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大约当年我也是“健谈家”,在什么场合或与少数朋友聚会时很少沉默,一定要抢当“中心发言人”。于夺席谈经且又喋喋不休之余,总也离不开对自己那一点“学问”的卖弄。至于人家背后怎样议论我,说些什么难听的话,我是听不到的。于是,“自我感觉良好”了多年。
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我才被迫地改了改这种毛病。当然,很难改得彻底。文人嘛,往往都有一种“表现病”。
这件教训了我的事是:在一次由某友发起的饮谈式聚会上,在且饮且谈之际,有人将闲谈的重心转移到对汉语中冷僻之字、罕用之词的“打捞”上。于是,你凑一个,我凑一个,比一比谁掌握得多。我当然不甘寂寞,大显其能。于是,博得的夸奖也就多些,心里也美滋滋的。
席间有一位老者说话最少,近于不说话,一味地微笑。
大约三四天之后,这位老者的孙子特意赶到我家,送来了那老者的一封短信和一部尚未出版的文稿(复印件)交到我手。
信写得很礼貌,意思是他已经用了几年的时间,将虽然冷僻但仍有使用价值的古字、古词搜集一番,并订正了其中的误读、误写、误解、误用处,打算在几年后出版。最后说:“您是博学多知之士,希望您帮我审正一下,以防读者以讹传讹,误人误事。为此,我惴惴不安,故而求教于方家。”
真正使我羞愧的,是那位老者的诚挚,绝无“挑战”之意,虔诚无比地请我“指正”。而我看了老者的文稿之后,才发现孤陋寡闻且又较多讹信、讹用的是我。
悲哀的是那位老者不多日去世了,也未能将他的半成品定稿为成品。
但他遗下的那些尚显散乱(未及补全、整理)的文字,在我读过一遍之后都已化成了我的“学问”。在许多场合,我都可以借此卖弄一下我的“博学”。但我只要想开口,之前就脸红心跳了,生怕被地下之人嘲笑、鄙夷。
二
自此我少开口或不开口,主要去听别人的说话。遗憾的是,在我决心以听别人说话为主时,发现与我一样的“话痨”太多,处处可见。特别是我抱定“听听你怎么说”的宗旨之后,只要一听,就会觉得某些人像我一样讨厌。
例如有一次我在路上闲走时,见到一位捡垃圾的五旬之人。当时我正想将刚刚喝完矿泉水的一个空塑料瓶子丢到他的平板车上,没想到他出于寂寞,竟然扯着我大侃起来。一开始只谈人们的环保意识差,中国人的素质低。无论如何,这样的话题与他的本业还算沾边。接着他的嘴就开了闸,谈“当官的人,妈的都是腐败分子”。他的话虽然有些偏激,但鉴于他是平民百姓,我也就没说什么。谁想他沿着这个话题,大谈国际形势,大谈两伊战争,随之大谈“人家外国”如何比我们中国强一百倍。接着又大谈“历史”,讲了“刘罗锅”如何有本事,“济公活佛”现在还活着,并说他在什么什么地方见过他的影子,如此等等。
我当然也有些不耐烦。捡垃圾的专管捡垃圾即可,何必去理会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那些废话,是否太多了?
三
上面谈的是平民百姓的事,看在他们只是用“戏谈”来开心的面子上,不必过分责备。若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人,就不只是使人厌烦了。
我见过一位名副其实的行政官员,会议之后就餐时,我发现他吸的烟、喝的酒都颇高档。再一细看他的衣服、手表、鞋都极为昂贵。我在与他主动谈话时,发现他对刚才的会议本身并无兴趣,而一经谈烟、谈酒、谈奢侈之物,他真个是无所不知,达到了“专家”水平。
他也是“博学多知”之人,但我听了之后还是打心里冒了汗。论他的法定工资级别,他比我未必高得太多,但他的生活消费水平至少高我多倍!听他的“学问”我能听出什么呢?
四
再说件平民百姓的事。某位在若干年前曾是我邻居的人,我迁居后已多年与他并无来往。若干年后他从远地来到我的新居,见了我之后说的都是甜言蜜语,对我“崇拜”有加。我能预感到:他一定有事求我。果然,他借口“正在开办企业”,希望我“投资入股”。我本非什么阔人,只能说“看得出你有难处,我理应伸把手。不过,我没有在数额上颇高的钱,也不打算参与你的企业。因此,我只能少许地借给你一点钱。”他很快就点了头。
几年后我向他索债,他躲了多日之后高低还是来到我处。他千谢万谢之后,并提出请我到饭店里吃饭。我又有了预感:他绝不会提到还钱的事。果然,他又一次甜言蜜语,讲他和我当年的“铁交情”。我直言不讳地专谈还钱的事,他强调的只是他目前仍未度过难关,而且遇到的难处比任何时候都大。我一再坚持要他还钱,他的脸渐渐沉了下来。我又有了不祥预感。他竟然说:“您不会逼我卧轨自杀吧!”听,这是人话吗?
五
平民如此,那就听听“有头有脸”人物的话。
一位当年曾十分落魄的文学爱好者,文化基础也偏低。为了借写作而出名(包括为了发财),天天写这写那,并三天两头来到我处,拿一堆稿子给我,要我“帮助修改”。此时,他的好话说了一车接一车。而且,他几乎每次来从不拒绝在我家吃饭、喝酒。我不想虚言误人,老老实实地对他说:“你的文化功底很低,语言也俗浅,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成功。为了不耽误你,我劝你干点别的事。”
他虽然很懊丧,但高低还是听了我的话。
他确实是有精明之处的人。由于得到了海外远亲的一点外财,加上他在“理财”的事上有点精明,包括“小聪明”,几年后也当上了中小型的老板。某次我有事公干,恰好我办事的地方离他的企业颇近,就顺便打了个电话问候一番。他接到了电话,说出的话自然十分亲热,而且一再说要请我到名饭店“聚一聚”。他定的时间是两天之后的晚上某时。
但就在那一天的前两个小时,我打个电话要他派车接我。接电话的是他的女秘书,这女秘书误把我当成另一个当地的“大人物”,十分客气地说:“是×局长吧?我们×总听到您能光临,高兴极了!车的事,放心放心!我们至少派三辆车过去!您对我们×总的大恩,他天天挂在嘴边上!”
我明白了,不去叨光他一顿饭就是了。
谁想,这位老板在一个小时之后还是回了电话,话还是那样热情,也还一再感谢我对他的“大恩”。但我有预感:他一定会推辞与我的那场“聚一聚”。
果然。而且他说的是假话,也没有事前和女秘书沟通,故而编的谎话是他女儿、女婿从英国回来了,刚下飞机。我知道他女儿的情况,刚和她男人离婚两个月。
六
不能光听那样的不美好之话,也说一说好的。某次召开一个规格颇高的“孔子与当代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一位年轻漂亮的二十多岁中学教师讲得使在场者无不惊动。她年轻,漂亮,这已经是个很大的亮点。加上她口头功夫出色,不仅普通话说得很规范,而且在语言使用上也很有文采,说得既活跃又生动。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她涉猎的历史知识颇为广泛、准确。一时间,她成了本次会议中的最大名人。
但在会议结束之前,她特意做了最后发言,一再强调:“我是语文教师,没有什么扎实的历史知识。我的发言,是经过排练的。向我提供那些孔学知识的,是我邻家一位年老退休的历史教师,名叫×××。我无非把他传授给我的知识复述一遍,加上我喜欢朗诵……”
说完之后,她还有点羞赧、脸红。听这样谦虚的人一席话,才像是胜读十年书。
七
一位有较高级别的官员,当年曾是我教中学时的学生。“文革”时他造反造得很凶,整我也整得很过火。我对他实在有一点仇意,分别之后我与他很少来往。偶尔遇到他时,也把脸转过去。一天在某种会议上相遇,我也装作没看到他。但他在“作报告”快要结束之前,突然大声说:“同志们,在我讲完公事之前,我必须说几句题外之言!当年我上中学时,绝不是什么好学生,我是有劣迹的!我忘恩负义,整过老师!后来有很多人为我辩解,说我的一切“极左”恶习都基于当年有当年的形势,怪也怪当年的政治路线错了,好像我本人无过。不对!说什么形势、路线,都是借口!根源还在于我内心的人性中有恶性!追求的是自私性极强的个人功利!活得不像人!一个人连有恩于我的老师都肯于去整、去打,还算个人吗?一个人若是本身不是好人,给他贴上多少红光闪闪的金标签又顶什么用!可惜这样的道理,我经过很长时间才明白的……”
说完,他脸上还泪涔涔的,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此时,我也明白了他为什么有资格当了较高级的干部。而他当年的同学,仍有不少尚未挣脱“下等人”印记的人。
八
在一次“学术论文评选会”上,我也曾做过评委。老实说,参赛者的论文真实水平都不高。抄书者多,作秀者多,真实的知识含量和认识高度都较低。没办法,只好“从羊群里选骆驼”。
论文的评议之前有个“答辩”程序。十之八九的答辩者都颇自负,直率地或绕着弯子地讲他的论文被什么名家肯定过,或在什么刊物上发表之后“产生了强烈反响”,或自认为他的学术理念有什么“突破”。此时,只有一位答辩者在回答问题时有怯生生之感。而且,对某些问题索性回答:“我不懂,我答不出。我真的不懂,真的答不出……”
最后,我不得不偷偷对其他评委很冒失地说:“这篇论文应当评为一等奖第一名。”
九
死刑犯的临终之言,有的可听而有的不可听。我采访过两个,印象很不相同。
一个说:“我对不起受害者,也对不起我的家人。假如有来世,我一定要以好人的身份活一回。可惜我没有机会了……”他的话,他的眼泪,无论如何也算是个画得较圆的句号。而另一个则强充“英雄”,喊些“再过几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之类。而他的目光中,除了野性之外也不乏恐惧。
十
每与人言,可以不理会你自己说的话是真是假,但你若是聪明人,就应该用力看清别人对你的话信不信。每闻人言,不要听对方的话美不美,而要尽力听出他话中的意思真不真、善不善!
大约当年我也是“健谈家”,在什么场合或与少数朋友聚会时很少沉默,一定要抢当“中心发言人”。于夺席谈经且又喋喋不休之余,总也离不开对自己那一点“学问”的卖弄。至于人家背后怎样议论我,说些什么难听的话,我是听不到的。于是,“自我感觉良好”了多年。
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我才被迫地改了改这种毛病。当然,很难改得彻底。文人嘛,往往都有一种“表现病”。
这件教训了我的事是:在一次由某友发起的饮谈式聚会上,在且饮且谈之际,有人将闲谈的重心转移到对汉语中冷僻之字、罕用之词的“打捞”上。于是,你凑一个,我凑一个,比一比谁掌握得多。我当然不甘寂寞,大显其能。于是,博得的夸奖也就多些,心里也美滋滋的。
席间有一位老者说话最少,近于不说话,一味地微笑。
大约三四天之后,这位老者的孙子特意赶到我家,送来了那老者的一封短信和一部尚未出版的文稿(复印件)交到我手。
信写得很礼貌,意思是他已经用了几年的时间,将虽然冷僻但仍有使用价值的古字、古词搜集一番,并订正了其中的误读、误写、误解、误用处,打算在几年后出版。最后说:“您是博学多知之士,希望您帮我审正一下,以防读者以讹传讹,误人误事。为此,我惴惴不安,故而求教于方家。”
真正使我羞愧的,是那位老者的诚挚,绝无“挑战”之意,虔诚无比地请我“指正”。而我看了老者的文稿之后,才发现孤陋寡闻且又较多讹信、讹用的是我。
悲哀的是那位老者不多日去世了,也未能将他的半成品定稿为成品。
但他遗下的那些尚显散乱(未及补全、整理)的文字,在我读过一遍之后都已化成了我的“学问”。在许多场合,我都可以借此卖弄一下我的“博学”。但我只要想开口,之前就脸红心跳了,生怕被地下之人嘲笑、鄙夷。
二
自此我少开口或不开口,主要去听别人的说话。遗憾的是,在我决心以听别人说话为主时,发现与我一样的“话痨”太多,处处可见。特别是我抱定“听听你怎么说”的宗旨之后,只要一听,就会觉得某些人像我一样讨厌。
例如有一次我在路上闲走时,见到一位捡垃圾的五旬之人。当时我正想将刚刚喝完矿泉水的一个空塑料瓶子丢到他的平板车上,没想到他出于寂寞,竟然扯着我大侃起来。一开始只谈人们的环保意识差,中国人的素质低。无论如何,这样的话题与他的本业还算沾边。接着他的嘴就开了闸,谈“当官的人,妈的都是腐败分子”。他的话虽然有些偏激,但鉴于他是平民百姓,我也就没说什么。谁想他沿着这个话题,大谈国际形势,大谈两伊战争,随之大谈“人家外国”如何比我们中国强一百倍。接着又大谈“历史”,讲了“刘罗锅”如何有本事,“济公活佛”现在还活着,并说他在什么什么地方见过他的影子,如此等等。
我当然也有些不耐烦。捡垃圾的专管捡垃圾即可,何必去理会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那些废话,是否太多了?
三
上面谈的是平民百姓的事,看在他们只是用“戏谈”来开心的面子上,不必过分责备。若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人,就不只是使人厌烦了。
我见过一位名副其实的行政官员,会议之后就餐时,我发现他吸的烟、喝的酒都颇高档。再一细看他的衣服、手表、鞋都极为昂贵。我在与他主动谈话时,发现他对刚才的会议本身并无兴趣,而一经谈烟、谈酒、谈奢侈之物,他真个是无所不知,达到了“专家”水平。
他也是“博学多知”之人,但我听了之后还是打心里冒了汗。论他的法定工资级别,他比我未必高得太多,但他的生活消费水平至少高我多倍!听他的“学问”我能听出什么呢?
四
再说件平民百姓的事。某位在若干年前曾是我邻居的人,我迁居后已多年与他并无来往。若干年后他从远地来到我的新居,见了我之后说的都是甜言蜜语,对我“崇拜”有加。我能预感到:他一定有事求我。果然,他借口“正在开办企业”,希望我“投资入股”。我本非什么阔人,只能说“看得出你有难处,我理应伸把手。不过,我没有在数额上颇高的钱,也不打算参与你的企业。因此,我只能少许地借给你一点钱。”他很快就点了头。
几年后我向他索债,他躲了多日之后高低还是来到我处。他千谢万谢之后,并提出请我到饭店里吃饭。我又有了预感:他绝不会提到还钱的事。果然,他又一次甜言蜜语,讲他和我当年的“铁交情”。我直言不讳地专谈还钱的事,他强调的只是他目前仍未度过难关,而且遇到的难处比任何时候都大。我一再坚持要他还钱,他的脸渐渐沉了下来。我又有了不祥预感。他竟然说:“您不会逼我卧轨自杀吧!”听,这是人话吗?
五
平民如此,那就听听“有头有脸”人物的话。
一位当年曾十分落魄的文学爱好者,文化基础也偏低。为了借写作而出名(包括为了发财),天天写这写那,并三天两头来到我处,拿一堆稿子给我,要我“帮助修改”。此时,他的好话说了一车接一车。而且,他几乎每次来从不拒绝在我家吃饭、喝酒。我不想虚言误人,老老实实地对他说:“你的文化功底很低,语言也俗浅,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成功。为了不耽误你,我劝你干点别的事。”
他虽然很懊丧,但高低还是听了我的话。
他确实是有精明之处的人。由于得到了海外远亲的一点外财,加上他在“理财”的事上有点精明,包括“小聪明”,几年后也当上了中小型的老板。某次我有事公干,恰好我办事的地方离他的企业颇近,就顺便打了个电话问候一番。他接到了电话,说出的话自然十分亲热,而且一再说要请我到名饭店“聚一聚”。他定的时间是两天之后的晚上某时。
但就在那一天的前两个小时,我打个电话要他派车接我。接电话的是他的女秘书,这女秘书误把我当成另一个当地的“大人物”,十分客气地说:“是×局长吧?我们×总听到您能光临,高兴极了!车的事,放心放心!我们至少派三辆车过去!您对我们×总的大恩,他天天挂在嘴边上!”
我明白了,不去叨光他一顿饭就是了。
谁想,这位老板在一个小时之后还是回了电话,话还是那样热情,也还一再感谢我对他的“大恩”。但我有预感:他一定会推辞与我的那场“聚一聚”。
果然。而且他说的是假话,也没有事前和女秘书沟通,故而编的谎话是他女儿、女婿从英国回来了,刚下飞机。我知道他女儿的情况,刚和她男人离婚两个月。
六
不能光听那样的不美好之话,也说一说好的。某次召开一个规格颇高的“孔子与当代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一位年轻漂亮的二十多岁中学教师讲得使在场者无不惊动。她年轻,漂亮,这已经是个很大的亮点。加上她口头功夫出色,不仅普通话说得很规范,而且在语言使用上也很有文采,说得既活跃又生动。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她涉猎的历史知识颇为广泛、准确。一时间,她成了本次会议中的最大名人。
但在会议结束之前,她特意做了最后发言,一再强调:“我是语文教师,没有什么扎实的历史知识。我的发言,是经过排练的。向我提供那些孔学知识的,是我邻家一位年老退休的历史教师,名叫×××。我无非把他传授给我的知识复述一遍,加上我喜欢朗诵……”
说完之后,她还有点羞赧、脸红。听这样谦虚的人一席话,才像是胜读十年书。
七
一位有较高级别的官员,当年曾是我教中学时的学生。“文革”时他造反造得很凶,整我也整得很过火。我对他实在有一点仇意,分别之后我与他很少来往。偶尔遇到他时,也把脸转过去。一天在某种会议上相遇,我也装作没看到他。但他在“作报告”快要结束之前,突然大声说:“同志们,在我讲完公事之前,我必须说几句题外之言!当年我上中学时,绝不是什么好学生,我是有劣迹的!我忘恩负义,整过老师!后来有很多人为我辩解,说我的一切“极左”恶习都基于当年有当年的形势,怪也怪当年的政治路线错了,好像我本人无过。不对!说什么形势、路线,都是借口!根源还在于我内心的人性中有恶性!追求的是自私性极强的个人功利!活得不像人!一个人连有恩于我的老师都肯于去整、去打,还算个人吗?一个人若是本身不是好人,给他贴上多少红光闪闪的金标签又顶什么用!可惜这样的道理,我经过很长时间才明白的……”
说完,他脸上还泪涔涔的,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此时,我也明白了他为什么有资格当了较高级的干部。而他当年的同学,仍有不少尚未挣脱“下等人”印记的人。
八
在一次“学术论文评选会”上,我也曾做过评委。老实说,参赛者的论文真实水平都不高。抄书者多,作秀者多,真实的知识含量和认识高度都较低。没办法,只好“从羊群里选骆驼”。
论文的评议之前有个“答辩”程序。十之八九的答辩者都颇自负,直率地或绕着弯子地讲他的论文被什么名家肯定过,或在什么刊物上发表之后“产生了强烈反响”,或自认为他的学术理念有什么“突破”。此时,只有一位答辩者在回答问题时有怯生生之感。而且,对某些问题索性回答:“我不懂,我答不出。我真的不懂,真的答不出……”
最后,我不得不偷偷对其他评委很冒失地说:“这篇论文应当评为一等奖第一名。”
九
死刑犯的临终之言,有的可听而有的不可听。我采访过两个,印象很不相同。
一个说:“我对不起受害者,也对不起我的家人。假如有来世,我一定要以好人的身份活一回。可惜我没有机会了……”他的话,他的眼泪,无论如何也算是个画得较圆的句号。而另一个则强充“英雄”,喊些“再过几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之类。而他的目光中,除了野性之外也不乏恐惧。
十
每与人言,可以不理会你自己说的话是真是假,但你若是聪明人,就应该用力看清别人对你的话信不信。每闻人言,不要听对方的话美不美,而要尽力听出他话中的意思真不真、善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