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慕名前往位于上海的明珠美术馆,听闻由安藤忠雄操刀设计,是一座将展厅与书店相连的美术馆。只身在空间里走过每个角落,都能感觉到光明的照拂,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安全感。一直很好奇,在商场的顶层允许设计师“开个洞”“填个蛋”这样大胆前沿的设计,到底是怎样的团队有如此魄力?直至与明珠美术馆的执行馆长李丹丹对话后,许多萦绕心头的谜底才一一解开。
理念,真正打造“有书店的美术馆”
李丹丹回忆,自己是2016年受邀担任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的,得益于文化艺术管理与美术史专业背景,她曾供职于巴黎法语联盟驻华总代表处、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等机构,并长期以策展人、学者、译者身份活跃在国际艺术交流最前沿。
2016年,上海西区诞生了一个新的商业地产项目——新华红星国际广场,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与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合作创建。两大集团决定在已经出了图纸的爱琴海购物公园的顶层由国际知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一座独特的“有书店的美术馆”。李丹丹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参与了美术馆从筹建到落成的整个过程。
当时,针对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总裁李爽女士提出的理念,安藤忠雄拿出了“生命之卵”的设计方案:将美术馆包裹在富有生命力的卵形构造中,既意味着新生,又孕育着引领未来的力量。安藤大师认为艺术与书籍都会带给人类希望与感动,在设计上,他延续自己以往对光的偏好,巧妙将自然光引入空间内,美术馆与书店上下叠加的艺文空间也被共同命名为“光的空间”:以隐喻文化的聚合、流动与力量。
在开馆前的一年里,李丹丹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运营团队的代表,与安藤忠雄的设计团队反复沟通基于未来空间使用方式的设计想法,并经历共同创作的过程。一边进行后期设计确认、工地建设,一边在集团带领下梳理美术馆的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着手组建团队,规划艺术展览与公共教育的内容。时间虽然非常紧张,但她几乎每个环节都亲历亲为。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明珠美术馆以大胆的设计惊艳开馆,“光的空间”以近4000平方米的面积将爱琴海购物公园的8楼与7楼相连,构建起“有书店的美术馆”。空间结合天窗、自然光、投影形成与艺术、阅读的有机对话。
独树一帜的空间设计、既经典又前沿的展览策划,以及地处商业体内、贴近生活的便捷地理位置等诸多要素,使得明珠美术馆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以“艺术点亮生活”为目标,勇于打破藩篱,担当起艺术、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角色,探索“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成为上海备受关注的文化艺术机构之一,获得各界认可。李丹丹表示这不仅体现了两家集团的前瞻性,也是试图探索商业与文化艺术融合的可能性。
谈及明珠美术馆的定位,她表示,“引领”是明珠美术馆的关键词之一,这不仅源自美术馆自身的功能属性,更是从2017年12月的开幕大展“安藤忠雄展:引领”以来奠定的基调,明珠美术馆希望呈现的是国际视野下最经典也最前沿的艺术文化,以专业而有亲和力的内容策划,走出一条引发思考、引领心智的成长之路,同时也是一座独特的有书卷气的美术馆。
因为美术馆身处购物商场里,艺术与生活在各方面产生了更多的互动。此外,周边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社区,除了上海的本地人,也居住着很多的外国人,这决定了美术馆的发展定位既立足传统,带有本土气息,也兼具多元化的国际视野,与上海中西合壁的文化特性相致一。
策展,以书链接“艺”与“文”
李丹丹常说明珠美术馆是一座21世纪的美术馆,虽然“美术馆”这个词汇的出现。已有悠久的历史,但21世纪的美术馆与传统的美术馆却不尽相同。在新时代,不管艺术空间的体量大或小,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美术馆从以藏品为导向,逐步转向以公众号教育为导向的趋势。作为新生的美术馆,在起步初期没有太多馆藏,这反而赋予了明珠美术馆的团队以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为此,明珠美术馆提出“无墙的美术馆”与“流动的艺术学院的理念”,以艺术与文化为城市赋能。
明珠美术馆在展览策划上也实践着这样的想法。2019年8月,时值上海书展期间,明珠美术馆携手巴黎博物馆联盟(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联合举办“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的展览,也选在8月开幕。在展览期间,美术馆与书展联动推出了“雨果上海七日行”系列讲座,分别在明珠美术馆和上海浦东图书馆等六个文化地标,举办了七场讲座,并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雨果研究专家,持续开展讲座、论坛、音乐会、翻译大赛、戏剧工作坊等多种活动。除此之外,还邀请了著名法国雨果绘画专家Delphine Gleizes女士举办长三角三城五校高校巡讲活动,将高水准的艺术教育内容引入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美术学院五所高校。回忆过往举办过的活动,李丹丹表示,关于“无墙的美术馆”和“流动的艺术学院”的活动将来也会以更多不同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除了馆长身份,李丹丹还身兼美术馆的策展人,每一场展览都带领团队进行精心策划。团队的成员都有着一种共识,希望每场展览通过每一件作品向观众传达美术馆的理念。基于这样的高标准,每个展览的诞生,都极具个性与新颖性,美术馆就像在不断增加新面孔。而展陈空间每一回焕然一新的背后,始终隐藏着一条万变不离其宗的线索,就是书。致力于打造有书卷气的美术馆,展览总会或多或少地加入书的元素。
比如,2018年6月,明珠美术馆策划了第二场国际大展《读书行路——<路易威登游记>艺术展》,首次展出《路易威登游記》(Louis Vuiffon Travel Book)系列全部艺术作品。《路易威登游记》是自2013年起,奢侈品牌路易威登邀请全球艺术家驻留各国大都市及偏远地区进行创作后,每位艺术家从自己的作品中挑选出120幅汇集成的一本书。展览汇集了16位国际艺术家。插画家近300件艺术作品原作。“读书”与“行路”历来是密切相联的主题,为了更好地突显主题,让观众在观赏作品之余,更能深刻体验到跨文化地域的旅行感,明珠美术馆的策展方式大胆又新颖,将书本中艺术家作品的图片以不同的形式放大,从视觉上形成不同的空间,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细数过往明珠美术馆展出的展览,都能从不同角度了解到美术馆关于国际化连接的特点。在和书籍相关以及国际化的体现上,会更全面地探索“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李丹丹解释,“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是指明珠美术馆还会联合国内外众多的文化艺术机构、艺术家、文化人、设计师、品牌、企业通力合作,以国际化的视野、专业的态度、有亲和力的表达方式,拓展出一条让艺术与阅读相连、让艺术与文化、生活态融合的独特模式。在明珠美术馆一周年的时候,推出了“艺文两栖人”系列展览,展览一般在7楼“明珠美术馆。心厅”举办。这是一个美术馆还没开馆就开始筹备的系列,是一次从纸板到展厅的冒险。以“艺术”与“文学”双栖艺术家为对象,更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地传递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之趣。从艺术到文化,横跨了摄影、声音、书籍、文献、绘画等多个领域,在不大的空间里,却看到了更多关于艺术家个人思想的表达。
还有“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展览。邀请陈丹青、洁川阿莎美、王冬龄、徐冰、严善鎿、杨小京、周小英,呈现7位中外艺术家围绕这一母题展开的精彩而多元的当代探索与创造。展览序言中这样写道:翁贝托·艾柯在《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中将人类的记忆分为:“有机记忆”、“矿物记忆”和“植物记忆”。他说:“随着书写的发明,渐渐诞生了第三种类型的记忆,我决定称之为植物记忆。正是由于纸的发明,制成了书籍。根据这三种类型的记忆,展览也埋下了三条不同的线索。沿途的风景,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有心灵的折光。从“书籍之为艺术”(Boots as art)的独特视角出发。以自然和心灵的风景为底色,在新的一年开启一场关乎书籍与艺术、时光与记忆的独特旅程,引发未来创造之思考。
文创,要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作为21世纪的美术馆,又怎能缺少精心设计的文创?
李丹丹表示,在明珠美术馆创立之初,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非常用心地一起去经营美术馆的纪念品商店。与其说是商店,其实更像是一家艺术生活实验室。Life&Art boutique,缩写就是LAb,是艺术和生活的精品店。
艺术生活实验室,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如何拥有艺术的、诗意的、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是美术馆每一位员工非常希望能分享的理念,倡导有责任感的,不盲目的消费。
就像每一次展览都会有不同的策展思路,李丹丹也会带领团队去开发文创,认真地去考虑和筛选和哪个品牌或者艺术家合作。还会根据展览策划与之相关的设计与陈列方式。李丹丹认为美术馆的文创应该比普通零售走得更远一些。除了把艺术IP转化成文创,还应该做一个精神引领者,比大多数人正在做的事情,走得更前沿。
展览总是有一个限期的,如何在短时间内设计出色的艺术纪念品,让观众能把艺术带回自己的生活中去,这考验着李丹丹与团队的智慧。在“慕夏”展期间,明珠美术馆复刻了展厅里一件1900年的作品,慕夏当年给露怡饼干做过这样的盒子包装设计。几经曲折,团队找到了这家品牌复刻了原来的包装设计,合作推出了一款限量版饼干,“慕夏”展也因此获得了品牌的赞助。一款一百多年前设计的产品,原本只能放入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中让观众欣赏,而明珠美术馆的设计团队则希望让这些有距离感的展品成为观众真正地在生活当中看得见、摸得着、用起来的消费品。李丹丹坚信这是非常好玩又很有意义的尝试。
明珠美术馆过去几年的发展也验证了最初两个集团的设想,商业与文化艺术机构融合的的想法是未来跨界创新的一種方式。每一场活动,每一场展览,都是文化艺术和商业之间相互滋养,良性互动的模式。
在李丹丹看来,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两者是互需的,就像是两个世界或者是两种语言系统的对话,寻求某种良性的互动与平衡,两个平行世界,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交集。李丹丹认为这也是企业家和艺术从业者需要共同推动的种使命。
理念,真正打造“有书店的美术馆”
李丹丹回忆,自己是2016年受邀担任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的,得益于文化艺术管理与美术史专业背景,她曾供职于巴黎法语联盟驻华总代表处、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等机构,并长期以策展人、学者、译者身份活跃在国际艺术交流最前沿。
2016年,上海西区诞生了一个新的商业地产项目——新华红星国际广场,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与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合作创建。两大集团决定在已经出了图纸的爱琴海购物公园的顶层由国际知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一座独特的“有书店的美术馆”。李丹丹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参与了美术馆从筹建到落成的整个过程。
当时,针对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总裁李爽女士提出的理念,安藤忠雄拿出了“生命之卵”的设计方案:将美术馆包裹在富有生命力的卵形构造中,既意味着新生,又孕育着引领未来的力量。安藤大师认为艺术与书籍都会带给人类希望与感动,在设计上,他延续自己以往对光的偏好,巧妙将自然光引入空间内,美术馆与书店上下叠加的艺文空间也被共同命名为“光的空间”:以隐喻文化的聚合、流动与力量。
在开馆前的一年里,李丹丹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运营团队的代表,与安藤忠雄的设计团队反复沟通基于未来空间使用方式的设计想法,并经历共同创作的过程。一边进行后期设计确认、工地建设,一边在集团带领下梳理美术馆的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着手组建团队,规划艺术展览与公共教育的内容。时间虽然非常紧张,但她几乎每个环节都亲历亲为。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明珠美术馆以大胆的设计惊艳开馆,“光的空间”以近4000平方米的面积将爱琴海购物公园的8楼与7楼相连,构建起“有书店的美术馆”。空间结合天窗、自然光、投影形成与艺术、阅读的有机对话。
独树一帜的空间设计、既经典又前沿的展览策划,以及地处商业体内、贴近生活的便捷地理位置等诸多要素,使得明珠美术馆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以“艺术点亮生活”为目标,勇于打破藩篱,担当起艺术、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角色,探索“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成为上海备受关注的文化艺术机构之一,获得各界认可。李丹丹表示这不仅体现了两家集团的前瞻性,也是试图探索商业与文化艺术融合的可能性。
谈及明珠美术馆的定位,她表示,“引领”是明珠美术馆的关键词之一,这不仅源自美术馆自身的功能属性,更是从2017年12月的开幕大展“安藤忠雄展:引领”以来奠定的基调,明珠美术馆希望呈现的是国际视野下最经典也最前沿的艺术文化,以专业而有亲和力的内容策划,走出一条引发思考、引领心智的成长之路,同时也是一座独特的有书卷气的美术馆。
因为美术馆身处购物商场里,艺术与生活在各方面产生了更多的互动。此外,周边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社区,除了上海的本地人,也居住着很多的外国人,这决定了美术馆的发展定位既立足传统,带有本土气息,也兼具多元化的国际视野,与上海中西合壁的文化特性相致一。
策展,以书链接“艺”与“文”
李丹丹常说明珠美术馆是一座21世纪的美术馆,虽然“美术馆”这个词汇的出现。已有悠久的历史,但21世纪的美术馆与传统的美术馆却不尽相同。在新时代,不管艺术空间的体量大或小,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美术馆从以藏品为导向,逐步转向以公众号教育为导向的趋势。作为新生的美术馆,在起步初期没有太多馆藏,这反而赋予了明珠美术馆的团队以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为此,明珠美术馆提出“无墙的美术馆”与“流动的艺术学院的理念”,以艺术与文化为城市赋能。
明珠美术馆在展览策划上也实践着这样的想法。2019年8月,时值上海书展期间,明珠美术馆携手巴黎博物馆联盟(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联合举办“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的展览,也选在8月开幕。在展览期间,美术馆与书展联动推出了“雨果上海七日行”系列讲座,分别在明珠美术馆和上海浦东图书馆等六个文化地标,举办了七场讲座,并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雨果研究专家,持续开展讲座、论坛、音乐会、翻译大赛、戏剧工作坊等多种活动。除此之外,还邀请了著名法国雨果绘画专家Delphine Gleizes女士举办长三角三城五校高校巡讲活动,将高水准的艺术教育内容引入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美术学院五所高校。回忆过往举办过的活动,李丹丹表示,关于“无墙的美术馆”和“流动的艺术学院”的活动将来也会以更多不同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除了馆长身份,李丹丹还身兼美术馆的策展人,每一场展览都带领团队进行精心策划。团队的成员都有着一种共识,希望每场展览通过每一件作品向观众传达美术馆的理念。基于这样的高标准,每个展览的诞生,都极具个性与新颖性,美术馆就像在不断增加新面孔。而展陈空间每一回焕然一新的背后,始终隐藏着一条万变不离其宗的线索,就是书。致力于打造有书卷气的美术馆,展览总会或多或少地加入书的元素。
比如,2018年6月,明珠美术馆策划了第二场国际大展《读书行路——<路易威登游记>艺术展》,首次展出《路易威登游記》(Louis Vuiffon Travel Book)系列全部艺术作品。《路易威登游记》是自2013年起,奢侈品牌路易威登邀请全球艺术家驻留各国大都市及偏远地区进行创作后,每位艺术家从自己的作品中挑选出120幅汇集成的一本书。展览汇集了16位国际艺术家。插画家近300件艺术作品原作。“读书”与“行路”历来是密切相联的主题,为了更好地突显主题,让观众在观赏作品之余,更能深刻体验到跨文化地域的旅行感,明珠美术馆的策展方式大胆又新颖,将书本中艺术家作品的图片以不同的形式放大,从视觉上形成不同的空间,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细数过往明珠美术馆展出的展览,都能从不同角度了解到美术馆关于国际化连接的特点。在和书籍相关以及国际化的体现上,会更全面地探索“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李丹丹解释,“全链接的工作方式”是指明珠美术馆还会联合国内外众多的文化艺术机构、艺术家、文化人、设计师、品牌、企业通力合作,以国际化的视野、专业的态度、有亲和力的表达方式,拓展出一条让艺术与阅读相连、让艺术与文化、生活态融合的独特模式。在明珠美术馆一周年的时候,推出了“艺文两栖人”系列展览,展览一般在7楼“明珠美术馆。心厅”举办。这是一个美术馆还没开馆就开始筹备的系列,是一次从纸板到展厅的冒险。以“艺术”与“文学”双栖艺术家为对象,更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地传递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之趣。从艺术到文化,横跨了摄影、声音、书籍、文献、绘画等多个领域,在不大的空间里,却看到了更多关于艺术家个人思想的表达。
还有“风景与书: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展览。邀请陈丹青、洁川阿莎美、王冬龄、徐冰、严善鎿、杨小京、周小英,呈现7位中外艺术家围绕这一母题展开的精彩而多元的当代探索与创造。展览序言中这样写道:翁贝托·艾柯在《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中将人类的记忆分为:“有机记忆”、“矿物记忆”和“植物记忆”。他说:“随着书写的发明,渐渐诞生了第三种类型的记忆,我决定称之为植物记忆。正是由于纸的发明,制成了书籍。根据这三种类型的记忆,展览也埋下了三条不同的线索。沿途的风景,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有心灵的折光。从“书籍之为艺术”(Boots as art)的独特视角出发。以自然和心灵的风景为底色,在新的一年开启一场关乎书籍与艺术、时光与记忆的独特旅程,引发未来创造之思考。
文创,要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作为21世纪的美术馆,又怎能缺少精心设计的文创?
李丹丹表示,在明珠美术馆创立之初,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非常用心地一起去经营美术馆的纪念品商店。与其说是商店,其实更像是一家艺术生活实验室。Life&Art boutique,缩写就是LAb,是艺术和生活的精品店。
艺术生活实验室,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如何拥有艺术的、诗意的、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是美术馆每一位员工非常希望能分享的理念,倡导有责任感的,不盲目的消费。
就像每一次展览都会有不同的策展思路,李丹丹也会带领团队去开发文创,认真地去考虑和筛选和哪个品牌或者艺术家合作。还会根据展览策划与之相关的设计与陈列方式。李丹丹认为美术馆的文创应该比普通零售走得更远一些。除了把艺术IP转化成文创,还应该做一个精神引领者,比大多数人正在做的事情,走得更前沿。
展览总是有一个限期的,如何在短时间内设计出色的艺术纪念品,让观众能把艺术带回自己的生活中去,这考验着李丹丹与团队的智慧。在“慕夏”展期间,明珠美术馆复刻了展厅里一件1900年的作品,慕夏当年给露怡饼干做过这样的盒子包装设计。几经曲折,团队找到了这家品牌复刻了原来的包装设计,合作推出了一款限量版饼干,“慕夏”展也因此获得了品牌的赞助。一款一百多年前设计的产品,原本只能放入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中让观众欣赏,而明珠美术馆的设计团队则希望让这些有距离感的展品成为观众真正地在生活当中看得见、摸得着、用起来的消费品。李丹丹坚信这是非常好玩又很有意义的尝试。
明珠美术馆过去几年的发展也验证了最初两个集团的设想,商业与文化艺术机构融合的的想法是未来跨界创新的一種方式。每一场活动,每一场展览,都是文化艺术和商业之间相互滋养,良性互动的模式。
在李丹丹看来,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两者是互需的,就像是两个世界或者是两种语言系统的对话,寻求某种良性的互动与平衡,两个平行世界,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交集。李丹丹认为这也是企业家和艺术从业者需要共同推动的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