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家角镇素有“上海威尼斯”的美誉,镇内河流纵横、长街绵延、古风石桥跨河而居,明清建筑依水而立,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天然良景。
在总体规划中,李祖原先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对发展中的江南水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充分利用科学的、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朱家角古镇文化形象进行有机融合,并推进了创新特色……
在中国当代建筑师中,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一贯坚持主张“中国式建筑”的实践;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如此博大精深的理解;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如此执着地探索“意”与“象”的共生,并在建筑中力图表达意念;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在当代建筑中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探索东西方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契合;也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追寻当代建筑的理念,探索当代建筑的哲理。
李祖原,1938年出生于广东揭阳县,1961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1978年在台北开办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大原咨询有限公司,开拓大陆市场业务;1995年起又在北京、沈阳成立办事处。业务人员也从当初的6人扩展到现今的200多人。
在朱家角中心镇的总体设计规划里,在朱家角中心镇的13个专业规划里,在朱家角控制性详细规划里,在祥凝浜路景观改造规划里,在绿洲江南园别墅区规划设计里,在朱家角东大门美食城设计规划中,我们都能见到李祖原的建筑设计理念——“用世界语言说文化中国”。
那是2001年上半年,根据市政府对“一城九镇”建设的统一要求,在市规划局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国际招标,选定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台湾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日本早稻田大学古谷城章研究室参与朱家角中心镇总体规划。经过几轮专家评审,最终确定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的规划为中选方案,同时吸取另两个方案的长处,形成了朱家角中心镇的总体规划。
朱家角镇是江南名镇,具有17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古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清幽古朴的水乡风貌,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落,丰富的人文传统和淳朴的小镇民风。因此李祖原用建筑的细部来表达意念,将传统建筑的构件予以化解,山墙、斗拱、云墙、线脚、构架、屋面、勾栏、内庭等,与现代化的建筑空间、功能、家具、照明、装饰与色彩相结合,以分解、组合与重构的手法,创造出中国建筑无限的表现空间。
李祖原先生“用世界语言说文化中国”的意念,在他设计的各类规划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前卫的设计理念]在具体设计手法上,他运用了DNA生命设计书的概念。DNA即指原有城镇构成的各要素。城镇风貌DNA分为空间和建筑两大类。以最大的生命概念即中国“生命整体论”切入,将朱家角视为一个有如人体的完整系统。以“心肺骨干、经脉血络”系统作为空间内在架构,以“风、光、水、绿”作为空间外布局元素,不同功能分区互补共生,以发挥最大生态平衡的目的。
在确定朱家角主入口格局时,李祖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确定以大尺度的水面与曲折的岸线相结合,使人在初进朱家角时,就能进入江南古文化与水文化相互交融的氛围之中。如今,从A9高速公路下口北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森森的竹林和色叶斑驳的各类灌木,围合着2万平方米的水面,一下子就将318国道的喧嚣减弱了许多,水与竹的结合,产生了极富江南风韵和现代意识的主入口小空间。
[合理的设计布局]1991年,朱家角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历史文化名镇”。1999年,68公顷的古镇区被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为“古镇风貌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依旧保留了明清特色的古镇、古街、古桥,保留有粉墙黛瓦的临水民居及诸多景点。在新镇区和老镇区之间用一条总宽度150—200米的生态绿带作为东面老镇区与西面新镇区的自然过渡,同时也是两种风貌的协调与分隔。它不同于普通城市干道的意象和尺度,体现出江南水乡和生态自然的意境。
为了达到生态意境,李祖原在规划设计时做了尝试:在道路线型设计上打破了以往一个道路红线控制道路的规定,把红线控制宽度随地形进行变化,使路面丰富多彩,并与古镇的小桥流水产生异曲同工的效果;在道路绿化设计中,运用园林设计手法,把水、石、小径、园林小品及植物配置等多种景观元素进行搭配造景,产生了步移景异的效果;在路面设计中,他把山水引入到路面隔离带,制造了湖、池、涧、沟、喷泉、跌水等动静各异的水景,充分体现了朱家角的水乡特色。
[做好水绿文章]为充分体现江南水乡的特色,李祖原的规划在“水”、“绿”方面,注以重码。朱家角镇四周河道纵横、湖泊密布、航道相互交叉,四通八达,在镇域范围内,水面积达38平方公里,占镇域总面积的30%,镇内主要河道12条,其中市级航道4条,区级航道2条,镇级航道6条。为了适应镇区功能结构的调整,规划设想航运码头外移,以改善淀浦河两岸的城镇景观。同时,结合镇区防汛要求,疏理与拓宽河道,改造河道交叉口,镇区内主要河道其功能逐步从航运功能向旅游观光功能转变,开辟江南水乡特色。
朱家角镇区现有绿地面积4.1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2.3平方米左右,区绿地系统将随着老镇区改造力度加大,新镇区建设的开始,朱家角镇重新整合,规划设想根据国家标准,结合自然条件,形成了普通绿化为基础,沿道路、水系的绿地为框架,公共绿地为重点的绿地系统,经过三年的建设、开发朱家角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5平方米,城镇绿地覆盖率达60%,初步形成水、绿相映的美好意境。
李祖原先生的作品总是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总是会引发出各种批评意见,然而没有人不认为他的作品代表了现代中国建筑的一个新的方向。阅读李祖原的作品。无论是朱家角总体规划、上海淀浦河景观规划、朱家角祥凝浜路改造规划,还是上海上实青浦规划案、青浦赵巷镇概念性规划案,人们都会深切地感到仿佛有一脉气韵贯串其中,就像中国国画中的写意画和草书的用笔那样,设计一气呵成,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对形式和体量的娴熟把握,看来毫不费力气,而其中的功夫显然是无穷的。难怪朱家角人这样评价李祖原:“为朱家角跻身国际行列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贡献”。
在总体规划中,李祖原先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对发展中的江南水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充分利用科学的、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朱家角古镇文化形象进行有机融合,并推进了创新特色……
在中国当代建筑师中,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一贯坚持主张“中国式建筑”的实践;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如此博大精深的理解;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如此执着地探索“意”与“象”的共生,并在建筑中力图表达意念;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在当代建筑中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探索东西方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契合;也很少有人像李祖原先生那样追寻当代建筑的理念,探索当代建筑的哲理。
李祖原,1938年出生于广东揭阳县,1961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1978年在台北开办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大原咨询有限公司,开拓大陆市场业务;1995年起又在北京、沈阳成立办事处。业务人员也从当初的6人扩展到现今的200多人。
在朱家角中心镇的总体设计规划里,在朱家角中心镇的13个专业规划里,在朱家角控制性详细规划里,在祥凝浜路景观改造规划里,在绿洲江南园别墅区规划设计里,在朱家角东大门美食城设计规划中,我们都能见到李祖原的建筑设计理念——“用世界语言说文化中国”。
那是2001年上半年,根据市政府对“一城九镇”建设的统一要求,在市规划局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国际招标,选定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台湾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日本早稻田大学古谷城章研究室参与朱家角中心镇总体规划。经过几轮专家评审,最终确定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的规划为中选方案,同时吸取另两个方案的长处,形成了朱家角中心镇的总体规划。
朱家角镇是江南名镇,具有17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古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清幽古朴的水乡风貌,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落,丰富的人文传统和淳朴的小镇民风。因此李祖原用建筑的细部来表达意念,将传统建筑的构件予以化解,山墙、斗拱、云墙、线脚、构架、屋面、勾栏、内庭等,与现代化的建筑空间、功能、家具、照明、装饰与色彩相结合,以分解、组合与重构的手法,创造出中国建筑无限的表现空间。
李祖原先生“用世界语言说文化中国”的意念,在他设计的各类规划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前卫的设计理念]在具体设计手法上,他运用了DNA生命设计书的概念。DNA即指原有城镇构成的各要素。城镇风貌DNA分为空间和建筑两大类。以最大的生命概念即中国“生命整体论”切入,将朱家角视为一个有如人体的完整系统。以“心肺骨干、经脉血络”系统作为空间内在架构,以“风、光、水、绿”作为空间外布局元素,不同功能分区互补共生,以发挥最大生态平衡的目的。
在确定朱家角主入口格局时,李祖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确定以大尺度的水面与曲折的岸线相结合,使人在初进朱家角时,就能进入江南古文化与水文化相互交融的氛围之中。如今,从A9高速公路下口北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森森的竹林和色叶斑驳的各类灌木,围合着2万平方米的水面,一下子就将318国道的喧嚣减弱了许多,水与竹的结合,产生了极富江南风韵和现代意识的主入口小空间。
[合理的设计布局]1991年,朱家角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历史文化名镇”。1999年,68公顷的古镇区被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为“古镇风貌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依旧保留了明清特色的古镇、古街、古桥,保留有粉墙黛瓦的临水民居及诸多景点。在新镇区和老镇区之间用一条总宽度150—200米的生态绿带作为东面老镇区与西面新镇区的自然过渡,同时也是两种风貌的协调与分隔。它不同于普通城市干道的意象和尺度,体现出江南水乡和生态自然的意境。
为了达到生态意境,李祖原在规划设计时做了尝试:在道路线型设计上打破了以往一个道路红线控制道路的规定,把红线控制宽度随地形进行变化,使路面丰富多彩,并与古镇的小桥流水产生异曲同工的效果;在道路绿化设计中,运用园林设计手法,把水、石、小径、园林小品及植物配置等多种景观元素进行搭配造景,产生了步移景异的效果;在路面设计中,他把山水引入到路面隔离带,制造了湖、池、涧、沟、喷泉、跌水等动静各异的水景,充分体现了朱家角的水乡特色。
[做好水绿文章]为充分体现江南水乡的特色,李祖原的规划在“水”、“绿”方面,注以重码。朱家角镇四周河道纵横、湖泊密布、航道相互交叉,四通八达,在镇域范围内,水面积达38平方公里,占镇域总面积的30%,镇内主要河道12条,其中市级航道4条,区级航道2条,镇级航道6条。为了适应镇区功能结构的调整,规划设想航运码头外移,以改善淀浦河两岸的城镇景观。同时,结合镇区防汛要求,疏理与拓宽河道,改造河道交叉口,镇区内主要河道其功能逐步从航运功能向旅游观光功能转变,开辟江南水乡特色。
朱家角镇区现有绿地面积4.1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2.3平方米左右,区绿地系统将随着老镇区改造力度加大,新镇区建设的开始,朱家角镇重新整合,规划设想根据国家标准,结合自然条件,形成了普通绿化为基础,沿道路、水系的绿地为框架,公共绿地为重点的绿地系统,经过三年的建设、开发朱家角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5平方米,城镇绿地覆盖率达60%,初步形成水、绿相映的美好意境。
李祖原先生的作品总是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总是会引发出各种批评意见,然而没有人不认为他的作品代表了现代中国建筑的一个新的方向。阅读李祖原的作品。无论是朱家角总体规划、上海淀浦河景观规划、朱家角祥凝浜路改造规划,还是上海上实青浦规划案、青浦赵巷镇概念性规划案,人们都会深切地感到仿佛有一脉气韵贯串其中,就像中国国画中的写意画和草书的用笔那样,设计一气呵成,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浑然一体。对形式和体量的娴熟把握,看来毫不费力气,而其中的功夫显然是无穷的。难怪朱家角人这样评价李祖原:“为朱家角跻身国际行列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