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是每位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最强烈的感受.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课标理念,是每位教师直面的问题,笔者结合课例,与同行交流一下在课标视野下利用“微课题”进行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课标;算法;框图;课堂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 当前数学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突破创新,探索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践行新课改,胜任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最迫切的自身变革. 下面结合《算法与框图》(复习课)案例,谈谈在课标视野下利用“微课题”进行教学的一些做法与认识.
[?] 教学案例
本节课是把《算法与框图》(复习课)分为几个“微课题”进行教学,以下是简要的教学过程.
微课题案例1:连续求和型框图的教学
连续求和型是指按照运算法则进行连续计算,并把计算的结果打印出来,主要用于数值计算,数列运算等.
例1 画出S=1 2 3 … n的框图.
分析:框图见图1.
评注:本框图有很强的“通用性”,同时也是作为循环结构框图的经典范例,只要在此框图上进行简单的修改,基本上就能涵盖我们平常所用到的连续求和型循环结构算法框图.
引导学生在框图1的基础上进行如下修改,指出分别表示什么问题的算法的程序框图.
(1)i=i 1→i=i 2.
(2)S=S i→S=S .
(3)S=0→S=1;
S=S i→S=S i2.
(4)S=0→S=1;S=S i→S=S?i.
(5)S=0→S=1;
S=S i→S=S 2i.
(6)S=0→S=1;
S=S i→S=S .
(7)S=0→S=;S=S i→S=.
(8)S=0→S=;S=S i→S=.
通过微课题案例1教学,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许多框图题本质是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是相同或相近的,一道题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类题.这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层次的体会与认识,通过“典例示范”的引领,让学生由学一题会一类,从而达到 “减负增效”的教学效益.
微课题案例2:条件型框图的教学
条件型是指通过计算把满足条件的数值寻找出来,并打印出来,主要用于大小判断的条件值.
例2 求满足1 2 3 … n>100的最小正整数n的值.
解:框图见图2.
评注:本题为循环结构寻找条件值框图的代表题.同样只要在此框图上进行简单的修改,基本上就能包括我们平常所用到的条件型循环结构算法框图.
组织学生在框图2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分别表示不同问题的算法的程序框图.
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与整理,可得到以下不同的算法问题
(1)i=i 1→i=i 2;
i=i-1→i=i-2.
(2)S=0→S=1;
S=S i→S=S?i.
(3)S=0→S=1;
S=S i→S=S 2i.
(4)S=S i→S=S i2.
(5)S=S i→S=S i?(i 1).
(6)S=0→S=2;S=S i→S=S?1.3i.
微课题2的教学是教师创设机会让学生品味数学学习成功感的良好机会,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互相交流、探讨的机会,使学生在“做”中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解题认识链,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同时也实现了课堂从“预设教学”走向“动态生成”教学的转变.
微课题案例3:筛选型框图的教学
筛选型是指输入全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逐一判断,把满足条件的数字筛选出来,并逐一打印,主要用于成绩、身高、体重等统计类问题.
例3 输入全班50名同学的成绩,并把及格同学的座号与成绩打印出来
解:框图见图3,程序见程序1
评注:此例将条件结构嵌套于循环结构中,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算法逻辑结构,为了更好地理解它,需结合它的算法程序尝试做其他例子,同时这种嵌套循环结构在学习与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引导学生在框图3上进行适当的更改,使之表示3.1~3.2的算法功能,写出程序并上机操作进行检验.
3.1输入全班50名同学的身高,并把身高高于170cm同学的座号与身高打印出来.
3.2输入10名运动员100米赛的成绩,并把成绩小于13秒的运动员的序号与成绩打印出来.
微课题案例3为师生数学交流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大胆实践、动手操作,体验失败与成功,挖掘学生潜能,增加师生交流,扩大教学的交互性,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展示时间与空间,充分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参与”的课标理念.
微课题案例4:分段函数型框图的教学
例4 画出分段函数y=-x 1(x<0),
0(x=0),
x 1(x>0)的程序框图,并编写算法程序.
分析:框图见框4,程序见程序2.
评注:本题是分段函数型框图的样例,只要在此框图上进行部分的修改,基本上就能包括我们平常所用到的分段函数结构(连续讨论)算法框图.
引导学生在框图4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可以改多处),使之分别表示以下函数,并编写相应函数的算法程序. (1)y=x-1.
(2)y=x x-1.
(3)y=x2(x≤2),
2x-3(2 (x>5).
(4)y=x2-1(x<-1),
x 1(-1≤x≤1),
3(x>1).
通过微课题4变式的教学,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与掌握分段函数(条件语句),同时复习巩固了算法语句中的加( )、减(-)、乘(*)、除(/)、乘方(^)、开方(SQR)、绝对值(ABS)等符号的书写与应用,并与前面的3个微课题循环框图形成整体的框图程序的知识链,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章节的核心内容,从而引领学生从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秀枝一株,嫁接成林”的教学效益.
[?] 教学感受
1. 注重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落实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然而,当今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导致学生不会学、学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优化课堂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如微课题1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逆向思维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如微课题2让学生主动参与变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创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冲破思维定式,大胆质疑和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探究”是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例如微课题3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的实际,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不同的算法程序,进行大胆的质疑,通过计算机操作进行运算,对不同算法程序运行的结果进行辨别,分析异同,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方案(程序)与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新的历程,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2. 注重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会思维”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在知识的教学中,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在技能的训练中,不应求全,而应求变;而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广阔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在例题的讲解中不能就题论题,就题讲题,要通过变换条件、变换形式,改变设问等方式,发挥例题的示范功能,让学生体会一题与一类题的联系与差异,克服思维的惰性与单一,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对微课题1、微课题2、微课题4的合理变式,为学生思维训练、深化认识提供契机. 在微课题4变式教学中,教师充分展现解题的思维过程以及思路的形成过程,教师完成了授人以鱼的任务,在“变”与“不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了这一类题的通性通法,教师完成了授人以渔的使命,从而实现了“鱼渔”兼得的效果,促进了有效教学的生成. 在整个微课题的变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在微课题的变式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地得到提升与发展,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之道在于“度”,而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落实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常有一些弯路要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一些新课标理念的落实,少一些遗憾.
关键词:课标;算法;框图;课堂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 当前数学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突破创新,探索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践行新课改,胜任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最迫切的自身变革. 下面结合《算法与框图》(复习课)案例,谈谈在课标视野下利用“微课题”进行教学的一些做法与认识.
[?] 教学案例
本节课是把《算法与框图》(复习课)分为几个“微课题”进行教学,以下是简要的教学过程.
微课题案例1:连续求和型框图的教学
连续求和型是指按照运算法则进行连续计算,并把计算的结果打印出来,主要用于数值计算,数列运算等.
例1 画出S=1 2 3 … n的框图.
分析:框图见图1.
评注:本框图有很强的“通用性”,同时也是作为循环结构框图的经典范例,只要在此框图上进行简单的修改,基本上就能涵盖我们平常所用到的连续求和型循环结构算法框图.
引导学生在框图1的基础上进行如下修改,指出分别表示什么问题的算法的程序框图.
(1)i=i 1→i=i 2.
(2)S=S i→S=S .
(3)S=0→S=1;
S=S i→S=S i2.
(4)S=0→S=1;S=S i→S=S?i.
(5)S=0→S=1;
S=S i→S=S 2i.
(6)S=0→S=1;
S=S i→S=S .
(7)S=0→S=;S=S i→S=.
(8)S=0→S=;S=S i→S=.
通过微课题案例1教学,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许多框图题本质是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是相同或相近的,一道题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类题.这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层次的体会与认识,通过“典例示范”的引领,让学生由学一题会一类,从而达到 “减负增效”的教学效益.
微课题案例2:条件型框图的教学
条件型是指通过计算把满足条件的数值寻找出来,并打印出来,主要用于大小判断的条件值.
例2 求满足1 2 3 … n>100的最小正整数n的值.
解:框图见图2.
评注:本题为循环结构寻找条件值框图的代表题.同样只要在此框图上进行简单的修改,基本上就能包括我们平常所用到的条件型循环结构算法框图.
组织学生在框图2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分别表示不同问题的算法的程序框图.
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与整理,可得到以下不同的算法问题
(1)i=i 1→i=i 2;
i=i-1→i=i-2.
(2)S=0→S=1;
S=S i→S=S?i.
(3)S=0→S=1;
S=S i→S=S 2i.
(4)S=S i→S=S i2.
(5)S=S i→S=S i?(i 1).
(6)S=0→S=2;S=S i→S=S?1.3i.
微课题2的教学是教师创设机会让学生品味数学学习成功感的良好机会,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互相交流、探讨的机会,使学生在“做”中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解题认识链,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同时也实现了课堂从“预设教学”走向“动态生成”教学的转变.
微课题案例3:筛选型框图的教学
筛选型是指输入全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逐一判断,把满足条件的数字筛选出来,并逐一打印,主要用于成绩、身高、体重等统计类问题.
例3 输入全班50名同学的成绩,并把及格同学的座号与成绩打印出来
解:框图见图3,程序见程序1
评注:此例将条件结构嵌套于循环结构中,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算法逻辑结构,为了更好地理解它,需结合它的算法程序尝试做其他例子,同时这种嵌套循环结构在学习与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引导学生在框图3上进行适当的更改,使之表示3.1~3.2的算法功能,写出程序并上机操作进行检验.
3.1输入全班50名同学的身高,并把身高高于170cm同学的座号与身高打印出来.
3.2输入10名运动员100米赛的成绩,并把成绩小于13秒的运动员的序号与成绩打印出来.
微课题案例3为师生数学交流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大胆实践、动手操作,体验失败与成功,挖掘学生潜能,增加师生交流,扩大教学的交互性,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展示时间与空间,充分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参与”的课标理念.
微课题案例4:分段函数型框图的教学
例4 画出分段函数y=-x 1(x<0),
0(x=0),
x 1(x>0)的程序框图,并编写算法程序.
分析:框图见框4,程序见程序2.
评注:本题是分段函数型框图的样例,只要在此框图上进行部分的修改,基本上就能包括我们平常所用到的分段函数结构(连续讨论)算法框图.
引导学生在框图4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可以改多处),使之分别表示以下函数,并编写相应函数的算法程序. (1)y=x-1.
(2)y=x x-1.
(3)y=x2(x≤2),
2x-3(2
(4)y=x2-1(x<-1),
x 1(-1≤x≤1),
3(x>1).
通过微课题4变式的教学,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与掌握分段函数(条件语句),同时复习巩固了算法语句中的加( )、减(-)、乘(*)、除(/)、乘方(^)、开方(SQR)、绝对值(ABS)等符号的书写与应用,并与前面的3个微课题循环框图形成整体的框图程序的知识链,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章节的核心内容,从而引领学生从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秀枝一株,嫁接成林”的教学效益.
[?] 教学感受
1. 注重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落实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然而,当今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导致学生不会学、学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优化课堂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如微课题1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逆向思维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如微课题2让学生主动参与变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创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冲破思维定式,大胆质疑和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探究”是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例如微课题3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的实际,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不同的算法程序,进行大胆的质疑,通过计算机操作进行运算,对不同算法程序运行的结果进行辨别,分析异同,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方案(程序)与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新的历程,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2. 注重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会思维”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在知识的教学中,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在技能的训练中,不应求全,而应求变;而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广阔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在例题的讲解中不能就题论题,就题讲题,要通过变换条件、变换形式,改变设问等方式,发挥例题的示范功能,让学生体会一题与一类题的联系与差异,克服思维的惰性与单一,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对微课题1、微课题2、微课题4的合理变式,为学生思维训练、深化认识提供契机. 在微课题4变式教学中,教师充分展现解题的思维过程以及思路的形成过程,教师完成了授人以鱼的任务,在“变”与“不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了这一类题的通性通法,教师完成了授人以渔的使命,从而实现了“鱼渔”兼得的效果,促进了有效教学的生成. 在整个微课题的变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在微课题的变式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地得到提升与发展,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之道在于“度”,而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落实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常有一些弯路要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一些新课标理念的落实,少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