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手机被赶出校门后,引发了家长们对于平时给不给孩子用手机的担忧和争论。因为家长们发现,虽然学校不能用手机了,但是老师们留给孩子们的“手机作业”并无减少。也就是说,手机在家里如何使用,成为摆在家长们面前更头疼的话题。笔者赞成学校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规定,但是如果学校在具体执行规定时仅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手机被赶出校门后,引发了家长们对于平时给不给孩子用手机的担忧和争论。因为家长们发现,虽然学校不能用手机了,但是老师们留给孩子们的“手机作业”并无减少。也就是说,手机在家里如何使用,成为摆在家长们面前更头疼的话题。笔者赞成学校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规定,但是如果学校在具体执行规定时仅仅是“御手机于校门之外”,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形成家校一体、校内外一致的氛围和环境,甚至個别学校在执行中,将之前与移动信息终端如平板电脑等结合的新技术课程也赶出课堂,那就有点因噎废食了。因此,学校要加强引导教育,还要通过家校互动,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育广大家长重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校联手为孩子们网上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其他文献
渭州学校的春天,娇婉如璞的白玉兰、粉面含羞的榆叶梅、端庄秀丽的黄花条,都次第绽放开来。一座300m2左右的花园,却容纳了近百种佳木异花。它们正如该校校训描述的一样,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多姿多彩 自由生长”,洋溢着生命的美好。 只有六年历史的渭州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甘肃省首批快乐学校示范学校、甘肃省德育示范学校、甘肃省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 郑国栋校长是渭州学校发展的领跑者与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民间艺术;本土;渗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6—0121—01 一、初识资源,交流激趣 1. 走出去,了解特点。地方博物馆、旅游景点等地方蕴含着丰富的本土艺术资源,通过参观访问了解本土艺术资源的特点,可拓展学生思维,开阔眼界,激发其学习本土美术的兴趣。如我带学生走进过“嘉峪关
近日,部分银川的学生家长反映当地一些实施义务制教育的初中在招生时,向部分学生收取了数额不等的择校费,校方回应称,都是家长自愿捐助的。尽管民办学校享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但是民办学校收费也应符合物价局核定的学费标准,并非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银川市这些学校以“愿捐资助学”自的名义变相收取择校费,显然是违规行为。如果说学校变相收取择校费是教育资源被金钱绑架的话,“点招”、共建、“条子生”,择校讲关系,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大量偽科普文章,这类文章涉及教育、育儿、医疗、养生等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被社交平台不加识别地传播,使人们的认知陷入严重的混乱境地,其破坏力是难以估量的,潜在的危险非常大。以教育为例,伪科普大体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胡说八道类,譬如高考是成才的“独木桥”;二是半真半假类,譬如孩子成长要顺其自然;三是矫枉过正类,譬如一个好爸爸胜过100个好校长;四是纸上谈兵类,
最近,西安三兆村两名小孩在玩耍时因争抢玩具发生争执。谁知双方父母也参与其中,导致事态激化,其中一名孩子的妈妈被打成脑震荡。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孩子抢玩具引家长介入,一方被打成脑震荡,是一部教科书。它教育家长们,孩子们之间的小摩擦、小冲突比较正常,家长不必把这当成问题,更不必怕孩子吃亏而主动介入,而应当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让他们去体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孩子不可能一辈子躲在家长的保护伞下生活一辈子,
“流浪汉到派出所捐款1000元给贫困学子”,此新闻一出,網友们纷纷表示感动,为流浪汉的善良点赞。笔者以为,这则“暖闻”多少夹带着寒意,人们不应止于感动。一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流浪汉,居然为贫困捐款1000元,这无疑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无私到忘记了自己才是更需要帮助的人。这种“不自量力”的善举,凸显了人格的高贵,散发出人性的光芒,照亮和激活人们“冬眠”的爱心。人们纷纷为之感动,为之解囊相助,这说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进德修业的根基和表征,无论任何时候都应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但是,如果感恩沦为一种行为艺术,通过排练包装变成集体的“秀场”,那么,感恩教育也就不过虚张声势,空见其形,离“心”甚远。近年来,类似的感恩教育活动此起彼伏,但浪潮退去,感恩的种子并未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难以见到感恩教育的成效。感恩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见于行。通过外在形式的催迫或诱使才出现的“感恩”不过是昙花一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进校园。在有些地方,各类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等形式推动工作“进校园”。类似活动如果过多过滥、不加分别、缺乏统筹,反而容易给学校增添负担。在一些地区,部分所谓的某某项目进校园,虽然从表面上看让学校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光鲜亮丽,实际上却给学生增添了负担,更让教师处于“不干不行”又“不知怎么干”的两难境地。诚然,“进校园”的项目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好的
晨读一直以来是中小学坚持的传统,校园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就像一支悦耳的晨曲,让你知道这里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然而,随着各地中小学推迟到校时间规定相继的出台,許多学校砍掉了晨读,理由是时间太紧张,安排不开。于是,昔时早晨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被单调乏味的讲课声所代替。校园里失去了学生晨读的大合唱,顿时缺少了一份生机和活力。学校随意砍掉晨读绝非明智之举。为了发展学生能力,不仅要让晨读回归学校教育,要求学生
近日,福建惠安市民周某在朋友圈发文,指出其13岁的儿子因患有淋巴肿瘤,在学校遭受歧视。不仅座位被隔离在教室最后面,其语文老师更是百般刁难。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但前面还有一句“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教育部刚发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里面就写到“不得歧视、侮辱学生”,新闻中这位老师“学”高与否暂且不论,其行为确有歧视之嫌。一个与病魔抗争了一年之久的13岁少年,怀揣着對知识的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