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1)11-0026-01
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清风,给我们的头脑注入了新的思想,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教师有了新的方向。我们都愿意做改革的践行者,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才能真正的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同时改革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困惑,怎样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老师干什么?老师怎样做才能既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唯一的答案是学生掌握科学有效地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狠抓“有效预习”这一环节。
一、尽快走出粗放式预习的误区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布置作业的时候也总忘不了加上一句“预习明天要上到课”之类的话,但老师的预习方法随意性大,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做。要么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读一遍课文查几个生字,要么就完全依赖教辅,用课文全解代替独立阅读,用编者的观点代替自己的独立思考,要么干脆不做。学生根本没有做到有效的预习,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预习就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必须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预习,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会自主学习!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从预习中找到学习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就会越来越爱上学习爱上钻研和探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试:
(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从来就重视读,精华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那么读什么?单元提示、课文的阅读提示、文本教材、课后习题等都在阅读的范畴。带着提示读,带着问题读,方向性和针对性就强。采用什么方式去读?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默读、浏览、朗读等都可以的。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读是其中的第一步,文本教材至少也要读三到四遍以上才能较清楚的知道作者写的什么,对于较难的文章应该要读到文从字顺才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自己不懂的或者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那么拿上自己的笔作上记号。
(二)查。
查阅工具书。首先,解决初读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弄清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的音形义。注重细节,千万别放过那些自己看起来知道实际上又说不上来的词语,例如七年级上册《行道树》一文中“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旁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句中的堕落一词如果没有深入理解课文,可以通过工具书了解原义,再了解引申义,最后结合课文上下文的语境去理解。对于重点的字词还应该做适当的归纳整理。其次,作家作品自己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做全方位的了解,自己了解到的肯定比课堂上老师讲的要详细,对于重要的作家作品也要做归纳整理。还有文本教材的写作背景自己也可以通过资料进行查阅,这样在无形之中拓宽了阅读面,拓展了知识视野,了解也更全面。
(三)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概括、段意归纳、句子理解、写作特色等问题能否解决等等。思考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与作者对话,思考作者写作此篇文章的缘由,要表述一个什么中心,写作此篇文章的目的何在。与文本对话,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如何谋篇布局,自己能不能清楚的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否对文章中写得精采的地方从语言、修辞、用词等方面做赏析,自己还有那些语句不懂。与自己对话,思考自己从这篇文章中的收获,得到了那些有益的启示,反思自己的言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四)记。
记,就是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查、思三个环节中都应记好笔记。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将自己预习的情况做一个梳理,工工整整的记在笔记本上。比如我们在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的时候,完全可以对作家作品做一个读书卡片,方便我们归纳记忆。也可以对自己的预习本做个性化的设计,比如加上重点的字词,精彩的语句赏析,难懂的句子,自己设计的重难点等,为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有效预习指导要三“注意”
要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预习的独立性。虽说现在我们大多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合作之前一定要强调自主预习,必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才会知道自己学习的盲点,才能在讨论中和别人的观点发生碰撞、有所收获。
(二)注意预习习惯的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预习习惯贵在坚持。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老师要指导学生先选一两篇适合预习的课文预习,待取得效果、有了经验后,再逐渐推广,直到全面自主预习。
(三)注意不苛求圆满的答案。预习时,学生们提的问题很多,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得到圆满的答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从不同的人物对象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说,父亲善于教育孩子,不亲自把孩子从悬崖上抱下来,而是教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也可以说,父亲不溺爱孩子。对于杰利,可以从友谊这一角度来分析:杰利这样的朋友还是可以交的,是他把父亲找来,帮“我”脱险的。对于内德,这样的朋友不可交,这样的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等等。只要言之成理我们又何必苛求一个圆满的答案呢!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一定要养成预习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认真预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也一定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必然会乐学、善思,必然会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精彩!
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清风,给我们的头脑注入了新的思想,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教师有了新的方向。我们都愿意做改革的践行者,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才能真正的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同时改革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困惑,怎样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老师干什么?老师怎样做才能既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唯一的答案是学生掌握科学有效地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狠抓“有效预习”这一环节。
一、尽快走出粗放式预习的误区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布置作业的时候也总忘不了加上一句“预习明天要上到课”之类的话,但老师的预习方法随意性大,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做。要么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读一遍课文查几个生字,要么就完全依赖教辅,用课文全解代替独立阅读,用编者的观点代替自己的独立思考,要么干脆不做。学生根本没有做到有效的预习,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预习就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必须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预习,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会自主学习!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从预习中找到学习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就会越来越爱上学习爱上钻研和探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试:
(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从来就重视读,精华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那么读什么?单元提示、课文的阅读提示、文本教材、课后习题等都在阅读的范畴。带着提示读,带着问题读,方向性和针对性就强。采用什么方式去读?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默读、浏览、朗读等都可以的。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读是其中的第一步,文本教材至少也要读三到四遍以上才能较清楚的知道作者写的什么,对于较难的文章应该要读到文从字顺才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自己不懂的或者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那么拿上自己的笔作上记号。
(二)查。
查阅工具书。首先,解决初读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弄清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的音形义。注重细节,千万别放过那些自己看起来知道实际上又说不上来的词语,例如七年级上册《行道树》一文中“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旁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句中的堕落一词如果没有深入理解课文,可以通过工具书了解原义,再了解引申义,最后结合课文上下文的语境去理解。对于重点的字词还应该做适当的归纳整理。其次,作家作品自己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做全方位的了解,自己了解到的肯定比课堂上老师讲的要详细,对于重要的作家作品也要做归纳整理。还有文本教材的写作背景自己也可以通过资料进行查阅,这样在无形之中拓宽了阅读面,拓展了知识视野,了解也更全面。
(三)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概括、段意归纳、句子理解、写作特色等问题能否解决等等。思考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与作者对话,思考作者写作此篇文章的缘由,要表述一个什么中心,写作此篇文章的目的何在。与文本对话,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如何谋篇布局,自己能不能清楚的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否对文章中写得精采的地方从语言、修辞、用词等方面做赏析,自己还有那些语句不懂。与自己对话,思考自己从这篇文章中的收获,得到了那些有益的启示,反思自己的言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四)记。
记,就是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查、思三个环节中都应记好笔记。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将自己预习的情况做一个梳理,工工整整的记在笔记本上。比如我们在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的时候,完全可以对作家作品做一个读书卡片,方便我们归纳记忆。也可以对自己的预习本做个性化的设计,比如加上重点的字词,精彩的语句赏析,难懂的句子,自己设计的重难点等,为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有效预习指导要三“注意”
要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预习的独立性。虽说现在我们大多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合作之前一定要强调自主预习,必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才会知道自己学习的盲点,才能在讨论中和别人的观点发生碰撞、有所收获。
(二)注意预习习惯的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预习习惯贵在坚持。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老师要指导学生先选一两篇适合预习的课文预习,待取得效果、有了经验后,再逐渐推广,直到全面自主预习。
(三)注意不苛求圆满的答案。预习时,学生们提的问题很多,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得到圆满的答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从不同的人物对象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说,父亲善于教育孩子,不亲自把孩子从悬崖上抱下来,而是教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也可以说,父亲不溺爱孩子。对于杰利,可以从友谊这一角度来分析:杰利这样的朋友还是可以交的,是他把父亲找来,帮“我”脱险的。对于内德,这样的朋友不可交,这样的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等等。只要言之成理我们又何必苛求一个圆满的答案呢!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一定要养成预习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认真预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也一定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必然会乐学、善思,必然会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