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是对每一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最基本保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当中要面向全局,要重视开展班级心理活动课。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活动课不能敷衍了事或者拘泥于形式,要根据学生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自我心理管理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性格的培养、人格的养成以及与其未来发展有密切关联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在此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的不够完善,班主任对于心理辅导的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不注意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导致心理活动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本文对班主任开展心理活动的策略进行归纳和研究,探索高效的心理活动教学方式,以期引领教师提高心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一、心理活动课
1.心理活动课的定位
心理活动课作为一门单独的心理培养课程,它的重要程度一定要被重视起来,由于部分地区的学校缺乏管理经验和资金(尤其是民办高校),学校并未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形同虚设。这些学校还是采取传统的说教方式,教师只重灌输知识,只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缺乏担当,缺少对学生整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与社会、遗传、家庭和学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作为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主要场所,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都是在这里培养的。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的各种情绪状态都在这里表现,班级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场所,班主任要抓住机会,用好班级心理活动课这一工具,加强小学生心理教育。
虽然现在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也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到日程上来,但是目前情况不容乐观,当下的很多心理课程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跑偏,因为没有正确的策略,心理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我们要摒弃这种形式主义的现象,那么心理课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要想让它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就应该形成其自己的风格,要有探求心理活动的课堂氛围,这也是当下教师应该努力实践达到的。
2.什么是心理活动课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指导, 以心理活动、训练为主线, 以心理环境为保证,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活动和方式, 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 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1]。可以看出,心理活动课应该是一门自主性较大、活动形式丰富的课程,比如我们常见的班会课,班会课是常规课程之外的一种班级活动,其核心是班主任,是班主任以开会的形式来总结班级近期出现的问题,发布新的班级条例,以及对优秀的表现作出表扬,对消极的表现作出批评和教育等等,它更像是一门品德教育课程应用于实践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班会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班主任的身上,学生会学习班主任的言行举止,班主任的价值观和道德的理念就是学生行动的最高标准。心理活动课与班会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心理活动课与班会不同,在心理活动课上没有主次之分,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都应该受到尊重,这个时候班主任要及时转换角色,应该充当其中的一员,促进其活跃自由的氛围,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和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开展班级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班级活动的基础,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引导者,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不能对个别人区别对待,要与每个人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主心骨”,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是会影响到学生的,班主任不但要有管理的威嚴,还要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也很愿意与自己的老师走得近一些,甚至得到老师的认可,例如,对于课上淘气不听话的孩子,班主任要给与其适当的管制,但不能过分惩罚,更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贬低其人格尊严,这不但会让问题学生产生心理阴影,还会让其他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可以与教师疏远。
2.班主任要注重心理教育
谈了很多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核心的存在,其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如果班主任一味追求班级成绩,不重视心理课堂的展开,甚至随意占用心理活动课堂的时间来让学生背书、做题等等,那么即使是在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也无法施展,因此班主任要提高教育理念,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种种问题,为开展心理课堂活动亮起绿灯。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对问题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此类学生指的是性格孤僻,容易被学生孤立和嘲笑或者容易受到教师责骂的学生,他们很容易焦虑,作为班主任要时刻鼓励和表扬他们,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关心和爱护着,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好的班级氛围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归属感。
3.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
带班级如同带兵打仗,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班主任想要开展适宜的心理课堂活动,要分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课堂,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的表达情感,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班主任可以私下里找学生进行谈心,引导学生大胆讲话,并且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和分析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形式去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例如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人际关系,要知道谁之间有矛盾,谁之间关系好,谁比较开朗,谁比较内向等等,这样在开展班级心理活动的时候才会显得游刃有余。
4.学生的自我觉知启蒙
学校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那么除了教师要做到养成良好氛围、提升教育理念和充分了解学生外,在学生方面也要培养他的自我觉知能力。自我觉知是个体通过自身行为的观察而获得的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1]。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与集体生活的走进,他们与他人交流的频率也在增加,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个时候的学生一旦陷入“泥潭”,就会越走越偏,无法自拔,因此如果他具备很好的自我觉知能力,就会跳出情景,认清自我,走出困境从而获得成长。 三、开展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有其开展的目的,每一节课都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开展活动之前,需要想好这节课要解决什么样的心理问题,要让学生明白什么,这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也不是死板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但他必须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1.课程内容要有发展性
班主任开展的教育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客观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学生要有专门的主题。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到小学中来,对身边的一切还都比较陌生,可以开展“我是小学生”活动,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熟悉同学,帮助他们消除心理的疑惑和恐惧,引导他们对将来学习生活的期望,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学校大集体当中。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虽然还是稚嫩,但是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时候就应该开展“管好自己”的心理活动课,教育不但要靠外在的引導,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感悟,没有自我意识的教育宛如空壳,学生此时也会有疑惑,比如“我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这个时候的学生容易因为贪玩儿,厌学或逃避上学等的行为而产生愧疚心理,产生消极心理,因此对于步入中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唤醒其自我意识,让他们认为自己能够管好自己,锻炼其自控能力,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自觉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马上要到新的环境去学习,他们会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同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趋于成熟,对未来也有向往,这个时候应该教育他们摆正姿态,面对未来的未知要充满自信,要敢于面对困难。
2.课程目标要有可行性
每一种设想都需要可行性分析,心理活动课程也不例外,可行性原则就是指活动的目标是具体的、科学的,活动的内容是可操作的、符合实际的。具体的目标要求我们一定摒弃“假”、“大”、“空”的状态,要有具体可行的目标和内容,类似于“提高自身修养”等的空话就不要拿出来用了,我们应该把这种抽象的概念落实到行动中来,比如提高自身修养首先可以多读课外读物,通过与优秀作者或者教育家进行精神交流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生活上要管理好个人卫生、帮父母做家务,学习上要把字写好,定期参加晨读活动等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和感悟后, 课堂的收获就水到渠成了, 有没有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 观念有没有改变, 问题有没有得到缓解, 以后在生活中能不能运用课堂的收获灵活面对问题, 这些不光是评价一节课有意义与否, 更是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课程结束后要有反思
反思是教育活动中关键的存在,尤其是对于类似于心理活动课的开放型活动。反思和总结的作用不但会使学生明白教师想要表达的道理,还给了教师一个体察活动中优点以及不足的机会。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说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理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教师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总结,在开展活动当中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通病”,如果不及时找到处理方法下次可能还会遇见,因此班主任要习惯于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次的心理教育活动开展作铺垫。
结束语:
总之,班主任一定要发挥好其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教育,摒弃形式主义的课堂活动。心理活动课堂一定是趣味性的,一定要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参考文献:
金慧慧.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活动课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8(04):64-66.
顾敏.对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5):36.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性格的培养、人格的养成以及与其未来发展有密切关联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在此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的不够完善,班主任对于心理辅导的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不注意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导致心理活动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本文对班主任开展心理活动的策略进行归纳和研究,探索高效的心理活动教学方式,以期引领教师提高心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一、心理活动课
1.心理活动课的定位
心理活动课作为一门单独的心理培养课程,它的重要程度一定要被重视起来,由于部分地区的学校缺乏管理经验和资金(尤其是民办高校),学校并未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形同虚设。这些学校还是采取传统的说教方式,教师只重灌输知识,只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缺乏担当,缺少对学生整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与社会、遗传、家庭和学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作为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主要场所,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都是在这里培养的。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的各种情绪状态都在这里表现,班级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场所,班主任要抓住机会,用好班级心理活动课这一工具,加强小学生心理教育。
虽然现在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也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到日程上来,但是目前情况不容乐观,当下的很多心理课程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跑偏,因为没有正确的策略,心理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我们要摒弃这种形式主义的现象,那么心理课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要想让它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就应该形成其自己的风格,要有探求心理活动的课堂氛围,这也是当下教师应该努力实践达到的。
2.什么是心理活动课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指导, 以心理活动、训练为主线, 以心理环境为保证,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活动和方式, 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 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1]。可以看出,心理活动课应该是一门自主性较大、活动形式丰富的课程,比如我们常见的班会课,班会课是常规课程之外的一种班级活动,其核心是班主任,是班主任以开会的形式来总结班级近期出现的问题,发布新的班级条例,以及对优秀的表现作出表扬,对消极的表现作出批评和教育等等,它更像是一门品德教育课程应用于实践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班会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班主任的身上,学生会学习班主任的言行举止,班主任的价值观和道德的理念就是学生行动的最高标准。心理活动课与班会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心理活动课与班会不同,在心理活动课上没有主次之分,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都应该受到尊重,这个时候班主任要及时转换角色,应该充当其中的一员,促进其活跃自由的氛围,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和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开展班级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班级活动的基础,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引导者,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不能对个别人区别对待,要与每个人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主心骨”,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是会影响到学生的,班主任不但要有管理的威嚴,还要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也很愿意与自己的老师走得近一些,甚至得到老师的认可,例如,对于课上淘气不听话的孩子,班主任要给与其适当的管制,但不能过分惩罚,更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贬低其人格尊严,这不但会让问题学生产生心理阴影,还会让其他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可以与教师疏远。
2.班主任要注重心理教育
谈了很多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核心的存在,其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如果班主任一味追求班级成绩,不重视心理课堂的展开,甚至随意占用心理活动课堂的时间来让学生背书、做题等等,那么即使是在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也无法施展,因此班主任要提高教育理念,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种种问题,为开展心理课堂活动亮起绿灯。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对问题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此类学生指的是性格孤僻,容易被学生孤立和嘲笑或者容易受到教师责骂的学生,他们很容易焦虑,作为班主任要时刻鼓励和表扬他们,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关心和爱护着,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好的班级氛围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归属感。
3.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
带班级如同带兵打仗,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班主任想要开展适宜的心理课堂活动,要分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课堂,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的表达情感,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班主任可以私下里找学生进行谈心,引导学生大胆讲话,并且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和分析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形式去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例如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人际关系,要知道谁之间有矛盾,谁之间关系好,谁比较开朗,谁比较内向等等,这样在开展班级心理活动的时候才会显得游刃有余。
4.学生的自我觉知启蒙
学校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那么除了教师要做到养成良好氛围、提升教育理念和充分了解学生外,在学生方面也要培养他的自我觉知能力。自我觉知是个体通过自身行为的观察而获得的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1]。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与集体生活的走进,他们与他人交流的频率也在增加,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个时候的学生一旦陷入“泥潭”,就会越走越偏,无法自拔,因此如果他具备很好的自我觉知能力,就会跳出情景,认清自我,走出困境从而获得成长。 三、开展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有其开展的目的,每一节课都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开展活动之前,需要想好这节课要解决什么样的心理问题,要让学生明白什么,这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也不是死板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但他必须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1.课程内容要有发展性
班主任开展的教育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客观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学生要有专门的主题。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到小学中来,对身边的一切还都比较陌生,可以开展“我是小学生”活动,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熟悉同学,帮助他们消除心理的疑惑和恐惧,引导他们对将来学习生活的期望,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学校大集体当中。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虽然还是稚嫩,但是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时候就应该开展“管好自己”的心理活动课,教育不但要靠外在的引導,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感悟,没有自我意识的教育宛如空壳,学生此时也会有疑惑,比如“我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这个时候的学生容易因为贪玩儿,厌学或逃避上学等的行为而产生愧疚心理,产生消极心理,因此对于步入中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唤醒其自我意识,让他们认为自己能够管好自己,锻炼其自控能力,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自觉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马上要到新的环境去学习,他们会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同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趋于成熟,对未来也有向往,这个时候应该教育他们摆正姿态,面对未来的未知要充满自信,要敢于面对困难。
2.课程目标要有可行性
每一种设想都需要可行性分析,心理活动课程也不例外,可行性原则就是指活动的目标是具体的、科学的,活动的内容是可操作的、符合实际的。具体的目标要求我们一定摒弃“假”、“大”、“空”的状态,要有具体可行的目标和内容,类似于“提高自身修养”等的空话就不要拿出来用了,我们应该把这种抽象的概念落实到行动中来,比如提高自身修养首先可以多读课外读物,通过与优秀作者或者教育家进行精神交流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生活上要管理好个人卫生、帮父母做家务,学习上要把字写好,定期参加晨读活动等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和感悟后, 课堂的收获就水到渠成了, 有没有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 观念有没有改变, 问题有没有得到缓解, 以后在生活中能不能运用课堂的收获灵活面对问题, 这些不光是评价一节课有意义与否, 更是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课程结束后要有反思
反思是教育活动中关键的存在,尤其是对于类似于心理活动课的开放型活动。反思和总结的作用不但会使学生明白教师想要表达的道理,还给了教师一个体察活动中优点以及不足的机会。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说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理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教师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总结,在开展活动当中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通病”,如果不及时找到处理方法下次可能还会遇见,因此班主任要习惯于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次的心理教育活动开展作铺垫。
结束语:
总之,班主任一定要发挥好其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教育,摒弃形式主义的课堂活动。心理活动课堂一定是趣味性的,一定要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参考文献:
金慧慧.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活动课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8(04):64-66.
顾敏.对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