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错位,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本文就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和表述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目标设计;表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31-01
教学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习需求制定的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可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习目标等类型,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因此,探讨教学目标预设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很有价值。笔者在长达20年的教研工作中,发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预设的常见问题:教师错为表述主体,目标错位;教学任务贪多求全,目标泛化;目标预设脱离文本,目标异化;目标表述含糊笼统,目标空虚化;盲目照搬教学参考,目标形式化。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和表述策略,并以阅读教学为例予以阐释。
一、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一)序列定位策略。
“序列定位”策略是在目标层次序列中,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具体是指从教学目标的层级出发,在课程标准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要求、课文导读、练习意图和教学建议的指引下,科学地预设课堂教学目标。这是一个由一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模糊到清晰,定向搜索不断聚焦的过程。如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的起始阶段,由《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5篇课文组成,体裁上散文为主,兼有诗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能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心领会并解释写作意图,在阅读中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二)文本发现策略。
“文本发现”策略是指通过研究揣摩选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来确定合适的课文教学目标,以寻求有效教学的可行性。
根据文本主要特征设置教学目标。如《故乡》中闰土、杨二嫂性格的前后对比,《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珍珠鸟》中“我”的举动和鸟的表现之间的呼应关系,《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变化等。这些特征也许毫无“新意”,但便于教学。教师最好在不看参考书的情形下独立阅读、反复思考,以读出“自己的发现”,尽量考虑到学生“可能的发现”,从而为科学准确地预设目标提供依据。
根据文体类型设置教学目标。文体作为文章的认知技能图式,是语文教学规律的体现。文体类型不同,目标取向就不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文体特征,无视或放弃文体特征,就会扭曲教学,导致教学的低效。有些课文文体虽具多样性,但教材在选用时,只是选择其中一方面。如《口技》可作为文言文来学,积累文言字词形成文言语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的高超技艺;也可作为散文来学,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的运用。取哪个角度由它所在的阶段性目标及单元的组元方向来确定。目前的课标语文教材流行话题组元,虽便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但也不可避免地给文体目标的确立带来一些不便。文选式的教材体系也决定了语文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一篇课文可供选择的教学点可能达到1000个之多。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务必找准侧重点,选好主攻目标。
(三)适应需求策略。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成功设定目标的重要保证。在与学生接触和对话中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合宜的目标。有位教师教学《五柳先生传》时,设计了“赏析文章,评说人物”的目标,可具体让学生讨论“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发现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八年级学生的人生体验和认知水平,批判陶渊明“懒散、嗜酒、不求甚解”成了课堂的中心。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史料,或者根据课堂教学情形,机智地调整教学目标。成功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唤起多数学生的认知需求。
(四)预设生成策略。
“预设生成”策略是指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调整、完善、更改,甚至变成与预设迥异的新目标。语文新课程的交互对话性、言语情境的多义性以及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的目标,而要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情实际等,捕捉动态生成资源,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重视并灵活处理这些生成目标,使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巧妙结合。如陈红兵在上贾平凹的《丑石》一课时,预设要讲欲扬先抑,但征求学生的意见,大家普遍掌握了这种写法,一看就明白。于是,马上调整教学目标预设,略去欲扬先抑写法,改为集中讨论学生不甚清楚的两个问题:文章主旨的辨析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对原作进行删节,这样删节有无必要?知识性目标可备细备实,而生成性目标则不必过细过实,过分细与实容易限制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生成性目标学生人人可为,个个愿为,再加上他几十年的丰富经验,教学目标就很容易达成。
二、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策略
(一)学生为主体策略。
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应该是教学目标陈述句中的主语,而不能够将学生作为陈述句的宾语。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目标不应当陈述为“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而应当表述为“(学生)在阅读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正视困难,并积极努力地克服苦难”。
(二)操作明确策略。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尽量用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四个要素来表述。例如,“学生(行为主体)就名著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行为条件),写(行为动词)一篇500字左右观点鲜明、感情真挚、联系实际(表现程度)的读后感”;最低限度也必须要用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来表述。比如“能够在语境中解释(行为动词)本文的……等6个文言实词,……等3个文言虚词(表现程度)”。
(三)三维整合策略。
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三个目标,事实上,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是表述的需要,这些目标实质上是融合在一起的。根据教学内容的构成及特点,不必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并列陈述,而应有所侧重。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目标设计;表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31-01
教学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习需求制定的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可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习目标等类型,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因此,探讨教学目标预设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很有价值。笔者在长达20年的教研工作中,发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预设的常见问题:教师错为表述主体,目标错位;教学任务贪多求全,目标泛化;目标预设脱离文本,目标异化;目标表述含糊笼统,目标空虚化;盲目照搬教学参考,目标形式化。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和表述策略,并以阅读教学为例予以阐释。
一、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一)序列定位策略。
“序列定位”策略是在目标层次序列中,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具体是指从教学目标的层级出发,在课程标准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要求、课文导读、练习意图和教学建议的指引下,科学地预设课堂教学目标。这是一个由一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模糊到清晰,定向搜索不断聚焦的过程。如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的起始阶段,由《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5篇课文组成,体裁上散文为主,兼有诗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能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心领会并解释写作意图,在阅读中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二)文本发现策略。
“文本发现”策略是指通过研究揣摩选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来确定合适的课文教学目标,以寻求有效教学的可行性。
根据文本主要特征设置教学目标。如《故乡》中闰土、杨二嫂性格的前后对比,《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珍珠鸟》中“我”的举动和鸟的表现之间的呼应关系,《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变化等。这些特征也许毫无“新意”,但便于教学。教师最好在不看参考书的情形下独立阅读、反复思考,以读出“自己的发现”,尽量考虑到学生“可能的发现”,从而为科学准确地预设目标提供依据。
根据文体类型设置教学目标。文体作为文章的认知技能图式,是语文教学规律的体现。文体类型不同,目标取向就不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文体特征,无视或放弃文体特征,就会扭曲教学,导致教学的低效。有些课文文体虽具多样性,但教材在选用时,只是选择其中一方面。如《口技》可作为文言文来学,积累文言字词形成文言语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的高超技艺;也可作为散文来学,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的运用。取哪个角度由它所在的阶段性目标及单元的组元方向来确定。目前的课标语文教材流行话题组元,虽便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但也不可避免地给文体目标的确立带来一些不便。文选式的教材体系也决定了语文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一篇课文可供选择的教学点可能达到1000个之多。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务必找准侧重点,选好主攻目标。
(三)适应需求策略。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成功设定目标的重要保证。在与学生接触和对话中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合宜的目标。有位教师教学《五柳先生传》时,设计了“赏析文章,评说人物”的目标,可具体让学生讨论“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发现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八年级学生的人生体验和认知水平,批判陶渊明“懒散、嗜酒、不求甚解”成了课堂的中心。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史料,或者根据课堂教学情形,机智地调整教学目标。成功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唤起多数学生的认知需求。
(四)预设生成策略。
“预设生成”策略是指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调整、完善、更改,甚至变成与预设迥异的新目标。语文新课程的交互对话性、言语情境的多义性以及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的目标,而要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情实际等,捕捉动态生成资源,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重视并灵活处理这些生成目标,使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巧妙结合。如陈红兵在上贾平凹的《丑石》一课时,预设要讲欲扬先抑,但征求学生的意见,大家普遍掌握了这种写法,一看就明白。于是,马上调整教学目标预设,略去欲扬先抑写法,改为集中讨论学生不甚清楚的两个问题:文章主旨的辨析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对原作进行删节,这样删节有无必要?知识性目标可备细备实,而生成性目标则不必过细过实,过分细与实容易限制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生成性目标学生人人可为,个个愿为,再加上他几十年的丰富经验,教学目标就很容易达成。
二、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策略
(一)学生为主体策略。
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应该是教学目标陈述句中的主语,而不能够将学生作为陈述句的宾语。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目标不应当陈述为“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而应当表述为“(学生)在阅读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正视困难,并积极努力地克服苦难”。
(二)操作明确策略。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尽量用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四个要素来表述。例如,“学生(行为主体)就名著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行为条件),写(行为动词)一篇500字左右观点鲜明、感情真挚、联系实际(表现程度)的读后感”;最低限度也必须要用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来表述。比如“能够在语境中解释(行为动词)本文的……等6个文言实词,……等3个文言虚词(表现程度)”。
(三)三维整合策略。
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三个目标,事实上,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是表述的需要,这些目标实质上是融合在一起的。根据教学内容的构成及特点,不必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并列陈述,而应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