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核心商圈之一的北京路,方圆一公里内有四座多厅影院,其中经营状况最好的华影青宫影城去年全年单座平均票房达5万多元,达到目前国内影院单座票房产出的一个高限。
“今年的重要工作就是想办法拓展票房收入以外的业务,不然很难实现预定收益目标。”该影院副总经理张庆鹏表示。
这并非个别现象。除了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和重庆等这样的大城市核心商圈的电影院,普遍遭遇票房增长天花板——今年上半年,国内影院票房前100名影院的平均场次同比增幅不足8%,人次增幅不足4%,票房增幅不到16%。
与此同时,影院竞争加剧不断摊薄单座影院票房,用地租金持续上涨已成失控之势,加上当前影片同质化放映的现实境遇,影院经营愈加吃力。
数字更能说明问题:影院产出票房中,扣除5%的电影专项资金、3.3%的税金,剩下的票房还有43%左右被片方和发行方分走,影院的用地租金及物业管理费分走总票房的20%—25%,再加上影院运营管理成本和设备折旧,最后所剩无几。国内新型多厅影院中,年票房1000万元左右的影院,能实现盈亏平衡已属万幸,而这样的一座影院,投建成本不会低于1000万元。
如此艰难境遇中,国内影院仅指望“卖电影票”和“放电影”,已很难实现持续盈利。国家电影专资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国内常态经营影院已近2600座,银幕数超过1.1万块。从产业层面,如何拓展电影院“卖电影票”之外的业务和功能,增加影院的非票房收入,增强影院的活力,成为当务之急。
除了“卖电影票”
随便走进一家新型多厅电影院,偌大的大堂里长长的一排售票口赫然在目,每逢节假日,这些售票口全是拥挤的人群。
但不久的将来,这些占地巨大的售票空间将随着电子售票业务及电子检票业务的发展而显得过于浪费。
影院大堂的布局体现了当前国内影院管理经营者们根深蒂固的粗放式经营理念——一切为“卖电影票”着想。很多影院只会把边边角角的空间拿来做卖品部或者衍生品的展示区。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国内影院的此种格局虽在影院施工之初就被“设计”,但根源仍在影院投资商对影院功能的故有看法——电影院就是放电影、卖电影票的地方。
众所周知,观众走进电影院,除了看电影,还会带来其他连带消费。
最常见的便是爆米花、饮料,以及其他食品和相关电影的衍生产品。在有些影院经营者看来,电影院首先是消费场所,只要消费者有需求,经营者就应该想办法满足。在国内,常见的其他影院售卖品还有一些时尚饰品和品牌专卖。“关于影院的非票房业务有两个走向,一是走向餐饮,比如打造专门的影院吧台,开展与食品饮料有关的业务;一是走向商店,像星美系影院里的“星美汇”就是典型的影院商品店”。专门为影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中钜铖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春红指出,之前很多受“唯票房论思维模式”影响的影院投资者,其投资的影院在大堂设计上已经严重影响其他业务的开展——很多在营业的星美系影城只能经过重新改造后才能引进“星美汇”业务。
也有一些头脑灵活的影院经营者开始尝试更广阔的创收渠道,比如影院广告位的出租和影厅冠名权出租等。除了现在很多影院都开始介入的映前贴片广告,有一些影院已开始联手一些大品牌设置影院专柜。
当然,遇到的麻烦也很多。
比如现在很多影院都是在大型商场中,影院里售卖的很多商品,包括餐饮,观众不见得非要掏更多的钱在影院里消费。“毕竟到影院里来的人首先是电影爱好者。而且影院里如果高价售卖或胡乱摆放与电影无关的商品或广告,会让有些电影观众心生不满而流失。”河南奥斯卡院线总经理刘健表示。
麻烦还来自经营和管理,比如非票房业务的运营、市场营销,以及让人头痛的物流等。这还不包括在淡季或者影片内容较弱的时段,非票房业务的艰难维持。
除了“放电影”
某个夏日下午五点左右,北京的一个写字楼里,某人走出办公室,不是匆匆加入回家的“拥堵大军”,而是转身走进旁边的电影院。在这里,他拿出会员卡,先到游泳池里“解解乏”,然后到咖啡厅或者书吧里找到约好的伙伴,喝两杯咖啡,随便翻翻书吃点甜点,看看手表,又一起走进影厅。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出现在影院的餐厅里,享受完美食,又一起到影院的歌厅里大声唱歌?? 这一幕能出现在未来国内的电影院里吗?
“电影院提供的不应仅仅是与电影相关的消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直倡导影院“1+X”生活方式的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认为,“X”应该涵盖上述种种,包括“书吧”“艺术吧”等一切与“时尚生活”相关的内容,这应是国内影院努力的方向。
未来,电影院并非专门“放电影”的场所,在 “体验消费”盛行的时代,电影院作为“体验消费”的重要场所,其涵盖的意义应该更加宽泛。
在“非票房收入”发展较平衡的国家和地区,电影院的非票房收入能占影院总收入的二三成。美国影院的年度纯收入中,食品收入甚至占比40%。而在国内,这个比例仅在10%左右。在不久前广州金逸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公布的招股书中,其影院的卖品收入仅占影院总收入的8%左右。这一方面说明国内影院在“非票房”业务方面大有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国内影院经营的困境所在。
“今年的重要工作就是想办法拓展票房收入以外的业务,不然很难实现预定收益目标。”该影院副总经理张庆鹏表示。
这并非个别现象。除了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和重庆等这样的大城市核心商圈的电影院,普遍遭遇票房增长天花板——今年上半年,国内影院票房前100名影院的平均场次同比增幅不足8%,人次增幅不足4%,票房增幅不到16%。
与此同时,影院竞争加剧不断摊薄单座影院票房,用地租金持续上涨已成失控之势,加上当前影片同质化放映的现实境遇,影院经营愈加吃力。
数字更能说明问题:影院产出票房中,扣除5%的电影专项资金、3.3%的税金,剩下的票房还有43%左右被片方和发行方分走,影院的用地租金及物业管理费分走总票房的20%—25%,再加上影院运营管理成本和设备折旧,最后所剩无几。国内新型多厅影院中,年票房1000万元左右的影院,能实现盈亏平衡已属万幸,而这样的一座影院,投建成本不会低于1000万元。
如此艰难境遇中,国内影院仅指望“卖电影票”和“放电影”,已很难实现持续盈利。国家电影专资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国内常态经营影院已近2600座,银幕数超过1.1万块。从产业层面,如何拓展电影院“卖电影票”之外的业务和功能,增加影院的非票房收入,增强影院的活力,成为当务之急。
除了“卖电影票”
随便走进一家新型多厅电影院,偌大的大堂里长长的一排售票口赫然在目,每逢节假日,这些售票口全是拥挤的人群。
但不久的将来,这些占地巨大的售票空间将随着电子售票业务及电子检票业务的发展而显得过于浪费。
影院大堂的布局体现了当前国内影院管理经营者们根深蒂固的粗放式经营理念——一切为“卖电影票”着想。很多影院只会把边边角角的空间拿来做卖品部或者衍生品的展示区。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国内影院的此种格局虽在影院施工之初就被“设计”,但根源仍在影院投资商对影院功能的故有看法——电影院就是放电影、卖电影票的地方。
众所周知,观众走进电影院,除了看电影,还会带来其他连带消费。
最常见的便是爆米花、饮料,以及其他食品和相关电影的衍生产品。在有些影院经营者看来,电影院首先是消费场所,只要消费者有需求,经营者就应该想办法满足。在国内,常见的其他影院售卖品还有一些时尚饰品和品牌专卖。“关于影院的非票房业务有两个走向,一是走向餐饮,比如打造专门的影院吧台,开展与食品饮料有关的业务;一是走向商店,像星美系影院里的“星美汇”就是典型的影院商品店”。专门为影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中钜铖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春红指出,之前很多受“唯票房论思维模式”影响的影院投资者,其投资的影院在大堂设计上已经严重影响其他业务的开展——很多在营业的星美系影城只能经过重新改造后才能引进“星美汇”业务。
也有一些头脑灵活的影院经营者开始尝试更广阔的创收渠道,比如影院广告位的出租和影厅冠名权出租等。除了现在很多影院都开始介入的映前贴片广告,有一些影院已开始联手一些大品牌设置影院专柜。
当然,遇到的麻烦也很多。
比如现在很多影院都是在大型商场中,影院里售卖的很多商品,包括餐饮,观众不见得非要掏更多的钱在影院里消费。“毕竟到影院里来的人首先是电影爱好者。而且影院里如果高价售卖或胡乱摆放与电影无关的商品或广告,会让有些电影观众心生不满而流失。”河南奥斯卡院线总经理刘健表示。
麻烦还来自经营和管理,比如非票房业务的运营、市场营销,以及让人头痛的物流等。这还不包括在淡季或者影片内容较弱的时段,非票房业务的艰难维持。
除了“放电影”
某个夏日下午五点左右,北京的一个写字楼里,某人走出办公室,不是匆匆加入回家的“拥堵大军”,而是转身走进旁边的电影院。在这里,他拿出会员卡,先到游泳池里“解解乏”,然后到咖啡厅或者书吧里找到约好的伙伴,喝两杯咖啡,随便翻翻书吃点甜点,看看手表,又一起走进影厅。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出现在影院的餐厅里,享受完美食,又一起到影院的歌厅里大声唱歌?? 这一幕能出现在未来国内的电影院里吗?
“电影院提供的不应仅仅是与电影相关的消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直倡导影院“1+X”生活方式的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认为,“X”应该涵盖上述种种,包括“书吧”“艺术吧”等一切与“时尚生活”相关的内容,这应是国内影院努力的方向。
未来,电影院并非专门“放电影”的场所,在 “体验消费”盛行的时代,电影院作为“体验消费”的重要场所,其涵盖的意义应该更加宽泛。
在“非票房收入”发展较平衡的国家和地区,电影院的非票房收入能占影院总收入的二三成。美国影院的年度纯收入中,食品收入甚至占比40%。而在国内,这个比例仅在10%左右。在不久前广州金逸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公布的招股书中,其影院的卖品收入仅占影院总收入的8%左右。这一方面说明国内影院在“非票房”业务方面大有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国内影院经营的困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