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学术自由为特征的高等学校,大学选修课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目前我国的大学选修课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在选课时热情似火,选完之后却“选而不修”,违背了开课的真正意图。本文将从学生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和学校层面对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现象进行探讨,以期实现大学选修课的最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选修课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一、大学选修课的定义
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里,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或者自由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分限制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两种。限制性选修课也称指定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指学生须在某一学科门类的领域或一组课程中选修;非限制性选修课也称任意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
二、大学选修课的开设意义
1.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哈佛大学原校长埃利奥特曾说:“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都应该在教育中受到尊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独特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那么,大学选修课的目标正是成为这种“有价值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时,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适应于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
2.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
必修课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会造成大学生其他方面知识的缺乏,会使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从而限制个人想象能力和开拓性思维的发挥。大学的选修课可以弥补必修课在这一方面的欠缺,通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课程的开设,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所以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使大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更有利于调动多种感官,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全面学习,有利于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锻炼,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大学生适应能力
选修课致力于使学生可以了解新的知识领域,掌握各类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他们对人才市场的适应性。大学选修课开设了语言类、哲学类、艺术类等课程,培养学生诸如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也使大学选修课为学生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也为将来多方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3]
三、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问题的分析
目前,几乎我国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门类广泛的选修课,每当学校选课系统开放时,会有很多人为选到心仪课程而彻夜不眠,但相比选课时的挤破头,选修课在上课时却是随意应付。那么,为何会出现“选课时挤破头,上课时无所谓”的“选而不修”现象呢?将从以下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一)学生层面
1.心理懈怠
高中时期学习紧张,一方面要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高压管控,导致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每天就是教室、食堂和宿舍的三点一线。而到了大学,升学和来自长者的压力得到了释放,学习不再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管控,而是要完全靠自觉,于是就容易产生心理懈怠,缺乏学习动力,以致他们一直沉浸在大学的美好生活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对选修课不重视
很多学生都持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必修课学的都是专业知识,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理应引起重视,不仅不敢逃课还要认真做笔记。但选修课就不同了,由于不具备强迫性,加上专业性不强,考试比较简单,因而就“备受冷落”;还有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选课动机功利,只为凑学分而选,只要结课交个作业拿到学分就好,平时自然不愿意浪费时间去上课。
(二)教师层面
1.授课态度消极
部分任课老师认为选修课不必像必修课那样要求严格,只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课时和教学任务就行,不必太注重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缺课和罔顾纪律视而不见,而且授课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师生互动。甚至还有些选修课的任课教师因忙于自身事务,偶尔会找研究生代课,或者直接请假让学生们上自习。学生在听课后缺少获得感,当然也就不愿意去上课了。
2.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
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对选修课的结业考核也不像必修课那样要求严格,学校一般不进行干预,如何考核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然而,任课教师通常都只会要求学生在结课时提交一篇论文即可,这种形式让从来都不去上课的学生也能轻易的拿到学分,更加助长了学生的逃课风气。
(三)课程层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课程开设随意性强,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我国高校选修课的课程开设、内容讲授和教学方法等都由学校和任课老师决定,学校有什么样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就开设什么课,学生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第二,选修课的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由于学校对选课、开课人数的限制,使有些热门课程由于选修的人数太多而被拒绝,或因为选修人数不足而不能开班。这两种情况都造成学生不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从而出现了所选非想学的情况。
2.课程内容质量不高
由于师资的不足,一些高校教师现有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难以开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现实需要的课程。所以很多選修课是根据任课教师专长而设,教师会什么就讲什么,往往教学内容随意。又或者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更新速度太慢,选修课年年开,内容年年都相差不多,只是换汤不换药。这样枯燥、乏味,缺少新颖性,且与时代脱节的选修课自然难以使学生感兴趣。 (四)学校层面
1.选课指导不足
由于在选课前学校未给出每门选修课的详细介绍,只有课程名称和任课教师名字,就导致学生在选课时对课程了解不多,只能在规定的选课时间内匆忙武断决定。这样的选课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很难选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
2.教学、评价监管不严
相较于学校对必修课的严格管控来说,针对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基本空白。缺乏对选修课任课教师的监督,教师上课随意;缺乏对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监控,如果不及格,也不用補考,只是这门课不计学分而已,到毕业时选修课总学分够了即可;缺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机制,选修课网络评教的滞后也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
四、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问题的对策探讨
综上所述,选修课到课率偏低的问题是学生、老师和学校共同导致的教育不良现象。那么,问题的解决仍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方面
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在选课前要认真思考,甚至多向高年级同学咨询,不能只为学分考虑而去选学分多、易过的课程,亦不能只为未来就业打算而只选实用型课程,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内外兼修,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课程;其次,应多主动与任课老师交流。选修课的课时与课程安排是相对较少的,仅仅利用课堂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课下资源,在课间休息空档或其他课外时间多与老师交流,并在课外多花心思学习研究;最后,应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增强自控力。大学生活缤纷多彩,但也充满各种诱惑,故要协调好休息娱乐时间和学习时间,且不可随波逐流,放任自己而荒废学业。选修课的学习虽没有必修课的学习任务重、要求严,但仍不能松懈,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是不可能有收获的,应好好珍惜选修课的学习机会。
(二)教师方面
1.强化教学责任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如果主导角色都无法从思想上正确定位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学生也便失去了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导航。所以,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不应区别对待,更不能因缺少外界监督而产生懈怠情绪。选修课任课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良好示范,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革新教学与考核方式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课时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多思考如何丰富课堂形式,充实课堂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从考核的方式来说,不应该过分拘泥于书面考试的限制,最终的要求是使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自身有一定的领悟和提高。考核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不单是结课时的书面作业这一种形式,还要结合平时的形成性评价等多方面来反映学生对该门选修课掌握的程度。
(三)学校方面
1.科学设置选修课
选修课设置中应该设立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制定严格的开课规范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对选修课的开设进行把关和评判。在开设过程中,注重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学校的教室资源、学生的人数规模、课程的目标需求、学科结合协调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判,在满足以上要素的情况下进行课程设定。
2.加强选课指导
学校在选课系统开放之前可事先让学生对自己中意的课程进行初步了解,可开展多渠道的具体选课指导,如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学校报纸、广播等各种渠道来宣传选修课。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对每一门选修课的开设目的及意义、课程大纲、课程内容、任课教师等情况,做出详细介绍,减少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完善监督、评教机制
学校应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严格把关。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师资情况进行审查和甄选,开设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学校应对选修课教学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教务处应该对教师批改的试卷或者学生的论文进行抽样检查,杜绝草率批改的试卷或者抄袭敷衍的论文;学校应对选修课考评标准进行严格监控。严格制定课堂出勤制度、课堂作业制度、课堂提问制度、幵卷考试制度;其四,完善网上评教系统。选修课的质量评估可以从多方面展开,除了学校教学专家的认可之外,还应该具有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蒋春燕.浅析大学选修课渊源及现存问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65-166.
[2]罗尧成. 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2002.
[3]于明业.关于公共选修课的现状与改革[J].大连大学学报,2000(21):85-87
关键词:大学选修课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一、大学选修课的定义
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里,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或者自由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分限制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两种。限制性选修课也称指定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指学生须在某一学科门类的领域或一组课程中选修;非限制性选修课也称任意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
二、大学选修课的开设意义
1.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哈佛大学原校长埃利奥特曾说:“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都应该在教育中受到尊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独特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那么,大学选修课的目标正是成为这种“有价值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时,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适应于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
2.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
必修课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会造成大学生其他方面知识的缺乏,会使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从而限制个人想象能力和开拓性思维的发挥。大学的选修课可以弥补必修课在这一方面的欠缺,通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课程的开设,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所以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使大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更有利于调动多种感官,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全面学习,有利于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锻炼,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大学生适应能力
选修课致力于使学生可以了解新的知识领域,掌握各类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他们对人才市场的适应性。大学选修课开设了语言类、哲学类、艺术类等课程,培养学生诸如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也使大学选修课为学生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也为将来多方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3]
三、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问题的分析
目前,几乎我国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门类广泛的选修课,每当学校选课系统开放时,会有很多人为选到心仪课程而彻夜不眠,但相比选课时的挤破头,选修课在上课时却是随意应付。那么,为何会出现“选课时挤破头,上课时无所谓”的“选而不修”现象呢?将从以下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一)学生层面
1.心理懈怠
高中时期学习紧张,一方面要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高压管控,导致学生几乎没有自由,每天就是教室、食堂和宿舍的三点一线。而到了大学,升学和来自长者的压力得到了释放,学习不再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管控,而是要完全靠自觉,于是就容易产生心理懈怠,缺乏学习动力,以致他们一直沉浸在大学的美好生活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对选修课不重视
很多学生都持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必修课学的都是专业知识,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理应引起重视,不仅不敢逃课还要认真做笔记。但选修课就不同了,由于不具备强迫性,加上专业性不强,考试比较简单,因而就“备受冷落”;还有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选课动机功利,只为凑学分而选,只要结课交个作业拿到学分就好,平时自然不愿意浪费时间去上课。
(二)教师层面
1.授课态度消极
部分任课老师认为选修课不必像必修课那样要求严格,只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课时和教学任务就行,不必太注重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缺课和罔顾纪律视而不见,而且授课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师生互动。甚至还有些选修课的任课教师因忙于自身事务,偶尔会找研究生代课,或者直接请假让学生们上自习。学生在听课后缺少获得感,当然也就不愿意去上课了。
2.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
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对选修课的结业考核也不像必修课那样要求严格,学校一般不进行干预,如何考核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然而,任课教师通常都只会要求学生在结课时提交一篇论文即可,这种形式让从来都不去上课的学生也能轻易的拿到学分,更加助长了学生的逃课风气。
(三)课程层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课程开设随意性强,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我国高校选修课的课程开设、内容讲授和教学方法等都由学校和任课老师决定,学校有什么样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就开设什么课,学生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第二,选修课的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由于学校对选课、开课人数的限制,使有些热门课程由于选修的人数太多而被拒绝,或因为选修人数不足而不能开班。这两种情况都造成学生不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从而出现了所选非想学的情况。
2.课程内容质量不高
由于师资的不足,一些高校教师现有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难以开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现实需要的课程。所以很多選修课是根据任课教师专长而设,教师会什么就讲什么,往往教学内容随意。又或者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更新速度太慢,选修课年年开,内容年年都相差不多,只是换汤不换药。这样枯燥、乏味,缺少新颖性,且与时代脱节的选修课自然难以使学生感兴趣。 (四)学校层面
1.选课指导不足
由于在选课前学校未给出每门选修课的详细介绍,只有课程名称和任课教师名字,就导致学生在选课时对课程了解不多,只能在规定的选课时间内匆忙武断决定。这样的选课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很难选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
2.教学、评价监管不严
相较于学校对必修课的严格管控来说,针对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基本空白。缺乏对选修课任课教师的监督,教师上课随意;缺乏对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监控,如果不及格,也不用補考,只是这门课不计学分而已,到毕业时选修课总学分够了即可;缺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机制,选修课网络评教的滞后也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
四、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问题的对策探讨
综上所述,选修课到课率偏低的问题是学生、老师和学校共同导致的教育不良现象。那么,问题的解决仍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方面
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在选课前要认真思考,甚至多向高年级同学咨询,不能只为学分考虑而去选学分多、易过的课程,亦不能只为未来就业打算而只选实用型课程,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内外兼修,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课程;其次,应多主动与任课老师交流。选修课的课时与课程安排是相对较少的,仅仅利用课堂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课下资源,在课间休息空档或其他课外时间多与老师交流,并在课外多花心思学习研究;最后,应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增强自控力。大学生活缤纷多彩,但也充满各种诱惑,故要协调好休息娱乐时间和学习时间,且不可随波逐流,放任自己而荒废学业。选修课的学习虽没有必修课的学习任务重、要求严,但仍不能松懈,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是不可能有收获的,应好好珍惜选修课的学习机会。
(二)教师方面
1.强化教学责任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如果主导角色都无法从思想上正确定位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学生也便失去了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导航。所以,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不应区别对待,更不能因缺少外界监督而产生懈怠情绪。选修课任课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良好示范,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革新教学与考核方式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课时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多思考如何丰富课堂形式,充实课堂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从考核的方式来说,不应该过分拘泥于书面考试的限制,最终的要求是使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自身有一定的领悟和提高。考核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不单是结课时的书面作业这一种形式,还要结合平时的形成性评价等多方面来反映学生对该门选修课掌握的程度。
(三)学校方面
1.科学设置选修课
选修课设置中应该设立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制定严格的开课规范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对选修课的开设进行把关和评判。在开设过程中,注重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学校的教室资源、学生的人数规模、课程的目标需求、学科结合协调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判,在满足以上要素的情况下进行课程设定。
2.加强选课指导
学校在选课系统开放之前可事先让学生对自己中意的课程进行初步了解,可开展多渠道的具体选课指导,如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学校报纸、广播等各种渠道来宣传选修课。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对每一门选修课的开设目的及意义、课程大纲、课程内容、任课教师等情况,做出详细介绍,减少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完善监督、评教机制
学校应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严格把关。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师资情况进行审查和甄选,开设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学校应对选修课教学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教务处应该对教师批改的试卷或者学生的论文进行抽样检查,杜绝草率批改的试卷或者抄袭敷衍的论文;学校应对选修课考评标准进行严格监控。严格制定课堂出勤制度、课堂作业制度、课堂提问制度、幵卷考试制度;其四,完善网上评教系统。选修课的质量评估可以从多方面展开,除了学校教学专家的认可之外,还应该具有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蒋春燕.浅析大学选修课渊源及现存问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65-166.
[2]罗尧成. 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2002.
[3]于明业.关于公共选修课的现状与改革[J].大连大学学报,2000(2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