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话谁都知道,可真正见过“八字衙门”的,恐怕如今就没有几个了。
我国自秦代开始,郡县成为定制,有专家估计,那时大约有县衙900到1000座,唐代则有精确数据,为1235座。发展到清代,变成了1591座。可是“民国”之后却仅剩下1座了!有人美其名曰“硕果仅存”,您知道那枚“硕果”在哪儿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年兄让我开了眼界,见到了那枚“硕果”,它在豫西伏牛山南麓,在鲜为人知的河南内乡。那便是内乡县衙。
它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古县衙,是全国唯一一处紫禁城的“麻雀”版本,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之后代有增其旧制,明末(1644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先后两次不期遭兵燹,化为灰烬。等到浙江绍兴人章炳焘知内乡时,那已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了。
据传,这位正五品的“地厅级”知县口碑不错,是个不装腰包的“廉吏”,但却也像我们今天的某些公仆样,是个十分热衷于大兴土木,醉心修官衙的“父母”。他在任9年,却用去了7年时间,不遗余力地重新建起了这座庞大的县衙。从规划、设计、“集资”,到施工、监理,无不事必躬亲,可见决心之大,劲头之足。
有趣的是,新官衙竣工后,躇蹰满志的知县大老爷,将自己的父亲邀来观赏其杰作,却不料遭到章老先生的讥讽揶揄,说是太可惜了,缺了四个轮子,否则,待大人“引年”之后,推回桑梓,岂不可以享用终身了?一席话说得“高干”儿子满面通红,无地自容!可见从古到今,大修官衙之不得人心。可话要说转来,人家毕竟只是个封建官吏,比起我们口口声声喊着“为人民服务”,却把“官衙”修得跟天安门差不多的个别乡镇长来,那还算是守规矩的。而且,要不是他如此矢志不渝地在这么一个穷乡僻壤,修成这么一座威风气派的“县处级”官衙,我们今天上哪儿找这活标本游览去?
县衙位于县城东大街中段北侧,坐北朝南。导游介绍说,先前占地27,000平方米,现在只剩6700平方米,原有房舍280间,现存房屋117间,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完全按紫禁城“中轴线”原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建有宣化牌、照壁、大门、仪门、“公生明”坊、大堂、军械库、三班六房、二堂、公署、三堂及其配房,银局、税库、账房、库房、花厅等。中轴线之外的部分,如东、西副线建筑均被拆毁了。
我们在县衙大门前驻足。大门面阔三间,中为通道,两边就是那八面威风的“八”字墙,门两侧有一对威严的石狮,东侧现存一幅《三院禁约》碑,据说为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知县易三才等人所立。
大门前建有宣化牌和照壁。宣化牌宽10余米,高约7米,四柱三楹,上为升斗拱昴结构形式,中置一方横匾,南书“菊潭古治”,北书“宣化”。内乡古称菊潭,而“宣化”则是宣传教化之谓。整个牌坊造型优美,雄伟壮观。
与宣化牌隔街相对的则是一面非同寻常的照壁。该照壁宽约10余米,北面(正对着县衙大门的那一面)绘有一只神话传说中的贪婪之兽,状如麒麟,据说能吞下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周围已经堆满了各种珍宝,但它仍然不满足,还妄想吃掉太阳。意在正告官员们不要贪得无厌。按时下说法,能不能算个不乏创意的廉政建设举措?
迈进大门,迎面是一条长约百米的青石甬道。甬道中段建有仪门。此门为县衙第一道礼仪之门,非重大活动如庆典等一般不开。平常则走两侧便门。东便门有“生门”之称,是人们经常出入之门;西便门有“死门”之名,只有在处决死犯时才打开此门,由此上刑场。
闻听此言,大家不禁哈哈一乐,自然选择了“生门”,拾级而上便到了大堂。
导游介绍说,县衙的大堂、二堂、三堂是三大主体建筑,地位形制就如同故宫中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样。其中尤以大堂最为壮观。它面阔五间,21.3米,九檩架,高11.2米,进深11.7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
大堂上方,悬挂着行楷金匾“内乡县正堂”,堂前廊柱上有“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抱柱联。盘桓间大家忍不住对抱柱联戏谑了一回:这不明明是个靠不住的道德良心账吗?古往今来,有多少欺人负民之徒?你又如之奈何?显然是两句没有制度保障的高调嘛!
大堂中央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正面屏风上有彩绘“海水朝日图”,黑漆公案上放有文房四宝、印盒、惊堂木及令签等审案用物。阁外西侧摆放着堂鼓、仪仗及刑具,阁前地坪上保留有两块跪石板,东为原告,西为被告,两石上留有四个明显的跪坑。
章炳焘主政时,为“集资”盖官衙,实行“赢捐败罚”的诉讼政策,不管你原告被告,也不管你官司输赢,本质一个样,都得倒霉,只不过打赢官司的一方能落个好听的名声罢了。据说,他这一招还挺管用的,百姓们都不愿打官司了,讼案日渐减少,地方上有风清弊绝之誉。我听了不免起疑,不愿打官司和风清弊绝,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吧,岂能成为因果?恐怕十之八九也是意在吹“政绩”。
大堂月台下不远处,原来建有“公生明”牌坊和三班六房,现仅存兵、刑、工、承发四间“房”。
所谓三班六房,是明清时代州县内设机构的总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部委局办,不过比我们要瘦身许多。
三班指皂、壮、快三班。皂班主管内勤,壮班和快班共同负责缉捕和警卫。
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
吏房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等;
户房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房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房掌军政;
刑房掌刑法、狱讼等;
工房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县衙六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其首领由县令指派小官吏担任,称书吏或承发吏,直接对县令负责。
大堂西南,仪门之外,建有监狱,俗称“南监”,有房屋20余间,内有普牢、死牢、女牢等。我进去看了一下,其低矮狭窄,阴暗闭塞,不要说什么“人权”了,就连最起码的人性都没有!
大堂后有一屏门,这便是大堂通向二堂的一座屏障。门前有一小院子,甬道两边有四间小屋,是衙役听差的地方。屏门后,格扇门上方悬一匾额,上书“天理、国法、人情”六个金字。不用说这显然是官箴了。许多游客走到这里时,都情不自禁驻足观赏半天。我想,问题恐怕就出在那个“人情”上吧?人情岂可与天理、国法平起平坐?为政又怎能循人情?导游解释说,因要讳唐太宗名号,故改“民”为“人”的。
进入二堂,见堂上高挂一匾,名曰“琴治堂”,我正不知何意,小姑娘介绍说,二堂又名“琴治堂”,取《吕氏春秋》中宓子贱弹琴理案的典故,后用以称颂县令。我不由问道,既然是这样,大概也是章炳焘章大人的一种追求吧?导游笑道,也说不定是他自吹呢!也是,“琴治”谈何容易,他竟然敢高挂于堂上!
二堂面阔五间,七檩架,高10.2米,进深10.7米,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堂前也有楹联,为“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堂上设公案,两侧有刑具。
二堂两侧各有厢房五间,中间为过厅,由此可达东、西花厅院。
穿过二堂进入天井院。院内东、西两边各有配房三间,是知县幕友处理公务的地方,称为“公署”,俗名刑钱夫子院。公署后面,是与三堂相通的穿廊,这里有一丛茂密的南天竺和一棵二人合抱的元代丹桂树,遮天蔽日,使院子显得幽深静谧。
从公署院再向后,走过穿廊和一道格扇门屏障,就到了三堂。
三堂与大堂二堂迥然有异,是知县起居及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机要的地方。堂前檐矗立着四根黑漆大柱,有长联云: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为许多人所喜爱,成为天下名联。朱镕基同志见到此联时,曾对联中所表达的民本思想极为赞誉,江泽民同志视察南阳时闻听此联后,亦给予高度评价。此联出自嘉兴人高以永之手,他在清康熙年间出任此地知县时所书。
三堂前面是一处宽敞的庭院,院内东、西两厢各有配房四间,院内也有一株古老的元代丹桂,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遮住了半个庭院。
三堂东、西两侧,各有一进房舍,为东、西花厅,是知县及其眷属们居住的地方。
三堂及东、西花厅后边,有座偌大的县衙花园,属县衙建筑的收官之笔,其亭台池径,花草树木,无不可圈可点。
从县衙花园出来,大家议论纷纷:
从封建政治角度看,内乡县衙的衙署配置,室内外陈设都是严格按照朝廷的定制安排的,既突出了皇权地位,又没有丝毫的僭越和“超标”,这就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及其衙门文化的珍贵标本。
从建筑角度看,内乡县衙各组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厅堂轩敞,廊道相接,院落数进,浑然一体,它又体现了古代衙署的建筑特色和艺术风貌。
说到章炳焘时,大家认为,他固然因修了这个“县级紫禁城”而侥幸名垂千古,可人们更敬重他那位老父亲。老人家胸中盈满正气,不要说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是放到今天,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我国自秦代开始,郡县成为定制,有专家估计,那时大约有县衙900到1000座,唐代则有精确数据,为1235座。发展到清代,变成了1591座。可是“民国”之后却仅剩下1座了!有人美其名曰“硕果仅存”,您知道那枚“硕果”在哪儿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年兄让我开了眼界,见到了那枚“硕果”,它在豫西伏牛山南麓,在鲜为人知的河南内乡。那便是内乡县衙。
它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古县衙,是全国唯一一处紫禁城的“麻雀”版本,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之后代有增其旧制,明末(1644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先后两次不期遭兵燹,化为灰烬。等到浙江绍兴人章炳焘知内乡时,那已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了。
据传,这位正五品的“地厅级”知县口碑不错,是个不装腰包的“廉吏”,但却也像我们今天的某些公仆样,是个十分热衷于大兴土木,醉心修官衙的“父母”。他在任9年,却用去了7年时间,不遗余力地重新建起了这座庞大的县衙。从规划、设计、“集资”,到施工、监理,无不事必躬亲,可见决心之大,劲头之足。
有趣的是,新官衙竣工后,躇蹰满志的知县大老爷,将自己的父亲邀来观赏其杰作,却不料遭到章老先生的讥讽揶揄,说是太可惜了,缺了四个轮子,否则,待大人“引年”之后,推回桑梓,岂不可以享用终身了?一席话说得“高干”儿子满面通红,无地自容!可见从古到今,大修官衙之不得人心。可话要说转来,人家毕竟只是个封建官吏,比起我们口口声声喊着“为人民服务”,却把“官衙”修得跟天安门差不多的个别乡镇长来,那还算是守规矩的。而且,要不是他如此矢志不渝地在这么一个穷乡僻壤,修成这么一座威风气派的“县处级”官衙,我们今天上哪儿找这活标本游览去?
县衙位于县城东大街中段北侧,坐北朝南。导游介绍说,先前占地27,000平方米,现在只剩6700平方米,原有房舍280间,现存房屋117间,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完全按紫禁城“中轴线”原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建有宣化牌、照壁、大门、仪门、“公生明”坊、大堂、军械库、三班六房、二堂、公署、三堂及其配房,银局、税库、账房、库房、花厅等。中轴线之外的部分,如东、西副线建筑均被拆毁了。
我们在县衙大门前驻足。大门面阔三间,中为通道,两边就是那八面威风的“八”字墙,门两侧有一对威严的石狮,东侧现存一幅《三院禁约》碑,据说为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知县易三才等人所立。
大门前建有宣化牌和照壁。宣化牌宽10余米,高约7米,四柱三楹,上为升斗拱昴结构形式,中置一方横匾,南书“菊潭古治”,北书“宣化”。内乡古称菊潭,而“宣化”则是宣传教化之谓。整个牌坊造型优美,雄伟壮观。
与宣化牌隔街相对的则是一面非同寻常的照壁。该照壁宽约10余米,北面(正对着县衙大门的那一面)绘有一只神话传说中的贪婪之兽,状如麒麟,据说能吞下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周围已经堆满了各种珍宝,但它仍然不满足,还妄想吃掉太阳。意在正告官员们不要贪得无厌。按时下说法,能不能算个不乏创意的廉政建设举措?
迈进大门,迎面是一条长约百米的青石甬道。甬道中段建有仪门。此门为县衙第一道礼仪之门,非重大活动如庆典等一般不开。平常则走两侧便门。东便门有“生门”之称,是人们经常出入之门;西便门有“死门”之名,只有在处决死犯时才打开此门,由此上刑场。
闻听此言,大家不禁哈哈一乐,自然选择了“生门”,拾级而上便到了大堂。
导游介绍说,县衙的大堂、二堂、三堂是三大主体建筑,地位形制就如同故宫中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样。其中尤以大堂最为壮观。它面阔五间,21.3米,九檩架,高11.2米,进深11.7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
大堂上方,悬挂着行楷金匾“内乡县正堂”,堂前廊柱上有“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抱柱联。盘桓间大家忍不住对抱柱联戏谑了一回:这不明明是个靠不住的道德良心账吗?古往今来,有多少欺人负民之徒?你又如之奈何?显然是两句没有制度保障的高调嘛!
大堂中央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正面屏风上有彩绘“海水朝日图”,黑漆公案上放有文房四宝、印盒、惊堂木及令签等审案用物。阁外西侧摆放着堂鼓、仪仗及刑具,阁前地坪上保留有两块跪石板,东为原告,西为被告,两石上留有四个明显的跪坑。
章炳焘主政时,为“集资”盖官衙,实行“赢捐败罚”的诉讼政策,不管你原告被告,也不管你官司输赢,本质一个样,都得倒霉,只不过打赢官司的一方能落个好听的名声罢了。据说,他这一招还挺管用的,百姓们都不愿打官司了,讼案日渐减少,地方上有风清弊绝之誉。我听了不免起疑,不愿打官司和风清弊绝,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吧,岂能成为因果?恐怕十之八九也是意在吹“政绩”。
大堂月台下不远处,原来建有“公生明”牌坊和三班六房,现仅存兵、刑、工、承发四间“房”。
所谓三班六房,是明清时代州县内设机构的总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部委局办,不过比我们要瘦身许多。
三班指皂、壮、快三班。皂班主管内勤,壮班和快班共同负责缉捕和警卫。
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
吏房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等;
户房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房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房掌军政;
刑房掌刑法、狱讼等;
工房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县衙六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其首领由县令指派小官吏担任,称书吏或承发吏,直接对县令负责。
大堂西南,仪门之外,建有监狱,俗称“南监”,有房屋20余间,内有普牢、死牢、女牢等。我进去看了一下,其低矮狭窄,阴暗闭塞,不要说什么“人权”了,就连最起码的人性都没有!
大堂后有一屏门,这便是大堂通向二堂的一座屏障。门前有一小院子,甬道两边有四间小屋,是衙役听差的地方。屏门后,格扇门上方悬一匾额,上书“天理、国法、人情”六个金字。不用说这显然是官箴了。许多游客走到这里时,都情不自禁驻足观赏半天。我想,问题恐怕就出在那个“人情”上吧?人情岂可与天理、国法平起平坐?为政又怎能循人情?导游解释说,因要讳唐太宗名号,故改“民”为“人”的。
进入二堂,见堂上高挂一匾,名曰“琴治堂”,我正不知何意,小姑娘介绍说,二堂又名“琴治堂”,取《吕氏春秋》中宓子贱弹琴理案的典故,后用以称颂县令。我不由问道,既然是这样,大概也是章炳焘章大人的一种追求吧?导游笑道,也说不定是他自吹呢!也是,“琴治”谈何容易,他竟然敢高挂于堂上!
二堂面阔五间,七檩架,高10.2米,进深10.7米,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堂前也有楹联,为“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堂上设公案,两侧有刑具。
二堂两侧各有厢房五间,中间为过厅,由此可达东、西花厅院。
穿过二堂进入天井院。院内东、西两边各有配房三间,是知县幕友处理公务的地方,称为“公署”,俗名刑钱夫子院。公署后面,是与三堂相通的穿廊,这里有一丛茂密的南天竺和一棵二人合抱的元代丹桂树,遮天蔽日,使院子显得幽深静谧。
从公署院再向后,走过穿廊和一道格扇门屏障,就到了三堂。
三堂与大堂二堂迥然有异,是知县起居及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机要的地方。堂前檐矗立着四根黑漆大柱,有长联云: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为许多人所喜爱,成为天下名联。朱镕基同志见到此联时,曾对联中所表达的民本思想极为赞誉,江泽民同志视察南阳时闻听此联后,亦给予高度评价。此联出自嘉兴人高以永之手,他在清康熙年间出任此地知县时所书。
三堂前面是一处宽敞的庭院,院内东、西两厢各有配房四间,院内也有一株古老的元代丹桂,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遮住了半个庭院。
三堂东、西两侧,各有一进房舍,为东、西花厅,是知县及其眷属们居住的地方。
三堂及东、西花厅后边,有座偌大的县衙花园,属县衙建筑的收官之笔,其亭台池径,花草树木,无不可圈可点。
从县衙花园出来,大家议论纷纷:
从封建政治角度看,内乡县衙的衙署配置,室内外陈设都是严格按照朝廷的定制安排的,既突出了皇权地位,又没有丝毫的僭越和“超标”,这就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及其衙门文化的珍贵标本。
从建筑角度看,内乡县衙各组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厅堂轩敞,廊道相接,院落数进,浑然一体,它又体现了古代衙署的建筑特色和艺术风貌。
说到章炳焘时,大家认为,他固然因修了这个“县级紫禁城”而侥幸名垂千古,可人们更敬重他那位老父亲。老人家胸中盈满正气,不要说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是放到今天,又有几人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