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老师备课时,一定会有目标、措施、重点、难点,甚至会有突破点。但是,我觉得还不够,今天,我要向老师们呼吁:请您再加一点——趣点。
一、为什么要加一个“趣点”
首先,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变了。在二三十年前,六零后以至八零后,都面临着很重的生存压力。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孩子都希望通过“升学”这条路,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时至今日,社会发展了,国家富裕了,再加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是“在蜜罐里泡大的”。现在很多家里是有房有车,要啥有啥。干嘛还要那么努力呢?笔者曾经调查过很多中学生,他们的观念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我就愿意做一个普通人。所以,在上几代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孜孜追求,已经荡然无存。
其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我们要这样做。中小学生表现在学习方面的特征就是“好玩、好动、好奇”,学生本人自制能力差。有趣的、好玩的、能满足好奇心的东西,他们能夜以继日地去做。比如网络游戏,有的孩子竞能在网吧里待三天三夜。有的孩子为了躲避父母的监督,就躲藏在被窝里,玩手机游戏一直到深夜。可是,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呢?看看我们的课堂就知道了,除了几个优等生外,大部分学生都不在状态:或昏昏欲睡,或交头接耳,或在桌洞里看他们感兴趣的小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说:备“趣点”是完全必要的。
二、那么,怎样备趣点
首先,我们要给“趣点”下一个定义。不然,大家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颇。所谓趣点,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或形式。
那么,内容上的趣点怎样设置呢?
我们要看文本本身有什么让学生感兴趣的。比如,《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群众面前变来变去的表演就会让人捧腹。而《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开头的例子就很有趣。那么,在我们备课时就有意识地突出这一部分,把这些材料放在导语中,或者放在15分钟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个节点上。
第一,补充材料要注意趣味性。比如,《巧妙的克隆》,除了文本所举的例子外,我们可以引出克隆人的讨论;而《邓稼先》一课,我们可以联系“朝鲜的核试验”的讨论。这些材料都足以引发学生深厚的兴趣。
除了内容上的趣点,我们还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学习形式和组织形式,來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特点,毕竟并不是每堂课的内容都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比如,把竞赛引导课堂。很多老师尝试过这一办法。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分组教学,其实质也是一种竞赛。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要营造好“赛”的气氛,比如喊喊口号什么的。只有气氛营造好了,“比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也可以编课本剧等。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
第三,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营造气氛。从接受感官上讲,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可以互动交流。在内容上说,多媒体可以基本还原生活情境,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已得到证实,这里不再多说。
第四,我们可以运用悬念来激发学生兴趣。有人说“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我们写文章一样,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也一定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五,按照情境性原则和学生对一项活动的注意力一般保持15分钟的心理特点,我们一般应把趣点放在导入部分和15分钟这个节点上。
当然,老师幽默的语言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决定于老师的性格和语言习惯,并不是每个才能做到的。
三、备“趣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应该避免趣而无用。我们备趣点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是为了更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为了“趣”,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无疑是错误的。比如,有些老师在学生精神不振时往往会讲一个笑话,但如果这笑话如果和教学内容无关,学生可能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内容上,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趣点的设置与授课内容的关系,要让它成为授课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应该避免“趣”而费时。虽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但是仅仅为了兴趣,而延长了课时,本来一节课能完成的任务,用两节课完成,也是违反规定的。
最后,应避免“喧趣夺主”。我们有些老师上课时,打着“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旗号,追求一种“热闹”的现场,学生热热闹闹地“闹”了一节课,根本没有时间感知文本,没有时间静心思考,没有时间咀嚼反刍,那就犯了“喧趣夺主”的毛病,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希望我的这一点启发,对您的教学有一点点的帮助。
一、为什么要加一个“趣点”
首先,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变了。在二三十年前,六零后以至八零后,都面临着很重的生存压力。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孩子都希望通过“升学”这条路,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时至今日,社会发展了,国家富裕了,再加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是“在蜜罐里泡大的”。现在很多家里是有房有车,要啥有啥。干嘛还要那么努力呢?笔者曾经调查过很多中学生,他们的观念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我就愿意做一个普通人。所以,在上几代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孜孜追求,已经荡然无存。
其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我们要这样做。中小学生表现在学习方面的特征就是“好玩、好动、好奇”,学生本人自制能力差。有趣的、好玩的、能满足好奇心的东西,他们能夜以继日地去做。比如网络游戏,有的孩子竞能在网吧里待三天三夜。有的孩子为了躲避父母的监督,就躲藏在被窝里,玩手机游戏一直到深夜。可是,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呢?看看我们的课堂就知道了,除了几个优等生外,大部分学生都不在状态:或昏昏欲睡,或交头接耳,或在桌洞里看他们感兴趣的小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说:备“趣点”是完全必要的。
二、那么,怎样备趣点
首先,我们要给“趣点”下一个定义。不然,大家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颇。所谓趣点,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或形式。
那么,内容上的趣点怎样设置呢?
我们要看文本本身有什么让学生感兴趣的。比如,《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群众面前变来变去的表演就会让人捧腹。而《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开头的例子就很有趣。那么,在我们备课时就有意识地突出这一部分,把这些材料放在导语中,或者放在15分钟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个节点上。
第一,补充材料要注意趣味性。比如,《巧妙的克隆》,除了文本所举的例子外,我们可以引出克隆人的讨论;而《邓稼先》一课,我们可以联系“朝鲜的核试验”的讨论。这些材料都足以引发学生深厚的兴趣。
除了内容上的趣点,我们还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学习形式和组织形式,來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特点,毕竟并不是每堂课的内容都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比如,把竞赛引导课堂。很多老师尝试过这一办法。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分组教学,其实质也是一种竞赛。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要营造好“赛”的气氛,比如喊喊口号什么的。只有气氛营造好了,“比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也可以编课本剧等。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
第三,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营造气氛。从接受感官上讲,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可以互动交流。在内容上说,多媒体可以基本还原生活情境,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已得到证实,这里不再多说。
第四,我们可以运用悬念来激发学生兴趣。有人说“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我们写文章一样,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也一定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五,按照情境性原则和学生对一项活动的注意力一般保持15分钟的心理特点,我们一般应把趣点放在导入部分和15分钟这个节点上。
当然,老师幽默的语言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决定于老师的性格和语言习惯,并不是每个才能做到的。
三、备“趣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应该避免趣而无用。我们备趣点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是为了更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为了“趣”,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无疑是错误的。比如,有些老师在学生精神不振时往往会讲一个笑话,但如果这笑话如果和教学内容无关,学生可能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内容上,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趣点的设置与授课内容的关系,要让它成为授课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应该避免“趣”而费时。虽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但是仅仅为了兴趣,而延长了课时,本来一节课能完成的任务,用两节课完成,也是违反规定的。
最后,应避免“喧趣夺主”。我们有些老师上课时,打着“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旗号,追求一种“热闹”的现场,学生热热闹闹地“闹”了一节课,根本没有时间感知文本,没有时间静心思考,没有时间咀嚼反刍,那就犯了“喧趣夺主”的毛病,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希望我的这一点启发,对您的教学有一点点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