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在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解决的思路和体验,以期为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教学提供借鉴,在实验教学探索过程中收获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成长
一、初始的艰难
2013年,我任教高二年级的生物,在给学生讲授高中生物选修1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数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只要对学生能力提升、知识拓展、理性思维的训练有利,作为教师的我都愿意尝试去做。在实验室第一次制作固定化凝胶珠时很不成功,做得像面条,重新再做依然是面条状。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够获得较佳的效果呢?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影响凝胶珠的关键因素是海藻酸钠的浓度。要尝试改变海藻酸钠的浓度,史江宁老师建议至少做5个梯度。由于不知道在哪个浓度范围内容易成功,我就扩大梯度范围做了9个梯度,在每个梯度重复做3次,在3%至5%范围都能得到近圆形的凝胶珠,那一刻,我小小的兴奋溢于言表,但又担心可能是偶然因素做成了圆形凝胶珠,于是在3%至5%范围又取5个梯度即3.0%、3.5%、4.0%、4.5%、5.0%。重复至少3次,发现在4%浓度得到相对一致的圆形凝胶珠。可不料这才是刚刚开始。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教学参考书上讲到:若海藻酸鈉的浓度过大,形成的凝胶珠则不是圆形或椭圆形;海藻酸钠的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包埋的酵母细胞就少。凝胶珠承载的酵母细胞数量是影响实验发酵效果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取一定数量的凝胶颗粒,用一定量的5%柠檬酸钠彻底溶解后,适当稀释,显微镜下血球计数板计数,经计算便可获得包含酵母菌细胞的数量。血球计数板是必修3教材才学的内容。现在的体会是当自己真正做的时候,发现并没有那么顺利,得摸索出柠檬酸钠的用量及其稀释的倍数,这是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后来摸索出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形成的凝胶珠用不同用量的柠檬酸钠以及不同的稀释倍数。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为4%时,单位体积中包含的酵母细胞的数量最多。
接下来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凝胶珠进行24小时发酵,闻一闻是否有酒味只是一个定性检测,那定量检测又该如何进行呢?这时我联想到了教材上的DNA含量的检测方法,查阅资料得知:在600nm用分光光度计是检测酒精浓度较好的方法,测量数值准确。由于中学没有分光光度计,我就想到了请在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刘秀珍老师帮忙完成酒精的检测,在这个实验中首先要做标准曲线,这与选修1中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有类似之处,要做一个标准的显色反应。显然教材上的方法不能直接套用,而是要逐步摸索出并制作出可信度较高的标准曲线,用分光光度值求出所做样品中酒精的含量。
在这里要用到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如血球计数板的运用、酒精的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标准显色反应制作、DNA含量的检测方法等,做到学以致用。在这期间实验所用的所有材料都是自费购买的,我也花费了一年多时间重复做实验,后来想整理成文投稿到《生物学通报》。《生物学通报》对于我而言目前是发表难度系数较高的生物学核心期刊,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教学实践的交流,对于中学生物教学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刚开始投出去的稿件要根据编辑部发来的意见经过一次又一次修改,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经过几次修改后,我收到了一份关于如果还不能达到修改要求就会被拒稿的信息,这时我都可以想象那时的自己承受的压力有多大,甚至心情也低落到了冰点,一段时间内不想做任何和这篇文章有关的事。
三、惊喜与挑战并存
后来和王华峰老师交流时我主动提出这篇投出去未能完成修改的稿件,多次和王老师探讨这个实验,也总结出一些相关实验失败的原因及其改正的措施。我之后决定重新修改这篇文章,再投稿至《生物学通报》。投稿后的几周内我都是在不安和惶恐中度过的,像一只受伤的小鸟,害怕再一次受到同样的打击。不安的是担心期刊社会直接拒搞,但又期望得到编辑部的回复,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我在心中默默告诫自己,坚持一下,耐心一点,也许就有好消息。不久我便收到了编辑部对文章的重新编号和修改意见,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平静心态后,在电脑键盘上又重新开始……在这期间,我对实验的每一步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列出方案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又把实验重新认认真真地做了一遍,并记录好相关数据。两周后我把根据编辑部的修改意见整理成的稿件再投至了编辑部,就这样,经过好几次再修改,甚至最后一次差一点失望了,离上次提交稿子有较长一段时间了,没有收到编辑部的回复。于是在2016年暑假中的一天,我有点焦虑不安,想做一次大胆尝试,直接拨通《生物学通报》编辑部的电话,心跳加速,很快,“XX老师,你的文章已录用,随后将发邮件通知您关于录用的相关事宜……”听到这一句,我真是又激动又开心,在一句句感谢中挂了电话,这时你可以想象我的心情,我想要跳起来,心里唱起了歌。我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史江宁老师和王华峰老师,还得到了史老师的表扬。从录用到发表大约经历了半年时间。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文章“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教学改进及建议”,发表于《生物学通报》2016年第12期。
这是一个难忘的暑假,假期学校没有安排补课,我收到我心目中认为目前中学最高规格之一的期刊录用,这使我开心了一整个假期。我曾想过,收到样刊的那一刻,我可能会哭得稀里哗啦,是情绪的宣泄还是对自己辛苦付出的一个总结呢,我都不知道,我只是想安静地发一会呆,任凭眼泪流出来……也许是我的心太脆弱了,感情太丰富了吧。可当收到样刊的那一刻,我高兴还来不及,很兴奋,心根本不能安静下来。
四、收获的是成长
在这里首先感谢《生物学通报》期刊社的热情与真诚、编辑部同志的认真与执着,给了我一次又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显性的成果,也收获了隐性的成果。感谢史江宁老师和王华峰老师对我的帮助、支持和激励,让我能一直坚持走过那一段难忘的时光。至此,我已经发表了两篇有关酵母细胞固定化的文章,获荣誉一项,我已经很满足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发表了的论文或获奖,最重要的是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 玲,孙瑞娴,徐迎春,等. 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教学改进及建议[J]. 生物学通报,2016(12).
[2] 刘玲,王华峰,王雅玲,等.固定化酵母细胞凝胶珠的制作及其发酵后酒精的检测[J].中学生物教学,2017(12).
(作者单位:刘 玲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省太原市新力惠中学校;王华峰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成长
一、初始的艰难
2013年,我任教高二年级的生物,在给学生讲授高中生物选修1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数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只要对学生能力提升、知识拓展、理性思维的训练有利,作为教师的我都愿意尝试去做。在实验室第一次制作固定化凝胶珠时很不成功,做得像面条,重新再做依然是面条状。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够获得较佳的效果呢?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影响凝胶珠的关键因素是海藻酸钠的浓度。要尝试改变海藻酸钠的浓度,史江宁老师建议至少做5个梯度。由于不知道在哪个浓度范围内容易成功,我就扩大梯度范围做了9个梯度,在每个梯度重复做3次,在3%至5%范围都能得到近圆形的凝胶珠,那一刻,我小小的兴奋溢于言表,但又担心可能是偶然因素做成了圆形凝胶珠,于是在3%至5%范围又取5个梯度即3.0%、3.5%、4.0%、4.5%、5.0%。重复至少3次,发现在4%浓度得到相对一致的圆形凝胶珠。可不料这才是刚刚开始。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教学参考书上讲到:若海藻酸鈉的浓度过大,形成的凝胶珠则不是圆形或椭圆形;海藻酸钠的浓度过低,形成的凝胶珠包埋的酵母细胞就少。凝胶珠承载的酵母细胞数量是影响实验发酵效果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取一定数量的凝胶颗粒,用一定量的5%柠檬酸钠彻底溶解后,适当稀释,显微镜下血球计数板计数,经计算便可获得包含酵母菌细胞的数量。血球计数板是必修3教材才学的内容。现在的体会是当自己真正做的时候,发现并没有那么顺利,得摸索出柠檬酸钠的用量及其稀释的倍数,这是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后来摸索出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形成的凝胶珠用不同用量的柠檬酸钠以及不同的稀释倍数。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为4%时,单位体积中包含的酵母细胞的数量最多。
接下来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凝胶珠进行24小时发酵,闻一闻是否有酒味只是一个定性检测,那定量检测又该如何进行呢?这时我联想到了教材上的DNA含量的检测方法,查阅资料得知:在600nm用分光光度计是检测酒精浓度较好的方法,测量数值准确。由于中学没有分光光度计,我就想到了请在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刘秀珍老师帮忙完成酒精的检测,在这个实验中首先要做标准曲线,这与选修1中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有类似之处,要做一个标准的显色反应。显然教材上的方法不能直接套用,而是要逐步摸索出并制作出可信度较高的标准曲线,用分光光度值求出所做样品中酒精的含量。
在这里要用到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如血球计数板的运用、酒精的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标准显色反应制作、DNA含量的检测方法等,做到学以致用。在这期间实验所用的所有材料都是自费购买的,我也花费了一年多时间重复做实验,后来想整理成文投稿到《生物学通报》。《生物学通报》对于我而言目前是发表难度系数较高的生物学核心期刊,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教学实践的交流,对于中学生物教学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刚开始投出去的稿件要根据编辑部发来的意见经过一次又一次修改,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经过几次修改后,我收到了一份关于如果还不能达到修改要求就会被拒稿的信息,这时我都可以想象那时的自己承受的压力有多大,甚至心情也低落到了冰点,一段时间内不想做任何和这篇文章有关的事。
三、惊喜与挑战并存
后来和王华峰老师交流时我主动提出这篇投出去未能完成修改的稿件,多次和王老师探讨这个实验,也总结出一些相关实验失败的原因及其改正的措施。我之后决定重新修改这篇文章,再投稿至《生物学通报》。投稿后的几周内我都是在不安和惶恐中度过的,像一只受伤的小鸟,害怕再一次受到同样的打击。不安的是担心期刊社会直接拒搞,但又期望得到编辑部的回复,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我在心中默默告诫自己,坚持一下,耐心一点,也许就有好消息。不久我便收到了编辑部对文章的重新编号和修改意见,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平静心态后,在电脑键盘上又重新开始……在这期间,我对实验的每一步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列出方案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又把实验重新认认真真地做了一遍,并记录好相关数据。两周后我把根据编辑部的修改意见整理成的稿件再投至了编辑部,就这样,经过好几次再修改,甚至最后一次差一点失望了,离上次提交稿子有较长一段时间了,没有收到编辑部的回复。于是在2016年暑假中的一天,我有点焦虑不安,想做一次大胆尝试,直接拨通《生物学通报》编辑部的电话,心跳加速,很快,“XX老师,你的文章已录用,随后将发邮件通知您关于录用的相关事宜……”听到这一句,我真是又激动又开心,在一句句感谢中挂了电话,这时你可以想象我的心情,我想要跳起来,心里唱起了歌。我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史江宁老师和王华峰老师,还得到了史老师的表扬。从录用到发表大约经历了半年时间。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文章“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教学改进及建议”,发表于《生物学通报》2016年第12期。
这是一个难忘的暑假,假期学校没有安排补课,我收到我心目中认为目前中学最高规格之一的期刊录用,这使我开心了一整个假期。我曾想过,收到样刊的那一刻,我可能会哭得稀里哗啦,是情绪的宣泄还是对自己辛苦付出的一个总结呢,我都不知道,我只是想安静地发一会呆,任凭眼泪流出来……也许是我的心太脆弱了,感情太丰富了吧。可当收到样刊的那一刻,我高兴还来不及,很兴奋,心根本不能安静下来。
四、收获的是成长
在这里首先感谢《生物学通报》期刊社的热情与真诚、编辑部同志的认真与执着,给了我一次又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显性的成果,也收获了隐性的成果。感谢史江宁老师和王华峰老师对我的帮助、支持和激励,让我能一直坚持走过那一段难忘的时光。至此,我已经发表了两篇有关酵母细胞固定化的文章,获荣誉一项,我已经很满足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发表了的论文或获奖,最重要的是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 玲,孙瑞娴,徐迎春,等. 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教学改进及建议[J]. 生物学通报,2016(12).
[2] 刘玲,王华峰,王雅玲,等.固定化酵母细胞凝胶珠的制作及其发酵后酒精的检测[J].中学生物教学,2017(12).
(作者单位:刘 玲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省太原市新力惠中学校;王华峰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