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政治家与官仓鼠之间的李斯新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c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家与官仓鼠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冥冥中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甚至可以完美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比如李斯。
  对于李斯而言,公元前210年那个夏天,可谓他人生中最大的坎,经营了一辈子政治的他,再一次面临重大抉择。他的“一念之差”,可以让他继续享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华富贵,也可以让他和他的家族万劫不复。
  走在钢丝绳上,李斯随时都可能掉下来。难以置信的是,正是他“官仓鼠理论”结出的果,让他掉下去了,让他的家族,让大秦帝国完全改变了模样。
  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趙高发动政变,与丞相李斯合谋,将秦始皇幼子胡亥推上帝位。然而,仅仅过了两年时间,李斯就以大逆谋反之罪被押解到咸阳市街腰斩处死,并“夷灭三族”。一代丞相,落得如此下场。

大行其道的“官仓鼠理论”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今河南省上蔡县),原本是混迹于里巷市井的小吏,成天从事抄抄写写的工作。有一天,李斯发现厕所里的老鼠们争先恐后地抢吃粪便,而一旦有人来或听到狗咬,便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他捂住鼻子来到官仓(相当于现在的粮站)办事,不巧他又在这里发现了老鼠,但不同的是,这里的老鼠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却还悠然自在,闲庭信步,既没有狗来咬它们,人来了也无动于衷。
  两相对照,聪明的李斯感慨之余,悟出了让他一生引以为傲的“官仓鼠理论”——大家都同为老鼠,只是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命运却有天壤之别。他不由想到了自己,成天低头献媚,听人差遣,忙忙碌碌却生怕丢掉了这个鸡肋般的饭碗;而那些达官贵人,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却怡然自得,高枕无忧。
  “我自己不就是一只茅厕里抢粪便的老鼠吗?”夜里,李斯翻来覆去一夜难眠。他暗自发誓,“我一定要当一只官仓里的成功老鼠。”就这样,李斯弃吏为学,拜当时最负盛名的荀子为师,潜心学习帝王治国之术。
  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政客所必备的审时度势和口若悬河,李斯都很快练得精熟,站在荀子肩上“一览众山小”的他,已经有了高远的理想和宏图大志,他没有留恋江河日下的家乡楚国,径直来到如日中天的秦国。
  其间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但李斯凭借其超人的韧劲和智谋,入了吕不韦的法眼,成为吕不韦的“门客”。有吕不韦这棵参天大树庇护,“官仓”里的李斯可谓如鱼得水——他一步步向上攀爬,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继而成为大秦帝国的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大法官)。春秋战国接近尾声,东方六国一个个烟消云散之际,因离间各国君臣有功,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李斯最终取代了他的主人吕不韦,成为天下最富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秦国丞相。
  李斯天然地认为,这一切利好,都缘于他那颠扑不破的“官仓鼠理论”。

三次“上书”徒留后人品评


  秦汉时代,那些将相大臣谴责问罪时,往往都会杀身取义,以保持不辱的尊严。比如与李斯一同问罪的右丞相冯去疾等,毫不迟疑地愤然而死,唯李斯宁愿入狱受审苟且偷生,也不轻言杀身成仁。他的这种选择,与其“官仓鼠理论”无不相关。
  李斯一生三次有名的上书,可谓篇篇经典,篇篇也都成为他人生转折的标签。秦王十年,秦政府下令驱逐在秦国的诸侯国人,李斯上了有名的《谏逐客书》,不仅让自负的秦王破天荒地收回王命,他也由此在政坛上扬名发迹。秦二世二年,二世胡亥拒绝他轻徭薄赋的建议,并下诏严厉谴责,还要追究其子李由通贼罪名,李斯再次危机公关,上了有名的《奏请二世行督责书》,此“书”引经据典,颠倒黑白,以行文老道深峻,论理紧凑有序,极尽阿谀奉承,博得二世欢心,其地位方得以保全。在他以大逆谋反之罪身陷囹圄时,他“以认罪方式为自己评功摆好”,却落到了早已有所准备的赵高手里,难逃厄运。
  想当年,在门主吕不韦的教化恩遇和秦王嬴政的权势之间,李斯选择了后者;在扶苏即位的正统和胡亥篡夺的利益之间,李斯也选择了后者。对待同学韩非子,他出于权势利害的计量,全面接受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却坚决阻止韩非子参与秦国政治,直接策划了迫使韩非子自杀的冤案。
  性格即命运。历代史家评论李斯,称他为“古今第一热衷富贵之人,为求富贵而取得成功,也为求富贵而苟折毁灭,可为名利场中人的千古明鉴。”客观地看,李斯一生留下了不少闪光之处——他贡献给秦国最大的功劳,就是“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还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老子·九章》中的名句。意思说,功成名就而抽身隐退,这是常理天道。“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只知前进,不知退守,是《易经》乾卦中一种过分的卦象,必然盛极而衰。
  身为帝国最高行政长官,李斯应该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只不过沉睡其中感觉太好,没有人能将其叫醒。
  李斯曾在一次大型家宴上感慨地说:“我本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已经白发苍苍的李斯,对同判死刑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其他文献
拿破仑覆灭之后,法国波旁王朝在英国等国的支持下,成功复辟,英法两国之间的烽烟,也暂时归于消弭。面对日益强大的普鲁士,它们还有了结盟的可能。但这种结盟,从一开始就是同床异梦。在十九世纪的殖民掠夺中,英法两国又围绕埃及开始了较量。  今夏上映之电影《敦刻尔克》颇具争议,比较意外的是,争议的参与者大多数并非来自于那段历史上的敌对双方——英德或者德法,而是来自于两个盟友——英法。当英国媒体吹嘘这部电影为全
期刊
化学武器是一种极具实战价值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力仅次于核武器。由于其获取的技术门槛较低,杀伤破坏力较强,一般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和“无声杀手”。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战和化学武器,应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算起。1914年10月,德军和法军在战场上开创了使用刺激性毒剂的先例,标志着化学武器正式走向历史的舞台。在整个一战中,英、德、法等国一共释放了12.4万吨化学战剂。  01  “啤酒桶”灌满了氯气 
期刊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争。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的化学家研究了3000多种化学物质,希望研制出最具杀伤力的化学武器,因此有人把一战称为“化学家的战争”。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各有一位“诺贝尔级别”的科学家领军本国的化学武器研究,战火由此越烧越旺。  德军化学武器的开发离不开一批著名化学家,比如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尔特·能斯特,但真正的领军人物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期刊
二战中,违反海牙国际公约、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国家只有日本,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国。当年的侵华日军中,除了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还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化学武器部队——关东军陆军化学研究所,代号“516”部队。  和731部队类似,516部队表面是“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从事隐匿的化学武器研究、试验、制造,甚至用活人的身体试验和屠杀中国人民的恶魔部队。  01  日军宜昌战役使用毒气弹  1941年秋,
期刊
14世纪,一名阿拉伯旅行家行程达到10万多公里,在世界旅行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北非旅行家伊本·白图泰21岁时去麦加朝觐,开始了周游各国的旅行,他遍访伊斯兰国家,四访麦加,担任过德里和马尔代夫群岛的法官,陪伴过希腊公主去君士坦丁堡,游览过苏门答腊和爪哇,又曾以印度苏丹的使节身份于1346年(元顺帝至正六年)来到中国泉州,并赴广州、杭州及元大都等地游历。这位14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行程达到10
期刊
如以武术技巧来进行决斗,体型较大一方的选手往往能够取得胜利,其中透露出的东西已经足够让武术尴尬不已,因为这等于是在说,武术技巧无法克服体型上的先天差距。  蜀出相,巴出将。谁也没有想到,温柔的成都会因一场意外“决斗”走红——4月底,微博上@MMA徐晓冬和@雷公太极一言不合,随之在成都科华中路一家健身场地比武,最终后者在数秒内不敌。旋即,MMA(综合格斗)的徐晓冬向武林发起挑战,成为网络热门事件。 
期刊
截至1914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迈入了铁路时代。铁路的传播超越了任何界限,丛林、高山、河流和沙漠等最严峻的自然障碍被能工巧匠们一—攻克。  在所有工业革命时代的伟大创举中,铁路的发明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在铁路出现以前的世界里,不论远近,只要踏上旅程就意味着一场艰巨的冒险。即便是法国或英国等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国内的旅行时间也可长达7天;而想要横跨美国、中国或俄罗斯等大国,则可能需要数月之久。直到
期刊
秋天,又到了大閘蟹上市的季节了。赏菊、喝酒、吃蟹,这可是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一大乐事。李白说:“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苏东坡则云:“空烦左手持新蟹,慢绕东篱嗅落英。”中秋没有酒和蟹,你拿什么装风雅咧?  吃蟹,吃出了一个典故,一种情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而这段佳话的起源就在《世说新语》中,身为吏部郎官的毕卓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期刊
常有人艳羡西方的分餐制的文明,须知道,几千年前,华夏民族就是习惯分餐制的,百姓大规模的合餐制不过是明清之后的事情。  关于国入围一大桌子集体用餐,数双筷子同夹一道菜的批判,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民国时期便已成为舆论热点。这种批判的模式也是长久未变——以西人分餐的高雅,来反讽中国人合餐的低俗,似乎那代表文明性的分餐制,是西人又一项独有发明,国人要像引进德先生、赛先生一样,全盘接受才行。  事实上,几千
期刊
《看历史》2017年5月刊  过去的10年,其实是传统古典文化复兴的10年。国学的流行、汉服的争论、再到古诗词颂读的火爆,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的前奏。  @尽头没有牙  电视综艺节目如《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如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在喧哗热闹的综艺节目中杀出一条血路。它们的爆红似在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中国文字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致、最美的一部分,唐诗宋词哪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