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你怎么说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_mine12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大约当年我也是“健谈家”,在什么场合或与少数朋友聚会时很少沉默,一定要抢当“中心发言人”。于夺席谈经且又喋喋不休之余,总也离不开对自己那一点“学问”的卖弄。至于人家背后怎样议论我,说些什么难听的话,我是听不到的。于是,“自我感觉良好”了多年。
  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我才被迫地改了改这种毛病。当然,很难改得彻底。文人嘛,往往都有一种“表现病”。
  这件教训了我的事是:在一次由某友发起的饮谈式聚会上,在且饮且谈之际,有人将闲谈的重心转移到对汉语中冷僻之字、罕用之词的“打捞”上。于是,你凑一个,我凑一个,比一比谁掌握得多。我当然不甘寂寞,大显其能。于是,博得的夸奖也就多些,心里也美滋滋的。
  席间有一位老者说话最少,近于不说话,一味地微笑。
  大约三四天之后,这位老者的孙子特意赶到我家,送来了那老者的一封短信和一部尚未出版的文稿(复印件)交到我手。
  信写得很礼貌,意思是他已经用了几年的时间,将虽然冷僻但仍有使用价值的古字、古词搜集一番,并订正了其中的误读、误写、误解、误用处,打算在几年后出版。最后说:“您是博学多知之士,希望您帮我审正一下,以防读者以讹传讹,误人误事。为此,我惴惴不安,故而求教于方家。”
  真正使我羞愧的,是那位老者的诚挚,绝无“挑战”之意,虔诚无比地请我“指正”。而我看了老者的文稿之后,才发现孤陋寡闻且又较多讹信、讹用的是我。
  悲哀的是那位老者不多日去世了,也未能将他的半成品定稿为成品。
  但他遗下的那些尚显散乱(未及补全、整理)的文字,在我读过一遍之后都已化成了我的“学问”。在许多场合,我都可以借此卖弄一下我的“博学”。但我只要想开口,之前就脸红心跳了,生怕被地下之人嘲笑、鄙夷。
  
  二
  
  自此我少开口或不开口,主要去听别人的说话。遗憾的是,在我决心以听别人说话为主时,发现与我一样的“话痨”太多,处处可见。特别是我抱定“听听你怎么说”的宗旨之后,只要一听,就会觉得某些人像我一样讨厌。
  例如有一次我在路上闲走时,见到一位捡垃圾的五旬之人。当时我正想将刚刚喝完矿泉水的一个空塑料瓶子丢到他的平板车上,没想到他出于寂寞,竟然扯着我大侃起来。一开始只谈人们的环保意识差,中国人的素质低。无论如何,这样的话题与他的本业还算沾边。接着他的嘴就开了闸,谈“当官的人,妈的都是腐败分子”。他的话虽然有些偏激,但鉴于他是平民百姓,我也就没说什么。谁想他沿着这个话题,大谈国际形势,大谈两伊战争,随之大谈“人家外国”如何比我们中国强一百倍。接着又大谈“历史”,讲了“刘罗锅”如何有本事,“济公活佛”现在还活着,并说他在什么什么地方见过他的影子,如此等等。
  我当然也有些不耐烦。捡垃圾的专管捡垃圾即可,何必去理会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那些废话,是否太多了?
  
  三
  
  上面谈的是平民百姓的事,看在他们只是用“戏谈”来开心的面子上,不必过分责备。若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人,就不只是使人厌烦了。
  我见过一位名副其实的行政官员,会议之后就餐时,我发现他吸的烟、喝的酒都颇高档。再一细看他的衣服、手表、鞋都极为昂贵。我在与他主动谈话时,发现他对刚才的会议本身并无兴趣,而一经谈烟、谈酒、谈奢侈之物,他真个是无所不知,达到了“专家”水平。
  他也是“博学多知”之人,但我听了之后还是打心里冒了汗。论他的法定工资级别,他比我未必高得太多,但他的生活消费水平至少高我多倍!听他的“学问”我能听出什么呢?
  
  四
  
  再说件平民百姓的事。某位在若干年前曾是我邻居的人,我迁居后已多年与他并无来往。若干年后他从远地来到我的新居,见了我之后说的都是甜言蜜语,对我“崇拜”有加。我能预感到:他一定有事求我。果然,他借口“正在开办企业”,希望我“投资入股”。我本非什么阔人,只能说“看得出你有难处,我理应伸把手。不过,我没有在数额上颇高的钱,也不打算参与你的企业。因此,我只能少许地借给你一点钱。”他很快就点了头。
  几年后我向他索债,他躲了多日之后高低还是来到我处。他千谢万谢之后,并提出请我到饭店里吃饭。我又有了预感:他绝不会提到还钱的事。果然,他又一次甜言蜜语,讲他和我当年的“铁交情”。我直言不讳地专谈还钱的事,他强调的只是他目前仍未度过难关,而且遇到的难处比任何时候都大。我一再坚持要他还钱,他的脸渐渐沉了下来。我又有了不祥预感。他竟然说:“您不会逼我卧轨自杀吧!”听,这是人话吗?
  
  五
  
  平民如此,那就听听“有头有脸”人物的话。
  一位当年曾十分落魄的文学爱好者,文化基础也偏低。为了借写作而出名(包括为了发财),天天写这写那,并三天两头来到我处,拿一堆稿子给我,要我“帮助修改”。此时,他的好话说了一车接一车。而且,他几乎每次来从不拒绝在我家吃饭、喝酒。我不想虚言误人,老老实实地对他说:“你的文化功底很低,语言也俗浅,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成功。为了不耽误你,我劝你干点别的事。”
  他虽然很懊丧,但高低还是听了我的话。
  他确实是有精明之处的人。由于得到了海外远亲的一点外财,加上他在“理财”的事上有点精明,包括“小聪明”,几年后也当上了中小型的老板。某次我有事公干,恰好我办事的地方离他的企业颇近,就顺便打了个电话问候一番。他接到了电话,说出的话自然十分亲热,而且一再说要请我到名饭店“聚一聚”。他定的时间是两天之后的晚上某时。
  但就在那一天的前两个小时,我打个电话要他派车接我。接电话的是他的女秘书,这女秘书误把我当成另一个当地的“大人物”,十分客气地说:“是×局长吧?我们×总听到您能光临,高兴极了!车的事,放心放心!我们至少派三辆车过去!您对我们×总的大恩,他天天挂在嘴边上!”
  我明白了,不去叨光他一顿饭就是了。
  谁想,这位老板在一个小时之后还是回了电话,话还是那样热情,也还一再感谢我对他的“大恩”。但我有预感:他一定会推辞与我的那场“聚一聚”。
  果然。而且他说的是假话,也没有事前和女秘书沟通,故而编的谎话是他女儿、女婿从英国回来了,刚下飞机。我知道他女儿的情况,刚和她男人离婚两个月。
  
  六
  
  不能光听那样的不美好之话,也说一说好的。某次召开一个规格颇高的“孔子与当代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一位年轻漂亮的二十多岁中学教师讲得使在场者无不惊动。她年轻,漂亮,这已经是个很大的亮点。加上她口头功夫出色,不仅普通话说得很规范,而且在语言使用上也很有文采,说得既活跃又生动。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她涉猎的历史知识颇为广泛、准确。一时间,她成了本次会议中的最大名人。
  但在会议结束之前,她特意做了最后发言,一再强调:“我是语文教师,没有什么扎实的历史知识。我的发言,是经过排练的。向我提供那些孔学知识的,是我邻家一位年老退休的历史教师,名叫×××。我无非把他传授给我的知识复述一遍,加上我喜欢朗诵……”
  说完之后,她还有点羞赧、脸红。听这样谦虚的人一席话,才像是胜读十年书。
  
  七
  
  一位有较高级别的官员,当年曾是我教中学时的学生。“文革”时他造反造得很凶,整我也整得很过火。我对他实在有一点仇意,分别之后我与他很少来往。偶尔遇到他时,也把脸转过去。一天在某种会议上相遇,我也装作没看到他。但他在“作报告”快要结束之前,突然大声说:“同志们,在我讲完公事之前,我必须说几句题外之言!当年我上中学时,绝不是什么好学生,我是有劣迹的!我忘恩负义,整过老师!后来有很多人为我辩解,说我的一切“极左”恶习都基于当年有当年的形势,怪也怪当年的政治路线错了,好像我本人无过。不对!说什么形势、路线,都是借口!根源还在于我内心的人性中有恶性!追求的是自私性极强的个人功利!活得不像人!一个人连有恩于我的老师都肯于去整、去打,还算个人吗?一个人若是本身不是好人,给他贴上多少红光闪闪的金标签又顶什么用!可惜这样的道理,我经过很长时间才明白的……”
  说完,他脸上还泪涔涔的,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此时,我也明白了他为什么有资格当了较高级的干部。而他当年的同学,仍有不少尚未挣脱“下等人”印记的人。
  
  八
  
  在一次“学术论文评选会”上,我也曾做过评委。老实说,参赛者的论文真实水平都不高。抄书者多,作秀者多,真实的知识含量和认识高度都较低。没办法,只好“从羊群里选骆驼”。
  论文的评议之前有个“答辩”程序。十之八九的答辩者都颇自负,直率地或绕着弯子地讲他的论文被什么名家肯定过,或在什么刊物上发表之后“产生了强烈反响”,或自认为他的学术理念有什么“突破”。此时,只有一位答辩者在回答问题时有怯生生之感。而且,对某些问题索性回答:“我不懂,我答不出。我真的不懂,真的答不出……”
  最后,我不得不偷偷对其他评委很冒失地说:“这篇论文应当评为一等奖第一名。”
  
  九
  
  死刑犯的临终之言,有的可听而有的不可听。我采访过两个,印象很不相同。
  一个说:“我对不起受害者,也对不起我的家人。假如有来世,我一定要以好人的身份活一回。可惜我没有机会了……”他的话,他的眼泪,无论如何也算是个画得较圆的句号。而另一个则强充“英雄”,喊些“再过几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之类。而他的目光中,除了野性之外也不乏恐惧。
  
  十
  
  每与人言,可以不理会你自己说的话是真是假,但你若是聪明人,就应该用力看清别人对你的话信不信。每闻人言,不要听对方的话美不美,而要尽力听出他话中的意思真不真、善不善!
其他文献
襟江带海的江苏南通,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在这里交融,开通、开朗的文化概念,开放、开拓的文化资源孕育出南通独特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每当人们为南通那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而惊叹不已时,就会想起那曾尽毕生之力创造性开展城市建设的第一人——张謇。    论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关系,张謇与南通,算得上是经典故事之一。中国最早筑城,相传在尧的时期由禹的父亲鲧开始。汉语中,“国”字作“城”或“邦”解。“中国
期刊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为“青色的城市”,是一座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的草原之城,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北方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辖区内遍布各种历史古迹和宗教寺庙,呼和浩特主要的召庙遗址有昭君墓、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等。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呼和浩特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传统黄河文化的交融之处,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种北方民族风情汇集于此,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
期刊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话谁都知道,可真正见过“八字衙门”的,恐怕如今就没有几个了。  我国自秦代开始,郡县成为定制,有专家估计,那时大约有县衙900到1000座,唐代则有精确数据,为1235座。发展到清代,变成了1591座。可是“民国”之后却仅剩下1座了!有人美其名曰“硕果仅存”,您知道那枚“硕果”在哪儿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年兄让我开了眼界,见到了那枚“硕果”,它在豫西伏牛山南
期刊
2003年冬,当我第一次踏出国门时,并没有想到日后我的脚步一发不可收拾。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我游历北美、欧盟、东盟、非洲、中东、南亚的44个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3个地区。      该以怎样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    第一次去西欧,就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屈辱的记忆。  以前,由于长期浸淫在这个环境中,对于咱们中国人的许多不文明习惯,感触并不特别深,但到了欧洲后极为明显。比如排队,等待海关验证时,
期刊
2007年是中国话剧百年庆典,话剧界正开展各项纪念活动庆贺。我是中央歌剧院的演员,剧院的前身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歌剧院,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和同为剧院下属的人民话剧团共同创作、演出了歌剧《长征》,剧中毛泽东的扮演者是于是之。半个世纪以来,人民话剧团继承传统、发挥特色、开拓创新,为我国话剧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因保留着一批名剧、拥有一批名导、名演员而享誉世界,他们的业绩,值得大书特书。
期刊
沈培艺,当代舞蹈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1966年出生于广州,1978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专部,六年后转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表演专业。现任总政歌舞团舞蹈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成员和中国东方乐舞协会理事。曾多次在全国、全军舞蹈比赛中获奖;1993年5月,中国舞蹈家协会、总政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联合举办了“舞蹈·沈培艺舞蹈专场晚会”,其艺术成就被编入《世界名人录》《
期刊
草原深处金莲花开朵朵香,弹指一挥间,今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日子。60年里,内蒙古文化战线中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就像草原深处的朵朵金莲花,在风雪雨露里任枝叶顺意舒展,在泥土的博爱与深情中自由欢腾,一簇簇、一丛丛,肆意地盛开,灿烂地绽放,昂立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中,默默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一份馨香。      巴德玛其其格,国家一级舞蹈编导,一级演员,现任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副团长。先后在
期刊
弟弟来信说,母亲从老家的小山沟住到镇上后开了一个小商店,赚不来钱把老本都快贴完了,人老了反而变得不听话。他特别告诉我,母亲年事已高,病疾加身,近来病得不轻,希望我回家看看。  接毕弟弟的电话,已近下班时间,在街上转悠半天,为给母亲买点什么东西发起了愁,听说西安东大街蔬菜市场有云南西双版纳来的香蕉,我专门赶到那儿。香蕉摊位已空荡荡,只有一家摊位上有一瓣香蕉,而且正被顾客往秤盘上放,那香蕉个儿特小,比
期刊
多年之前,我曾经把沙漠比作“荒凉的新娘”和“有着马骨、鲜血和诗歌的疆场”。而今,某一个夜晚,再次看到自己的这句话,我感到震惊——也许我当时只是在追求一种沉静、唯美、开阔和纯粹诗歌写作。而现在,这个词语在刹那之间袭击了我——新娘每天都有人在做,但是,谁会真的热爱“荒凉”呢?而马骨、鲜血和诗歌则有一种浪漫的残酷,即是,高贵或者凡俗,英雄或者卑贱、新生和死亡——肯定会有人拒绝,可沙漠不会。  那些年,很
期刊
电视曾是我童年的梦。  大约七八岁上,正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上世纪60年代初,举国饥馑。一日得一饱饭者为幸运儿,谁家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算得上大富豪,而我偏是在这时候听说的电视两字。父亲用手在墙上比画出一个方框说:它可以透过这面墙,看到几千里以外发生的真人真事。我百思不得其解:能看到北京吗?能。毛主席也能看到?也能。我仍然无法相信。只把电视和顺风耳、千里眼之类天方夜谭当作一回事,压根儿没敢想象有朝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