以出世性灵为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把握出世性灵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
1出世性灵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1社会环境下形成出世性灵原因。出世性灵的出现绝非空穴来风,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诱因和间接导向两方面。一,为官初期,士大夫当朝从政,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对社会现状加以改变,起码对这些士族来说,维护江山社稷的稳固,也是责任所在。据《庄子.天地》道“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庄子的“厌世”,给予士大夫提供了解决方法。二,诸子百家,思想诸多,各家学说,也相互影响。冯友兰先生说“庄子以为人与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故亦以为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无不对。”如禅宗“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道道品,亦在其中”《智度论》,及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众多思想,都深切影响着出世性灵。
1.2道家等思想对出世的影响。出世性灵文化的哲学思想以道和禅为核心。“以审美观照来说,如果观照者不能摆脱实用的功利的考虑,就不能发现审美的自然,就不能从有限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把握宇宙无限的生机,就不能得到审美的愉悦。”道家追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追求着精神上的自由解放,而当时封建政治是最大的压迫。在艺术层面上去寻找更多的艺术追求,来寄托在朝堂之上所没有实现的政治抱负。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的任务很大……今日由法庭、警察、慈善事业、劳动监督及其他手段,所看守着人类的和平共同生活,必须由从自发地、愉快地活动所达成。并且艺术必须排除暴力。仅有艺术能达成这个任务。”
2出世性灵在中国古代审美中的表现
2.1出世指导的艺术作品。出世性灵的隐士们在思想上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古代大艺术家其作品是直接由其人格而‘流出’的。”
2.1.1田园诗。在众多出世诗人中,陶渊明、王维和陈抟可谓山水田园诗的主力军。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意投深山自然之间,自给自足,感受山川秀丽,其出世性灵外射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境美。其《桃花源记》更是彰显寄身山川河流间,超脱自由。可以说,陶渊明在引领山水田园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与陶渊明相比,陈抟也是山水田园诗的典型代表。宗白华先生讲“山水是大物,对于我们思想感情的启发式非常广泛而深厚的。”
2.1.2山水画。纵观历史,山水画产生发展,起主要贡献的画家,如:宗炳、王维、荆浩和倪瓒等。多者为出世之人。“隐士独特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宗炳更有机会获得直接审美经验”。隐士与非隐士一重要区别就在于取之自然,隐士对自然的体会远优于非隐士,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加以艺术创作,使人們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宗炳的《画山水序》一文中,山水理论对山水画有着重要作用。王维“诗画结合”“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个人情感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张璨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朱良志讲“……心源就是心之源,心为万法之根源……。”
2.1.3私家园林。园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出世性灵也在园林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洪再新在其《中国美术史》中讲到了有关私家园林的感受:“如人园处多先抑后扬,以曲径通幽。穿过花石小院渐入佳境,园内以重重庭院及花石分隔景区,布置以水为主点缀亭台桥榭,创造平淡清新之境。”李泽厚指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中国的私家园林,包括了许许多多来自自然的“人造”自然。“可居可游则是一个融入者,观者之心和山水相妙然契合,自己成丘壑中人,成了在山水中自在游戏的享受者。”
3出世性灵与中国古代审美追求的影响
出世后的士大夫们在仕途道路及政界当中基本上无多少作为,也不太可能有所作为,他们基本上处于被同僚排挤和政治边缘化的普通市民,但,也这因为如此,他们这把自己几乎全部精力投放在艺术中,并在中国传统审美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从而使这些出世性灵的士大夫在精神和人生理想方面得以宣扬。因此,出世性灵对中国古代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
总而言之,士大夫在官场上的失意,出世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追求内心深处的思想场所。游荡在大自然间闲云野鹤般生活的隐士们,在中国传统审美的追求道路上,不断深化精神理想和人格魅力,出世性灵无疑对中国传统审美的追求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