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教学掘一块泥土地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o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人指出,在校园的泥土地上,学生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更大的快乐。这种现象带给语文教学怎样的启示呢?本文指出,应该从直观展示性材料的运用、判断性语言材料的运用和打断性的阻止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入手,适当把握学生的自由空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由空间 把握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大幅度提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教育设施的改善。低矮潮湿的校舍、尘土飞扬的操场,已经成为学校历史中永远的记忆。然而,令不少教师感到意外的是,面对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很多孩子却总在校园中近乎绝迹的泥土地上扎堆。对此,笔者也在本校进行了观察,学生说,因为那里充满了自由。
  毋庸置疑,人身自由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心灵的自由。可现在的学生有多少自由空间?孩子的天性是不会改变的,他们一刻不停地寻找自己的自由空间,这样,那一块泥土地也就自然地成了他们的乐土。
  上述现象表明,身为教育者,我们并没有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去教育学生,而是根据家长的要求、循着成人的思路去设计学校、设计教育,进而设计学生。由此,笔者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出来的教学,很多时候不也是那坚固美丽却又不讨学生喜欢的水泥大楼、塑胶跑道吗?它们真的适合学生的发展吗?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思想性。我们要培养的人是有个性、有见解、能创造的人,试想,一个连自由都没有的人,何来个性?没有个性,又如何创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还学生自由,培养有个性、能创造的人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教学中慎用直观展示性材料
  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一笔、一板、一张嘴的模式,使单纯的语言教学变得多维化。教学一篇抽象的文章时,我们既可以借助互联网,链接一些辅助性材料;也可以下载几幅鲜活生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从而给学生很强的感官刺激,帮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于是,有教师便得出结论: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最好的、最适合学生的。因此,借助教学设备直观展示成了不少教师课堂教学中必备的一个环节。对此,笔者提出质疑。
  首先,直观展示是谁设计的?教师。不可否认,教师的心智要比学生成熟得多,可那能代表学生的心智吗?教师的这种设计对学生到底有多大的好处呢?笔者认为几乎没有。当教师的设计比自己想象得更加完美、更加精彩,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去吸纳,加上学生具有“向师性”特征,他们会很快就步入照搬照抄的圈圈。长此以往,学生将完全依赖于教师,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直观的展示将本来应该各不相同的答案变得统一,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其次,直观展示反映的到底是什么?可能有教师的惰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必须无惑,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可有的教师是思想上的弱者,他们不愿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质疑,所以,就干脆来个“一展定乾坤”——直接展示,给学生一个范例,让他们去模仿、复制。这样的教学方式永远培育不出具有创造性的人。
  教者不能因为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便利而抢夺学生的自由空间,抹煞学生的个性。笔者认为,教师应慎用教学辅助设备,让它在不影响学生的自由空间的前提下发挥优势,成为教学的左膀右臂,促进教学的发展。
  二、在教学中少用判断性语言材料
  中国几千年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教师充满无法磨灭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在面对学生时总是以长者、裁判自诩。
  笔者认识一位老教师,工作扎实勤恳,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他的一节公开课让笔者找到了原因。据笔者统计,那一节课,他共用了13次“不对,再想想”。这13次评判让教师看似亲切的面容变得冷酷无情,学生也因此显得畏首畏尾。作为学生,谁不想得到教师的肯定?可万一答错了,谁又不怕教师“不对”的评判呢?所以,权衡利弊,学生也就选择沉默了。
  其实,语文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科。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理解,如果出现大的偏差,再用温和的语言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释放自己的心声,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三、在教学中不用打断性的阻止语言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平淡的。平淡可能意味着乏味,在乏味的生活中,人往往就没有耐性。教师缺乏耐性的表现就是常常简单粗暴地打断学生不恰当的回答。
  当学生的讲话被教师打断时,他心里是生气的,但迫于教师的威严,又不敢发作。可是,不发作并不代表没有其他抗议的办法,学生可以选择沉默,也就是下次教师提问时不举手、不发言,因为,学生在教师那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宜用打断性的阻止语言。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做一个倾听者,教师可能会发现原本认为不妥的语言竟是那么动听、那么感人。
  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的呵护,而呵护应该从课堂做起。我们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创设自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去感受语文、感受生活,才能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当然,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思考,这样,才能发现最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为语文教学掘一块泥土地,还学生一个自由空间,相信我们可以让语文教学更加精彩,更加完美!
其他文献
王培永老师的课虽然上得很细,但是不琐碎;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并且有深度。原因是他很善于设置“问题链”。物理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维度之一是“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必须依赖思维活动的训练,为使思维活动既连贯又不乏跃迁,应将问题整合成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就问题链的设计我想谈两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问题链”是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载体”。通
期刊
“先秦时期曾一度‘百家争鸣’,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法家思想情有独钟?法家思想对我们的班级管理有什么启发?”“既然白磷可以燃烧,那么,我们能否用它来测量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踊跃提问、大胆质疑,生发出一个个富有创见的火花,这要得益于该校近年来大力推行的“智慧课堂”建设。  模式+特色:智慧课堂的发展理念  教学改革,核心在课堂;
期刊
就整体而言,7节课都精彩纷呈,各有特色,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对物理学习的理解。现依据个人的观课感想,结合叶兵老师、谭庆仁老师两位专家的评课意见,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测量”的教学思考  当我们执教这一课时,我们始终要问自己“何为测量?测量何为?”,第一个问题回答的是我们对“测量”这一物理素养的理解,此点应该来自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第二个问题则是要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
期刊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学业优良、学有特长、勇于创新”的培养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创造适切学生实际、服务学生发展需求的优质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健康成长的幸福家园。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和学生常规管理中强调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以规范而灵动、严格而
期刊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积累古今异义字、通假字等文言知识。  2.初步培养文言语感,厘清文章思路。  3.能够说出文章描写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在描写中寄托的情感。  【学习重点】  诵读、品读、积累。  【学习难点】  学生给课文加注,自主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师:到新沂来,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山、湖、镇”:马陵山,重峦叠嶂,树木葱茏,环境优
期刊
顾红霞老师以布置创意照片墙,为照片选择合适的相框为问题情景,引入关于“长度测量”的思考。以“体验比较——先目测再选择实物测量并进行对比”活动,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单位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长度测量初体验”和“长度测量深入体验”,让学生逐步明晰长度测量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长度测量的目的是为了使测量结果更接近于物体的真实长度,选择合适的
期刊
《山市》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文笔优美,思路清晰,构思精巧。听了俞永军、甄方园两位老师的同题异构课后,我深有感触,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体会。  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钱梦龙语)。长期以来,我们
期刊
“语文专题学习”打破了文体的束缚,课程资源的整合更丰富灵动,专题中的所有资源紧密围绕一个话题,素材的截取自由灵活,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古今中外、文言白话等。学生在丰富的资讯中积累了知识,语言实践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专题课以其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以及课程资源的综合,历来受到师生的青睐,成为师生共舞的快乐平台。贾厚明老师的一节专题课《说不尽的桥》,给我们做了精彩的示范,启发我们去思考语
期刊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省特级教师单增义一直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使学生感悟、欣赏地理的和谐之美,学习有价值的地理,这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单老师这节课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地图、资料与生活实例,紧靠“人地关系”的主线,通过分析一系列实例,说明了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进了地理和谐美的境界。  
期刊
主持人语  将名著引进课堂,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典作品不但能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况且,课标也有关于名著阅读的明确要求。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与学生相伴共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切实指导,那么,名著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并成为他们享用一生的财富,就成为可能。本期,就让我们关注“名著走进课堂”这一话题。  将名著引进课堂,要想取得实效,教师的“导读”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