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对城市内部闲置用地、不合理用地进行再利用;振兴中心区,保护、更新古城。
2014年6月底,渝中区。
凯旋路电梯外围,架起了一圈脚手架和围挡。
7月,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一则《老重庆地标凯旋路电梯或将拆除,一起再去坐一盘》的消息成为热门话题,引发市民对老重庆地标的集体追忆。
直辖以来,重庆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大拆大建让一些位于主城区的老建筑、老厂区逐渐消失,这成了不少“老重庆”心中难掩的痛。
城市虽日新月异,但“老重庆”已不识“新重庆”。
关于凯旋路电梯是否拆除,渝中区有关部门辟谣:“这是误传,只是在修复电梯下面一座70年历史的石拱桥。”
谣传破除之际,渝中区城市治理思路正从以往的“大拆大建”向“旧城更新”转变。
增量迷思
1996年,芳芳10岁,随父母住在下曾家岩一带。
“芳芳,我们要搬家了哦。”一日放学,母亲告诉芳芳。
“真要搬了啊?太好了。”芳芳的兴奋溢于言表。
正是从那时起,渝中区的旧城改造走上了快车道。
在随后的成长岁月里,她又搬过数次家。“房子越换越大。”这样的成长,充满喜悦。
考到外地读大学后,她每年都会像候鸟般离开又回来。
“城市越来越美。”这样的成长,充满自豪。
喜悦和自豪都来自于对比,同过去、同别处比。
“可总感觉差了什么?”对比也带来一丝迷茫。
差了什么?
一年暑假,一同学应邀来渝游玩。
作为新重庆的“客厅”,渝中区是必然要逛的。
“感觉怎样?”
“越来越像国际化大都市了。”
这句“赞美”顿时让芳芳发现“差了什么”。
伴随大刀阔斧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老重庆城的不少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
其时,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存在增量偏好心理:重视新区、新增建筑物的建设,忽视存量旧城区、旧建筑物的管理和升值。
历史千回百转,才造就了重庆母城渝中,因而也有人说她是重庆的“底片”。
这些老街、老建筑,不言也不语,却可以在缄默中散发出属于这座城的味道。
但随处可见的“拆”字,让这种味道变淡了。
取舍有道
2009年年底,渝中区危旧房改造老鼓楼拆迁现场。
“这是什么字哦?”几位拆迁工人挖出了几块刻有古体字的墙砖。
“停!”渝中区文保所工作人员立即制止了施工。
按照渝中区的要求,在危旧房改造现场,必须有文保人员在场。
很快,他们发现青砖上刻有“淳祐乙巳”记号。
“淳祐”是南宋理宗皇帝的年号,这意味着,这块砖可以追溯到公元1245年!
“这不是之前苦苦寻找的南宋重庆城么?”见到送来鉴定的墙砖后,时任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所长袁东山眼前一亮,但他也随之紧张起来,“该片区离解放碑近在咫尺,商业开发价值极大,会不会……”
不过,随后渝中区的一条“禁令”打消了袁东山的顾虑——停止该片区六个土地出让、商业开发和城市建设项目!
“这给了我们施展拳脚的机会。”袁东山兴奋得数夜未眠。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渝中区“小心翼翼”地重新发现和保护着自己的历史。
2014年,《重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地图》发布,其中渝中区分布最多,达到18处,占全市的1/3。
在渝中的小巷里,在青石板上,甚至在遗址中,人们流连于此,追寻旧日的记忆或是制造着新的记忆。
而这座城,新的部分还在生长,历史的记忆也如潮水般继续涌流。
渝中区拾起这些历史,像海绵一样,把它挤干又再膨胀起来。
活化更新
2013年1月15日,天刚蒙蒙亮,山城巷。
肖婆婆要送孙子去上学。临走前,她仔细检查了一下手里的钥匙。
“邻居家的钥匙是他们交给我保管的。”肖婆婆说。
肖婆婆还有另一把钥匙——
年初,她申请到了公租房,刚拿到钥匙。
“不过我现在不准备搬了。”肖婆婆说。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里弄,而重庆有山城巷。”有人这样评价。
这条数公里长的小巷完全依山势而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院落在这里默默生长。
可在数年前,这里的居民还想通过拆迁搬到小区居住。
“美是美在别人眼里,可我们住着不方便。”肖婆婆说,山城巷的住房大多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不少还是危房。
但搬走后可能就再也看不到这些老屋了。
“推倒重建”,让像山城巷般的很多传统街区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2008年,渝中区迎来“旧城改造”之年。
当年的6月25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在危旧房改造中加强文物保护的决议》。
“看来是不拆迁了。”居民们的心情五味杂陈。
不久后,一条让人欣喜的消息传来——对背街小巷进行综合环境改造。
加固危房、重整线路、修建公厕……通过活化更新、基础配套完善与产业转型升级,山城巷不但保存了老重庆的味道,还成了一个知名景点。
增量价值
2015年3月,渝中区鹅岭印制二厂旧址。
闲置多年的十几栋老厂房变得热闹起来。
投资5000万元的印制二厂“文创公园”项目启动不久,就有近20家国内外企业入驻这个3万平方米的印刷老廠。
重庆印制二厂的前身是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制币厂。上世纪50年代,重庆印制二厂曾是西南地区的彩印巨头。
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印制二厂倒闭多年,十几栋厂房仍然坚固屹立。
再这样下去,这里逃脱不了拆迁的命运,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重庆知名艺术展览人周迓昕敲定了与业主方的厂房租约,租期长达15年。
“我想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把这里改造成一个艺术园区。”周迓昕说。
周迓昕没有想到,自己的“二厂”项目启动时,正好赶上渝中区产业结构调整。
“二厂”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刚刚启动,渝中区政府就派人前来调研,不仅大力支持,还提出要把艺术社区与鹅岭、李子坝、化龙桥片区进行联动打造。
有了政府助力,项目进展顺利。
目前,印制二厂旧址已经打造成以创意、文化、艺术、设计、体验为特色的精品设计酒店、主题创意餐厅、艺术实验展示发布等都市文化业态。
“如今,渝中区正借印制二厂‘文创公园’这样的商旅文跨界融合的项目建设,在存量时代创造增量价值。”渝中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朱健说。
2014年6月底,渝中区。
凯旋路电梯外围,架起了一圈脚手架和围挡。
7月,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一则《老重庆地标凯旋路电梯或将拆除,一起再去坐一盘》的消息成为热门话题,引发市民对老重庆地标的集体追忆。
直辖以来,重庆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大拆大建让一些位于主城区的老建筑、老厂区逐渐消失,这成了不少“老重庆”心中难掩的痛。
城市虽日新月异,但“老重庆”已不识“新重庆”。
关于凯旋路电梯是否拆除,渝中区有关部门辟谣:“这是误传,只是在修复电梯下面一座70年历史的石拱桥。”
谣传破除之际,渝中区城市治理思路正从以往的“大拆大建”向“旧城更新”转变。
增量迷思
1996年,芳芳10岁,随父母住在下曾家岩一带。
“芳芳,我们要搬家了哦。”一日放学,母亲告诉芳芳。
“真要搬了啊?太好了。”芳芳的兴奋溢于言表。
正是从那时起,渝中区的旧城改造走上了快车道。
在随后的成长岁月里,她又搬过数次家。“房子越换越大。”这样的成长,充满喜悦。
考到外地读大学后,她每年都会像候鸟般离开又回来。
“城市越来越美。”这样的成长,充满自豪。
喜悦和自豪都来自于对比,同过去、同别处比。
“可总感觉差了什么?”对比也带来一丝迷茫。
差了什么?
一年暑假,一同学应邀来渝游玩。
作为新重庆的“客厅”,渝中区是必然要逛的。
“感觉怎样?”
“越来越像国际化大都市了。”
这句“赞美”顿时让芳芳发现“差了什么”。
伴随大刀阔斧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老重庆城的不少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
其时,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存在增量偏好心理:重视新区、新增建筑物的建设,忽视存量旧城区、旧建筑物的管理和升值。
历史千回百转,才造就了重庆母城渝中,因而也有人说她是重庆的“底片”。
这些老街、老建筑,不言也不语,却可以在缄默中散发出属于这座城的味道。
但随处可见的“拆”字,让这种味道变淡了。
取舍有道
2009年年底,渝中区危旧房改造老鼓楼拆迁现场。
“这是什么字哦?”几位拆迁工人挖出了几块刻有古体字的墙砖。
“停!”渝中区文保所工作人员立即制止了施工。
按照渝中区的要求,在危旧房改造现场,必须有文保人员在场。
很快,他们发现青砖上刻有“淳祐乙巳”记号。
“淳祐”是南宋理宗皇帝的年号,这意味着,这块砖可以追溯到公元1245年!
“这不是之前苦苦寻找的南宋重庆城么?”见到送来鉴定的墙砖后,时任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所长袁东山眼前一亮,但他也随之紧张起来,“该片区离解放碑近在咫尺,商业开发价值极大,会不会……”
不过,随后渝中区的一条“禁令”打消了袁东山的顾虑——停止该片区六个土地出让、商业开发和城市建设项目!
“这给了我们施展拳脚的机会。”袁东山兴奋得数夜未眠。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渝中区“小心翼翼”地重新发现和保护着自己的历史。
2014年,《重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地图》发布,其中渝中区分布最多,达到18处,占全市的1/3。
在渝中的小巷里,在青石板上,甚至在遗址中,人们流连于此,追寻旧日的记忆或是制造着新的记忆。
而这座城,新的部分还在生长,历史的记忆也如潮水般继续涌流。
渝中区拾起这些历史,像海绵一样,把它挤干又再膨胀起来。
活化更新
2013年1月15日,天刚蒙蒙亮,山城巷。
肖婆婆要送孙子去上学。临走前,她仔细检查了一下手里的钥匙。
“邻居家的钥匙是他们交给我保管的。”肖婆婆说。
肖婆婆还有另一把钥匙——
年初,她申请到了公租房,刚拿到钥匙。
“不过我现在不准备搬了。”肖婆婆说。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里弄,而重庆有山城巷。”有人这样评价。
这条数公里长的小巷完全依山势而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院落在这里默默生长。
可在数年前,这里的居民还想通过拆迁搬到小区居住。
“美是美在别人眼里,可我们住着不方便。”肖婆婆说,山城巷的住房大多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不少还是危房。
但搬走后可能就再也看不到这些老屋了。
“推倒重建”,让像山城巷般的很多传统街区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2008年,渝中区迎来“旧城改造”之年。
当年的6月25日,渝中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在危旧房改造中加强文物保护的决议》。
“看来是不拆迁了。”居民们的心情五味杂陈。
不久后,一条让人欣喜的消息传来——对背街小巷进行综合环境改造。
加固危房、重整线路、修建公厕……通过活化更新、基础配套完善与产业转型升级,山城巷不但保存了老重庆的味道,还成了一个知名景点。
增量价值
2015年3月,渝中区鹅岭印制二厂旧址。
闲置多年的十几栋老厂房变得热闹起来。
投资5000万元的印制二厂“文创公园”项目启动不久,就有近20家国内外企业入驻这个3万平方米的印刷老廠。
重庆印制二厂的前身是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制币厂。上世纪50年代,重庆印制二厂曾是西南地区的彩印巨头。
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印制二厂倒闭多年,十几栋厂房仍然坚固屹立。
再这样下去,这里逃脱不了拆迁的命运,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重庆知名艺术展览人周迓昕敲定了与业主方的厂房租约,租期长达15年。
“我想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把这里改造成一个艺术园区。”周迓昕说。
周迓昕没有想到,自己的“二厂”项目启动时,正好赶上渝中区产业结构调整。
“二厂”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刚刚启动,渝中区政府就派人前来调研,不仅大力支持,还提出要把艺术社区与鹅岭、李子坝、化龙桥片区进行联动打造。
有了政府助力,项目进展顺利。
目前,印制二厂旧址已经打造成以创意、文化、艺术、设计、体验为特色的精品设计酒店、主题创意餐厅、艺术实验展示发布等都市文化业态。
“如今,渝中区正借印制二厂‘文创公园’这样的商旅文跨界融合的项目建设,在存量时代创造增量价值。”渝中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朱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