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村落独特的民俗文化、建筑艺术体现了乡村独具魅力的发展脉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建热推动着乡村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吕晶晶在布依族板万村的规划设计来探讨传统村落的再生与保护。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板万村
古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1]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让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发生转变,随之而来的地域传统文化与传统村落民族特色也遭到破坏。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举步维艰的现状令人担忧,另一方面,保留着民族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衰败,而这两者,是传统村落的灵魂。
板万村根植于传统布依文化之下,是在稻作文化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村落,对传统的锦绣、土陶、酿酒以及布依戏等也是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怀。板万古寨是众多布衣部落中的一支,但并不是最典型的代表,也不像望谟县石头寨一样饱受青睐,它地势偏远,村落日渐衰败,也正是如此,它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都安静祥和的保留了最质朴的部分。
1、古寨现存问题
板万村布依古寨只是丫他镇板万村的局部,由约108户布衣人家分布于山腰为主体而形成的古寨景观,村中至今保留着丰富的布依族传统文化,经历百年风雨洗礼的古寨建筑摇摇欲坠,现存建筑也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再加上经济压迫导致的劳动力人口流失让古寨过半居民外迁,留下的居民多为劳动能力弱的中老年人以及稀少的留守儿童,除了唯一的学校之外,公共空间的缺失也让活力丧失,古寨现存建筑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干栏式夯土吊脚楼、钢筋混凝土楼房,这两种建筑形式的混搭让整个古寨的整体建筑风貌遭到破坏。
2、衰败原因浅析
村落的存在除了场地与文化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村民,无论是土地的根植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原动力的损失让古村落丧失驱动力。此外板万古寨现存的传统干栏式夯土吊脚楼将近一半的现状条件较差,建筑自然老化比较严重,有部分甚至已经不能居住,村内水电等基础建设也存在严重问题,大部分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同时新农村建设对传统村落的冲击使现代汉文化在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条件对板万布依村落的影响加深,追求较好的生活品质与日渐老化及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传统夯土建筑之间的矛盾促成了现代混凝土建筑在村落整体性中的破坏。
3、板万的再生
吕晶晶教授说“传统村庄的复兴,不单是保护传统民居建筑风貌,更重要的是保护布依文化。”项目重点先行打造板万村小学、民俗博物馆、锦绣坊等承载传古村落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公共空间,同时针对性打造的酿酒人家、土陶之家对吸引人流返乡创业作出示范改造模式,主推板万古寨布依族具有标志性特征传的统文化,同时对一户典型的吊脚楼以及一户现代砖房建筑进行示范改造。
整个项目改造重视古寨的整体风貌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形式设计沿袭古寨原有的干栏建筑的建造手法,新建的学校与改造的公共空间都呈现出简单质朴的特点,在功能上满足了现代生活所需的条件,风格上融合了板万古寨的布依文化,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高度关注。板万古寨的改造不仅为了保护,更是为了传承发展。项目组把板万村打造成对外开放的旅游市场,提升村寨经济、增加活力、发扬传统文化。随之而来的质疑便是其现实意义,板万古寨之所以像是隐藏于世的世外桃源根源于其偏远的地理位置与完整的布依风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旅游开发是现在众多村落转型主要的方式,但正是千篇一律的旅游村落打造丧失了对传统村落改造更多可能性的思考。
吕教授为了统一整个古寨的整体风貌,对古寨中的现代混凝土建筑进行了形式化的处理,即在原有混凝土皮肤上重新覆盖一层外衣,这种掩盖实质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并不是对传统建筑的发展,但这其中也基于现实考虑,房子并不是拆修自如的,吕教授用最节约成本的方式达到了古村落整体风貌的统一。
4、传统村落转型时期的村落保护
国际遗产学有四个原则对古村落的保护很有参考性:真實性、可识别性、可逆性与最小干预性。它高度概括了我们对待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基本态度。
4.1村落改造的思考
中国传统村落特别关注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2]古村落建筑改造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尊重传统建筑与传统建筑艺术,用本土的方式回应本土建筑,万丽跟随团队在四川马鞍桥做的土房子改造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传统建筑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是衰败的重要原因,人文关怀才是建筑存在最初始的意义,所以改造之中不能盲目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剔除糟粕保留精华才能真正打造适宜现代人居的建筑,才真正做到了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它存在于村落的每户人家、每幢建筑、每件服饰、每句语言、每个角落。村落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3]同样,公共空间也是传统文化展示的一个大型物质载体,古村落中公共空间打造是一个关键点,只有它才能恢复村落最原始的聚居属性,再现原始生活状态。
4.2引入式旅游开发再思考
国内目前较好的古村落改造案例大概有寺登村、诸葛村、乌镇,其中寺登村与诸葛村做得最好,专家团队长期跟踪,对生态修护、建筑修护、文化保护都进行了全面规划,都进行了引入式旅游开发,这是最快速为村落注入活力的方式,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也有像批判乌镇过渡开发的现象。在日本有一个观点,过渡旅游总比没有旅游要好,至少居民生活问题能得到解决,就像日本人认为真实性不一定是完全是原来的存在的东西,在同样的环境中模仿打造的就不存在真实性,这种观点为古村落全面新建找到了支撑点。对于村落建筑来说建筑的建造技术工艺比建筑本身更重要,所以日本在真实性上的解释可以站得住,但是对于过渡旅游在古村落保护中造成的破坏实则是在加速古村落衰败,整个过程中我们人为修复古村落再把人流引入破坏(尤其是超过当地景观荷载),对于真正的保护,鲜少思考。
4.3开发方式探索
抛开外来影响因素,古村落本身的自我蜕变是恢复--保护--传承--创新的过程,除了传统的名录保护之外,目前有两种新的观点,即建立古村落保护区,通过点面的方式集中保护,再有就是建立文化博物馆,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操作性比较强,但对于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仍显棘手。除了目前普遍式旅游开发,对古村落保护发展的方式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目前的互联网+产业在乡村发展中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产业输出也可以为村落注入活力,这就是创新在村落蜕变、保护与传承之后所起到的发展变革。
参考文献:
[1]吕倩倩.地域文化在古村落景观中的表达研究[D].上海大学,2015,TU982.29
[2]姜树人.基于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思想的现代农村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TU982.29
[3]王云才,孟晓东,邹琴.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图式语言及应用[A].《中国园林》 2016(11):44-49,TU 986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板万村
古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1]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让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发生转变,随之而来的地域传统文化与传统村落民族特色也遭到破坏。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举步维艰的现状令人担忧,另一方面,保留着民族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衰败,而这两者,是传统村落的灵魂。
板万村根植于传统布依文化之下,是在稻作文化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村落,对传统的锦绣、土陶、酿酒以及布依戏等也是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怀。板万古寨是众多布衣部落中的一支,但并不是最典型的代表,也不像望谟县石头寨一样饱受青睐,它地势偏远,村落日渐衰败,也正是如此,它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都安静祥和的保留了最质朴的部分。
1、古寨现存问题
板万村布依古寨只是丫他镇板万村的局部,由约108户布衣人家分布于山腰为主体而形成的古寨景观,村中至今保留着丰富的布依族传统文化,经历百年风雨洗礼的古寨建筑摇摇欲坠,现存建筑也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再加上经济压迫导致的劳动力人口流失让古寨过半居民外迁,留下的居民多为劳动能力弱的中老年人以及稀少的留守儿童,除了唯一的学校之外,公共空间的缺失也让活力丧失,古寨现存建筑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干栏式夯土吊脚楼、钢筋混凝土楼房,这两种建筑形式的混搭让整个古寨的整体建筑风貌遭到破坏。
2、衰败原因浅析
村落的存在除了场地与文化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村民,无论是土地的根植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原动力的损失让古村落丧失驱动力。此外板万古寨现存的传统干栏式夯土吊脚楼将近一半的现状条件较差,建筑自然老化比较严重,有部分甚至已经不能居住,村内水电等基础建设也存在严重问题,大部分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同时新农村建设对传统村落的冲击使现代汉文化在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条件对板万布依村落的影响加深,追求较好的生活品质与日渐老化及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传统夯土建筑之间的矛盾促成了现代混凝土建筑在村落整体性中的破坏。
3、板万的再生
吕晶晶教授说“传统村庄的复兴,不单是保护传统民居建筑风貌,更重要的是保护布依文化。”项目重点先行打造板万村小学、民俗博物馆、锦绣坊等承载传古村落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公共空间,同时针对性打造的酿酒人家、土陶之家对吸引人流返乡创业作出示范改造模式,主推板万古寨布依族具有标志性特征传的统文化,同时对一户典型的吊脚楼以及一户现代砖房建筑进行示范改造。
整个项目改造重视古寨的整体风貌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形式设计沿袭古寨原有的干栏建筑的建造手法,新建的学校与改造的公共空间都呈现出简单质朴的特点,在功能上满足了现代生活所需的条件,风格上融合了板万古寨的布依文化,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高度关注。板万古寨的改造不仅为了保护,更是为了传承发展。项目组把板万村打造成对外开放的旅游市场,提升村寨经济、增加活力、发扬传统文化。随之而来的质疑便是其现实意义,板万古寨之所以像是隐藏于世的世外桃源根源于其偏远的地理位置与完整的布依风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旅游开发是现在众多村落转型主要的方式,但正是千篇一律的旅游村落打造丧失了对传统村落改造更多可能性的思考。
吕教授为了统一整个古寨的整体风貌,对古寨中的现代混凝土建筑进行了形式化的处理,即在原有混凝土皮肤上重新覆盖一层外衣,这种掩盖实质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并不是对传统建筑的发展,但这其中也基于现实考虑,房子并不是拆修自如的,吕教授用最节约成本的方式达到了古村落整体风貌的统一。
4、传统村落转型时期的村落保护
国际遗产学有四个原则对古村落的保护很有参考性:真實性、可识别性、可逆性与最小干预性。它高度概括了我们对待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基本态度。
4.1村落改造的思考
中国传统村落特别关注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2]古村落建筑改造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尊重传统建筑与传统建筑艺术,用本土的方式回应本土建筑,万丽跟随团队在四川马鞍桥做的土房子改造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传统建筑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是衰败的重要原因,人文关怀才是建筑存在最初始的意义,所以改造之中不能盲目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剔除糟粕保留精华才能真正打造适宜现代人居的建筑,才真正做到了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它存在于村落的每户人家、每幢建筑、每件服饰、每句语言、每个角落。村落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3]同样,公共空间也是传统文化展示的一个大型物质载体,古村落中公共空间打造是一个关键点,只有它才能恢复村落最原始的聚居属性,再现原始生活状态。
4.2引入式旅游开发再思考
国内目前较好的古村落改造案例大概有寺登村、诸葛村、乌镇,其中寺登村与诸葛村做得最好,专家团队长期跟踪,对生态修护、建筑修护、文化保护都进行了全面规划,都进行了引入式旅游开发,这是最快速为村落注入活力的方式,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也有像批判乌镇过渡开发的现象。在日本有一个观点,过渡旅游总比没有旅游要好,至少居民生活问题能得到解决,就像日本人认为真实性不一定是完全是原来的存在的东西,在同样的环境中模仿打造的就不存在真实性,这种观点为古村落全面新建找到了支撑点。对于村落建筑来说建筑的建造技术工艺比建筑本身更重要,所以日本在真实性上的解释可以站得住,但是对于过渡旅游在古村落保护中造成的破坏实则是在加速古村落衰败,整个过程中我们人为修复古村落再把人流引入破坏(尤其是超过当地景观荷载),对于真正的保护,鲜少思考。
4.3开发方式探索
抛开外来影响因素,古村落本身的自我蜕变是恢复--保护--传承--创新的过程,除了传统的名录保护之外,目前有两种新的观点,即建立古村落保护区,通过点面的方式集中保护,再有就是建立文化博物馆,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操作性比较强,但对于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仍显棘手。除了目前普遍式旅游开发,对古村落保护发展的方式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目前的互联网+产业在乡村发展中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产业输出也可以为村落注入活力,这就是创新在村落蜕变、保护与传承之后所起到的发展变革。
参考文献:
[1]吕倩倩.地域文化在古村落景观中的表达研究[D].上海大学,2015,TU982.29
[2]姜树人.基于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思想的现代农村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TU982.29
[3]王云才,孟晓东,邹琴.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图式语言及应用[A].《中国园林》 2016(11):44-49,TU 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