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念过几年女子学校,粗识文字。她天资聪慧,记忆力较强,看书可以过目不忘,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可是,老宅堂屋里,总挂着一幅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画。她说这句话很好,她很喜欢。因为她小时候,外公屋里也有这么一幅,这句话伴随了她一生。
老人家今年八十四岁了,劳碌了一辈子。如今腿脚尚且硬朗,腰不弯,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只是记性不行了。刚刚发生的事,转瞬间竟忘得一干二净。听着什么都点头,不往心里去。于是,我们开始取笑她的忘性,她听了并不生气,反而开朗地一笑:“嘿嘿,老了,老糊涂了。”然而说来也奇,眼前的事忘性大,过去的事却一清二楚,她心里像藏着一本日记,一提起往事,就打开了话匣子,说个没完。全家老小十几口,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能准确无误地背出来;更奇的是,前些时杀家鞑子玩小麻将,还戴一副老花眼镜,近来摘去不戴了,甚至看电视也不戴,还能念下荧屏上打出的一个个字幕。
她每月领着一份退休养老金,所以不算地道的家庭妇女,但也算不上什么标准的职业女性。18岁那年与父亲结婚,曾在河南老家教过两年乡镇小学。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中原沦陷,跟随在抗日伤兵教养院供职的父亲南迁,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经广西人贵州,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就在这儿定居下来。她和父亲相濡以沫,生育了我们八个兄妹。由于多子女,家务缠身,曾做过十余年纯粹的贤妻良母。那时不论富日子或穷日子,夜里她不是洗涤就是缝补,我们众多兄妹一个个总是衣着整洁地去上学。她常说,穿衣笑脏不笑破。新衣服穿邋遢有人指责,旧衣服哪怕补丁摞补丁,只要干净,就不会遭人耻笑。爱干净是她毕生习惯,即便现在耄耋之年了,她的卧室每天还是那么整洁,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室内卫生自己动手,从不用别人代劳,每件物品都放在一个适当的固定位置,哪怕是件小东西,比如一只发夹,一双袜子什么的,只要有谁挪动一下,她就会发现,立即追查个究竟。她床头的枕边常常搁着一本书,每天睡前翻一两页,困了看到哪儿就夹上书笺,书页从不打折卷角,很是爱惜。
母亲秉性开朗,是个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人。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在外做事兢兢业业。解放初期,为了解决家庭生活困难,挑着小担走街窜巷卖过小菜,小贩们组织起来成立蔬菜公司,让她当会计,不懂记账,晚上下班回家就跟我学算盘。那时我念小学四年级,只能教她“三盘经”,做简单的加减法,她很快就学会了,后来居然把那儿的会计当的很出色,还评上先进工作者,再后来就被市商委选拔调到百货公司任营业员,成了一名国企职工。不论站柜台、管仓库;还是下厂矿“赶庙会”摆地摊,下农场种地搞副业,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都挑得起又放得下,同事们说她老实人吃亏,她摇摇头笑道:“老老实实做事,终究吃不了亏。”
母亲胸襟豁达,大智若愚。在别人看来顶犯愁的事,到了她那儿举重若轻,事到事了。记得“文革”时父亲被整,造反派们随时要拉他去批斗。为了减少精神折磨,父亲索性把用过的一块“打倒×××”的黑牌子拾了回来,交给母亲管着。每当那伙人上门,家里人吓得心惊胆颤,忐忑不安,然而母亲镇定自若,从容应对,拿来那黑牌递给父亲挂在脖子上,以一双平静而自信的日光,目送父亲被扛着梭标戴着藤帽的人押解上路。待事完之后父亲回家,母亲总是站在门前迎接,把黑牌小心翼翼地接过来,挂到墙头挂日历牌的旁边收好,以待下次再用。这一切,就像平常等候父亲下班回家吃饭一样。有一次,她见父亲提着黑牌回来,神情与往常不同,脸上挂着一丝儿得意。问起原由才知父亲他们几个人被批斗以后,散会走在街上,一群十一、二岁的“红小兵”用臭鸡蛋砸“地主婆范××”,弄得这老太太满头污秽,狼狈不堪。父亲路见不平,冲着这伙小鬼吼道:“斗争会散了,为何还欺负人,真是岂有此理!”结果把他们唬跑了。母亲听后淡然一笑:“嗨,何必呢?娃娃们不懂事,这年月谁能说清有理无理”。事隔几年之后,“四人帮”倒台,父亲得到了平反昭雪,补发了几年被扣的工资,喜滋滋地拿回家交给母亲,她却摆摆手说:“别忙,开个家庭会吧?”于是由父亲主持召开了一个不许缺席的家庭会议,包了几个红包,分发给每人一份。我们哪里肯要。母亲便发话道:“都拿着吧!分到每人名下不多,是个意思。这样会加深对这段经历的记忆。”1992年父亲七十三岁时突发脑溢血去世,母亲非常悲痛。“老姨妈”们来家劝慰她节哀,她拭着泪叹息道:“这老头子性子太燥了,心事又重,所以才这么匆匆地撒手人寰,早早地就去了……”
光阴荏苒。父亲离开我们十三年了,而今母亲仍然那么精神奕奕。前不久,又到了她的生日,我们现今也已退休的众多子女,一个个都两鬓飞霜,拖家带口地来为老人家祝寿。儿孙绕膝,四世同堂,摆了两张大圆桌挤得满实满在,还余下一半轮不上资格就坐,端着饭碗在一边打游击。母亲看着充满童真、童趣的第四代重孙,眉开眼笑地挨个儿抚摸着他们的小脑袋,有的却叫不出名字来。于是,又摇摇头说:“唉,老了,老糊涂了!”大家望着她,心照不宣地一起笑了,频频举起酒杯,由衷地祝愿老人家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而每个人的祝酒辞里,都少不了那句话:“难得糊涂!”
老人家今年八十四岁了,劳碌了一辈子。如今腿脚尚且硬朗,腰不弯,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只是记性不行了。刚刚发生的事,转瞬间竟忘得一干二净。听着什么都点头,不往心里去。于是,我们开始取笑她的忘性,她听了并不生气,反而开朗地一笑:“嘿嘿,老了,老糊涂了。”然而说来也奇,眼前的事忘性大,过去的事却一清二楚,她心里像藏着一本日记,一提起往事,就打开了话匣子,说个没完。全家老小十几口,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能准确无误地背出来;更奇的是,前些时杀家鞑子玩小麻将,还戴一副老花眼镜,近来摘去不戴了,甚至看电视也不戴,还能念下荧屏上打出的一个个字幕。
她每月领着一份退休养老金,所以不算地道的家庭妇女,但也算不上什么标准的职业女性。18岁那年与父亲结婚,曾在河南老家教过两年乡镇小学。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中原沦陷,跟随在抗日伤兵教养院供职的父亲南迁,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经广西人贵州,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就在这儿定居下来。她和父亲相濡以沫,生育了我们八个兄妹。由于多子女,家务缠身,曾做过十余年纯粹的贤妻良母。那时不论富日子或穷日子,夜里她不是洗涤就是缝补,我们众多兄妹一个个总是衣着整洁地去上学。她常说,穿衣笑脏不笑破。新衣服穿邋遢有人指责,旧衣服哪怕补丁摞补丁,只要干净,就不会遭人耻笑。爱干净是她毕生习惯,即便现在耄耋之年了,她的卧室每天还是那么整洁,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室内卫生自己动手,从不用别人代劳,每件物品都放在一个适当的固定位置,哪怕是件小东西,比如一只发夹,一双袜子什么的,只要有谁挪动一下,她就会发现,立即追查个究竟。她床头的枕边常常搁着一本书,每天睡前翻一两页,困了看到哪儿就夹上书笺,书页从不打折卷角,很是爱惜。
母亲秉性开朗,是个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人。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在外做事兢兢业业。解放初期,为了解决家庭生活困难,挑着小担走街窜巷卖过小菜,小贩们组织起来成立蔬菜公司,让她当会计,不懂记账,晚上下班回家就跟我学算盘。那时我念小学四年级,只能教她“三盘经”,做简单的加减法,她很快就学会了,后来居然把那儿的会计当的很出色,还评上先进工作者,再后来就被市商委选拔调到百货公司任营业员,成了一名国企职工。不论站柜台、管仓库;还是下厂矿“赶庙会”摆地摊,下农场种地搞副业,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都挑得起又放得下,同事们说她老实人吃亏,她摇摇头笑道:“老老实实做事,终究吃不了亏。”
母亲胸襟豁达,大智若愚。在别人看来顶犯愁的事,到了她那儿举重若轻,事到事了。记得“文革”时父亲被整,造反派们随时要拉他去批斗。为了减少精神折磨,父亲索性把用过的一块“打倒×××”的黑牌子拾了回来,交给母亲管着。每当那伙人上门,家里人吓得心惊胆颤,忐忑不安,然而母亲镇定自若,从容应对,拿来那黑牌递给父亲挂在脖子上,以一双平静而自信的日光,目送父亲被扛着梭标戴着藤帽的人押解上路。待事完之后父亲回家,母亲总是站在门前迎接,把黑牌小心翼翼地接过来,挂到墙头挂日历牌的旁边收好,以待下次再用。这一切,就像平常等候父亲下班回家吃饭一样。有一次,她见父亲提着黑牌回来,神情与往常不同,脸上挂着一丝儿得意。问起原由才知父亲他们几个人被批斗以后,散会走在街上,一群十一、二岁的“红小兵”用臭鸡蛋砸“地主婆范××”,弄得这老太太满头污秽,狼狈不堪。父亲路见不平,冲着这伙小鬼吼道:“斗争会散了,为何还欺负人,真是岂有此理!”结果把他们唬跑了。母亲听后淡然一笑:“嗨,何必呢?娃娃们不懂事,这年月谁能说清有理无理”。事隔几年之后,“四人帮”倒台,父亲得到了平反昭雪,补发了几年被扣的工资,喜滋滋地拿回家交给母亲,她却摆摆手说:“别忙,开个家庭会吧?”于是由父亲主持召开了一个不许缺席的家庭会议,包了几个红包,分发给每人一份。我们哪里肯要。母亲便发话道:“都拿着吧!分到每人名下不多,是个意思。这样会加深对这段经历的记忆。”1992年父亲七十三岁时突发脑溢血去世,母亲非常悲痛。“老姨妈”们来家劝慰她节哀,她拭着泪叹息道:“这老头子性子太燥了,心事又重,所以才这么匆匆地撒手人寰,早早地就去了……”
光阴荏苒。父亲离开我们十三年了,而今母亲仍然那么精神奕奕。前不久,又到了她的生日,我们现今也已退休的众多子女,一个个都两鬓飞霜,拖家带口地来为老人家祝寿。儿孙绕膝,四世同堂,摆了两张大圆桌挤得满实满在,还余下一半轮不上资格就坐,端着饭碗在一边打游击。母亲看着充满童真、童趣的第四代重孙,眉开眼笑地挨个儿抚摸着他们的小脑袋,有的却叫不出名字来。于是,又摇摇头说:“唉,老了,老糊涂了!”大家望着她,心照不宣地一起笑了,频频举起酒杯,由衷地祝愿老人家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而每个人的祝酒辞里,都少不了那句话:“难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