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体性学习的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主体性教学设计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需要教师针对数学教学的对象、内容、目标、手段以及自己的数学的教学背景进行综合考虑、精心规划和安排。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尽量使教学内容从简单地,贴进学生实际生活或学生熟悉的问题人手,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纯数学问题走向实际问题,促近数学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即课程资源开发的生活性。
  例如:在折线型函数图象的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便说:“小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时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猜一猜,小华只好停下来做什么?好奇心驱使学生个个竞相回答:停下来修车。我又接下来问学生:车修好后,小华因怕耽误上课,她骑车的速度应怎样变化?学生自然会回答:她比修车前加快了骑车速度。作为教师要强调加快速度后仍保持匀速行驶。最后问:你们能大体画出行驶路程s(米)关于时间t(分)的函数图象吗?
  本道习题由于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故学生有兴趣探究,学生能迅速完成(1)、(2)(3)种图象。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在等腰三角形内容的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折纸、剪纸这一动手实践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进而通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观察、引导学生探究、猜想并发现及推理论证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能力。通过动手活动既提升了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获得合作交流的体验,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更扎实。体现变苦学为乐学,死学为活学。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将自己的智慧、才华展现出来,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提高,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讲课时能够做到由浅人深,灵活运用。抓住知识关键点,找准最佳结合点,确定教学起始点,考虑教学切入点,把握课堂兴奋点,凸现教学着重点,突破学习疑难点,精心组织训练点,预设计教学收束点,留课外延伸点。教学才能有条不紊而又游刃有余。即经历“懂”、“透”、“化”的过程。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调整教学计划。为了有效地上好课,教师无疑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例:梯形问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运用等腰梯形性质解题,灵活地构造辅助线。
  (2)通过习题使学生体会和发现辅助线的重要性。
  (3)引领学生剖析,培养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重点:梯形辅助线
  难点:根据习题恰当地选择辅助线方法
  方法:分析发现法、探索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顺应
  同学们,我们已学习过梯形,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在梯形问题中,学习过哪些数学思想?在解决梯形过程中,是否根据已知图形都能将问题解决呢?解决不了的习题需要构造线吗?本节要综合研究梯形中的辅助线问题。
  (二)尝试探索、自主解决、变式训练、分层内化
  1.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
  (1)你发现四边中,具有哪些位置关系?
  (2)哪种位置关系需要辅助线?
  (3)如何用语言叙述?
  (4)若设交点为E,你会发现哪些特殊图形?请说明?
  总结:延长两腰
  2.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
  (1)若已知上、下底,求面积怎么办?
  (2)如何完成高,请用语言叙述?
  (3)将原梯形分成了哪些特殊图形?(4)LB=AC怎样证AB=CD
  3.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3,BC=7,对角线AC⊥LBD
  求:梯形ABCD的面积?(辅助线:平移对角线AC交BC延长线于点E,过点D作DF⊥BE,垂足为F
  (1)s梯=12 AC×BD(AC、BD未知)或s梯=21(上底+下底)×高
  (2)AC与BD大小关系如何?
  (3)能否将AC平移至DE?ABDE为哪种三种形?
  (4)如何作高线DF?
  (5)DF是BE的多少?
  (6)S梯?
  
  (三)归纳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四)延伸拓展、分层外化:
  1.已知:梯形ABCD中,AD//BC,E为CD中点,且AE⊥BE
  试说明:AB=BC+AD
  2.已知:梯形ABCD中,AB//CD,E是AB中点,F是CD中点,若LA+LB=90。
  (五)教学反馈:
  本节课坚持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自由创造,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引发学生主动的探究活动,体现变苦学为乐学,死学为活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其他文献
我喜欢喝咖啡,喜欢那种苦涩但又透着丝丝香味的感觉。班主任工作辛苦、琐碎,有时还不被人理解,对一个职校的班主任,面对许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正是在这份艰苦的工作中,我体验到了愉悦。这份愉悦,如饮咖啡,苦涩中透着丝丝香甜。  当“后进生”多次旷课,屡教不改;当学生打架,我垫付的不小数额的医药费一直得不到解决;半夜三更当听到恶作剧学生拨打的电话铃声;当看到教室门被损坏,又查不出是
期刊
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配合和补充。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十几年初中教学中,我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危害感触很多,中学生生理不成熟,智力还没达到高峰,情绪不稳定,行为不能自控,经受不住外界不良诱惑,思想、情绪、行为等容易波动,易反复。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学业困难的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班级管理的掌舵人。  城关,处于城市的外围,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关中学学生的特殊性。  身处城外农村的城关中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于城里要贫寒,他们却目睹城里生活的时尚。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会以不同方式表达着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品学兼优的学生,性情稳定,学习扎实,他们以投身激烈竞争的方式力求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这类学生,我
期刊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技术课程相对应,是一门重视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的课程。目前,从我省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学校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上或多或少存在着教学内容保守、授课形式呆板单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通用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所引。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如何提高
期刊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课文阅读采取“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在英语整体教学上,学生“画龙”,教师“点睛”。然后,7白三“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练
期刊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核心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我们理想的方式?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相对应的开放式教学,是我们突破传统束缚,打开教
期刊
近十几年来,书面表达一直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教者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系统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学生才能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信心十足,游刃有余。笔者在训练写作中采用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循序渐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
期刊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在《圆的认识》一
期刊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高中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学好高中化学对个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也有深远的意义。然而,高中化学难学却是由来已久,特别是在近几年高考选科模式下,很多学生因为高中化学难学而放弃选择化学。于是,高中化学难学、少人学越演越烈。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来安排好化学教学呢?    一、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化学教学观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期刊
如火如荼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实施着,从教十几年的我,也在积极地学习着,体会着,进步着。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认识到课堂改革中,教师观念转变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教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