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还原历史上的契丹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ongxu2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髡发左衽的镔铁之民
  契丹人起源于中国东北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自古过着游牧生活。骁勇善战毫无疑问是其民族的一大特性。契丹本意“镔铁”,即为很坚硬的铁。这个铁血一般的民族曾趁着唐王朝的衰落而迅速崛起,创建了显赫一时的草原帝国。辽全盛时,疆域东至日本海、黑龙江口,北至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到山西北部雁门关、河北中部霸县(今霸州市)一带与北宋接壤,疆域面积为宋朝的两倍之多,并能维持相对长久的统治,足见其强大。
  现代考古发掘为人们揭开了契丹族形象的神秘面纱,从现存辽代壁画可窥见一二。壁画中的契丹人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迎面而来的草原气息,身材魁梧的男子,或弯弓持剑、或牵马弄鹰,彪悍的形象跃然而出。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契丹人对马有着难以言说的钟爱,他们不仅骑马驰骋大漠与草原,也同样热衷于唐代流行的马球,追求激烈而惊险的竞技快感;他们还给爱驹打造奢华而精美的马具,尽显华美与威严。那份昂扬自信,将雄浑与豪迈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形象与服饰上,《契丹国志· 兵马制度》中这样记载:“又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汉兵,步骑万余人,并髡发左衽,窃为契丹之饰。”“髡发左衽”是古人对契丹人总体形象的高度概括,这是马背上民族的又一鲜明特征。髡发是指将头顶上的头发剃掉,保留额头或两鬓的头发。契丹人的髡发是全民族的,男子与儿童髡发的样式最多,常見的一种是只在额头上方留一小撮头发,其余全部剃掉。不少研究认为,髡发可以让游牧民族避免在乘马驰逐,披散的头发容易遮挡视线,故而将其剃去或结辫。
  而契丹人左衽的穿衣习惯,与传统的汉服交领右衽相反,同样为了便利。因为衣襟左掩能够较少地影响拉弓射箭的右臂的活动范围,又能更多地保护右臂不受到伤害,并且方便左手从怀中取放物品,可以腾出右手使用武器。为了在军事上发挥最大优势,契丹人以灵活而务实的生活方式应对,镔铁之民绝非浪得虚名。
  爱美,奢华而时尚地享乐
  契丹人不仅善战,也是一个爱美、同时懂得享乐的民族。近年的考古发掘极大地丰富甚至颠覆了以往人们对辽文化的认知。契丹贵族崇尚奢华,他们打造各种精致的金银首饰,也广泛使用珍珠、琥珀、玉佩作为自己的头饰、项链等,以此彰显自己尊贵的身份。他们甚至死后也不忘打扮自己。
  1985年发现于内蒙古的陈国公主墓出土大量奢华无比的随葬品,各种银丝网衣、银鎏金冠、金花银靴、珍珠琥珀头饰、琥珀璎珞以及玉佩等,达3000件之多,让人叹为观止。其中,作为契丹族特有丧葬习俗用来覆面的公主金面具,也被认为契丹人要死后遮丑;另一说是辽朝信奉佛教,时尚女子都爱往脸上涂一层黄色的金粉,美其名曰佛装。不管是何种说法,契丹人爱美之心,可见一番。
  契丹人不仅爱美、追逐时尚,还喜欢波斯、粟特等文明传来的各种奇珍。可见辽文化不光兼顾中原文化,同时也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世界接轨。早在上千年,契丹人就使用上了玻璃器。这些晶莹剔透的美物受到辽朝贵族的追捧。当时,中原还没有烧制玻璃器的技术,契丹人使用玻璃器都来自中亚和西亚。契丹人他们不仅在文化上兼收并蓄,还对外发挥出了极强的文化辐射,让当时的东欧国家不识中国,只闻契丹,认为中国就叫契丹。
  并行不悖的二元特性
  善战又爱美,既能驰骋疆场,又能创造灿烂的物质文明,辽文化这种“双重人格”与其统治疆域密切相关。辽朝国土横跨东北高山密林、漠北草原以及华北平原,涵盖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为此,辽朝统治者创造性地建立起南北两院制度:南院用儒家的方式来治理汉人,治理的地方主要在华北地区的幽云十六州;北院则以草原文明方式来治理契丹人以及其他游牧民族。
  因此,辽文化也就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一方面,契丹人在与中原汉人的广泛接触中,不断接受其先进文明,如中原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伦理观念乃至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习俗;另一方面,契丹人尤其是契丹贵族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不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如通过创立“春水秋山,冬夏捺钵”的“四时捺钵”制度,刻意保持自己的尚武、善战的游牧民族特性,避免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那样的全面汉化。
  所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与契丹传统游牧文化在辽朝并行不悖。教育上,契丹人一边熟读着中原的儒家经典,另一边又根据契丹语而创造出契丹文字;精神上,契丹人既皈依佛家的普度众生,又执着地保留着草原原始的图腾崇拜、萨满信仰;艺术上,唐宋发达的制瓷业为辽朝瓷器提供了充裕的营养,他们创造出鸡冠壶、辽三彩等极具时代特色名品,还有辽朝绘画、金银器、玉器、铜镜等方面均在中国艺术上史上独树一帜……
  所谓盛极必衰,契丹人也不例外。草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舞台,游牧民族就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表演者。公元12世纪,又一游牧民族金人在东北兴起,辉煌一时的辽朝在金人的铁蹄下很快覆灭,契丹人随之四散,一部分西迁建立西辽,后融入当地民族,大部分留在中原,并逐渐与金人、汉人通婚,从明代起,便不再见于史书记载。与其说契丹人消失了,倒不如说,他们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文明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
其他文献
贫穷艺术(Poor Art),常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被误以为是贫困、简陋或是物质匮乏的艺术,实际上,贫穷艺术主张用最普通、平凡的材料进行创作,同时具有反商业、反固化形式的特点。这一流派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悄然兴起,1967年,意大利评论家杰马诺·切兰(Gemmano Chelan)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当时在热那亚的波特斯卡画廊(Bertesca Gallery),切兰组织了一场名为“贫穷艺术
期刊
自从屈原先生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之路,一点旖旎的小香香就成了男神征服女神的别致手信。礼物从来都讲究个以小见大,以小博大。  孙思邈的《千金方》不仅救死扶伤,还有衣香和面膜的方子,芳香养生,也是满足唐朝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一面镜子。日本的平安时代,对应我国的是从中唐到南宋,这个时候也是中国诗词歌赋与豪华制香风气最鼎盛的时期,所以日本平安时代三大才女之一的清少纳言说:中国进口的铜镜有了云翳,偶不嗨森
期刊
以农耕为本的华夏文明自古以中国自居,意为“中央之国”。  在外国人对我们的称谓中,除了日、韩、越南等周边邻国同样称我们为“中国”;欧美各国因瑰丽多彩的陶瓷而称“China”;还有鲜为人知的称谓——“Khitay”,即契丹。这个消失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民族,曾建立起興盛两百余年的辽王朝,不仅统治中国北方辽阔的疆域,还创造过辉煌灿烂的辽文化。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文化辐射力让辽朝声名远扬,威震欧亚,以致于今天
期刊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深刻影响着艺术经营者的命运。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许多在线下没有了阵地的卖家,纷纷把目光转移到网络上。本来去年就已经敞开风口的直播,今年更是出现了井喷的现象。  搞创投的人嘴上经常唠叨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现实果真如此吗?至少在艺术品行业,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与数码科技、食品家电等其他日用产品有所不同的是,艺术品作为一种以精神消费为特征的奢侈品,由
期刊
春节前慕名前往位于上海的明珠美术馆,听闻由安藤忠雄操刀设计,是一座将展厅与书店相连的美术馆。只身在空间里走过每个角落,都能感觉到光明的照拂,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安全感。一直很好奇,在商场的顶层允许设计师“开个洞”“填个蛋”这样大胆前沿的设计,到底是怎样的团队有如此魄力?直至与明珠美术馆的执行馆长李丹丹对话后,许多萦绕心头的谜底才一一解开。  理念,真正打造“有书店的美术馆”  李丹丹回忆,自己是20
期刊
金与玉,正好印证了契丹人追求生活上的奢华与精神上的自由奔放。辽朝的金银器制作精美绝伦,各种技艺不断精进,上承汉唐传统,又通过草原丝路广泛吸收西域诸文明的成果,使其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也注入本民族的生活习俗特点,为下启后世,做出时代的历史贡献。辽朝金银器造型简单大方、典雅精致、高贵华美,造型和装饰风格同时受到周边游牧民族、中亚文化和唐、宋金银器造型艺术风格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异域民族风情。  而辽朝玉器
期刊
【论·议】  青年艺术家群体,更追求个性与观念的表达。他们有的一跃龙门,在艺术市场崭露头角;有的仍挣扎在生存边缘,期待着“伯乐”的到来。生存现实与创作坚守,何去何从?艺术与市场“对弈”,如何面对与坚持?充斥各类诱惑的当代语境下,关于这个群体的未来走向,值得我们探讨。  如果把青年艺术家这个群体当作个案来讨论的话,从美院毕业生到职业艺术家身份的转变的确没有那么简单,要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这两种身份也
期刊
2020年翻过一半,盛夏已至,可年初戴着的口罩依旧无法脱下,原本往年这个时间段已是各大拍行线下激烈角逐之时,可此刻,同行间大多仍在“云”上进行PK。即便疫情防控级别下调,线下拍卖会的数量也少得可怜,较往年减少了90%左右。  经济大环境的不稳定性、委托方的顾虑、藏家的信心、市场资金的承受度……众多因素令艺术市场下半年充满未知数。  线下拍卖复盘艰难  今春遭逢新冠肺炎疫情纷扰,打乱全球艺术拍卖市场
期刊
南北的顶级文物交流  “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共展出来自吐尔基山辽墓、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小王力沟贵妃墓、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等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这些墓葬均是考古界的顶级发现,比如1992年的耶律羽之墓葬群就入选了十大考古发现;吐尔基“女萨满”墓,一经发现,亦入选2003年十大考古发现;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规格仅次于帝陵,而辽代的帝陵几乎破坏殆尽,因此其中出土的
期刊
克拉克三定律之三:“但凡足够高深的技艺,都与魔法无异。”这一语,所言正是玻璃。说起玻璃,总会不自觉地与“易碎品”联想,但其实玻璃在易碎的可能性中,拥有更强大的韧性和柔软性,不少为了它着迷的人,都怀着一个关于玻璃的梦,而我们在路上遇到的玻璃主题博物馆,便是这些有梦之人成真的梦想。  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  早在公元前3700年,古埃及人就制出了玻璃装饰品和简单的玻璃器皿。玻璃制品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