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思是古代文学历久弥新的主题,男女双方相爱却无法相见,这一情感从先秦至明清不断被书写至文学作品中,从四言诗到五七言再到明清小说,随着篇幅的增长,相思的描写也逐步细致与生动。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至鼎盛,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三言”“二拍”中书写的“相思”情节,不仅是“相思”母题的延续,还是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风气的展现。对于“相思”母题的研究,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观照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 相思 母题 相思病 “三言” “二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相思”母题绵延不断,作品中的恋情双方,互相深爱却因种种原因无法相见,其中寄托的情感深刻且统一。但往往,用情越深越是相思成疾,情爱之念受到长期阻隔,构成相思主体一种较难纾解、无可逃脱的稳定性心态。这一心态会对人的生理器官正常活动造成影响,使之精神恍惚、生幻致梦,久之则染成一病,是谓“相思病”。相思病的“相思”出自《晋书·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记载吕安钦佩嵇康的美德嘉行,每有想念他的时候,便命人驾车,前去探望。而最早载录相思病医案的当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腰),寒热。众医皆以为寒热也。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窜(《索隐》:谓以熏熏之)以药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写的是侍女腰背疼痛,恶寒发热,扁鹊诊断病因是“欲男子而不可得”,肝气郁盛。
男女双方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相见,往往相互思念,产生焦虑、痛苦的心态,导致相思病。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的体裁发展出诗、文、赋、词、曲、小说等多种形态,“相思”母题也在作品中不断延续,至清代小说发展到鼎盛,“相思”母题的描写也得以铺展开来,变得更加细致和生动。
一、文学中的“相思”母题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起点,其中多处展现出爱而不得的情感,如“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周南·汝坟》)、“展矣君子,实劳我心”(《邶·雄雉》)。之后的《楚辞》中,即使是主祭祀的《九歌》仍描述了男女之间的思念,《山鬼》篇有“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君思我兮然疑作”这样哀怨爱人久久不来探望、质疑其思恋情感的句子,《少司命》更有“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叹惋分离之词。
汉乐府虽然一改骚体及四言诗的形式,但同样的相思情感仍在五言诗句中展现。单在《乐府诗集》中所收的《长相思》就有二十三首之多。此外“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見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描写女子日夜思念远征的丈夫,甚至出现了幻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又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叙述因为思念爱人而时常落泪,令人读之无限伤感。西汉时期,出使并被扣留匈奴的苏武内心的爱意与相思纠葛都蕴含在《留别妻》的“生当复归来,死亦长相思”中,读之使人落泪。
魏晋南北朝为人熟知的南朝乐府《西洲曲》,是描写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不断倾诉她缠绵相思之情的作品:“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小说在此初具规模之时,虽以志怪轶事为大类,但其对相思的描写也不曾断绝。《搜神记》卷十五共十六篇,多载掘墓复生故事,《王道平妻》一篇便有“经三年,忽忽不乐,常思道平,忿怨之深,悒悒而死”这样相思而亡的描写,王道平开棺后其妻复生,二人得以团圆。
唐诗宋词多具恢宏气象,诗人在一展平生抱负之外,也兼有言情特点。浪漫主义者如李白,苦于相思:“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岑参《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苏轼也有《水龙吟》:“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更别提那些以情写词的作家们笔下的相思了,短短数句,却将相思之情力透纸背。元明清时期,相思的描写在小说戏曲中铺展开来,较长的篇幅使得男女双方的相思之情得以更加细致、生动地呈现。《西厢记》里张生别莺莺时便是:“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此种相思愁绪,纵使男子也不免落泪,而莺莺早已“哭得似痴呆,脸上啼痕都是血”。《牡丹亭》杜丽娘离了柳梦梅,也是“从此时时春梦里,一生遗恨系心肠”的苦苦相思。《水浒传》第98回写没羽箭张清这样的堂堂硬汉,因梦中教琼英飞石,得悉两人有宿世姻缘,竟然“痴想成疾”。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类小说。多以“一见钟情——小人拨乱——大团圆结局”为结构,被称为“才子佳人小说”。相思的描写在双方经历磨难时常常出现,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的真情、深情。写狐鬼故事的《聊斋志异》也不乏相思,王子服对采花的婴宁一见钟情,别后“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相思在小说中得以展现出具体的形态,不论是怏怏不乐,还是神情恍惚,都较原先的寥寥数语更为使人感同身受。
二、“相思”主题与明清小说
清朝作为文学之集大成朝代,各类文体都迸发出了新的生机。小说作为此时的代表性文体,表现出有清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在封建王朝的末期,统治阶级对于民众的思想禁锢日趋松动,社会风气的逐渐自由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男女恋情上。这样,作为集中代表了底层民众思想情绪和审美要求才得以广泛传播的小说集,其中对于“相思病”的一系列描写不得不引起重视和思考。
冯梦龙整理的“三言”与凌濛初编刻的“二拍”被称为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其中也不乏相思病情节的出现。《警世通言》中《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一篇叙述张浩于邻家拜访,至宿香亭偶见莺莺,两人畅聊后交换信物。随后无缘再见之时,“浩但当歌不语,对酒无欢,月下长吁,花前偷泪”,一老尼前来传信:“今日因往李氏诵经,知其女莺莺染病,寂遂劝令勤服汤药。莺摒去侍妾,私告寂曰:‘此病岂药所能愈耶?’”随后这位尼姑便充当信使,传递二人间的书信来往。一年倏忽,莺莺以亲事白双亲,等待回音,同时嘱托张浩勤取功名。张浩收信后“感刻寸心,泪下如雨。又恐家人见疑,询其所因,遂伏案掩面,偷声潜泣”。如此深刻的相思使得这一形象之深情特征立现,也为后面他在不敢违背父命娶妻孙氏之后仍不忘莺莺做了合理的伏笔。 在《初刻拍案惊奇》中还有《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一篇,写姚滴珠新婚丈夫远行,相思慵懒:“滴珠独自一个,越越凄惶,有情无绪。况且是个娇养的女儿,新来的媳妇,摸头路不着,没个是处,终日闷闷过了。”遭潘家父母嫌弃,引出口角矛盾,姚滴珠委屈不过,私回娘家,渡河时却遭遇歹徒,被拐做了暗娼。姚滴珠的失踪使得故事开始发展,父母与公婆相互要人弄起了官司,这就是相思病引出的“避羞惹羞”的故事叙述。
《二刻拍案惊奇》中同样出现了“相思病”现象。《李将军错认舅 刘氏女诡从夫》写刘翠翠与金定自幼恋爱,冲破男富女贫的屏障得以结合,刘翠翠却在战乱中遭掳。丈夫金定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妻子,却被将军收入帐中,金定权宜之下只好认作兄妹关系,二人在将军府内咫尺天涯却不得团聚,私下通信交流,相思不已:“金定读罢其诗,才晓得翠翠出于不得已,其情已见。又见他把死来相许,料到今生无有完聚的指望了。感切伤心,终日郁闷涕泣,茶饭懒进,遂成痞鬲之疾。”翠翠也随之病亡。相思病的情节使得全书从夫妇结合的美好中走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二人相思从而相继离世的悲剧。相思的剧情契合了夫妇二人自幼相恋的故事背景,将全书主导表达的坚贞不渝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言”“二拍”中相思病现象的多次出现,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相思”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绵延与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封闭、压迫会带来“相思病”等现象,但这样的环境同时也会极大阻碍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传播。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明末清初小说集中出现的相思病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的是当时社会上男女戀情中逐渐开放的风气。小说的受众是社会中的广大市民,只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作家才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加频繁地将男女恋情中的种种细致描绘加入小说读物的创作之中。
三、结语
相思情节的描写,“适应并建构了中国文人重感情、易伤感、内向深沉的民族性格,其内在机制与审美效应与人是共通共感,经久长新的”。相思病情节在明末清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文学作品一二再再而三地运用,体现出明清时期统治者严酷的思想压迫之下,人民群众高涨的“以情反理”的呼声。
各类以“相思”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互文,使人由一而联想起许多相思成疾的艰涩苦楚,生发出悲剧主题的一个分支。同时,“相思”母题增强了读者的阅读感受,生活中鲜难遇到的“相思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构成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反之促进了纸质阅读的发展。“相思”情节的书写不仅是顺应剧情发展、契合理论文本与时代需求的举措,还是从古至今“相思”母题的延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立.略说古代文学中的相思病[J].古典文学知识,1999(2).
[2]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
[3]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M].张明高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4] 凌濛初.二拍·二刻拍案惊奇[M].吴书荫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5] 王立.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相思主题[J].学术论坛,1987(4).
基金项目: 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明末清初才子佳人话本小说的相思情结研究”(SLGYCX1906)
作 者: 张文静,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 相思 母题 相思病 “三言” “二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相思”母题绵延不断,作品中的恋情双方,互相深爱却因种种原因无法相见,其中寄托的情感深刻且统一。但往往,用情越深越是相思成疾,情爱之念受到长期阻隔,构成相思主体一种较难纾解、无可逃脱的稳定性心态。这一心态会对人的生理器官正常活动造成影响,使之精神恍惚、生幻致梦,久之则染成一病,是谓“相思病”。相思病的“相思”出自《晋书·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记载吕安钦佩嵇康的美德嘉行,每有想念他的时候,便命人驾车,前去探望。而最早载录相思病医案的当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腰),寒热。众医皆以为寒热也。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窜(《索隐》:谓以熏熏之)以药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写的是侍女腰背疼痛,恶寒发热,扁鹊诊断病因是“欲男子而不可得”,肝气郁盛。
男女双方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相见,往往相互思念,产生焦虑、痛苦的心态,导致相思病。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的体裁发展出诗、文、赋、词、曲、小说等多种形态,“相思”母题也在作品中不断延续,至清代小说发展到鼎盛,“相思”母题的描写也得以铺展开来,变得更加细致和生动。
一、文学中的“相思”母题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起点,其中多处展现出爱而不得的情感,如“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周南·汝坟》)、“展矣君子,实劳我心”(《邶·雄雉》)。之后的《楚辞》中,即使是主祭祀的《九歌》仍描述了男女之间的思念,《山鬼》篇有“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君思我兮然疑作”这样哀怨爱人久久不来探望、质疑其思恋情感的句子,《少司命》更有“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叹惋分离之词。
汉乐府虽然一改骚体及四言诗的形式,但同样的相思情感仍在五言诗句中展现。单在《乐府诗集》中所收的《长相思》就有二十三首之多。此外“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見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描写女子日夜思念远征的丈夫,甚至出现了幻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又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叙述因为思念爱人而时常落泪,令人读之无限伤感。西汉时期,出使并被扣留匈奴的苏武内心的爱意与相思纠葛都蕴含在《留别妻》的“生当复归来,死亦长相思”中,读之使人落泪。
魏晋南北朝为人熟知的南朝乐府《西洲曲》,是描写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不断倾诉她缠绵相思之情的作品:“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小说在此初具规模之时,虽以志怪轶事为大类,但其对相思的描写也不曾断绝。《搜神记》卷十五共十六篇,多载掘墓复生故事,《王道平妻》一篇便有“经三年,忽忽不乐,常思道平,忿怨之深,悒悒而死”这样相思而亡的描写,王道平开棺后其妻复生,二人得以团圆。
唐诗宋词多具恢宏气象,诗人在一展平生抱负之外,也兼有言情特点。浪漫主义者如李白,苦于相思:“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岑参《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苏轼也有《水龙吟》:“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更别提那些以情写词的作家们笔下的相思了,短短数句,却将相思之情力透纸背。元明清时期,相思的描写在小说戏曲中铺展开来,较长的篇幅使得男女双方的相思之情得以更加细致、生动地呈现。《西厢记》里张生别莺莺时便是:“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此种相思愁绪,纵使男子也不免落泪,而莺莺早已“哭得似痴呆,脸上啼痕都是血”。《牡丹亭》杜丽娘离了柳梦梅,也是“从此时时春梦里,一生遗恨系心肠”的苦苦相思。《水浒传》第98回写没羽箭张清这样的堂堂硬汉,因梦中教琼英飞石,得悉两人有宿世姻缘,竟然“痴想成疾”。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类小说。多以“一见钟情——小人拨乱——大团圆结局”为结构,被称为“才子佳人小说”。相思的描写在双方经历磨难时常常出现,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的真情、深情。写狐鬼故事的《聊斋志异》也不乏相思,王子服对采花的婴宁一见钟情,别后“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相思在小说中得以展现出具体的形态,不论是怏怏不乐,还是神情恍惚,都较原先的寥寥数语更为使人感同身受。
二、“相思”主题与明清小说
清朝作为文学之集大成朝代,各类文体都迸发出了新的生机。小说作为此时的代表性文体,表现出有清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在封建王朝的末期,统治阶级对于民众的思想禁锢日趋松动,社会风气的逐渐自由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男女恋情上。这样,作为集中代表了底层民众思想情绪和审美要求才得以广泛传播的小说集,其中对于“相思病”的一系列描写不得不引起重视和思考。
冯梦龙整理的“三言”与凌濛初编刻的“二拍”被称为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其中也不乏相思病情节的出现。《警世通言》中《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一篇叙述张浩于邻家拜访,至宿香亭偶见莺莺,两人畅聊后交换信物。随后无缘再见之时,“浩但当歌不语,对酒无欢,月下长吁,花前偷泪”,一老尼前来传信:“今日因往李氏诵经,知其女莺莺染病,寂遂劝令勤服汤药。莺摒去侍妾,私告寂曰:‘此病岂药所能愈耶?’”随后这位尼姑便充当信使,传递二人间的书信来往。一年倏忽,莺莺以亲事白双亲,等待回音,同时嘱托张浩勤取功名。张浩收信后“感刻寸心,泪下如雨。又恐家人见疑,询其所因,遂伏案掩面,偷声潜泣”。如此深刻的相思使得这一形象之深情特征立现,也为后面他在不敢违背父命娶妻孙氏之后仍不忘莺莺做了合理的伏笔。 在《初刻拍案惊奇》中还有《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一篇,写姚滴珠新婚丈夫远行,相思慵懒:“滴珠独自一个,越越凄惶,有情无绪。况且是个娇养的女儿,新来的媳妇,摸头路不着,没个是处,终日闷闷过了。”遭潘家父母嫌弃,引出口角矛盾,姚滴珠委屈不过,私回娘家,渡河时却遭遇歹徒,被拐做了暗娼。姚滴珠的失踪使得故事开始发展,父母与公婆相互要人弄起了官司,这就是相思病引出的“避羞惹羞”的故事叙述。
《二刻拍案惊奇》中同样出现了“相思病”现象。《李将军错认舅 刘氏女诡从夫》写刘翠翠与金定自幼恋爱,冲破男富女贫的屏障得以结合,刘翠翠却在战乱中遭掳。丈夫金定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妻子,却被将军收入帐中,金定权宜之下只好认作兄妹关系,二人在将军府内咫尺天涯却不得团聚,私下通信交流,相思不已:“金定读罢其诗,才晓得翠翠出于不得已,其情已见。又见他把死来相许,料到今生无有完聚的指望了。感切伤心,终日郁闷涕泣,茶饭懒进,遂成痞鬲之疾。”翠翠也随之病亡。相思病的情节使得全书从夫妇结合的美好中走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二人相思从而相继离世的悲剧。相思的剧情契合了夫妇二人自幼相恋的故事背景,将全书主导表达的坚贞不渝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言”“二拍”中相思病现象的多次出现,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相思”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绵延与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封闭、压迫会带来“相思病”等现象,但这样的环境同时也会极大阻碍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传播。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明末清初小说集中出现的相思病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的是当时社会上男女戀情中逐渐开放的风气。小说的受众是社会中的广大市民,只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作家才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加频繁地将男女恋情中的种种细致描绘加入小说读物的创作之中。
三、结语
相思情节的描写,“适应并建构了中国文人重感情、易伤感、内向深沉的民族性格,其内在机制与审美效应与人是共通共感,经久长新的”。相思病情节在明末清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文学作品一二再再而三地运用,体现出明清时期统治者严酷的思想压迫之下,人民群众高涨的“以情反理”的呼声。
各类以“相思”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互文,使人由一而联想起许多相思成疾的艰涩苦楚,生发出悲剧主题的一个分支。同时,“相思”母题增强了读者的阅读感受,生活中鲜难遇到的“相思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构成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反之促进了纸质阅读的发展。“相思”情节的书写不仅是顺应剧情发展、契合理论文本与时代需求的举措,还是从古至今“相思”母题的延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立.略说古代文学中的相思病[J].古典文学知识,1999(2).
[2]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
[3]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M].张明高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4] 凌濛初.二拍·二刻拍案惊奇[M].吴书荫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5] 王立.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相思主题[J].学术论坛,1987(4).
基金项目: 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明末清初才子佳人话本小说的相思情结研究”(SLGYCX1906)
作 者: 张文静,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