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于一体,是各高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小组教学,任务驱动,分层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讲练结合;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小组教学;任务驱动;分层实验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近几年广西高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实用性强,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于一体。《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是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探讨了这一问题。
一、讲练结合法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关计算机操作性内容,教学时充分利用NetOp School电子教室的多媒体双向教学环境,把课堂搬到机房,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越性是:①教环境实现了“教”与“学”的同步,理论与实践快速结合。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一方面学生可及时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有问题可及时请教教师,也可通过周围同学的帮助得到快速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快速给予个别指导和全班解答。这远比在多媒体教室用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效果要好。②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将讲稿和练习素材等学习资源快速传给学生,学生利用这些有效的资源,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就是采用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体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剖析来研究涵盖其中的理论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相关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讲解学生迫切想了解的新知识,同时实现案例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目的明确,形式生动,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听课,学习效果好。
在学习Word中的格式化时,教师先出示格式化之前的和格式化之后的“大学生班级小报”案例,让学生观察前后两者的效果有哪些不同,思考如何在Word中实现工作表的格式化,学生用所掌握的Word文档格式化操作方法,积极尝试,但是不能完成最终的案例效果,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列出该格式化操作的相关知识点,逐一介绍如何实现“大学生班级小报”的格式化。最后教师再把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各种格式化功能进行对
比分析,使知识点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学习内容。
三、问题教学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学时,创设一种思维情境,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激发状态,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对Excel中数据的分类汇总进行讲解时,先出示各系学生成绩统计表,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计算各系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平均分,学生思考后,用所学过的排序、平均值函数可以一一求出各系学生各门课程的平均分,但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简单分类汇总,之后能很快用分类汇总对此问题自行解决。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应用分类汇总时,要注意分清分类项、汇总项和分类方式,最后教师概括总结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以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不仅觉得所学知识生动有趣,而且觉得所学内容更有意义,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通常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不易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进行了改进,在讲授中,结合问题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先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相关内容,之后,学生尝试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讲解,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问题教学,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亲自探索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对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问题的回答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将有差异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让优秀生辅导困难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生源地的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较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已经接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部分内容,进一步的学习,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能非常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而有些农村来的学生在高中时没的接触电脑,他们学习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内容时,感到尤为吃力。针对这种现象,对学生进行“同组异质”分组,每组二到三人,在班级内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上课的时候按照小组组织座位,让程度较好的同学带动程度较差的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基础好的同学不会因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无所事事,他们能够解答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的问题,在计算机操作上做出示范,既能解决老师课堂上指导应接不暇的情况,又能解决上课时间紧的问题。基础好的同学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问题,通过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激发其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这种分组教学方式能够增进了同学之间互助友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深化学生的认识、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动机驱动下,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
在Excel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以“我为学院计算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这个学生熟悉易懂的学习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Excel的学习活动中,在这个真实任务驱动下,完成Excel的许多概念,功能及操作的学习。
在教学Excel的首次课中,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呈现学院各系上学期部分学生的“学生成绩表”,学生成绩表中包括学生学号、姓名、系别、班别、各种成绩(必修课、选修课、素质加分、操行等级等),并提出如下研究问题:如何确定学生的综合成绩、名次、奖学金等级?如何排版打印学生个体综合成绩汇报单,以发放到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手中?其中综合成绩由各种成绩按比例核算后确定;名次是根据综合成绩进行排序;奖学金等级是根据学生综合成绩的名次,按一定的比例确定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在Excel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以用Excel解决上述问题层层展开:通过“综合成绩”列的填写,引出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学习;通过求出学生的“名次”,学习“排序” 的概念及操作方法;通过作成绩分布图介绍“Excel图表” 的制作方法;通过查看某个系学生的综合成绩,掌握“筛选”的技巧;通过比较各系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平均分,学习“分类汇总”知识等等。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教师与学生共同操作的实践最终完成了对“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计算与分析。整个学习活动中,对于刚进校的高职生而言,不仅仅掌握了Excel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进一步学习了学院对高职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具体方法,这对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全面发展无疑有不少帮助。
由于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来自于学生日常的生活,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息息相关,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教师的教学思路更为清晰,教学层次更为分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变得明确,学习内容变得容易掌握,学生学得主动,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六、分层实验法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上机实验,分层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一样的上机要求,容易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在上机实验中把精力放在玩游戏上面,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不用心学习,甚至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而基础差的同学又感到学习吃力,缺乏自信,并失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分层实验针对学生基础不同、能力差异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实验难度,对每个实验,围绕同一个实验目的,在确保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设置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各层次的实验具有不同的综合程度、难易程度,甚至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并给出三个不同层次实验的满分值分别为100、110、120分。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满足了差异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七、结束语
实践表明,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上学期,由于笔者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采用了以上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今年6月,我所教的班级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的通过率高达91.4%,比历届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强.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109~110。
[2]苏超,项万明.以任务驱动模式推进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J].职业与教育,2007,(24):78~79。
作者简介:黄瑞国男(1966),籍贯:柳州,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计算机教育。
莫平女(1965),籍贯:武汉,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教育。
关键词 讲练结合;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小组教学;任务驱动;分层实验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近几年广西高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实用性强,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于一体。《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是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探讨了这一问题。
一、讲练结合法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关计算机操作性内容,教学时充分利用NetOp School电子教室的多媒体双向教学环境,把课堂搬到机房,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越性是:①教环境实现了“教”与“学”的同步,理论与实践快速结合。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一方面学生可及时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有问题可及时请教教师,也可通过周围同学的帮助得到快速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快速给予个别指导和全班解答。这远比在多媒体教室用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效果要好。②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将讲稿和练习素材等学习资源快速传给学生,学生利用这些有效的资源,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就是采用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体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剖析来研究涵盖其中的理论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相关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讲解学生迫切想了解的新知识,同时实现案例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目的明确,形式生动,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听课,学习效果好。
在学习Word中的格式化时,教师先出示格式化之前的和格式化之后的“大学生班级小报”案例,让学生观察前后两者的效果有哪些不同,思考如何在Word中实现工作表的格式化,学生用所掌握的Word文档格式化操作方法,积极尝试,但是不能完成最终的案例效果,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列出该格式化操作的相关知识点,逐一介绍如何实现“大学生班级小报”的格式化。最后教师再把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各种格式化功能进行对
比分析,使知识点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学习内容。
三、问题教学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学时,创设一种思维情境,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激发状态,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对Excel中数据的分类汇总进行讲解时,先出示各系学生成绩统计表,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计算各系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平均分,学生思考后,用所学过的排序、平均值函数可以一一求出各系学生各门课程的平均分,但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简单分类汇总,之后能很快用分类汇总对此问题自行解决。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应用分类汇总时,要注意分清分类项、汇总项和分类方式,最后教师概括总结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以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不仅觉得所学知识生动有趣,而且觉得所学内容更有意义,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通常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不易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进行了改进,在讲授中,结合问题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先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相关内容,之后,学生尝试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讲解,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问题教学,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亲自探索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对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问题的回答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将有差异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让优秀生辅导困难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生源地的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较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已经接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部分内容,进一步的学习,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能非常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而有些农村来的学生在高中时没的接触电脑,他们学习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内容时,感到尤为吃力。针对这种现象,对学生进行“同组异质”分组,每组二到三人,在班级内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上课的时候按照小组组织座位,让程度较好的同学带动程度较差的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基础好的同学不会因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无所事事,他们能够解答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的问题,在计算机操作上做出示范,既能解决老师课堂上指导应接不暇的情况,又能解决上课时间紧的问题。基础好的同学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问题,通过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激发其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这种分组教学方式能够增进了同学之间互助友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深化学生的认识、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动机驱动下,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
在Excel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以“我为学院计算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这个学生熟悉易懂的学习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Excel的学习活动中,在这个真实任务驱动下,完成Excel的许多概念,功能及操作的学习。
在教学Excel的首次课中,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呈现学院各系上学期部分学生的“学生成绩表”,学生成绩表中包括学生学号、姓名、系别、班别、各种成绩(必修课、选修课、素质加分、操行等级等),并提出如下研究问题:如何确定学生的综合成绩、名次、奖学金等级?如何排版打印学生个体综合成绩汇报单,以发放到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手中?其中综合成绩由各种成绩按比例核算后确定;名次是根据综合成绩进行排序;奖学金等级是根据学生综合成绩的名次,按一定的比例确定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在Excel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以用Excel解决上述问题层层展开:通过“综合成绩”列的填写,引出Excel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学习;通过求出学生的“名次”,学习“排序” 的概念及操作方法;通过作成绩分布图介绍“Excel图表” 的制作方法;通过查看某个系学生的综合成绩,掌握“筛选”的技巧;通过比较各系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平均分,学习“分类汇总”知识等等。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教师与学生共同操作的实践最终完成了对“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计算与分析。整个学习活动中,对于刚进校的高职生而言,不仅仅掌握了Excel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进一步学习了学院对高职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具体方法,这对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全面发展无疑有不少帮助。
由于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来自于学生日常的生活,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息息相关,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教师的教学思路更为清晰,教学层次更为分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变得明确,学习内容变得容易掌握,学生学得主动,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六、分层实验法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上机实验,分层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一样的上机要求,容易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在上机实验中把精力放在玩游戏上面,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不用心学习,甚至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而基础差的同学又感到学习吃力,缺乏自信,并失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分层实验针对学生基础不同、能力差异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实验难度,对每个实验,围绕同一个实验目的,在确保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设置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各层次的实验具有不同的综合程度、难易程度,甚至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并给出三个不同层次实验的满分值分别为100、110、120分。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满足了差异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七、结束语
实践表明,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上学期,由于笔者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采用了以上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今年6月,我所教的班级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的通过率高达91.4%,比历届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强.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109~110。
[2]苏超,项万明.以任务驱动模式推进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J].职业与教育,2007,(24):78~79。
作者简介:黄瑞国男(1966),籍贯:柳州,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计算机教育。
莫平女(1965),籍贯:武汉,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