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老糊涂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s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念过几年女子学校,粗识文字。她天资聪慧,记忆力较强,看书可以过目不忘,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可是,老宅堂屋里,总挂着一幅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画。她说这句话很好,她很喜欢。因为她小时候,外公屋里也有这么一幅,这句话伴随了她一生。
  老人家今年八十四岁了,劳碌了一辈子。如今腿脚尚且硬朗,腰不弯,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只是记性不行了。刚刚发生的事,转瞬间竟忘得一干二净。听着什么都点头,不往心里去。于是,我们开始取笑她的忘性,她听了并不生气,反而开朗地一笑:“嘿嘿,老了,老糊涂了。”然而说来也奇,眼前的事忘性大,过去的事却一清二楚,她心里像藏着一本日记,一提起往事,就打开了话匣子,说个没完。全家老小十几口,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能准确无误地背出来;更奇的是,前些时杀家鞑子玩小麻将,还戴一副老花眼镜,近来摘去不戴了,甚至看电视也不戴,还能念下荧屏上打出的一个个字幕。
  她每月领着一份退休养老金,所以不算地道的家庭妇女,但也算不上什么标准的职业女性。18岁那年与父亲结婚,曾在河南老家教过两年乡镇小学。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中原沦陷,跟随在抗日伤兵教养院供职的父亲南迁,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经广西人贵州,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就在这儿定居下来。她和父亲相濡以沫,生育了我们八个兄妹。由于多子女,家务缠身,曾做过十余年纯粹的贤妻良母。那时不论富日子或穷日子,夜里她不是洗涤就是缝补,我们众多兄妹一个个总是衣着整洁地去上学。她常说,穿衣笑脏不笑破。新衣服穿邋遢有人指责,旧衣服哪怕补丁摞补丁,只要干净,就不会遭人耻笑。爱干净是她毕生习惯,即便现在耄耋之年了,她的卧室每天还是那么整洁,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室内卫生自己动手,从不用别人代劳,每件物品都放在一个适当的固定位置,哪怕是件小东西,比如一只发夹,一双袜子什么的,只要有谁挪动一下,她就会发现,立即追查个究竟。她床头的枕边常常搁着一本书,每天睡前翻一两页,困了看到哪儿就夹上书笺,书页从不打折卷角,很是爱惜。
  母亲秉性开朗,是个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人。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在外做事兢兢业业。解放初期,为了解决家庭生活困难,挑着小担走街窜巷卖过小菜,小贩们组织起来成立蔬菜公司,让她当会计,不懂记账,晚上下班回家就跟我学算盘。那时我念小学四年级,只能教她“三盘经”,做简单的加减法,她很快就学会了,后来居然把那儿的会计当的很出色,还评上先进工作者,再后来就被市商委选拔调到百货公司任营业员,成了一名国企职工。不论站柜台、管仓库;还是下厂矿“赶庙会”摆地摊,下农场种地搞副业,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都挑得起又放得下,同事们说她老实人吃亏,她摇摇头笑道:“老老实实做事,终究吃不了亏。”
  母亲胸襟豁达,大智若愚。在别人看来顶犯愁的事,到了她那儿举重若轻,事到事了。记得“文革”时父亲被整,造反派们随时要拉他去批斗。为了减少精神折磨,父亲索性把用过的一块“打倒×××”的黑牌子拾了回来,交给母亲管着。每当那伙人上门,家里人吓得心惊胆颤,忐忑不安,然而母亲镇定自若,从容应对,拿来那黑牌递给父亲挂在脖子上,以一双平静而自信的日光,目送父亲被扛着梭标戴着藤帽的人押解上路。待事完之后父亲回家,母亲总是站在门前迎接,把黑牌小心翼翼地接过来,挂到墙头挂日历牌的旁边收好,以待下次再用。这一切,就像平常等候父亲下班回家吃饭一样。有一次,她见父亲提着黑牌回来,神情与往常不同,脸上挂着一丝儿得意。问起原由才知父亲他们几个人被批斗以后,散会走在街上,一群十一、二岁的“红小兵”用臭鸡蛋砸“地主婆范××”,弄得这老太太满头污秽,狼狈不堪。父亲路见不平,冲着这伙小鬼吼道:“斗争会散了,为何还欺负人,真是岂有此理!”结果把他们唬跑了。母亲听后淡然一笑:“嗨,何必呢?娃娃们不懂事,这年月谁能说清有理无理”。事隔几年之后,“四人帮”倒台,父亲得到了平反昭雪,补发了几年被扣的工资,喜滋滋地拿回家交给母亲,她却摆摆手说:“别忙,开个家庭会吧?”于是由父亲主持召开了一个不许缺席的家庭会议,包了几个红包,分发给每人一份。我们哪里肯要。母亲便发话道:“都拿着吧!分到每人名下不多,是个意思。这样会加深对这段经历的记忆。”1992年父亲七十三岁时突发脑溢血去世,母亲非常悲痛。“老姨妈”们来家劝慰她节哀,她拭着泪叹息道:“这老头子性子太燥了,心事又重,所以才这么匆匆地撒手人寰,早早地就去了……”
  光阴荏苒。父亲离开我们十三年了,而今母亲仍然那么精神奕奕。前不久,又到了她的生日,我们现今也已退休的众多子女,一个个都两鬓飞霜,拖家带口地来为老人家祝寿。儿孙绕膝,四世同堂,摆了两张大圆桌挤得满实满在,还余下一半轮不上资格就坐,端着饭碗在一边打游击。母亲看着充满童真、童趣的第四代重孙,眉开眼笑地挨个儿抚摸着他们的小脑袋,有的却叫不出名字来。于是,又摇摇头说:“唉,老了,老糊涂了!”大家望着她,心照不宣地一起笑了,频频举起酒杯,由衷地祝愿老人家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而每个人的祝酒辞里,都少不了那句话:“难得糊涂!”
其他文献
红梅笑迎金鸡唱,  八十一岁乐又康。  儿女堂前多尽孝,  党的关怀暖心房。    牢记先辈马列教,  离而不休谱新章。  鹤发更有少年志,  永作先进“红夕阳”。    注:适逢2005年2月24日我八十一岁生日,我们海洋局老干办的同志们前来贺寿,并送来了“保先”的学习材料。学之有感。
期刊
说到老年人再婚,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为双方除了年龄、性格、身体状况适合外,还要妥善处理好很多相关的琐事,否则,很容易影响老人再婚的质量。  我有两位同在铁路系统工作的老同事,他们在晚年婚后活得非常愉快、幸福。他们不但能互相关心、照顾,与双方子女和睦相处,而且还在子女们的帮助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郊区盖了一处三室二厅一厨一卫,外加200平方米大院落的“别墅”,浪漫而潇洒地过上了回归大自然的田园生活
期刊
许多老年人喜爱各种各样的好花,例如梅花、玫瑰、兰花、桂花、菊花、牡丹、水仙、荷花、杜鹃等等,我也很喜爱这些好花。但我最喜爱的还是“迎春花”。  尽管中国产的“迎春花”在花卉中并不出色,是极普通而平凡不显眼的花。可是它从孕育至开放前后的艰苦奋斗的一系列作为,却充分显示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使我从中悟到了一些生命的真谛,进一步懂得怎样去做人,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生命才有真
期刊
忘掉年龄    “人不思老,老不将至”。心理不老,态度积极。乐观向上,洋洋得意。    忘掉怨恨    人生难免,碰碰磕磕。无怨无恨,心平气和。心理安宁,生活快乐。    忘掉悲痛    天灾人祸,失去亲人。老是悲痛,损害身心。自我解脱,振作精神。    忘掉气愤    气愤伤身,加快心跳。气血堵塞,血压升高。心胸开扩,自在逍遥。    忘掉忧愁    多愁善感,滋生疾病。容易患上,抑郁之症。不愁
期刊
有些事往往不是人们事先能预见的,原定的目标不一定能实现,而没有想过的事后来却变成了自己全力以赴的事业。鲁迅和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但他们都没有成为医生,却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大作家、大文豪、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些和当医生的初衷真是相去甚远了。  王子东同志的绘画生涯,也是她始料未及的事。她的少年时代在川南重镇泸州渡过,青年时期考入了成都华西大学(现在的川大)的家政系,读的是当一个贤妻良母主
期刊
日本投降六十春,八年抗战记犹新。  民贫国弱受人欺,落后挨打教训深。  民族复兴莫忘本,永怀先烈育后人。  继承发展向前进,奋发图强慰忠魂。    纪念遵义会议七十周年  李冀峰    播州会议航舵转,胜利长征凯歌喧。  推倒三山人民乐,迎来盛世举国欢。  注:播州即现在的遵义。
期刊
主席讲话举世闻,“四个绝不”义凛然。  情真意切善意表,是非利害祸福阐。  “九二”共识台承认,平等协商弃前嫌。  台湾人民希望寄,祖国统一万年安。    贺“三八”老年妇女门球赛  冉砚农    “三八”妇女喜气扬,佘群挂帅上战场。  南征北战不惧苦,健康长寿百年享。
期刊
谒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  杜必成  山河壮丽烁南州,漫道雄关抗寇仇。  东北中原残弹在,西南陲域炮坑留。  坚贞国士刀枪勇,狼狈洋兵战地溜。  华夏儿孙须警惕,小泉常拜罪魁头!    诗二首  周毓修    七十晋八抒怀    风雨人生路曲长,回眸皓首激情扬。  江山挚爱抒慷慨,花月疏怀耻恋狂。  笔走龙蛇追剑器,诗吟梅雪沁心香。  骥当砺志时俱进,盛世弦歌颂夕阳。    春游东山莫厘峰    莫厘
期刊
“随遇而安”亦作“随寓而安”,旧版《辞海》对该词的解释含有贬义:“剥削阶级所提倡的一种消极处世的态度。处在各种环境中都要安然自得,满足现状。”后一句的解释,尚较贴近该词的本意,称其为“消极的处世态度”,不免有失偏颇,而将这种处世态度扣上“剥削阶级”的帽子,更是大失其当。  平时,不少人爱用“随遇而安”一词来批评他人或自嘲,以至使其成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同义词。我年轻时,对此词并无深解,于活了一把
期刊
“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无声的诗,是不朽的画,它留给人间无尽的爱,难怪古今名人多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爱石、藏石成癖,把感情寄托在石头上,怡情明志,留下脍炙人口的趣闻。  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最有名的石迷,他对收集石子很有兴趣,并以石为伴,他在《双石》诗中写道:“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又在《北窗竹石》中咏道:“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