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学校里,总会有一些学生被认为“爱冲动”“好动拳头”。虽然每次打了人他们都会受到批评、会向挨打的同学道歉,但总是改不掉打人的习惯。
在这篇文章里,李迪老师以生动的文字、强烈的现场感还原了一起女生打架事件的始末,读来一切如在眼前。令人称道的是,李老师并未以简单地批评打人者雯雯来了结此事,而是深入地分析她屡屡打人的心理原因,试着帮她揭去身上“爱冲动”“易怒”的标签。
回放:一起打架事件的经过
早上走进教室,感觉好几个座位都空着,我有些奇怪,询问后得知是312寝室的同学都迟到了。一会儿,惠子和杏儿走进了教室,我问她们迟到的原因,惠子说:“老师,我们寝室出事了,您还是去看看吧。”
一走进312寝室,迎面见雯雯和玲玲各自拉着箱子准备回家。我问为什么,玲玲又哭又嚷:“老师,我怎么这么贱!好好地跑到这个学校来上学,让人家照我脸上扇了两巴掌。我长这么大还没有挨过打呢!”
我急忙表示同情,一边继续问出了什么事。
原来,一大早雯雯在阳台上准备穿惠子的衣服,舞琴以为她拿的是玲玲的衣服,就说:“雯雯,这件衣服玲玲可能要穿。”雯雯穿上衣服下了楼,在食堂碰见玲玲,就气冲冲地说:“玲玲,你要想穿这件衣服,我现在就脱下来给你!”
玲玲一头雾水,感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被吵很没面子,生气地叫道:“雯雯,你以后不要用这种口气和我说话。谁稀罕你的破衣服!”
雯雯大怒,一手揪住玲玲的头发,抬手就是两巴掌,佳佳、杏儿几个人都拉不住她,她又向玲玲身上踹了三四脚。佳佳看不过眼,挡在玲玲身前,结果自己也挨了雯雯一脚,疼得直流泪。玲玲气得号啕大哭。舞琴等见拉架拉不住,又怕打出个好歹来,大家一起哭喊了好一阵子,战争才算平息。
玲玲哭得撕心裂肺,雯雯走到她面前说:“你不是要打我吗?你打吧。”玲玲果然站起来给了她一巴掌,立即就被同学们拉开了。玲玲哭闹着要收拾东西回家。大家齐声责备雯雯,雯雯却冷静下来,说:“玲玲,你已经打过我了,还要怎样?难道要让我给你跪下不成?”玲玲不理,一面哭,一面收拾东西。舞琴喊:“老师没来,你们谁都不能走。”
于是,惠子和杏儿回班,剩下的同学在寝室等我过来。
调解:道歉不代表事件的结束
我了解了事件经过后,便开始帮玲玲擦泪。
佳佳是雯雯的同乡,说:“我说句公道话,这一次雯雯的错误更大一些。其实平时玲玲对你不错,你不该这么对她。”
玲玲哭得更厉害:“雯雯,你凭良心说,我怎么让你受不了了?作业不会了我教你;被子叠不好我帮你;你星期天晚上没有及时赶回来,我担心你;你没钱了,想吃烧饼,我二话没说借钱给你……”玲玲对雯雯的确不错,上次开班干会,大家谈到雯雯有时候不遵守纪律,不如把座位给她调一下,玲玲还说:“就让她坐这儿吧!和我的座位挨着,我可以提醒她,她听我的。”
雯雯显然也被感动了,低头向玲玲道歉:“对不起!玲玲,我错了。”
玲玲哪里答应:“我拿刀砍你两下,然后对你说‘我错了’,你答应吗?”
这时惠子过来了:“老师,体检开始了。让您下去呢!”
我这才想起今天第二节课体检,忙说:“好吧!我们一起下去体检。这件事还不算完。”
走出寝室,玲玲再次失声痛哭:“老师,我从没挨过打啊!今天脸上挨了两巴掌,我这脸还是脸吗?”
我急忙扶住她,看雯雯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旁,便使眼色让她也过来扶,玲玲竟没有拒绝。我松了一口气,知道这是玲玲最后一次发泄,她已经准备原谅雯雯了。
但是,我不能轻易原谅雯雯!
体检期间,我嘱咐舞琴几个继续安抚玲玲,打消她要退学的念头。同时,我找到雯雯以前的老同学了解雯雯的情况。
原来,雯雯看似文静,其实在初中时就被称为“小霸王”。来到这儿才三个星期,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打人了。看来她已经习惯了用武力解决问题。我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她进行批评、让她做检查,只怕效果不好。
分析:打人的习惯是这样养成的
我把雯雯叫到了办公室,说:“雯雯,你愿意做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子吗?”
雯雯说:“我愿意。”
我和颜悦色地说:“是啊,谁不想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温柔女孩呢?那我们尽量理智、客观地来探讨一下今天的这件事,好吗?你当时是真的忍不住了,还是根本就没忍?如果当时引起你愤怒的是我而不是玲玲,你会打我吗?”
雯雯回答:“当然不会。”
“看来愤怒并不是打架的唯一原因,还有你没有意识到的其他原因。比如,你下意识地认为老师不可以打,而同学是可以打的。所以面对老师,你可以忍住愤怒不出手;而面对同学,不需要忍就出手了。关键不在于忍住忍不住,而在于是否真的去忍了。”
雯雯默不作声。有玲玲的控诉和同学们的谴责做铺垫,她是真的后悔了,但我认为如果不深入分析,她未必能真心改过。
我说:“以后你再发火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告诉自己‘我不冲动,我能控制我自己。’”
雯雯说:“我脾气真是不好,我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
我说:“易怒并不是一个人固有的个性,而是过去经历强化的结果。”怕她听不懂,我举例子,“比如对一个不懂事的幼儿,如果他一哭,大人就满足他的愿望,他会认为哭是自己的法宝,只要不合心意就会拼命地哭。久而久之,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爱哭的孩子。事实上,如果父母狠下心来,无论孩子如何哭,对他的无理要求都不去理会的话,孩子也就不会轻易哭了。你的发怒也一样。据我猜测,你小时候可能受过小朋友的欺负,后来自己一发怒、打人,小朋友们都怕你,不敢再欺负你了,于是你认识到了拳头的作用,就经常让拳头替你出气,是吗?”
雯雯流下了眼泪:“我家里姐妹多,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常被姐妹欺负,爸妈只疼弟弟……”
原来如此啊!我一面将纸巾递给她,一面让自己的语气更柔和:“雯雯,我是真想帮你。我后面的猜测也许不对,希望不要伤害到你。”
见雯雯点了头,我说:“你上了学后,还是稍不如意就打人。老师、同学和家长都说你脾气坏,这分明是给你贴了一个不好的标签。于是,你默认了这个‘标签’,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易怒的人。‘易怒是我的天性’,这是一个颇具迷惑力的借口,有了这个借口,你既可以不去改变自己,又可以免受内心的谴责。事实上,你天生不是这样的。”
“我天生不是这样,您怎么知道?”
我微微一笑:“是你告诉我的。你不是说自己愿意成为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子吗?那才是你的天性。道歉对你来说很容易,今天在我去你们寝室之前你就道过歉了。但那时你未必就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你在道歉之前站到玲玲面前让她打你,潜意识里是想,玲玲打了你你们就扯平了,以后老师问起来也可以说是对打。”
雯雯抬起泪眼:“我没有这样想。”
“我知道!这是你潜意识里想的。如果你真有意识地这样想,就太有心计了。因为你每次打架都只是向对方道个歉就算完事,而自己又以‘易怒’为借口,所以打架的毛病就一直没有改过来,或者你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改。”
雯雯点点头。我接着说:“雯雯,你已经长大了。通过这件事你也要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好欺负。在成人的世界里,拳头并不能让自己取得胜利。”
“我知道!可是我改不了!”
“你能改好的!刚才我已经给你分析得很清楚了。你一直认为自己爱冲动,其实你打人的时候也有理智;别人都说你‘易怒’,其实那是他们强加给你的‘标签’。你会改变的,老师相信你!”我握住雯雯的手热切地说。
雯雯无助地看着我:“我已经向玲玲道歉了,她不理我。我该怎么办?”
“道不道歉是你的事,原不原谅是她的事。要不,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再向她道一次歉?”
雯雯点点头。
其实,我知道玲玲还是不会马上原谅她。但班里同学迟早要知道这件事,我必须营造一个“雯雯受到了批评”的舆论,免得让学生认为打了人也没什么。况且,玲玲的伤心主要源自精神创伤,让雯雯给足她面子,也好平衡她的心理。
下午,我在别的班上课。放学后,雯雯找到我,说自己当众给玲玲道歉,还写了一封道歉信给玲玲,可玲玲看都没看就团起来扔了。
我说:“不要逼玲玲原谅你,任何一个伤口的愈合都需要一个过程。”
我想:不能让玲玲轻易原谅雯雯。我要强化她的经历,让她深切体会到打人真的一点也不好,在成人的世界里拳头并不能让自己取得胜利。
反思:教育学生要对症下药
在处理这件事时,我没有急于告诉雯雯:“你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经验告诉我,这类话在学生那里根本没有效果。谁不知道打架不对?雯雯在我去她们寝室前就向玲玲道过歉了,她每次打了人都会及时道歉,可见她是明知故犯。但她为什么明知故犯?这才是我要研究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了学生的思路,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通过和雯雯老同学的交谈,我知道了她有打人的习惯。但这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是什么力量推动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人?我分析的结果是:过去经历的强化作用和心理暗示作用。其实,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当我把雯雯的习惯养成原因分析出来,当我说她的天性并不“易怒”,连雯雯自己都很震惊,同时心悦诚服——谁不愿意做温柔可爱的姑娘啊!在这里,我其实是又给了她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雯雯遇事不易怒。“我不易怒,我能控制自己,我的天性是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子。”这是我努力给雯雯贴上的“新标签”,也是她以后努力的方向。
(责 编 晓 月)
在学校里,总会有一些学生被认为“爱冲动”“好动拳头”。虽然每次打了人他们都会受到批评、会向挨打的同学道歉,但总是改不掉打人的习惯。
在这篇文章里,李迪老师以生动的文字、强烈的现场感还原了一起女生打架事件的始末,读来一切如在眼前。令人称道的是,李老师并未以简单地批评打人者雯雯来了结此事,而是深入地分析她屡屡打人的心理原因,试着帮她揭去身上“爱冲动”“易怒”的标签。
回放:一起打架事件的经过
早上走进教室,感觉好几个座位都空着,我有些奇怪,询问后得知是312寝室的同学都迟到了。一会儿,惠子和杏儿走进了教室,我问她们迟到的原因,惠子说:“老师,我们寝室出事了,您还是去看看吧。”
一走进312寝室,迎面见雯雯和玲玲各自拉着箱子准备回家。我问为什么,玲玲又哭又嚷:“老师,我怎么这么贱!好好地跑到这个学校来上学,让人家照我脸上扇了两巴掌。我长这么大还没有挨过打呢!”
我急忙表示同情,一边继续问出了什么事。
原来,一大早雯雯在阳台上准备穿惠子的衣服,舞琴以为她拿的是玲玲的衣服,就说:“雯雯,这件衣服玲玲可能要穿。”雯雯穿上衣服下了楼,在食堂碰见玲玲,就气冲冲地说:“玲玲,你要想穿这件衣服,我现在就脱下来给你!”
玲玲一头雾水,感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被吵很没面子,生气地叫道:“雯雯,你以后不要用这种口气和我说话。谁稀罕你的破衣服!”
雯雯大怒,一手揪住玲玲的头发,抬手就是两巴掌,佳佳、杏儿几个人都拉不住她,她又向玲玲身上踹了三四脚。佳佳看不过眼,挡在玲玲身前,结果自己也挨了雯雯一脚,疼得直流泪。玲玲气得号啕大哭。舞琴等见拉架拉不住,又怕打出个好歹来,大家一起哭喊了好一阵子,战争才算平息。
玲玲哭得撕心裂肺,雯雯走到她面前说:“你不是要打我吗?你打吧。”玲玲果然站起来给了她一巴掌,立即就被同学们拉开了。玲玲哭闹着要收拾东西回家。大家齐声责备雯雯,雯雯却冷静下来,说:“玲玲,你已经打过我了,还要怎样?难道要让我给你跪下不成?”玲玲不理,一面哭,一面收拾东西。舞琴喊:“老师没来,你们谁都不能走。”
于是,惠子和杏儿回班,剩下的同学在寝室等我过来。
调解:道歉不代表事件的结束
我了解了事件经过后,便开始帮玲玲擦泪。
佳佳是雯雯的同乡,说:“我说句公道话,这一次雯雯的错误更大一些。其实平时玲玲对你不错,你不该这么对她。”
玲玲哭得更厉害:“雯雯,你凭良心说,我怎么让你受不了了?作业不会了我教你;被子叠不好我帮你;你星期天晚上没有及时赶回来,我担心你;你没钱了,想吃烧饼,我二话没说借钱给你……”玲玲对雯雯的确不错,上次开班干会,大家谈到雯雯有时候不遵守纪律,不如把座位给她调一下,玲玲还说:“就让她坐这儿吧!和我的座位挨着,我可以提醒她,她听我的。”
雯雯显然也被感动了,低头向玲玲道歉:“对不起!玲玲,我错了。”
玲玲哪里答应:“我拿刀砍你两下,然后对你说‘我错了’,你答应吗?”
这时惠子过来了:“老师,体检开始了。让您下去呢!”
我这才想起今天第二节课体检,忙说:“好吧!我们一起下去体检。这件事还不算完。”
走出寝室,玲玲再次失声痛哭:“老师,我从没挨过打啊!今天脸上挨了两巴掌,我这脸还是脸吗?”
我急忙扶住她,看雯雯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旁,便使眼色让她也过来扶,玲玲竟没有拒绝。我松了一口气,知道这是玲玲最后一次发泄,她已经准备原谅雯雯了。
但是,我不能轻易原谅雯雯!
体检期间,我嘱咐舞琴几个继续安抚玲玲,打消她要退学的念头。同时,我找到雯雯以前的老同学了解雯雯的情况。
原来,雯雯看似文静,其实在初中时就被称为“小霸王”。来到这儿才三个星期,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打人了。看来她已经习惯了用武力解决问题。我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她进行批评、让她做检查,只怕效果不好。
分析:打人的习惯是这样养成的
我把雯雯叫到了办公室,说:“雯雯,你愿意做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子吗?”
雯雯说:“我愿意。”
我和颜悦色地说:“是啊,谁不想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温柔女孩呢?那我们尽量理智、客观地来探讨一下今天的这件事,好吗?你当时是真的忍不住了,还是根本就没忍?如果当时引起你愤怒的是我而不是玲玲,你会打我吗?”
雯雯回答:“当然不会。”
“看来愤怒并不是打架的唯一原因,还有你没有意识到的其他原因。比如,你下意识地认为老师不可以打,而同学是可以打的。所以面对老师,你可以忍住愤怒不出手;而面对同学,不需要忍就出手了。关键不在于忍住忍不住,而在于是否真的去忍了。”
雯雯默不作声。有玲玲的控诉和同学们的谴责做铺垫,她是真的后悔了,但我认为如果不深入分析,她未必能真心改过。
我说:“以后你再发火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告诉自己‘我不冲动,我能控制我自己。’”
雯雯说:“我脾气真是不好,我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
我说:“易怒并不是一个人固有的个性,而是过去经历强化的结果。”怕她听不懂,我举例子,“比如对一个不懂事的幼儿,如果他一哭,大人就满足他的愿望,他会认为哭是自己的法宝,只要不合心意就会拼命地哭。久而久之,大家会认为这是一个爱哭的孩子。事实上,如果父母狠下心来,无论孩子如何哭,对他的无理要求都不去理会的话,孩子也就不会轻易哭了。你的发怒也一样。据我猜测,你小时候可能受过小朋友的欺负,后来自己一发怒、打人,小朋友们都怕你,不敢再欺负你了,于是你认识到了拳头的作用,就经常让拳头替你出气,是吗?”
雯雯流下了眼泪:“我家里姐妹多,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常被姐妹欺负,爸妈只疼弟弟……”
原来如此啊!我一面将纸巾递给她,一面让自己的语气更柔和:“雯雯,我是真想帮你。我后面的猜测也许不对,希望不要伤害到你。”
见雯雯点了头,我说:“你上了学后,还是稍不如意就打人。老师、同学和家长都说你脾气坏,这分明是给你贴了一个不好的标签。于是,你默认了这个‘标签’,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易怒的人。‘易怒是我的天性’,这是一个颇具迷惑力的借口,有了这个借口,你既可以不去改变自己,又可以免受内心的谴责。事实上,你天生不是这样的。”
“我天生不是这样,您怎么知道?”
我微微一笑:“是你告诉我的。你不是说自己愿意成为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子吗?那才是你的天性。道歉对你来说很容易,今天在我去你们寝室之前你就道过歉了。但那时你未必就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你在道歉之前站到玲玲面前让她打你,潜意识里是想,玲玲打了你你们就扯平了,以后老师问起来也可以说是对打。”
雯雯抬起泪眼:“我没有这样想。”
“我知道!这是你潜意识里想的。如果你真有意识地这样想,就太有心计了。因为你每次打架都只是向对方道个歉就算完事,而自己又以‘易怒’为借口,所以打架的毛病就一直没有改过来,或者你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改。”
雯雯点点头。我接着说:“雯雯,你已经长大了。通过这件事你也要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好欺负。在成人的世界里,拳头并不能让自己取得胜利。”
“我知道!可是我改不了!”
“你能改好的!刚才我已经给你分析得很清楚了。你一直认为自己爱冲动,其实你打人的时候也有理智;别人都说你‘易怒’,其实那是他们强加给你的‘标签’。你会改变的,老师相信你!”我握住雯雯的手热切地说。
雯雯无助地看着我:“我已经向玲玲道歉了,她不理我。我该怎么办?”
“道不道歉是你的事,原不原谅是她的事。要不,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再向她道一次歉?”
雯雯点点头。
其实,我知道玲玲还是不会马上原谅她。但班里同学迟早要知道这件事,我必须营造一个“雯雯受到了批评”的舆论,免得让学生认为打了人也没什么。况且,玲玲的伤心主要源自精神创伤,让雯雯给足她面子,也好平衡她的心理。
下午,我在别的班上课。放学后,雯雯找到我,说自己当众给玲玲道歉,还写了一封道歉信给玲玲,可玲玲看都没看就团起来扔了。
我说:“不要逼玲玲原谅你,任何一个伤口的愈合都需要一个过程。”
我想:不能让玲玲轻易原谅雯雯。我要强化她的经历,让她深切体会到打人真的一点也不好,在成人的世界里拳头并不能让自己取得胜利。
反思:教育学生要对症下药
在处理这件事时,我没有急于告诉雯雯:“你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经验告诉我,这类话在学生那里根本没有效果。谁不知道打架不对?雯雯在我去她们寝室前就向玲玲道过歉了,她每次打了人都会及时道歉,可见她是明知故犯。但她为什么明知故犯?这才是我要研究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了学生的思路,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通过和雯雯老同学的交谈,我知道了她有打人的习惯。但这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是什么力量推动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人?我分析的结果是:过去经历的强化作用和心理暗示作用。其实,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当我把雯雯的习惯养成原因分析出来,当我说她的天性并不“易怒”,连雯雯自己都很震惊,同时心悦诚服——谁不愿意做温柔可爱的姑娘啊!在这里,我其实是又给了她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雯雯遇事不易怒。“我不易怒,我能控制自己,我的天性是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子。”这是我努力给雯雯贴上的“新标签”,也是她以后努力的方向。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