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透明的茶衣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59403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我们福建创办的第一份茶文化刊物——《海峡茶道》正式出刊了。邮包里的刊物还插在我的信箱上,可远远的它茶色的封面已经昭然若揭了,还是穿着半透明的薄膜新款外衣前来相会的!哦,那一扎近乎“三醉”茶网页的肤色,武夷岩茶浓醇的汤色,令人好生眼熟,好生亲切!
  刊物比较厚,我的茶散文配上多幅彩照,刊发在“茶海沉香”的专栏了,光看这个栏目的名字,就已经心醉几分,而让自己的新娘下榻这样崭新而儒雅的房间里,更是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点头赞许!我忍不住在信箱前就贪读起来,那“茶道中人”,那“茶人物语”,那“茶居茗坊”,各有其香,各有其味,茶人读茶文,茶香添书香,最易心醉神迷,一时间仿佛整个世界都浸泡在幽幽的茶香里……好不容易合上刊物,才发现一时兴起,竟冷落了那别具一格的“薄膜新装”。
  半透明的它上沿也印有邮政编码格子,也有打了框格的“印刷品”标识,下沿有“海峡茶道”的大字手书,书法人的印章“张天福”微茫却清晰可辨。清一色的茶色油墨把所有文字设计都明晰地印刷在半透明的薄膜封面上,好一个新质材的邮政用品,好一个塑料薄膜的实寄封套,!本该是厚厚的牛皮纸大信封,现在轻轻薄薄的一封套就解决得干净利落且环保轻巧,因为轻便,连邮寄的费用也省了些许,可谓利国又利己!
  归家的路上,老天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我把《海峡茶道》套回到薄膜信封里,再把殷实的薄膜封套顶在头上,三步并着两步,跑回百米开外的家门。结果头发未湿,刊物未湿,而立了“头功”的薄膜信封则湿漉漉地披在椅背上。
  待它晾干了之后,我会好好待它的!
  
  三言两语
  
  这本茶道杂志出得不错,里面的各种插图细腻精美,内容也独到丰富。我一直在探索各地名茶的特色和历史,贵刊“茶艺茶俗”和“茶海沉香”这两个栏目办得很有特色 ,但是在“茶海沉香”出现了一些的遗漏,“遗失的福建著名绿茶”似乎还遗漏了一种天山绿茶,而且福建绿茶的历史悠久,若改为历史名茶是否更合适些,请贵刊加以考虑。
  ----龙岩读者 陈先生
  
  我是在机场买到这本杂志的,编辑和页面设计都很不错。杂志里的茶与声音、营销功夫、茶乡列国、鉴茶识器等栏目汇聚了许多茶的信息和专业的知识,这些都是我很喜欢的栏目,里面有许多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非常的不错。
  ----四川成都读者 李先生
  
   该刊办得较好,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在读刊中也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有市场作用的专业信息还不够;二是茶人茶座中快生活VS慢功夫所讨论的问题争议性不够。三是提供茶友交流的平台缺少;我认为如果增加一些(定期或不定期)饮茶小故事、茶趣闻等方面的内容可能会更受喜欢。
  ----杭州讀者 刘先生
  
  编者的话
  
  《海峡茶道》赶在新春来临之前出现在读者面前,也算是杂志全体工作人员对所有关心《海峡茶道》、支持《海峡茶道》的茶友们一份新春的贺礼。由于办刊的时间较短,采编队伍刚刚建立,对茶的了解与领悟都显得十分不足,因此在第一期杂志中也出现了许多错误。在此,我们对所有给《海峡茶道》提出过意见的茶友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对于你们给予本刊的指正,我们将在以后的杂志中多加留意。同时,我们也希望茶友们能把《海峡茶道》当作你们真诚的朋友,继续为她的成长指路,打造中国最好的茶文化杂志。
其他文献
一把茶壶,藏着多少玄机;一双慧眼,识出无数传奇。  中国的紫砂工艺,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经过几代人的长期探索,孕育出了浑厚雄重、典雅大方的艺术语言。随着近年来喝茶风气的风行,与之一脉相承的紫砂茗壶,价值也随着人们的追捧而水涨船高,对紫砂壶的喜爱有些也已经脱离了喝茶本身,能拥有一把好壶,成为许多壶友们艳羡的事。但也正是因了紫砂艺术的博大精深,许多传世的好壶却在人们的无
期刊
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皑皑冰雪覆盖了其95%以上的地区,因此,南极又称“白色大陆”。  1911年12月14日,挪威极地探险家罗尔德·亚孟森第一个到达南极。斗转星移,85年后,上海,一位爱茶人提议以神奇的南极玄冰瀹泡中华名茶。于是,就有了缘起于2006年12月12日的“旷世之饮”。    上善若水,天赐奇缘。  雨夜,神秘的宝匣被开启,伴随着缕缕寒意,不远万里辗转而来的太古南
期刊
“水蓝印”是普洱茶大家族中比较出名的一款茶,属于“七子饼”范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也因此变得弥足珍贵起来。之所以叫做“水蓝印”,是因为在其外包装上的“茶”字,是明显的水蓝色,区别于其他的红色、黄色、绿色等颜色,因此得名“水蓝印”。  关于“水蓝印”年份的争论一直很火热。普洱茶大师邓时海先生曾经提出过“水蓝印”有35年陈期之说。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引起了又一场关于水蓝印的争论。有
期刊
很多人知道安溪铁观音,但有人知道“水潮茶”吗?  其实,“水潮茶”只是安溪祥华的茶农对祥华出产的安溪铁观音的呢称。之所以有此呢称,却是因为源于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现任安溪县委副书记陈水潮。他放着一个局长的位置不当,跑回了安溪,埋头做起了安溪铁观音,这一做便是十几年,把安溪“铁观音”打造成了中国乌龙茶第一品牌。在祥华茶农纯朴的心中,把安溪铁观音叫做“水潮茶”,或许是不善言辞的他们表达心中谢意的最
期刊
在安溪,铁观音其实也有“门派”之分,当前最主要的便是西坪、感德和祥华三个地方。要说这三个地方的铁观音的区别,恐怕很多老茶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一些资深茶人,寻得一些答案。    西坪茶——汤浓韵明香较弱  在龙岩柯佳茶业超市,记者看到超市内醒目地挂着三张牌子,上面分别从干茶、茶汤和叶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西坪、祥华、感德三个地方的铁观音不同的品质特征。据介绍,由于西坪是安溪铁观音
期刊
从千年前开始,有这么一群工匠,取天地间独有的“石中石”“泥中泥”——紫砂泥,用薪火相传的手艺捏一个圆,做一个方,而后将自己的气息、灵魂注入泥中,烧制出带着灵性的壶,延续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壶中”的美丽传说。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望着手中的紫砂壶感叹道。自古以来,一把出自名家的紫砂壶不知是多少文人墨客的至爱,而今更成为价格极高的收藏品,但这种“国粹”的出炉全过
期刊
茶,可以养壶,还可以养出一座城市。  在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无数的岁月在城市这个大壶中慢慢沉淀,养出各种韵味的“好壶”,让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茶韵味。如果闲来能够游走中国,却能在各个城市之间品味不同的茶香,体验不同的茶文化。此番,我们就循着那一缕茶香,在中国、在纸上,进行一次难得的“品城之旅”。  城市素描:一茶庄里的茶案上围着三五个年轻人,他们每人从包里掏出一小泡茶叶,倒入几个白瓷盖碗中,先对着
期刊
历代名家关于“茶”字,都有不同写法。肖文华静下心时,总喜欢去揣摩每个“茶”字里的起伏流白和内涵。他认为,每个“茶”字如棵棵茶树,都含有各代名家不同的生活沉淀、积累和感悟,也含有每棵茶树不同的独特禀赋、生生不息。“不同的茶树有着不同的生命和特性,揣摩茶树如同揣摩顾客和市场。”肖文华说,作为生意人,他很注重市场的分析,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我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有把握的,不做心里没数的
期刊
茶是宇宙艺术精灵,给文人墨客无限的艺术灵感,从而成为他们艺术表现的有效载体,渲染生活情趣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茶作为华夏茶花园中的奇葩,福建武夷茶引得历代诗人的心仪,为此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唐末江西宜春籍诗人郑谷(公元851-910年),因有感于武夷茶制作手法的独特,曾触景生情作茶诗流芳百世。茶诗云——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的名茶几乎都生长于名山之坡,汲于名泉之水,正如古语所说的:“高山好茶,借水而发”,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已经成为好山好水好茶的经典,曾经听一位茶人在游历名山、品饮名茶后吟咏道:“自古名茶出名山,名茶名山珍珠联。泡杯名茶名山间,涓涓春水润心田。非为游人为游仙,哪知归途路漫漫。”尽管字数不多,却表现出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爱茶之人陶醉于山与茶之间的真实感受。  除了黄山毛峰、武夷岩茶,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