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制作与传播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y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近三年反响比较热烈的央视《国家宝藏》(以下简称《国宝》)为案例,浅谈我国历史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针对年轻观众的节目制作、品牌塑造与传播的模式、手段,评价并总结其经验特点,旨在通过本次研究,找准当下历史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定位和方向。
  关键词:纪录式综艺;历史文博;综艺节目;节目制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084-02
  一、我国历史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
  (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综述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1]。
  電视综艺节目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要有优秀作品问世,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时代精神。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文艺晚会、娱乐、竞猜竞技、真人秀四个重要时期。从节目的表现形式来看,分为问答类、游戏类、选秀类、脱口秀类、音乐类等;从播出平台来看,分为电视直播类和网络视频类等;从综艺节目的内容来看,分为明星娱乐类、科技生活类、历史文博类等。结合我国的文化特色,综艺节目只有注重挖掘传统资源和民间资源,了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充分结合商业与文化两种元素,才能推出适合我国受众的电视综艺节目,从实质上抓住受众的心[2]。
  (二)我国历史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及现状
  2001年《百家讲坛》开播后,历史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开始引领中国传统文化热。近年来,此类电视节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互动性、寓教于乐等特点。以攻擂比拼、纪实纪录等形式引发话题讨论,或参与者之间频繁互动,电视、微博评论、视频弹幕、朋友圈分享等互联造势,都让传统文化更加“亲民”。诸如《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等节目,频频引爆电视屏幕和网络平台,进入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令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成为传统文化的新晋铁杆粉丝,让重拾中华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
  二、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综述
  (一)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概况
  2017年12月5日,《国宝》登陆央视三套,立刻引爆朋友圈,电视收视率持续上升,在用户群年轻的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超20万条弹幕铺满屏幕。该节目至今已播出两季,豆瓣评分高达9.1,比同类综艺节目的评分高出不少。
  《国宝》是央视与故宫等九大国家级、省级重点博物馆合作,在文博探索领域进行深入挖掘的一档历史文博类综艺节目。每期节目由一家博物馆推荐三件镇馆之宝,交予观众投票甄选。每件宝藏都有自己的明星“国宝守护人”,演绎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这是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的融合应用,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集文化内核、综艺外壳、纪录气质于一体,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
  (二)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团队和制作
  1.制作团队。制作人兼导演于蕾是央视资深的编导、撰稿人和节目制作人,曾担任2012—2014年的央视春晚总撰稿、央视《开门大吉》栏目制片人、2016年G20国际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文学总撰稿等。
  文字总撰稿于新玲,曾担任多个人气节目的总编剧,如《咱们穿越吧》《国学堂》等,在表现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舞台文案上功力深厚,许多文案、台词深入人心,让观众以“泪目”“美哭”刷屏点赞。
  戏剧导演兼助演朱峰,毕业于美国音乐戏剧学院音乐剧表演系,曾在百老汇从事表演及幕后运营工作多年,与王洛勇、费翔同为有百老汇演艺经历的华人。
  其余后期团队皆为央视及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的成员,经验丰富,团队协作能力强,能给观众呈现一个精雕细琢的文博节目。
  2.舞美效果。中国风的古典韵味与现代舞台科技结合,采用全息投影成像技术,呈现3D幻影立体特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感和纵深感,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3.背景音乐。节目的背景音乐有助于震撼观众的心灵,使之产生共鸣。《国宝》多使用古风曲或现代感较强的音乐,除优秀的原创音乐外,其他多来源于年轻观众熟悉的影视、动漫和游戏配乐,如《琅琊榜》《古剑奇谭》等,不仅能对现场剧情和气氛起渲染烘托作用,还能在年轻观众中引起共鸣和惊喜。
  4.九大博物馆。每一季入选的国宝来自故宫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馆,各位馆长作为“看门人”,带领“国宝守护人”到博物馆实地介绍;后期则回到节目现场,对国宝进行点评,专业而又不失通俗,由浅及深、由形象到历史,让观众对国宝有全方位的认识。
  5. “国宝守护人”。邀请在年轻观众中具有号召力的偶像级流量明星易烊千玺、刘昊然等,实力派演员宁静、雷佳音等,以及歌唱戏曲演员蓝天野、雷佳、岳云鹏等作为国宝“前世传奇”的演绎者;同时还邀请与国宝相关联的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等作为国宝今生故事的讲述者。上述两者共同构成“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表演和纪实讲述的方式,对国宝的前世今生进行历史文化的重新构建。
  6.国宝特展。以“国宝”为题举办一次特展,每个博物馆选出一件国宝入驻故宫特展。观众登录“国家宝藏”微信公众号,即可参与投票,还可参加国宝广告语的有奖征集活动,提高《国宝》节目的场外互动热度,将其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文博盛宴”。
  综上所述,《国宝》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立足于实力强大的团队和精良的制作。
  三、《国家宝藏》节目针对年轻观众的品牌塑造、运营和传播   (一)“国宝守护人”的选择
  参选国宝早已明确,“国宝守护人”则成了关键因素。人、物衔接和融合,形成节目的“灵魂组合体”,贯穿节目的主线,实现故事讲述和情感表达。
  《国宝》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邀请当红的年轻偶像明星以及演技实力派演员作为“国宝守护人”。他们自带“粉丝流量”,而这部分粉丝群体有着网络媒体使用频繁、传播平台多样、自媒体传播速率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所产生的话题易引发圈内其他受众的共鸣,且话题持续升温,热度不减。
  除了邀请明星大腕,《国宝》还邀请与文物相关的专家学者、社会公众人物等,作为今生故事讲述的“国宝守护人”。他们或为文物的出土和研究作出过重要贡献,或是与文物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这样就拉近了博物馆里静态陈列的、远古且离生活遥远的文物与人们的距离,使其贴近现实生活。
  (二)“前世故事”的编排和演绎
  每一个国宝都会由“国宝守护人”演绎“前世故事”,相当于一个小型舞台剧。通常舞台剧受众较为有限,多是爱好艺术、年龄偏大的观众,而《国宝》的创作团队却在舞台剧中加入了音乐剧、喜剧等现代元素。
  如湖北省博物院一期,撒贝宁演绎“睡虎地秦简”的故事,就颇具幽默、风趣的喜剧风,以冷知识问答形式让观众捧腹大笑;再如辽宁省博物院一期,陈晓和戏剧导演朱峰用《仙才叹》音乐剧的形式,展現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瑰丽画卷。这样的演绎,可以将国宝的文化内涵以雅俗共赏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喜闻乐见。
  (三)粉丝经营和传播策略
  1.自媒体运营。《国宝》节目在开播之前就开通微信公众号,配合各大媒体进行预热,经营微信群体。每一期推出前,都会发布预告视频;每一期推出后,都会有精彩回顾;还会选择与节目内容不同的方面,深入挖掘,举一反三,让受众在回顾之余,学习更多节目外的文博知识。
  2.视频网站的入驻。除了每周日晚在央视三套首播外,也会在央视网等各大主流视频网站播放,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入驻二次元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此次,央视综艺首次以官方名义入驻B站,截至目前已有86万粉丝,单期播放量平均150万,而单期弹幕则在1万条以上,打开视频就是满屏的弹幕。众所周知,B站汇聚互联网平台中最年轻的人群,90%以上的用户在25岁以下,身处一、二线城市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这也说明《国宝》节目在年轻观众中已积累了相对可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通过以上方式,《国宝》的品牌形象在年轻观众眼中越来越“年轻”,在塑造自身品牌的同时,也很好地进行运营和传播。让年轻观众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这本身已达到了节目制作的初衷和目标[3]。
  四、结语
  《国宝》节目的侧重点在文化和文物本身,让社会对考古文博领域的关注点落在博物馆和文物藏品上,节目对文物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升华,以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为文物赋予更多的人文特征。而故事化的内容将年轻受众的网络话题性行为逐渐转化为消费行为,从而产生经济价值。
  中国历史文博类综艺节目是个崭新的开始,意味着以娱乐、八卦、无厘头为主导的综艺热点,将不再是唯一受人追捧的新潮和时尚。回归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形式,引发年轻观众重拾国学,重拾华夏文明精神的纪录式综艺将成为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大趋势。其富于生命力,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将成为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博物馆式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M].学习出版社,2015:8.
  [2] 孟令名.人文关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创新之本[J].今传媒,2014(12):94-95.
  [3] 陈楠.文博类电视节目故事驱动模式研究——以央视《国家宝藏》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18:39.
  作者简介:邹凯(1988—),男,广西贺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其他文献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由于国家政策的指引、乡村治理现实的需要、新乡贤群体自身乡土情怀的推动,近年来新乡贤文化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新乡贤文化以新乡贤为人才核心,在乡村治理中起着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多样化发展与完善乡村治理组织生态的作用。在唐村镇西颜庄村,新乡贤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体制,被搬上乡村治理的大舞台。但在新乡贤文化作用于乡村治理时,出现了一定程度不相适的问题,促进新乡贤文化在
期刊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家族对人们生育行为的影响虽不及从前,但它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家族文化的固有表层特征被消除后,其内在的精神思想及其作用机制还影响和制约着广大村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一个地区的人口生产和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省襄垣县南丰沟村作为连氏族群的起源地之一,其家族文化对于连氏家族内部人口生产与发展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社会变迁,家族人口关系也随家族观念
期刊
地方师范院校承担着为众多乡镇中小学校培养合格教育人才的任务,目前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法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导致“准教师”法治思维缺乏、法治素养不高。提升地方师范院校“准教师”法治素养,应重塑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准教师”法治意识及法律实践能力。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
期刊
在国家深入推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国家战略进程中,高校在志愿者招募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由于高校在志愿者招募過程中存在的宣传教育方式单一、宣传内容注重口号式和标语式、覆盖范围不够广泛;考核选拔标准不严格、程序简化;跟踪服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联动管理机制,导致高校招募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数量与质量、规模和效益无法实现有机统一。应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环境,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宝库,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沃土,深受人们喜爱。壮剧内蕴的思想内容丰富,涉及个人、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不仅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在阐释壮剧真善美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壮剧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实现壮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径,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针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尤其是轻工领域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陕西科技大学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轻工技术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下自设具有鲜明“轻工特色”的二级交叉学科“人工智能技术”,并从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培养方式和指导方式等几个方面开展了“人工智能+轻工领域”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经过一系列研究工作,交叉学科培养模式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人工智能+轻工领域”复
期刊
摘要:近些年手机游戏在我国呈井喷式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手游玩家不断增多。《王者荣耀》作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款MOBA类手游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火爆,这样一款具有社交功能的手游也在各个层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线下社交行为。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分析得出MOBA类手游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维系线下社交和拓宽社交方式这一结论,但该群体也面对着过度使用使其在现实中的熟人关系受到挑战,因沉迷游戏而失去对线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构建移动短视频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探究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用户的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是能够正向影响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显著因素,反映出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对新兴媒介有较强的探索欲和驾驭能力,更追求自我展示的独特性,具有鲜明的独立自我构建属性。  关键词:短视频用户;计划行为理论;内容生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分析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伯明翰学派国内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判断分析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的现状、发展、热点和趋势。伯明翰学派及其相关国内研究早期虽以国外理论的转述、引入为主,但随着国内研究的深入,逐渐开始转向以理论阐释现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本土化的特色研究。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国内研究;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
期刊
摘要:在当今这个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中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逐渐被重视,青年群体和中老年群体对健康信息的感知与认知存在着较大差异,后者对媒介的接触程度较低,对健康信息的认知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一点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凸显,青年群体和中老年群体对疫情严重性的判断与评价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健康传播的信息壁垒和代际间的认知差异并非个体现象,而是一种泛在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