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走下神坛 学校回归常态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u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春蚕”“蜡炬”,美好的称呼“神化”了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既是知识的象征,又是道德的标杆,无所不能。当教师有所诉求时,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责备;当教育出现问题时,家长、公众不是理性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怀疑教师的职业操守。所以,在当今社会,让“教师走下神坛,学校走向常态”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教师职业被“神化”的原因
  1. 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打下了基础。早在2000多年前,《吕氏春秋·劝学》中就有“疾学在于尊師”的说法。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近代,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写道,“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教”本没有错,但是“愚尊愚重”就滋养了教师被“神化”的土壤。
  2. 知识不均的社会生活培育了氛围。在二三十年前,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特别在偏远的乡村,老百姓遇上修个收音机、代写份书信等生活小事,也常常请附近学校的教师来帮忙,甚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也请老师来评个是非对错。群众在信任教师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把教师推上更高的精神“祭台”。
  3.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扩充了条件。学校为了提高中考、高考的分数,实施封闭式、军事化的管理,把原本应该是家庭教育、社会管理范畴的事统统揽了下来,久而久之,学校的职权范围越来越大,家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尤其知名教师)也就成了公众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神仙”。
  4. 片面宣传的社会舆论误导了评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舆论扩大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范畴,在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宣传中,淡化教师的专业标准,过多渲染一些非教师专业的行为,异化了教师职业形象,拔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误导公众对教师职业评判的标准,认为老师就应该像妈妈,应该放弃休息为学生无偿补课,应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一切问题……而且,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这众多的因素一步步把教师“神化”。“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由此就成了“托起明天太阳”的人。
  二、当今教师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交通发达,信息传播便捷,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再也不是“鹤立鸡群”,神坛上的教师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发展、学生、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多方挑战。
  1.面临职业发展的挑战。当今社会,师范不再是大学热门的专业,教师也不像以前那样在社会生活中“潇洒自如,游刃有余”。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极速下降,青年教师本身也大多是独生子女,同样具备独生子女一些不良的秉性,加上家庭背景、人生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师在工作中的追求也不同。现在有些青年教师家庭条件宽裕,吃用不愁,上班责任性不强,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职业发展的规划;一些中老年教师,因历史原因或自身的能力局限,在职业发展上早已“日落西山”,经常发发牢骚,数落学校的不是;还有些教师(特别是女教师)生了二胎,精力和时间不够,很快就错过了专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此外,由于绩效工资的实行,岗位设置的限定,工作的不确定性大增等原因,带来教师的工作成就感逐年递减,加速了教师的职业倦怠。不要说做“神”一般的教师,即便是当人一样的教师,其根基也还不一定稳当。
  2.面临学生的挑战。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更加自私任性。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通道,孩子对教师的严格管理和悉心教育往往持排斥态度,常为生活、学习中的一点小事,挑衅教师,甚至打骂教师。有时,家长对孩子任性行为的宠溺纵容,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我们的传统是尊师重教的话,那么当下的学生无疑是在挑战传统。教师在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太多的挑战。
  3. 面临学生家庭的挑战。教师被神化也助长了家庭教育责任的推卸。有一点教育知识的人都知道,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最好的老师是家长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引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人员流动不频繁,所以孩子与家长共同生活的时间长,家庭互动的机会多,家长质朴勤劳的品质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学生家庭情况更为复杂。离婚的、单亲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的,甚至寄养在亲戚家的,这些都大有人在。家长素质也参差不齐。面对形形色色的家庭,我们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与这些“特殊”家庭联系时,一次两次费力点还行,多次碰壁之后,最终选择了放弃。家庭教育的缺失,带来了“5+2=0”结果。另外,本应是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平时没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但如果孩子离家出走,乃至自残自杀,却常常会到学校滋事,讨说法、要补偿。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4.面临社会公众的挑战。首先,由于社会对学生管理、教育功能的弱化,一些本应该社会承担的责任也就落到了教师身上,比如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等等,学校不管,教师不盯,几乎没人管。但是,如今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教师还管得了,还管得住吗?其次,教师在公众心中似乎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教师一旦有所诉求,受到的都是舆论的谴责和谩骂。再次,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事件,经家长曝光后,很快就会成为媒体报道、网友议论的热点,不断地被放大甚至歪曲,给当事的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三、教师回归常态任重道远
  教师是一种职业,总要有人投身其中,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去“神化”,让学校走向常态呢?
  1.提升认识,以专业发展引领职业生涯。教师要把职业光环看作提高师德修养、提升专业素养的动力,不断学习进取,适应社会、家庭、学生对教育的需求。要用高超的教书育人的专业技能取信于人,树立教师应有的正常形象。比如,学校视学生携带手机如同洪水猛兽,围追堵截,由此诱发师生关系紧张。但是,手机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经离不开它,与其严禁携带,不如合理引导。学校可以建立学习平台,让手机成为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工具。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价值评判,更需要教师有与时俱进的专业能力。同时,教师专业化程度越高,处理非专业事件也更加得心应手。假如,教师简单地把教育工作看作一份“挣钱养家糊口”的活,忘记了教师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担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这样的教师必将被淘汰。所以,教师可将公众的期待视为鞭策自己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师重教”。   2.悦纳包容,以专业智慧践行社会责任。人们对教师和学校的认知是长期形成的,所以,教师、学校不能因为承担不了养育、管理孩子的全部责任而简单推卸,相反,要从专业化的角度向公众解释普及教育常识,引导社会舆论。比如,学生食堂常常是家长、社会议论的焦点,但是学校面对上千学生,要满足所有孩子、家长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有的学校千方百计想把食堂弄好,但是缺少专业化的管理,不但搞不好,反而提高了家长、学生对食堂的期望值,食堂始终不能满足公众要求。也有学校认为经营食堂本不是学校的事,就简单地实行学生餐饮社会化,导致菜价虚高、饮食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学校在保证膳食营养、安全的前提下,提出“师生同桌共餐”,“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吃一样的饭菜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等等,校长每餐为一个班级分菜盛饭,与孩子一起就餐、聊天,听取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等等。这些做法把就餐过程变成了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久而久之,家长接受、公众认可了,学校就不会因为食堂而受到无端指责。
  3. 换位思考,以专业知识做好家教指导。家长不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不要老是盯住学生的分数,不要学生出事了就找家长来出气;应该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影响家长,告诉家长怎么来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让家长明白,影响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是家庭,学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教师不是孩子的父母,教师的为人师表代替不了家长的以身作则。比如,一个有自闭倾向的学生,同学和老师没有办法跟他交流,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时不时地做一些怪异的事,有时还表现出暴力倾向。家长认为孩子内向,寄希望于孩子懂事后会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虽治不好孩子的自闭症,但可以告诉家长,孩子目前的状况如果任其持续下去,将来会造成怎样的恶果,跟家长说明自闭症的危害,建议就医的方法和途径,等等。假如教师不闻不问,或以对待一般违纪孩子的方法处理发生在自闭孩子身上的问题,都会给学生和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4. 舆情引导,以专业素养树立良好形象。教育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教师是公众热议的对象。学校出事被媒体曝光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学校、教师处理得当,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发生在学校、教师身上的公共事件,除了少数是教育失当外,大多数是学校、教师专业范畴内无法妥善处理的事件。我们要让教师走下神坛、学校回归常态,舆论引导十分重要。比如,临近中考,一位被非法领养的孩子,户籍一直没法落地,办不了学籍,孩子也无法参加中考。班主任简单处理,让孩子回原籍参加考试。家长投诉到当地电视台,栏目组来实地调查。接待的校长首先请记者不用偷拍,面对摄像机公开接受采访、提問;其次,承认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妥;第三,说明问题的症结。问题在于公安部门办户籍需要民政部门的领养证明,民政部门出具领养证需要公安部门证明孩子不是被拐卖的,双方相互推诿才导致孩子户籍办不下来。结果,采访播出后,在媒体的推动下,事情很快就办妥了。因此,只要我们尊重家长、尊重媒体、正确应对,不仅能够淡化事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能提升学校积极负责的正面形象。对于公共事件,如果只顾找借口踢皮球,尽管学校和教师没有责任,但还是会引起公众的热议和指责。
  总之,教师职业千年传承,有光环,也有困局,只有放下包袱,调整心态,回归专业化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学校教育历久弥新,要创新,也要担当,只有不回避,不放弃,才能攻坚克难,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杨勇诚为江苏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校长;朱伟为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自1996~2000年,我院上肢科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尺骨鹰嘴窝上穿入矩形钉髓内固定配合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骨折2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图书简介  书名:《续爱的教育》  作者:[意大利]孟德格查   译者:夏丏尊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学生安利柯为了学习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结果因体弱生病而休学,被父母交给了在乡下生活的舅父的故事。父母期待他能够跟随舅父亲近自然,从生活中学习知识。舅父并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但从生活中所获得的教育,使他成了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一座知识丰富的宝藏。拥有大海一样襟怀的他,以
笔者2000年1月~2002年11月,运用王清任解毒活血汤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3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主持人语  在教育转型背景下,不少语文教师开始摒弃学科中心课程,呼唤人性中心课程,主张尊重学生的本性,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承认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重视学生生活、社会现实与课程的融合。他们在实施语文学科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活动课程,并且在潜在课程(或称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上,呈现出自觉的态势。少部分老师形成了“师本(以教师具有的某些特长为出发点)课程”,并开始探索“生本(以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在
利用智能恒温恒湿培养箱通过控制温湿度条件,研究不同温湿度处理对烟叶陈化过程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脂氧合酶和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陈化时间的延
对球孢白僵菌BbⅢ22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选用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基质配方及玉米粉含量、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的范围。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
通过摇瓶培养确定重组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29a-aiiA表达AiiA蛋白可溶性表达的最优化条件,考察以牛肉膏蛋白胨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的碳源、不同浓度的磷酸钾缓冲液(p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本方为少阳证而设,由柴胡12 g,黄芩9 g,人参9 g,炙甘草6 g,生姜9 g,大枣4枚,半夏9 g组成.主治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摘 要  初中学生从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到灵活正确运用之间存在着很多困难,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有利于解决这种困难。文章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提问兴趣、完善导学案和学习反馈表的编制与使用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关键词  物理课堂 问题意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从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到能够灵活运用并解决问题之间存在着一个较高的台阶,这既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
近日从教育部获悉:刘木华教授主持申报的"农畜产品品质光学检测技术"课题获教育部2009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教技函[2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