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遗漏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但是它获奖的作家个个都是优秀的。”——很多作家最优秀的作品没有获茅盾文学奖,很多作家没有获茅盾文学奖,但不能掩盖他们的优秀。
遗珠很多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评奖并无严格的标准可言,任何的评选结果都难免挂一漏万,遗珠无数。国外最权威的文学奖,无论是诺贝尔奖这种世界性的奖项,还是布克奖、龚古尔奖、普利策奖这种区域奖项,都能数出一堆被遗漏的名家名作。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茅盾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无论他的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还是长篇《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蜚声文坛,享誉国际。但余华既没有得过茅盾文学奖也没有拿过鲁迅文学奖。
评论家孟繁华对此的理解是:“其实拿到茅盾奖的作家又有几个被人长期记住了呢?”孟繁华认为,余华的国际认可度高于国内认可度,而国际上的高度赞誉是对余华更好的认可。
许多读者认为“余华是写小人物的圣手”,无论是《活着》中的福贵,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余华将这些小人物写的很生动,并且将小人物和大历史很好的衔接起来,实现了现实与荒诞的成功对接。
对于余华没有得到国内重量级的文学奖项一事,猜测声音不断,有人认为余华不断突破自身的写作态度造成他与众多奖项擦肩而过。
一部获奖作品不是因为反映现实,至少它不能够只“反映现实”。私以为好的文学作品,是要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给人以希望和光明,或者生活以外的想象,或者强烈情感共鸣。
也有的读者多年为余华愤愤不平,“余华不得奖不是他的损失,而是茅盾文学奖的损失。”
一碗水端不平,是文学奖难以避免的问题。茅盾文学奖的评判标准注定了一些创新型或者其他小说不能入围茅盾文学奖的大家庭,但它们的价值我们不应该遗忘。
“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初识王小波,很多人是从《黄金时代》开始的。从此之后,王二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出现在《革命时期的爱情》《阴阳两界》等众多小说中,而王小波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重要的人物。
从90年代开始,“王小波热”一直在持续着,曾经有句话广为流传,“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他的大众形象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其作品具有鲜明特点的叙事风格,另一方面则是他与李银河的情感生活,尤其是那本《爱你就像爱生命》的情书集,甚至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心中对于理想爱情的想象。
从这个层面来看,王小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而更像是个“精神符号”。你很难用具体的词语来将之概括出来,它似乎是个暗号,只要你读过王小波的书,你就能知道那是什么。
有人称王小波为“20世纪文坛的最美收获”,言外之意就是在说王小波是一个“异类”。就像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所言:“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人们都想成为特立独行的人,而这或许才是关于特立独行的最好解读,无需去努力成为谁,只不过是活成一个独立和自由的个体。这样看来是他不屑得奖,想当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不必“十全大补”
反观茅奖,40年来中国最好的长篇小说,几乎都被囊括其中。《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长恨歌》《尘埃落定》,这些作品至今还被人们喜爱。《钟鼓楼》《白门柳》《茶人三部曲》等颇具特色但并不出名的作品也被茅奖选入。虽每届都有遗憾,但很多遗珠作者也在后来获了奖,比如王蒙、张炜、莫言、刘震云等。
莫言毫无疑问是当今中国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丰乳肥臀》《檀香刑》参加了过几届茅盾文学奖,却都遭到淘汰。但是,这几部长篇小说比有些获奖的小说要畅销得多,也受到了“雪亮眼睛”的群众的认可。
有人说,苏童的《河岸》,比自己获奖的小说要好。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很多作家身上,比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炜就应该凭借《古船》获奖。
《古船》是张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典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它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虽未获奖,但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中,又有几个人不知道张炜的《古船》?
阎连科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但他获了卡夫卡文学奖。《日光流年》的封面上印有“与茅盾文学奖擦肩而过的巅峰杰作,这部作品同样堪称优秀。”
《狼图腾》作者姜戎是个“异类”。
《狼图腾》出版后,他就和出版社达成“契约”:不拍照、不录音、不接受任何采访。2008年初,《狼图腾》入围茅盾文学奖,姜戎竟紧急取消了自己的参评资格。
2014年《狼图腾》10周年之际,姜戎的夫人、著名作家張抗抗来为老公站台,但姜戎本人依然不愿露面,即便是电影《狼图腾》的导演让·雅克·阿诺此前想见他一面,也难。姜戎如此“另类”,张抗抗表示,多年来,她一直尊重丈夫的个人意愿。“他说我们家有一个人忙就够累了,他不想成为我这样的人。”
茅盾文学奖虽然遗漏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但是好在获奖的作家个个都是优秀的。回到茅盾生前最初的朴素愿望上去,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必“十全大补”,奖项的意义在于把文学置于闪光灯下,使文学与物理、化学平起平坐,使浸泡在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惟利主义的人们重新认识文学,重新审视和修复麻木的心灵,走上回家的路,寻找灵魂的归宿。
所以,茅奖之外,仍然精彩。
遗珠很多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评奖并无严格的标准可言,任何的评选结果都难免挂一漏万,遗珠无数。国外最权威的文学奖,无论是诺贝尔奖这种世界性的奖项,还是布克奖、龚古尔奖、普利策奖这种区域奖项,都能数出一堆被遗漏的名家名作。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茅盾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无论他的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还是长篇《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蜚声文坛,享誉国际。但余华既没有得过茅盾文学奖也没有拿过鲁迅文学奖。
评论家孟繁华对此的理解是:“其实拿到茅盾奖的作家又有几个被人长期记住了呢?”孟繁华认为,余华的国际认可度高于国内认可度,而国际上的高度赞誉是对余华更好的认可。
许多读者认为“余华是写小人物的圣手”,无论是《活着》中的福贵,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余华将这些小人物写的很生动,并且将小人物和大历史很好的衔接起来,实现了现实与荒诞的成功对接。
对于余华没有得到国内重量级的文学奖项一事,猜测声音不断,有人认为余华不断突破自身的写作态度造成他与众多奖项擦肩而过。
一部获奖作品不是因为反映现实,至少它不能够只“反映现实”。私以为好的文学作品,是要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给人以希望和光明,或者生活以外的想象,或者强烈情感共鸣。
也有的读者多年为余华愤愤不平,“余华不得奖不是他的损失,而是茅盾文学奖的损失。”
一碗水端不平,是文学奖难以避免的问题。茅盾文学奖的评判标准注定了一些创新型或者其他小说不能入围茅盾文学奖的大家庭,但它们的价值我们不应该遗忘。
“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初识王小波,很多人是从《黄金时代》开始的。从此之后,王二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出现在《革命时期的爱情》《阴阳两界》等众多小说中,而王小波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重要的人物。
从90年代开始,“王小波热”一直在持续着,曾经有句话广为流传,“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他的大众形象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其作品具有鲜明特点的叙事风格,另一方面则是他与李银河的情感生活,尤其是那本《爱你就像爱生命》的情书集,甚至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心中对于理想爱情的想象。
从这个层面来看,王小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而更像是个“精神符号”。你很难用具体的词语来将之概括出来,它似乎是个暗号,只要你读过王小波的书,你就能知道那是什么。
有人称王小波为“20世纪文坛的最美收获”,言外之意就是在说王小波是一个“异类”。就像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所言:“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人们都想成为特立独行的人,而这或许才是关于特立独行的最好解读,无需去努力成为谁,只不过是活成一个独立和自由的个体。这样看来是他不屑得奖,想当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不必“十全大补”
反观茅奖,40年来中国最好的长篇小说,几乎都被囊括其中。《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长恨歌》《尘埃落定》,这些作品至今还被人们喜爱。《钟鼓楼》《白门柳》《茶人三部曲》等颇具特色但并不出名的作品也被茅奖选入。虽每届都有遗憾,但很多遗珠作者也在后来获了奖,比如王蒙、张炜、莫言、刘震云等。
莫言毫无疑问是当今中国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丰乳肥臀》《檀香刑》参加了过几届茅盾文学奖,却都遭到淘汰。但是,这几部长篇小说比有些获奖的小说要畅销得多,也受到了“雪亮眼睛”的群众的认可。
有人说,苏童的《河岸》,比自己获奖的小说要好。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很多作家身上,比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炜就应该凭借《古船》获奖。
《古船》是张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典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它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虽未获奖,但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中,又有几个人不知道张炜的《古船》?
阎连科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但他获了卡夫卡文学奖。《日光流年》的封面上印有“与茅盾文学奖擦肩而过的巅峰杰作,这部作品同样堪称优秀。”
《狼图腾》作者姜戎是个“异类”。
《狼图腾》出版后,他就和出版社达成“契约”:不拍照、不录音、不接受任何采访。2008年初,《狼图腾》入围茅盾文学奖,姜戎竟紧急取消了自己的参评资格。
2014年《狼图腾》10周年之际,姜戎的夫人、著名作家張抗抗来为老公站台,但姜戎本人依然不愿露面,即便是电影《狼图腾》的导演让·雅克·阿诺此前想见他一面,也难。姜戎如此“另类”,张抗抗表示,多年来,她一直尊重丈夫的个人意愿。“他说我们家有一个人忙就够累了,他不想成为我这样的人。”
茅盾文学奖虽然遗漏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但是好在获奖的作家个个都是优秀的。回到茅盾生前最初的朴素愿望上去,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必“十全大补”,奖项的意义在于把文学置于闪光灯下,使文学与物理、化学平起平坐,使浸泡在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惟利主义的人们重新认识文学,重新审视和修复麻木的心灵,走上回家的路,寻找灵魂的归宿。
所以,茅奖之外,仍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