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总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细、越深、越透彻,学生就学得越快,印象就越深;这样做看似效果要好,教师把重点讲清了,帮学生把难点突破了,学生“学得快”、“记得牢”。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他们只是在机械地记忆,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感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参与者,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我校数学组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个教研主题,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先学”就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一、“先学”——学什么
首先,课前自主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预习。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解,并进行迁移练习。了解要学习的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教师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可能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能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
其次,课中合作学。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环节是生生、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主角依然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前预习成果为基础,以导学案为依据,小组成员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享,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或大家通过预习所不能理解的知识点,通过讨论所不能达成共识的疑惑处,为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看来,作为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一定不能只简单对学生进行口头上的预习安排,这样布置预习任务笼统尚且缺乏明确的目标,对此,我们就应该格外注重布置预习任务时的语言运用,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行为心理等特征,为他们精心筹备了一个个完美的导学提纲,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的相关线索和内容进行新知识的有效预习。根据预习导学案的相关线索,让学生做到有效预习和合作学习,这样不但可以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听课,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更重要的是还能在最大限度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先学”——怎么学
1.学前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时,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地揭示自学任务,并将关键词呈现。学生明确了课前自学的目标、要求,很快就能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高速公路。对于低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从简单的看图、说意思开始;对于中年级学生,预习则提升到会从旧知引入新知,模仿练习,并说明思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要求进一步提高,不光要完成课前练习,还要写出学习提纲,知道自己在新课上要弄明白什么,解决哪些問题。
2.学中注重方法。先学,首先要有合适的自学方法,比如低年级学生,就要依靠家长或同伴的帮助;完成练习,找答案,可以是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对问题的理解,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先倾听别人的见解,看能否达成一致等。经过个人自学、小组互学归并、筛选后的问题将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学生会仔细地去了解新知识,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高效地完成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彻底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把与新知有联系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总之,先学是有效课堂的关键基础。学生有了明确的“先学”目标,有了相应的“先学”方法,有了良好的“先学”习惯,数学课堂将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之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学生必将会掌握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必将会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一、“先学”——学什么
首先,课前自主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预习。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解,并进行迁移练习。了解要学习的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教师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可能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能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
其次,课中合作学。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环节是生生、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主角依然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前预习成果为基础,以导学案为依据,小组成员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享,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或大家通过预习所不能理解的知识点,通过讨论所不能达成共识的疑惑处,为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看来,作为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一定不能只简单对学生进行口头上的预习安排,这样布置预习任务笼统尚且缺乏明确的目标,对此,我们就应该格外注重布置预习任务时的语言运用,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行为心理等特征,为他们精心筹备了一个个完美的导学提纲,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的相关线索和内容进行新知识的有效预习。根据预习导学案的相关线索,让学生做到有效预习和合作学习,这样不但可以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听课,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更重要的是还能在最大限度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先学”——怎么学
1.学前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时,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地揭示自学任务,并将关键词呈现。学生明确了课前自学的目标、要求,很快就能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高速公路。对于低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从简单的看图、说意思开始;对于中年级学生,预习则提升到会从旧知引入新知,模仿练习,并说明思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要求进一步提高,不光要完成课前练习,还要写出学习提纲,知道自己在新课上要弄明白什么,解决哪些問题。
2.学中注重方法。先学,首先要有合适的自学方法,比如低年级学生,就要依靠家长或同伴的帮助;完成练习,找答案,可以是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对问题的理解,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先倾听别人的见解,看能否达成一致等。经过个人自学、小组互学归并、筛选后的问题将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学生会仔细地去了解新知识,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高效地完成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彻底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把与新知有联系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总之,先学是有效课堂的关键基础。学生有了明确的“先学”目标,有了相应的“先学”方法,有了良好的“先学”习惯,数学课堂将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之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学生必将会掌握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必将会充满生机,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