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的方式观察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颅内压的改变,并针对隐球菌脑膜炎高颅压及其他常见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住院的23例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在腰穿等有创方式获得颅内压数据后,同时进行无创颅内压检测,并在整个病程中分析问题及决问题。结果23例患者中有3例死亡(13.0%),4例自动出院(17.5%),余下13例好转(56.5%),3例治愈(13.0%)。结论 无创颅内压检测仪适用于临床工作中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颅内压的真实水平,较为方便的检测颅内压以及早发现脑疝的表现。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无创颅内压 检测
中图分类号:R5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059-02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us meningitis,CM)是隐球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颅内感染,尤其以脑和脑实质的损害较为典型,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几年随着肿瘤患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增多;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等,病有增加趋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CM病例23例,中男性10例,性13例,病年龄19~73岁,均年龄42.1±15.1岁。所有病例均于脑脊液中找到或培养出新型隐球菌而确诊。10例发病前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其中7例长期应用过免疫抑制剂。
1.2 方法
在颅内压检测方面,23位患者因為诊断和复查的需要进行了腰穿取脑脊液检查,在腰穿等有创方式获得颅内压数据后,同时进行无创颅内压检测,获得数据。应用MICP-1A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闪光眼罩,所产生的光源为蓝色氖光,闪光刺激频率1.0 Hz,闪光脉冲宽度2 ms,被测试者去枕平卧,双眼闭合。将眼罩紧贴于眼眶并固定好,记录电极分别置枕外粗隆旁边各2.cm处,每侧一个电极,分别为O1、O2,另外两个电极置于前额和眉弓中点处,用来作为参考电极。颅内压评定标准:正常: <2. 00 kPa;轻度增高: 2. 00~2.67 kPa;中度增高: 2. 67~5. 33 kPa;重度增高: >5. 33 kPa。(1千帕=100 mmH2O)
1.3无创颅内压监测与有创颅内压监测结果的比较
无创监测的颅内压值(210.87±63.22mmH2O)与有创监测的颅内压值(214.00±62.41mmH2O)经配对t检验,提示无创颅内压检测与有创颅内压检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84),即两者可相互替代,无创颅内压监测值与有创监测值结果呈线性相关(r=0.947,P<0.01)。
2临床检测与治疗
2.1颅内压力的检测
常规的观测颅内压增高时,一般观察瞳孔的改变及时发现脑疝的早期表现。医生可以通过眼底检查看有没有视乳头水肿来判断颅高压的程度,但是这些间接地证据很难能及时的反映颅内压的真实状况以指导临床,CM患者高颅压特别明显,如果以有创的方式来检测颅内压,来回的搬动和体位的转换,使得在有创颅内压检测的时候风险增加且患者的依从性也较差,无创颅内压检测可以满足临床的需要,且无创和有创颅内压检测两者测量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在观察患者颅内压的变化的时候,可以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颅内压力的真实情况。在临床工作中当发现颅内压升高的时候,及时输注甘露醇等脱颅压药物。
2.2重视口腔以及呼吸道
新型隐球菌是真菌感染,在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中,免疫力低下,疗程长,复发率高,也容易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或者是其他真菌的感染[3],对患者口腔以及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方法是用于餐前、餐后及临睡前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痰多黏稠者,给予碳酸氢钠溶液、α-糜蛋白酶等雾化吸入, 2~3次/d。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饮水以稀释痰液,进行有效咳嗽排痰。亦可配合体位引流,翻身拍背,使痰液排出,改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长时间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注意用药间隔时间,察用药后反应。
2.3正确使用药物和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CM的患者需要使用甘露醇等降颅压的药物和两性霉素 B、大扶康等抗真菌药物,在使用甘露醇时,注意使用时间的间隔,通常是每4到8小时使用一次,注意甘露醇肾损害的副作用,应及时检查肾功能等,准确记录24h尿量。因为甘露醇是提高晶体渗透压来脱水降颅压,故应及时检测电解质,以避免出现高渗状态和低血钾。
3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脑脊液涂片连续3次阴性,每隔7天查1次;(2)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脑脊液涂片仍查到隐球菌;(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脑脊液找到隐球菌。23例患者中有3例死亡(13.0%),4例自动出院(17.5%),余下13例好转(56.5%),3例治愈(13.0%)。
参考文献
[1]陈明泉,施光峰,秦刚.隐球菌脑膜炎146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 23 (4):199-202.
[2]许先平,吴明灿,陈世洁,等.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监测颅内压的临床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5(3):31-36.
[3]翁心华,朱利平.重视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 25(4): 193-194.
[4]魏環,卫敏,冯健华,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分析[J].临床医学,2002,22(1):16-1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无创颅内压 检测
中图分类号:R5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059-02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us meningitis,CM)是隐球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颅内感染,尤其以脑和脑实质的损害较为典型,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几年随着肿瘤患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增多;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等,病有增加趋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CM病例23例,中男性10例,性13例,病年龄19~73岁,均年龄42.1±15.1岁。所有病例均于脑脊液中找到或培养出新型隐球菌而确诊。10例发病前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其中7例长期应用过免疫抑制剂。
1.2 方法
在颅内压检测方面,23位患者因為诊断和复查的需要进行了腰穿取脑脊液检查,在腰穿等有创方式获得颅内压数据后,同时进行无创颅内压检测,获得数据。应用MICP-1A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闪光眼罩,所产生的光源为蓝色氖光,闪光刺激频率1.0 Hz,闪光脉冲宽度2 ms,被测试者去枕平卧,双眼闭合。将眼罩紧贴于眼眶并固定好,记录电极分别置枕外粗隆旁边各2.cm处,每侧一个电极,分别为O1、O2,另外两个电极置于前额和眉弓中点处,用来作为参考电极。颅内压评定标准:正常: <2. 00 kPa;轻度增高: 2. 00~2.67 kPa;中度增高: 2. 67~5. 33 kPa;重度增高: >5. 33 kPa。(1千帕=100 mmH2O)
1.3无创颅内压监测与有创颅内压监测结果的比较
无创监测的颅内压值(210.87±63.22mmH2O)与有创监测的颅内压值(214.00±62.41mmH2O)经配对t检验,提示无创颅内压检测与有创颅内压检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84),即两者可相互替代,无创颅内压监测值与有创监测值结果呈线性相关(r=0.947,P<0.01)。
2临床检测与治疗
2.1颅内压力的检测
常规的观测颅内压增高时,一般观察瞳孔的改变及时发现脑疝的早期表现。医生可以通过眼底检查看有没有视乳头水肿来判断颅高压的程度,但是这些间接地证据很难能及时的反映颅内压的真实状况以指导临床,CM患者高颅压特别明显,如果以有创的方式来检测颅内压,来回的搬动和体位的转换,使得在有创颅内压检测的时候风险增加且患者的依从性也较差,无创颅内压检测可以满足临床的需要,且无创和有创颅内压检测两者测量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在观察患者颅内压的变化的时候,可以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颅内压力的真实情况。在临床工作中当发现颅内压升高的时候,及时输注甘露醇等脱颅压药物。
2.2重视口腔以及呼吸道
新型隐球菌是真菌感染,在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中,免疫力低下,疗程长,复发率高,也容易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或者是其他真菌的感染[3],对患者口腔以及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方法是用于餐前、餐后及临睡前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痰多黏稠者,给予碳酸氢钠溶液、α-糜蛋白酶等雾化吸入, 2~3次/d。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饮水以稀释痰液,进行有效咳嗽排痰。亦可配合体位引流,翻身拍背,使痰液排出,改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长时间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注意用药间隔时间,察用药后反应。
2.3正确使用药物和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CM的患者需要使用甘露醇等降颅压的药物和两性霉素 B、大扶康等抗真菌药物,在使用甘露醇时,注意使用时间的间隔,通常是每4到8小时使用一次,注意甘露醇肾损害的副作用,应及时检查肾功能等,准确记录24h尿量。因为甘露醇是提高晶体渗透压来脱水降颅压,故应及时检测电解质,以避免出现高渗状态和低血钾。
3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脑脊液涂片连续3次阴性,每隔7天查1次;(2)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脑脊液涂片仍查到隐球菌;(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脑脊液找到隐球菌。23例患者中有3例死亡(13.0%),4例自动出院(17.5%),余下13例好转(56.5%),3例治愈(13.0%)。
参考文献
[1]陈明泉,施光峰,秦刚.隐球菌脑膜炎146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 23 (4):199-202.
[2]许先平,吴明灿,陈世洁,等.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监测颅内压的临床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5(3):31-36.
[3]翁心华,朱利平.重视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 25(4): 193-194.
[4]魏環,卫敏,冯健华,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分析[J].临床医学,2002,22(1):16-1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