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原和他的建筑设计理念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1986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家角镇素有“上海威尼斯”的美誉,镇内河流纵横、长街绵延、古风石桥跨河而居,明清建筑依水而立,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天然良景。
  在总体规划中,李祖原先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对发展中的江南水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充分利用科学的、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朱家角古镇文化形象进行有机融合,并推进了创新特色……
  在中国当代建筑师中,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一贯坚持主张“中国式建筑”的实践;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如此博大精深的理解;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如此执着地探索“意”与“象”的共生,并在建筑中力图表达意念;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在当代建筑中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探索东西方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契合;也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追寻当代建筑的理念,探索当代建筑的哲理。
  李祖原,1938年出生于广东揭阳县,1961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1978年在台北开办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大原咨询有限公司,开拓大陆市场业务;1995年起又在北京、沈阳成立办事处。业务人员也从当初的6人扩展到现今的200多人。
  在朱家角中心镇的总体设计规划里,在朱家角中心镇的13个专业规划里,在朱家角控制性详细规划里,在祥凝浜路景观改造规划里,在绿洲江南园别墅区规划设计里,在朱家角东大门美食城设计规划中,我们都能见到李祖原的建筑设计理念——“用世界语言说文化中国”。
  那是2001年上半年,根据市政府对“一城九镇”建设的统一要求,在市规划局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国际招标,选定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台湾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日本早稻田大学古谷城章研究室参与朱家角中心镇总体规划。经过几轮专家评审,最终确定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的规划为中选方案,同时吸取另两个方案的长处,形成了朱家角中心镇的总体规划。
  朱家角镇是江南名镇,具有17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古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清幽古朴的水乡风貌,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落,丰富的人文传统和淳朴的小镇民风。因此李祖原用建筑的细部来表达意念,将传统建筑的构件予以化解,山墙、斗拱、云墙、线脚、构架、屋面、勾栏、内庭等,与现代化的建筑空间、功能、家具、照明、装饰与色彩相结合,以分解、组合与重构的手法,创造出中国建筑无限的表现空间。
  李祖原先生“用世界语言说文化中国”的意念,在他设计的各类规划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前卫的设计理念]在具体设计手法上,他运用了DNA生命设计书的概念。DNA即指原有城镇构成的各要素。城镇风貌DNA分为空间和建筑两大类。以最大的生命概念即中国“生命整体论”切入,将朱家角视为一个有如人体的完整系统。以“心肺骨干、经脉血络”系统作为空间内在架构,以“风、光、水、绿”作为空间外布局元素,不同功能分区互补共生,以发挥最大生态平衡的目的。
  在确定朱家角主入口格局时,李祖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确定以大尺度的水面与曲折的岸线相结合,使人在初进朱家角时,就能进入江南古文化与水文化相互交融的氛围之中。如今,从A9高速公路下口北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森森的竹林和色叶斑驳的各类灌木,围合着2万平方米的水面,一下子就将318国道的喧嚣减弱了许多,水与竹的结合,产生了极富江南风韵和现代意识的主入口小空间。
  
  [合理的设计布局]1991年,朱家角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历史文化名镇”。1999年,68公顷的古镇区被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为“古镇风貌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依旧保留了明清特色的古镇、古街、古桥,保留有粉墙黛瓦的临水民居及诸多景点。在新镇区和老镇区之间用一条总宽度150—200米的生态绿带作为东面老镇区与西面新镇区的自然过渡,同时也是两种风貌的协调与分隔。它不同于普通城市干道的意象和尺度,体现出江南水乡和生态自然的意境。
  为了达到生态意境,李祖原在规划设计时做了尝试:在道路线型设计上打破了以往一个道路红线控制道路的规定,把红线控制宽度随地形进行变化,使路面丰富多彩,并与古镇的小桥流水产生异曲同工的效果;在道路绿化设计中,运用园林设计手法,把水、石、小径、园林小品及植物配置等多种景观元素进行搭配造景,产生了步移景异的效果;在路面设计中,他把山水引入到路面隔离带,制造了湖、池、涧、沟、喷泉、跌水等动静各异的水景,充分体现了朱家角的水乡特色。
  
  [做好水绿文章]为充分体现江南水乡的特色,李祖原的规划在“水”、“绿”方面,注以重码。朱家角镇四周河道纵横、湖泊密布、航道相互交叉,四通八达,在镇域范围内,水面积达38平方公里,占镇域总面积的30%,镇内主要河道12条,其中市级航道4条,区级航道2条,镇级航道6条。为了适应镇区功能结构的调整,规划设想航运码头外移,以改善淀浦河两岸的城镇景观。同时,结合镇区防汛要求,疏理与拓宽河道,改造河道交叉口,镇区内主要河道其功能逐步从航运功能向旅游观光功能转变,开辟江南水乡特色。
  朱家角镇区现有绿地面积4.1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2.3平方米左右,区绿地系统将随着老镇区改造力度加大,新镇区建设的开始,朱家角镇重新整合,规划设想根据国家标准,结合自然条件,形成了普通绿化为基础,沿道路、水系的绿地为框架,公共绿地为重点的绿地系统,经过三年的建设、开发朱家角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5平方米,城镇绿地覆盖率达60%,初步形成水、绿相映的美好意境。
  李祖原先生的作品总是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总是会引发出各种批评意见,然而没有人不认为他的作品代表了现代中国建筑的一个新的方向。阅读李祖原的作品。无论是朱家角总体规划、上海淀浦河景观规划、朱家角祥凝浜路改造规划,还是上海上实青浦规划案、青浦赵巷镇概念性规划案,人们都会深切地感到仿佛有一脉气韵贯串其中,就像中国国画中的写意画和草书的用笔那样,设计一气呵成,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对形式和体量的娴熟把握,看来毫不费力气,而其中的功夫显然是无穷的。难怪朱家角人这样评价李祖原:“为朱家角跻身国际行列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贡献”。
其他文献
直到现在,还是有人把计算机同计算器搅在一起。就如上海闲话读姓氏是“黄”“王”不分,“吴”“胡”混为一谈。我们这里说得是计算器,计算机则是电脑。  我第一次见到电子计算器,那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那模样是一个本子大小,宽约7.5公分,长约15公分不到,厚约1公分。与这计算宝贝见面,是在父亲部队的一个老战友家里,那位李叔叔与在日本和韩国失散多年的哥哥姐姐联系上了。带回来不少令我们在那时感到新奇的玩意
期刊
很多人会对制服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对穿制服的人,心底也会生出由衷的欢喜,甚而慢慢地演化成一种癖好,我们称之为“制服癖”。    A:审美情趣    他们对制服就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制服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近于偏执的喜好,一种致命的诱惑,穿制服的那个人总是他们眼里最美丽动人的这一个,会焕发出非同寻常的魅力和气质。  他在小时候因为有着一段特别仰慕警察叔叔和解放军叔叔的时期,于是那时起就很喜欢警察还
期刊
就像这辈子没有当过运动员,倒也穿坏了几套运动服一样;我这辈子虽没当过兵,却也穿破了好几身的军装。其中有实行军衔制时的和废除军衔后的,都是四个兜的干部服。可以说,绿军装是我至今为止,唯一的制服之恋。  说来也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正值“文革”。人不分老幼,天不分南北,解放军的服装是当时天底下最时髦的服装。成为时尚的原因不复杂,就像那会流行的一首歌儿所唱:“哎——是谁帮我们翻了身哎?是谁帮我们得解放
期刊
制服究竟是哪年哪月出现的?  据说是100多年前外国男人大批来华带来的影响——因为八国联军、华尔洋枪队而出现了最多的专用服装。  慈禧时代有了第一条铁路,皇家列车员是大内太监来担当,统一的顶带花翎[另议:制服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那名火车司机,据说已老母鸡变鸭,正儿八经穿了洋服,也就是铁路司机制服。  另一说法,把制服的出现推向更早,当年利玛窦来华,才是洋制服真正流入的年份——而且,本国女性开始穿
期刊
何谓穷开心?过去有句歇后语,叫做:穷人心口挂钥匙——穷开心。穷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大众的娱乐。  拿什么来穷开心,自然是寻找大众最熟悉的载体;于是,流行歌曲就成了一个最佳的选择。网络音乐作者们把当下最流行的音乐给篡改了,当然,变动的是词而不是曲。那首广为传唱的《吉祥三宝》被改为:“老板!——啊?/今天晚上我们加班吗?——要。/那加班是不是没有钱啊?——对。/加到凌晨明天还要来吗?
期刊
皖南事变爆发后,美国左翼记者斯诺和斯特朗先后在美国的《先驱论坛报》和《星期六晚邮报》发表文章,像一颗颗重量级的炸弹,在美国从政要到一般民众中均产生了强烈反响,蒋介石的做法受到了责难。不久从各种渠道传来的消息相继证实了他们报道的真实性。美国政府不愿中国发生内战,以削弱抗日的力量,他们正指望中国战场拖住日军南进的步伐,因此,美国政府派出特使居里来到重庆,宣称在国共问题尚未解决前,美国政府无法大量援华。
期刊
在遥远的过去,当美国国会通过法令,将托管地夏威夷正式列为合众国第50个州后,当时还围着草裙在夏威夷的威基基海滩上拾贝壳的土著少女,面对高耸着乳房的玛丽莲·梦露时,突然惊诧起自己的守旧和羞涩。但有一位后来被誉为土著之花的名叫露露的女孩,却当着梦露的面一把扯下了身上的草裙,这回轮到梦露惊讶起来了。  第二年春天,梦露在她的一部日后被禁止公演达7个月的电影《我就是露露》中,真实的扮演了那位扯下草裙的姑娘
期刊
这次说三个骂人的事。  万峰老师在杭州很有名,他主持的晚间节目《伊甸园》是杭州的哥的“每晚必听”。什么样的风格呢?杭州媒体曾经形容他为:电波怒汉;如今,上海媒体也送给他四个字:简单粗暴。基本上就是“骂”。比如一个小姑娘打电话进来怯生生地说,万峰老师,我怀孕了,怎么办?万峰老师说,你几岁了?我听你年纪不大么。小姑娘更怯了:18岁。万峰老师马上开骂了,你们这些小姑娘啊,年纪轻轻就不,隆得自重,如果我是
期刊
丽丽怎么也没想到,那个一直在东京开饺子店的姨妈会突然跟日本姨夫吵得胸闷气短,一个人跑到上海来散心。丽丽怀疑姨妈是挨了姨夫的打,却也不敢多问,细想想也真是作孽,少不得要休两天假,陪姨妈“兜兜淮海路”。  姨妈在上海没别的亲眷,哭一阵笑一阵叹一阵地拿丽丽当心理医生,句句话尾音都拖长了腔往上边一挑,跟台湾人配音的日本偶像剧一模一样。丽丽只管耐着性子听,哪里晓得,临走前姨妈甩出大手笔——愣是从拉杆箱里变出
期刊
无论春夏秋冬,明星一举一动难逃公众目光,包括他们的朋友、爱情和绯闻……我们真的很了解明星吗?未必如此。令人诧异的广告合同、以天价售出的独家发布的照片、在晚会上露个脸就可到手的精致礼品和巨额报酬:商界与明星一笔笔交易对我们几乎是雾里看花,但明星商业却欣欣向荣。知名度成了至高无上的摇钱树,令观众、消费者和商人忘乎所以。无论是靠电视“真人秀”走红的“一次性明星”,还是电影界叱咤风云的大腕,这些明星拿名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