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暑期,全国最受关注的小学生或许非曾子琦莫属。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子在父亲的陪同下,从深圳宝安徒步抵达700公里外的家乡湖南邵阳。由于孩子的身体素质不错,这趟历时20余天的“痛并快乐”的旅程,既磨炼了孩子的意志,又增加了父女间的感情,还饱览了沿途的风景,堪称一个家庭选择的适合自己孩子的、个性化且成功的暑期实践方式。
多年来,在单一的评价体系和功利的教育目标下,不仅很多学校教育“千校一面”, 而且家庭教育也“千家一面”。在8月的第一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千人调查,结果就很不容乐观,有35.9%的受访者觉得孩子的暑假过得“一般”,40.9%的受访者直言“没趣”。对于假期培训班热,有44.6%的受访者认同“家长没时间陪,只能交给培训班”。
其实,曾子琦父女的实践对于舆论一直呼吁的“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假期”已经提供了一点启示:假期快乐而有意义的关键,在于选择好适合孩子的个性化方案。眼下很多家庭之所以一筹莫展,是因为没有多少时间和孩子过暑假的父母既提不出自己的想法,又不可能复制他人的方式。于是,孩子成了“暑假孤儿”,要么被宅在家里,要么被送到培训班。
个性化的假期生活,需要有个性化的选择空间。目前很多社区平台没有为孩子们提供一起活动的机会,乃至有家长在网上发帖为孩子征求暑期玩伴。这就要求政府、社区、家庭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在社会所提供的选择机会并不充足时,每个家庭也应该结合自家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孩子共同设计属于他们自己的假期生活。对于孩子,如果过的是如下所举的生活方式,那他们的假期肯定是不快乐的。
被家长安排了额外“作业”
为了给学生暑期减负,教育部早在今年7月初就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创新作业形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可是,学校减下来的课业负担,又被许多家长加上去了。比如要写N多日记、做N多家务、减少N多体重等。
为了解决很多上班族“无处安放”孩子的问题,暑期托管班的市场越来越大。孩子像上学时一样,家长只需上班前、下班后接送孩子,托管班还负责提供午餐。为了给孩子减负减压,转向培养孩子兴趣方面的家长越来越多,应运而生的暑期兴趣班,挖空心思在学习方面精心安排,比如英语由外教全程授课;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比如手工、舞蹈、钢琴、球类、武术等。
然而,暑假被安排成“第三学期”、忙碌于完成学校布置的花样翻新的暑期作业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一名高一学生手上的一份暑假作业清单这样写道:“语文,读四大名著任意1本并写3篇读后感;英语,除做6套卷子外还要交10篇英文日记;数学,数列、三角函数、函数不等式各做30道大题。”
“这个暑假,我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一名觉得自己得了“暑期忧郁症”的初二学生一脸的无奈。原来,面对新学年的升学压力,父母为他报了6个补习班,他经常一天要辗转多个授课点补习。如此重压让他不时产生窒息之感。而不惜投入高昂的补习费用,则体现了中国家长“花钱买放心”的习惯思维。
衔接班报名比酷暑还要火热
进入8月,意味着离开学的日子又近了一些。为了迎接开学后的各种分班、摸底考试,暑期衔接班的报名火爆异常,似乎不这样孩子就会有升学“掉队”的危险。一位给孩子报上了幼升小衔接班的年轻母亲,花数千元让孩子衔接拼音、识字、写字、珠算、数学等课程,每周五个半天,29日结束,正好接上小学开学。
此外,小升初、初升高的孩子们也一样的忙碌,各种衔接班统统爆满。某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老师表示,衔接班的课程会从心理过渡、知识过渡、方法过渡等方面入手,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重点要点、学习方法等提前教给学生,让他们尽快做好新学期升入初一、升入高一的各方面衔接工作。
很多如是走过来的家长总结:“孩子上过衔接班,开学后考试肯定比没上衔接班的强,所以花这个钱值得。”这倒是实情。其实道理很简单,在衔接班已蔚然成风的今日,如果一个班大多数孩子都上过衔接班,那么老师的教学进度就会相对较快,少数没上过的孩子学起来就会相对吃力,而老师一般是不会为了少数孩子而适当放缓教学进度的。
有专家认为,升学衔接,并非只靠衔接班,而要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除了课程,家长更要帮助孩子在能力、心理、方法、节奏方面衔接。要力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要让孩子学会完整地表达,有条理,言之有物,意思清楚,让别人愿意听;要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心理差异,帮助孩子迅速调整好心态,以及尽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兼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溺亡频发凸显留守儿童危机
暑假少儿结伴游野泳而导致群体性溺亡的悲剧年年发生。2013年,截至暑假已过大半的8月中旬,仅山东、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媒体披露的数十起少儿溺亡事故中,就有50多个孩子不幸遇难。湖南省儿童医院的急救专家介绍,溺亡已成为14岁以下少儿意外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全国妇联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9%。与往年一样,2013年溺亡少儿中的大部分仍是留守儿童群体。一位省级社科院的专家认为,表面看是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差及其家长监护缺位所致,但根本原因还是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不均,农村游泳场馆设施匮乏,致使留守儿童只能到湖塘江河里游泳。
为预防暑假少儿溺亡,教育部在7月上旬就发布通知,强调学校要“上好暑期安全教育课”,确保防溺水教育全覆盖,要全面开展家访,提醒家长承担起暑期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职责,防止孩子背着大人私自下水。然而,随后各地频发的少儿溺亡事件暴露了农村学校安全教育的缺失,至于学校开设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讲座、医院与学校合作举办安全演练活动等更无从谈起。
有位曾代理过多起未成年人案件的律师指出,对于少儿溺水安全保护,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机构,教育、民政、司法、妇联、团委等都有相关职能,却因为缺乏具体细化的监护职责,所起到的监管作用十分有限。目前亟待成立一个专门的牵头机构,整合社会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强制性保护。
多年来,在单一的评价体系和功利的教育目标下,不仅很多学校教育“千校一面”, 而且家庭教育也“千家一面”。在8月的第一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千人调查,结果就很不容乐观,有35.9%的受访者觉得孩子的暑假过得“一般”,40.9%的受访者直言“没趣”。对于假期培训班热,有44.6%的受访者认同“家长没时间陪,只能交给培训班”。
其实,曾子琦父女的实践对于舆论一直呼吁的“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假期”已经提供了一点启示:假期快乐而有意义的关键,在于选择好适合孩子的个性化方案。眼下很多家庭之所以一筹莫展,是因为没有多少时间和孩子过暑假的父母既提不出自己的想法,又不可能复制他人的方式。于是,孩子成了“暑假孤儿”,要么被宅在家里,要么被送到培训班。
个性化的假期生活,需要有个性化的选择空间。目前很多社区平台没有为孩子们提供一起活动的机会,乃至有家长在网上发帖为孩子征求暑期玩伴。这就要求政府、社区、家庭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在社会所提供的选择机会并不充足时,每个家庭也应该结合自家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孩子共同设计属于他们自己的假期生活。对于孩子,如果过的是如下所举的生活方式,那他们的假期肯定是不快乐的。
被家长安排了额外“作业”
为了给学生暑期减负,教育部早在今年7月初就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创新作业形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可是,学校减下来的课业负担,又被许多家长加上去了。比如要写N多日记、做N多家务、减少N多体重等。
为了解决很多上班族“无处安放”孩子的问题,暑期托管班的市场越来越大。孩子像上学时一样,家长只需上班前、下班后接送孩子,托管班还负责提供午餐。为了给孩子减负减压,转向培养孩子兴趣方面的家长越来越多,应运而生的暑期兴趣班,挖空心思在学习方面精心安排,比如英语由外教全程授课;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比如手工、舞蹈、钢琴、球类、武术等。
然而,暑假被安排成“第三学期”、忙碌于完成学校布置的花样翻新的暑期作业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一名高一学生手上的一份暑假作业清单这样写道:“语文,读四大名著任意1本并写3篇读后感;英语,除做6套卷子外还要交10篇英文日记;数学,数列、三角函数、函数不等式各做30道大题。”
“这个暑假,我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一名觉得自己得了“暑期忧郁症”的初二学生一脸的无奈。原来,面对新学年的升学压力,父母为他报了6个补习班,他经常一天要辗转多个授课点补习。如此重压让他不时产生窒息之感。而不惜投入高昂的补习费用,则体现了中国家长“花钱买放心”的习惯思维。
衔接班报名比酷暑还要火热
进入8月,意味着离开学的日子又近了一些。为了迎接开学后的各种分班、摸底考试,暑期衔接班的报名火爆异常,似乎不这样孩子就会有升学“掉队”的危险。一位给孩子报上了幼升小衔接班的年轻母亲,花数千元让孩子衔接拼音、识字、写字、珠算、数学等课程,每周五个半天,29日结束,正好接上小学开学。
此外,小升初、初升高的孩子们也一样的忙碌,各种衔接班统统爆满。某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老师表示,衔接班的课程会从心理过渡、知识过渡、方法过渡等方面入手,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重点要点、学习方法等提前教给学生,让他们尽快做好新学期升入初一、升入高一的各方面衔接工作。
很多如是走过来的家长总结:“孩子上过衔接班,开学后考试肯定比没上衔接班的强,所以花这个钱值得。”这倒是实情。其实道理很简单,在衔接班已蔚然成风的今日,如果一个班大多数孩子都上过衔接班,那么老师的教学进度就会相对较快,少数没上过的孩子学起来就会相对吃力,而老师一般是不会为了少数孩子而适当放缓教学进度的。
有专家认为,升学衔接,并非只靠衔接班,而要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除了课程,家长更要帮助孩子在能力、心理、方法、节奏方面衔接。要力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要让孩子学会完整地表达,有条理,言之有物,意思清楚,让别人愿意听;要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心理差异,帮助孩子迅速调整好心态,以及尽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兼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溺亡频发凸显留守儿童危机
暑假少儿结伴游野泳而导致群体性溺亡的悲剧年年发生。2013年,截至暑假已过大半的8月中旬,仅山东、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媒体披露的数十起少儿溺亡事故中,就有50多个孩子不幸遇难。湖南省儿童医院的急救专家介绍,溺亡已成为14岁以下少儿意外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全国妇联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9%。与往年一样,2013年溺亡少儿中的大部分仍是留守儿童群体。一位省级社科院的专家认为,表面看是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差及其家长监护缺位所致,但根本原因还是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不均,农村游泳场馆设施匮乏,致使留守儿童只能到湖塘江河里游泳。
为预防暑假少儿溺亡,教育部在7月上旬就发布通知,强调学校要“上好暑期安全教育课”,确保防溺水教育全覆盖,要全面开展家访,提醒家长承担起暑期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职责,防止孩子背着大人私自下水。然而,随后各地频发的少儿溺亡事件暴露了农村学校安全教育的缺失,至于学校开设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讲座、医院与学校合作举办安全演练活动等更无从谈起。
有位曾代理过多起未成年人案件的律师指出,对于少儿溺水安全保护,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机构,教育、民政、司法、妇联、团委等都有相关职能,却因为缺乏具体细化的监护职责,所起到的监管作用十分有限。目前亟待成立一个专门的牵头机构,整合社会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强制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