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那么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比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让同学们选择能体现诗句内容,表达诗句情感的对象,然后试着充满情感的说这句诗。结果大部分同学对诗句的理解深刻准确。有的是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互相鼓励,有的是家境困难的同学互相同情,有的是身体孱弱的同学互相支持。通过角色转换,同学们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创设思维活跃空间,开掘创新思维潜能。
“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的义举鼓动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就好比是这一“石头”。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项链》时,我让学生抛开所有既定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视角来审视品评主人公玛蒂尔德。不论学生平说的是否全面、到位,我都会从中找出一两点或是与众不同或是很有见地之处大加赞赏,以此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加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外现。所以,在写作中,我鼓励并引导学生很真实地抒写自己所体验到的生活,切忌人云亦云的假话空话;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不必拘泥于事实,也可编述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再次,培养发散思维,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一、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翅膀,而创造又是以想象为基础和先导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让学生多想。
在课文教学中,我常常通过阅读课文中的文字表述,让学生调动记忆中的各种表象,在脑子再造一幅再造想象的图景。例如,在讲《忆儿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趣事理解作者的对儿时记忆的情感。
二、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
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提倡思维的独立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个模式,要灵活变通。提倡一题多解,寻求多种答案。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评精神,追求新奇。对于那些善于奇思怪想的学生,我在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都要再给予鼓励,培养其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特征。
最后,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
一、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一些课外或是社会活动,参与一些调查、实验、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那么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比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让同学们选择能体现诗句内容,表达诗句情感的对象,然后试着充满情感的说这句诗。结果大部分同学对诗句的理解深刻准确。有的是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互相鼓励,有的是家境困难的同学互相同情,有的是身体孱弱的同学互相支持。通过角色转换,同学们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在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创设思维活跃空间,开掘创新思维潜能。
“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的义举鼓动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就好比是这一“石头”。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项链》时,我让学生抛开所有既定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视角来审视品评主人公玛蒂尔德。不论学生平说的是否全面、到位,我都会从中找出一两点或是与众不同或是很有见地之处大加赞赏,以此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加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外现。所以,在写作中,我鼓励并引导学生很真实地抒写自己所体验到的生活,切忌人云亦云的假话空话;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不必拘泥于事实,也可编述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再次,培养发散思维,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一、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翅膀,而创造又是以想象为基础和先导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让学生多想。
在课文教学中,我常常通过阅读课文中的文字表述,让学生调动记忆中的各种表象,在脑子再造一幅再造想象的图景。例如,在讲《忆儿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趣事理解作者的对儿时记忆的情感。
二、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
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提倡思维的独立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个模式,要灵活变通。提倡一题多解,寻求多种答案。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评精神,追求新奇。对于那些善于奇思怪想的学生,我在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都要再给予鼓励,培养其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特征。
最后,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
一、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一些课外或是社会活动,参与一些调查、实验、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