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据统计,90%~95%的住院病人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静脉输液的整个过程或多或少都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严重的还会影响治疗,这是长期困扰着护理人员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对减轻浅静脉穿刺疼痛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一个指引,使护理工作趋于完善、规范,尽最大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 静脉穿刺;减轻疼痛;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因其属于侵入性操作故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随着整体护理概念的不断推广,无论是护士还是病人都越来越重视就医过程的舒适度,对浅静脉无痛穿刺技术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现将目前关于减轻浅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进行综述。
1穿刺前准备
1.1对静脉穿刺对象的心理干预
Lindsay[1]对穿刺过程中向静脉穿刺对象施以认知和行为心理干预进行了研究。认知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从认知上分散注意力,例如数数,让病人想象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催眠,操作者解释操作步骤,停止消极思想,自我暗示,提供建议,改变关于穿刺的不良回忆,培训父母(让父母参与以上方法中的一种以缓解父母自身的压力,这样有可能减轻孩子的压力、疼痛或者使二者同时减轻)。行为心理干预的方法有:从行为上分散注意力,例如看录像带;肌肉放松,呼吸练习,树立积极应对的榜样,预演(依照树立的榜样练习应用积极的处理方法),脱敏(逐渐暴露令人畏惧的刺激),积极的强化(在穿刺过程中给孩子提供积极的语言或有形的回报,如玩具等),培训父母、家长或操作者辅导(训练家长或操作者主动辅导孩子应用上述方法),虚拟现实。将认知心理干预方法中的至少一种同行为心理干预方法中的至少一种联合起来应用,称为认知一行为联合干预。大量的试验发现效果最好的是分散注意力、认知一行为联合干预以及催眠。
咳嗽法:当针头快要接近注射皮肤时,让患者集中精力用力咳嗽。当咳嗽和穿刺这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时往往能达到最好的镇痛效果。该方法减轻穿刺疼痛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了,可能是由于这种咳嗽可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增加患者的瞬间血压,让患者处于一种瞬间高血压状态,进一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受。研究者同时提出也许可以用疼痛的闸门控制学说来解释。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对于成年人和年长儿童应用咳嗽法已取得很好的减轻疼痛的效果[2]。
1.2静脉穿刺操作者的准备
影响护士静脉穿刺的有内、外界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性特征、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职业素质等;外界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患者因素、物品因素等[3]。内界因素方面,护士应该加强个人业务水平,增强自信心,在工作中仔细观察,潜心揣摩老年人、婴幼儿、肥胖者、危重患者血管的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反复体味进针动作,留心观察技术高、有经验的同事的操作过程,当技术提高,自信心也得到增强,就会进入所谓的技能和心态的良性循环;外界因素方面,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穿刺前的用物及环境等准备,在工作之余加强相关业务方面的学习。
2静脉穿刺技术的发展
2.1 穿刺部位的选择
在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之为“乏神经区”[4]。该区域内神经分支少、直径细,针头直接刺激神经的可能性比其他区域小,因此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区域。王超琴[5]等人对4062例行增强CT的患者采用直刺法进行静脉穿刺时发现,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时,不同注射部位的局部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肘正中静脉组局部疼痛程度最轻,其次为前臂头静脉组、前臂贵要静脉组和手背静脉组,前臂掌侧下段静脉组局部疼痛程度最重。
2.2穿刺方法的研究
2.2.1头皮针的选择
周梦[6]等人发现应用5号半头皮针对病人进行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应用其他型号的头皮针。这是因为5号半头皮针型号相对于小静脉管径,粗细合适,能有效进入血管内,易一针见血;穿刺时对小静脉的机械切割面小,对静脉内膜完整性的损伤轻,加上针头细短,即使静脉“屈曲成角”也易固定,输液过程中渗漏率低,减少了患者再次注射的痛苦。5号半头皮针针尖斜面小(仅2mm)针径小(D=0.5mm),针尖锋利,刺破皮肤时阻力小,使得穿刺时产生的疼痛在人的痛阈范围内,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2.2.2增大进针角度
传统静脉穿刺方法为用穿刺针从血管上方与皮肤成20°进针,见回血后放平头皮针,再沿静脉进针少许。然而采用这种方法时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增大,皮肤受损范围大,此时作用于针尖的压强相对小,使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延长,痛感增加[7]。当静脉穿刺针从血管上方与皮肤成45°或60°快速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而且此角度进针时,作用于针尖的压强增大,使进针速度加快,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缩短,所以痛觉减轻[8]。其次这种穿刺法省略了针头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步骤,直接刺入静脉腔,缩短了针尖在皮下运行的时间和距离,使针尖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的刺激程度减小,所以静脉穿刺疼痛不明显。因此,甚至有人提出了直接刺入血管法[8],也就是要缩短针尖斜面在皮内的刺激,减少进针长度,同时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研究发现针头进入血管长度短(0.5~1.0 cm)、在1.0268±0.334s完成穿刺过程,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远远小于“三段式”进针方法,故患者无痛感或轻微疼痛[9]。
2.2.3进针的速度
进针速度与肘问长短成正相关,即进针速度越快,所需时间越短,反之越长。皮肤痛觉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即伤害性刺激被皮肤感受器所感受,通过反射弧活动,到达皮肤的效应器而引起疼痛。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由可兴奋组织的(刺激)强度一时间曲线可以看出,当刺激作用时问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即使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引起组织兴奋[10]。在人体,究竟将刺激作用时间缩小到什么程度才能使皮肤不产生疼痛,尚未见报道。在探讨静脉输液穿刺时达到皮肤元痛或微痛的最佳穿刺时问,结果显示,进针时间0.5~1 s可明显降低静脉穿刺时疼痛的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程度[11]。但在浅静脉穿刺难度大时要放慢穿刺速度,小儿血管腔径小,管壁薄,易将血管壁刺穿,血流压力低,进针速度应放慢;对水肿严重、恶液质、肥胖、静脉穿刺失败率高的患者,穿刺时护士应放慢速度[12]。
2.2.4针尖斜面向左穿刺
右手拇、示指分别持针柄上下两面,针柄与皮肤垂直,在血管上方针尖斜面向左穿刺进针,见回血后,立即压低针柄将针头沿静脉进针少许。此方法利用针尖刀面的锐度,使针尖与皮肤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进针时压强增大,使进针速度加快,疼痛减轻[13]。
2.3局部麻醉的应用
局部麻醉是一种让感觉神经的感觉作用失效,使病人感觉不到任何疼痛的方法。采用表面麻醉剂恩纳霜(EML A)对50例患儿进行105次穿刺结果示镇痛效果最佳的时间为涂药后60 min,对输注刺激性药物引起的疼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14]。姜颖等[15]发现,在进行静脉穿刺前用浸有35℃~42℃的2% 利多卡因溶液的纱布块外敷于病人穿刺部位,15min后常规消毒皮肤进行穿刺,能够降低皮肤敏感度,减轻静脉穿刺的疼痛,同时扩张血管使血管充盈,更有利于静脉穿刺。薛军霞[16]在护理教学中,在2%碘酒中加入2%~4%盐酸利多卡因消毒进针与传统方法消毒进针护生疼痛程度进行比较中发现,加入盐酸利多卡因进行消毒进针的一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未加入组。
2.4其他
2.4.1止血带的选择与使用
谢文忠[17] 通过对240例需每天接受两次静脉输液的留观病人采用上午用圆止血带(长24 cm,直径0.6cm )、下午用扁止血带(长24 cm,宽2.5 cm)进行穿刺操作结果发现,用扁止血带可显著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输液引起的疼痛包括结扎的止血带对局部软组织的挤压损伤和穿刺时针头对皮肤的机械性切割。扎圆止血带时由于受力面积小,局部软组织所受的压强比扎扁止血带时要大,对局部的挤压损伤引起组织致痛物质释放,从而触发痛感,有的病人甚至感到扎圆止血带时的疼痛超过了静脉穿刺时的疼痛,而扎扁止血带时由于受力面积大,局部软组织所受压强小,对局部的挤压损伤小,基本感觉不到疼痛。其次,扎扁止血带比圆止血带更能有效地阻断浅静脉血流,血管充盈更明显,有利于穿刺成功。另外,李春霞[18]等人通过对112例输液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采用单止血带结扎法和双止血带结扎法(即在被选静脉离穿刺点上方20 cm处先扎一根止血带,待15s后,再在10 cm处扎另一根止血带而后进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的比较中发现:双止血带结扎法具有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患者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此外,有研究认为用2次扎止血带法,即常规方法扎止血带后嘱病人用力握拳松拳6次,时间6s~8s,放松止血带2s~3s后再重复上述操作1次,且每次扎止血带时间不超过1 min,至血管充盈扩张,再常规消毒皮肤穿刺,可以使塌陷的血管迅速扩张,既保障了穿刺成功率,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2.4.2握拳法与非握拳法
传统的握拳法,由于握拳太紧,使手背皮肤过度绷紧,突起的血管反而被压,致使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从而给穿刺带来困难。非握拳法,穿刺前让患者前臂与床沿呈3O。垂吊,可使手背静脉在短时间内自然充盈,再让患者进行反复的握拳与松拳,使手背静脉充盈更加明显,同时能缓解患者的紧张与恐惧心理,避免血管收缩,再通过护士的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使手背皮肤平坦又不过紧,静脉很容易充盈,也有利于穿刺。这样不仅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也减
轻了患者的痛苦以及对穿刺的紧张恐惧心理。
2.4.3指穴按摩法
指穴按摩法源于中国流传千年的穴位疗法,它运用手指压揉穴位,疏通经络,来减轻疼痛。蒋应玲等发现在穿刺前按摩合谷穴和外关穴,可以舒筋活血,从而达到缓解穿刺疼痛的作用,相应也减轻了患者的紧张心理。
2.4.4翻转针柄法
输液完毕后,翻转针柄使针尖斜面朝向血管下壁,可使输液保持通畅,另外,在输注有刺激性药物时相对远离或避开体表敏感神经末梢,可使药物刺激性减小,而血管下壁及深部组织神经敏感度差,也可降低疼痛程度。
3输液完毕拔针法
杨定芳等人将在门诊连续静脉输液两天以上的7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0人。观察组拔针时不关闭输液器开关、顺毛发生长的方向向下撕敷贴、由患者自己按压(下称新式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拔针时关闭输液器开关、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及由护士交还给患者按压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针眼出血、皮下淤血及针头回血等情况,发现新式法拔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局部出血机率。程文慧等通过对100位住院病人进行同体双侧手背同部位静脉穿刺后新旧拔针法对比观察发现,新拔针法疼痛率显著低于旧拔针法。采用新拔针法时未对血管施加压力,输液针头在血管中仍呈漂浮状态,针头不与血管壁接触,迅速拔出针头的过程中对血管不产生切割力;另外没有外加压力,摩擦力也大大减小,所以疼痛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技术方面积累了许多可行性经验,为护理操作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于好的方法、新的技术不妨亲自实践,将其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来检验其可行性,如果确有优于传统方法的地方,将其推广,在病人受益的同时也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indsay S.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ex-amin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needle-related procedural pain and distr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n abreviated CO-chrane Review[J].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Needle Pain,2008,13(5):842-845.
[2]R.Dobson.Coughing can reduce pain of injection,study shows.BMJ。2004,328(7 437):424.
[3]李红美,护士心理素质与静脉穿刺的关系.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5(3):469-470.
[4]张萍.减轻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南方护理学报,2000,7(3):7.
[5]王超琴,刘延锦,李素兰,等.不同部位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致局部疼痛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1):158-156.
[6]周梦,童艳,余元清,孙丽.静脉输液穿刺时疼痛的原因分析及减轻疼痛的方法探讨.西南军医,2008,10(5):71-72.
[7]吴胜梅,王金明.影响静脉穿刺的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73-74.
[8]宋晓波,杨宁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408.
[9]周丽华,陈燕,于桂云,等.静脉穿刺直人血管法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690-691.
[10]邢秀珍,王淑芳,贺晓锐.静脉穿刺无痛或微痛的最短进针时间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4):321-322.
[11]张小群,范丽风,贾爱琴.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3.
[12]李碧华,郭雅娇,陈丽英.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穿刺法改进及血管护理防护[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3):220.
[13]贾秀华.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穿刺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6,15(8):39-40.
[14]RogersTL.Ostrow CL.The use of EMLA cream to decrease veni~pain in children.J P ediatr Nuts,2OO4,19(1):33-39.
[15]姜颖,肖岷,王连伟.减轻静脉穿刺所致疼痛的研究[J].家庭护士,2007,5(11):43-44.
[16]薛军霞. 护理教学中减轻静脉穿刺部位疼痛的探讨[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4(18):379-380.
[17]谢文忠.2种止血带对静脉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疼痛程度影响的比较.现代护理,2008,(6)7:78.
[18]李春霞,留华琼,叶英. 双止血带结扎法在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6-87.
【关键词】 静脉穿刺;减轻疼痛;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因其属于侵入性操作故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随着整体护理概念的不断推广,无论是护士还是病人都越来越重视就医过程的舒适度,对浅静脉无痛穿刺技术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现将目前关于减轻浅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进行综述。
1穿刺前准备
1.1对静脉穿刺对象的心理干预
Lindsay[1]对穿刺过程中向静脉穿刺对象施以认知和行为心理干预进行了研究。认知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从认知上分散注意力,例如数数,让病人想象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催眠,操作者解释操作步骤,停止消极思想,自我暗示,提供建议,改变关于穿刺的不良回忆,培训父母(让父母参与以上方法中的一种以缓解父母自身的压力,这样有可能减轻孩子的压力、疼痛或者使二者同时减轻)。行为心理干预的方法有:从行为上分散注意力,例如看录像带;肌肉放松,呼吸练习,树立积极应对的榜样,预演(依照树立的榜样练习应用积极的处理方法),脱敏(逐渐暴露令人畏惧的刺激),积极的强化(在穿刺过程中给孩子提供积极的语言或有形的回报,如玩具等),培训父母、家长或操作者辅导(训练家长或操作者主动辅导孩子应用上述方法),虚拟现实。将认知心理干预方法中的至少一种同行为心理干预方法中的至少一种联合起来应用,称为认知一行为联合干预。大量的试验发现效果最好的是分散注意力、认知一行为联合干预以及催眠。
咳嗽法:当针头快要接近注射皮肤时,让患者集中精力用力咳嗽。当咳嗽和穿刺这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时往往能达到最好的镇痛效果。该方法减轻穿刺疼痛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了,可能是由于这种咳嗽可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增加患者的瞬间血压,让患者处于一种瞬间高血压状态,进一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受。研究者同时提出也许可以用疼痛的闸门控制学说来解释。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对于成年人和年长儿童应用咳嗽法已取得很好的减轻疼痛的效果[2]。
1.2静脉穿刺操作者的准备
影响护士静脉穿刺的有内、外界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性特征、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职业素质等;外界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患者因素、物品因素等[3]。内界因素方面,护士应该加强个人业务水平,增强自信心,在工作中仔细观察,潜心揣摩老年人、婴幼儿、肥胖者、危重患者血管的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反复体味进针动作,留心观察技术高、有经验的同事的操作过程,当技术提高,自信心也得到增强,就会进入所谓的技能和心态的良性循环;外界因素方面,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穿刺前的用物及环境等准备,在工作之余加强相关业务方面的学习。
2静脉穿刺技术的发展
2.1 穿刺部位的选择
在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之为“乏神经区”[4]。该区域内神经分支少、直径细,针头直接刺激神经的可能性比其他区域小,因此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区域。王超琴[5]等人对4062例行增强CT的患者采用直刺法进行静脉穿刺时发现,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时,不同注射部位的局部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肘正中静脉组局部疼痛程度最轻,其次为前臂头静脉组、前臂贵要静脉组和手背静脉组,前臂掌侧下段静脉组局部疼痛程度最重。
2.2穿刺方法的研究
2.2.1头皮针的选择
周梦[6]等人发现应用5号半头皮针对病人进行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应用其他型号的头皮针。这是因为5号半头皮针型号相对于小静脉管径,粗细合适,能有效进入血管内,易一针见血;穿刺时对小静脉的机械切割面小,对静脉内膜完整性的损伤轻,加上针头细短,即使静脉“屈曲成角”也易固定,输液过程中渗漏率低,减少了患者再次注射的痛苦。5号半头皮针针尖斜面小(仅2mm)针径小(D=0.5mm),针尖锋利,刺破皮肤时阻力小,使得穿刺时产生的疼痛在人的痛阈范围内,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2.2.2增大进针角度
传统静脉穿刺方法为用穿刺针从血管上方与皮肤成20°进针,见回血后放平头皮针,再沿静脉进针少许。然而采用这种方法时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增大,皮肤受损范围大,此时作用于针尖的压强相对小,使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延长,痛感增加[7]。当静脉穿刺针从血管上方与皮肤成45°或60°快速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而且此角度进针时,作用于针尖的压强增大,使进针速度加快,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缩短,所以痛觉减轻[8]。其次这种穿刺法省略了针头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步骤,直接刺入静脉腔,缩短了针尖在皮下运行的时间和距离,使针尖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的刺激程度减小,所以静脉穿刺疼痛不明显。因此,甚至有人提出了直接刺入血管法[8],也就是要缩短针尖斜面在皮内的刺激,减少进针长度,同时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研究发现针头进入血管长度短(0.5~1.0 cm)、在1.0268±0.334s完成穿刺过程,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远远小于“三段式”进针方法,故患者无痛感或轻微疼痛[9]。
2.2.3进针的速度
进针速度与肘问长短成正相关,即进针速度越快,所需时间越短,反之越长。皮肤痛觉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即伤害性刺激被皮肤感受器所感受,通过反射弧活动,到达皮肤的效应器而引起疼痛。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由可兴奋组织的(刺激)强度一时间曲线可以看出,当刺激作用时问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即使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引起组织兴奋[10]。在人体,究竟将刺激作用时间缩小到什么程度才能使皮肤不产生疼痛,尚未见报道。在探讨静脉输液穿刺时达到皮肤元痛或微痛的最佳穿刺时问,结果显示,进针时间0.5~1 s可明显降低静脉穿刺时疼痛的发生率和减轻疼痛程度[11]。但在浅静脉穿刺难度大时要放慢穿刺速度,小儿血管腔径小,管壁薄,易将血管壁刺穿,血流压力低,进针速度应放慢;对水肿严重、恶液质、肥胖、静脉穿刺失败率高的患者,穿刺时护士应放慢速度[12]。
2.2.4针尖斜面向左穿刺
右手拇、示指分别持针柄上下两面,针柄与皮肤垂直,在血管上方针尖斜面向左穿刺进针,见回血后,立即压低针柄将针头沿静脉进针少许。此方法利用针尖刀面的锐度,使针尖与皮肤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进针时压强增大,使进针速度加快,疼痛减轻[13]。
2.3局部麻醉的应用
局部麻醉是一种让感觉神经的感觉作用失效,使病人感觉不到任何疼痛的方法。采用表面麻醉剂恩纳霜(EML A)对50例患儿进行105次穿刺结果示镇痛效果最佳的时间为涂药后60 min,对输注刺激性药物引起的疼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14]。姜颖等[15]发现,在进行静脉穿刺前用浸有35℃~42℃的2% 利多卡因溶液的纱布块外敷于病人穿刺部位,15min后常规消毒皮肤进行穿刺,能够降低皮肤敏感度,减轻静脉穿刺的疼痛,同时扩张血管使血管充盈,更有利于静脉穿刺。薛军霞[16]在护理教学中,在2%碘酒中加入2%~4%盐酸利多卡因消毒进针与传统方法消毒进针护生疼痛程度进行比较中发现,加入盐酸利多卡因进行消毒进针的一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未加入组。
2.4其他
2.4.1止血带的选择与使用
谢文忠[17] 通过对240例需每天接受两次静脉输液的留观病人采用上午用圆止血带(长24 cm,直径0.6cm )、下午用扁止血带(长24 cm,宽2.5 cm)进行穿刺操作结果发现,用扁止血带可显著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输液引起的疼痛包括结扎的止血带对局部软组织的挤压损伤和穿刺时针头对皮肤的机械性切割。扎圆止血带时由于受力面积小,局部软组织所受的压强比扎扁止血带时要大,对局部的挤压损伤引起组织致痛物质释放,从而触发痛感,有的病人甚至感到扎圆止血带时的疼痛超过了静脉穿刺时的疼痛,而扎扁止血带时由于受力面积大,局部软组织所受压强小,对局部的挤压损伤小,基本感觉不到疼痛。其次,扎扁止血带比圆止血带更能有效地阻断浅静脉血流,血管充盈更明显,有利于穿刺成功。另外,李春霞[18]等人通过对112例输液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采用单止血带结扎法和双止血带结扎法(即在被选静脉离穿刺点上方20 cm处先扎一根止血带,待15s后,再在10 cm处扎另一根止血带而后进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的比较中发现:双止血带结扎法具有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患者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此外,有研究认为用2次扎止血带法,即常规方法扎止血带后嘱病人用力握拳松拳6次,时间6s~8s,放松止血带2s~3s后再重复上述操作1次,且每次扎止血带时间不超过1 min,至血管充盈扩张,再常规消毒皮肤穿刺,可以使塌陷的血管迅速扩张,既保障了穿刺成功率,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2.4.2握拳法与非握拳法
传统的握拳法,由于握拳太紧,使手背皮肤过度绷紧,突起的血管反而被压,致使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从而给穿刺带来困难。非握拳法,穿刺前让患者前臂与床沿呈3O。垂吊,可使手背静脉在短时间内自然充盈,再让患者进行反复的握拳与松拳,使手背静脉充盈更加明显,同时能缓解患者的紧张与恐惧心理,避免血管收缩,再通过护士的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使手背皮肤平坦又不过紧,静脉很容易充盈,也有利于穿刺。这样不仅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也减
轻了患者的痛苦以及对穿刺的紧张恐惧心理。
2.4.3指穴按摩法
指穴按摩法源于中国流传千年的穴位疗法,它运用手指压揉穴位,疏通经络,来减轻疼痛。蒋应玲等发现在穿刺前按摩合谷穴和外关穴,可以舒筋活血,从而达到缓解穿刺疼痛的作用,相应也减轻了患者的紧张心理。
2.4.4翻转针柄法
输液完毕后,翻转针柄使针尖斜面朝向血管下壁,可使输液保持通畅,另外,在输注有刺激性药物时相对远离或避开体表敏感神经末梢,可使药物刺激性减小,而血管下壁及深部组织神经敏感度差,也可降低疼痛程度。
3输液完毕拔针法
杨定芳等人将在门诊连续静脉输液两天以上的7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0人。观察组拔针时不关闭输液器开关、顺毛发生长的方向向下撕敷贴、由患者自己按压(下称新式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拔针时关闭输液器开关、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及由护士交还给患者按压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针眼出血、皮下淤血及针头回血等情况,发现新式法拔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局部出血机率。程文慧等通过对100位住院病人进行同体双侧手背同部位静脉穿刺后新旧拔针法对比观察发现,新拔针法疼痛率显著低于旧拔针法。采用新拔针法时未对血管施加压力,输液针头在血管中仍呈漂浮状态,针头不与血管壁接触,迅速拔出针头的过程中对血管不产生切割力;另外没有外加压力,摩擦力也大大减小,所以疼痛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技术方面积累了许多可行性经验,为护理操作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于好的方法、新的技术不妨亲自实践,将其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来检验其可行性,如果确有优于传统方法的地方,将其推广,在病人受益的同时也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indsay S.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ex-amin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needle-related procedural pain and distr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n abreviated CO-chrane Review[J].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Needle Pain,2008,13(5):842-845.
[2]R.Dobson.Coughing can reduce pain of injection,study shows.BMJ。2004,328(7 437):424.
[3]李红美,护士心理素质与静脉穿刺的关系.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5(3):469-470.
[4]张萍.减轻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南方护理学报,2000,7(3):7.
[5]王超琴,刘延锦,李素兰,等.不同部位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致局部疼痛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1):158-156.
[6]周梦,童艳,余元清,孙丽.静脉输液穿刺时疼痛的原因分析及减轻疼痛的方法探讨.西南军医,2008,10(5):71-72.
[7]吴胜梅,王金明.影响静脉穿刺的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73-74.
[8]宋晓波,杨宁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408.
[9]周丽华,陈燕,于桂云,等.静脉穿刺直人血管法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690-691.
[10]邢秀珍,王淑芳,贺晓锐.静脉穿刺无痛或微痛的最短进针时间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4):321-322.
[11]张小群,范丽风,贾爱琴.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3.
[12]李碧华,郭雅娇,陈丽英.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穿刺法改进及血管护理防护[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3):220.
[13]贾秀华.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穿刺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6,15(8):39-40.
[14]RogersTL.Ostrow CL.The use of EMLA cream to decrease veni~pain in children.J P ediatr Nuts,2OO4,19(1):33-39.
[15]姜颖,肖岷,王连伟.减轻静脉穿刺所致疼痛的研究[J].家庭护士,2007,5(11):43-44.
[16]薛军霞. 护理教学中减轻静脉穿刺部位疼痛的探讨[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4(18):379-380.
[17]谢文忠.2种止血带对静脉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疼痛程度影响的比较.现代护理,2008,(6)7:78.
[18]李春霞,留华琼,叶英. 双止血带结扎法在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