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或理解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其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共同分享。
一、发现问题,形成课题
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其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调动。奥苏泊尔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疑向探究主题, 了解探究的大体方向。如创设相关情境、了解课前资料搜集情况、谈话引出相关生活经验的话题、组织课文题目猜读、直接进入感知文本生疑等等。
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先放映一些济南秀丽的山水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济南山水景色特点探求的兴趣。
将学生引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氛围之中,即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值得提醒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考虑课堂的时空限制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层面,尽可能地“适中”而“值”。既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惊弓之鸟》是个成语故事,课文通过“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能射下大雁”这个情节的描写,说明更羸射下的是一只惊弓之鸟。教学时,我们可以就学生的兴趣提出这样有意思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说更羸真有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弦就能射下大雁的本领吗?同学们的争议自然展开。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创新精神也因此得到了培养。
二、分析问题,展开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分析问题,展开探究”是关键,它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在独立思考时,需要安静的环境和足够的时间。要进行有效的探究,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重点探究“为什么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他在第一课时就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课后时间进行探究。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组合作”是“探究式”教学法最常见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研究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小组成员共同交流一个尚须完善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下问题:“为什么人们称雨来为英雄”、“雨来为什么成为英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进行深入的讨论,解决心中的疑惑。
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3、了解学情,进行必要的指导。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不断地巡视、指导,甚至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行列中,及时指导学生对小组合作研究的分工提出建议。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探究式教学法来说,往往是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
例如,在《大象博士请助手》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大象为什么要请小猫当助手?”有学生问:“小猴很机灵,大象为什么不请他?”有学生不明白:“小兔子很乖,大象博士为什么不请小兔?”等等。根据这些情况,某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大象博士请小猫当助手公平不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到课文的自主探究中,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有所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
三、共同分享,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探究式”教学必要的组成环节。通过交流,使学生共享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快乐;通过交流,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交流的形式是多彩的: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也可以是图画展示或剧本表演等等。
教师的组织下, 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性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如: 小组代表汇报式、正反方辩论式、现场问答“打靶式”、自由对话评价式、师生对话交流式, 等等。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耐心倾听,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另外,教师还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点拨,深化探究的成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后,学生在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时,很多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拿到黑板上,结合图汇报:“树叶稀的一面是北边,稠的一面是南边……”教师边听边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事实证明,和谐的民主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进入愉快的创新之中。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有学生提到了“课文说大树是自然的指南针,但是如果大树被砍了,那该怎么办”等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巧妙的点拨:“那你们能帮忙想想其他的办法吗?”这个时候,有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看年轮!看年轮也可以判别方向!”
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做出适当的调整,扑捉时机让学生参与到更深层次的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践表明,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学习策略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探究形式、内容和目的,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自主探究贯穿课堂始终,合作中有探究,探究中有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相互交流和共同分享中不断成长。
一、发现问题,形成课题
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其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被调动。奥苏泊尔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疑向探究主题, 了解探究的大体方向。如创设相关情境、了解课前资料搜集情况、谈话引出相关生活经验的话题、组织课文题目猜读、直接进入感知文本生疑等等。
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先放映一些济南秀丽的山水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济南山水景色特点探求的兴趣。
将学生引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氛围之中,即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值得提醒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考虑课堂的时空限制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层面,尽可能地“适中”而“值”。既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惊弓之鸟》是个成语故事,课文通过“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能射下大雁”这个情节的描写,说明更羸射下的是一只惊弓之鸟。教学时,我们可以就学生的兴趣提出这样有意思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说更羸真有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弦就能射下大雁的本领吗?同学们的争议自然展开。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创新精神也因此得到了培养。
二、分析问题,展开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分析问题,展开探究”是关键,它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在独立思考时,需要安静的环境和足够的时间。要进行有效的探究,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重点探究“为什么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他在第一课时就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课后时间进行探究。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组合作”是“探究式”教学法最常见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研究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小组成员共同交流一个尚须完善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下问题:“为什么人们称雨来为英雄”、“雨来为什么成为英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进行深入的讨论,解决心中的疑惑。
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3、了解学情,进行必要的指导。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不断地巡视、指导,甚至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行列中,及时指导学生对小组合作研究的分工提出建议。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探究式教学法来说,往往是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
例如,在《大象博士请助手》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大象为什么要请小猫当助手?”有学生问:“小猴很机灵,大象为什么不请他?”有学生不明白:“小兔子很乖,大象博士为什么不请小兔?”等等。根据这些情况,某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大象博士请小猫当助手公平不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到课文的自主探究中,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有所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
三、共同分享,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探究式”教学必要的组成环节。通过交流,使学生共享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快乐;通过交流,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交流的形式是多彩的: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也可以是图画展示或剧本表演等等。
教师的组织下, 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性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如: 小组代表汇报式、正反方辩论式、现场问答“打靶式”、自由对话评价式、师生对话交流式, 等等。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耐心倾听,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另外,教师还要把握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点拨,深化探究的成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后,学生在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时,很多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拿到黑板上,结合图汇报:“树叶稀的一面是北边,稠的一面是南边……”教师边听边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事实证明,和谐的民主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进入愉快的创新之中。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有学生提到了“课文说大树是自然的指南针,但是如果大树被砍了,那该怎么办”等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巧妙的点拨:“那你们能帮忙想想其他的办法吗?”这个时候,有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看年轮!看年轮也可以判别方向!”
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做出适当的调整,扑捉时机让学生参与到更深层次的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学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践表明,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学习策略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探究形式、内容和目的,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自主探究贯穿课堂始终,合作中有探究,探究中有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相互交流和共同分享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