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1816年发生过什么大事件吗?“无夏的1816”,爱好地理、历史的人们对这个数字很敏感:1816年,印尼坦波拉火山大爆发,影响了全球气候,欧洲大陆寒冷异常,整个夏天见不到太阳。1816年,欧仁·鲍迪埃出生,“40后”的中国人都熟悉这个名字,唱着他的歌长大。那么作为音乐爱好者,不会不熟悉舒伯特——一位真正以卖曲生存的作曲家,1816年,舒伯特第一次作为作曲家拿到稿酬,一百维也纳弗罗里。参照1816年维也纳的购买力,保守一些换算,一百维也纳弗罗里相当于今天的三千五百欧元,可以让穷困的青年舒伯特过上几个月了。
1816年之前的舒伯特,除了在他父亲的学校当了一年多“助教”外,从没有固定收入,申请教堂乐师的职位遭拒绝,寄给出版社的谱子被退回,完成的一部部作品只能藏进抽屉…… 年轻的作曲家生活无着落,音乐和空气是他生存的唯一养料,如果不是朋友接济,连住宿和餐饮都无法保障。因此在拿到这笔一百维也纳弗罗里的稿酬时,舒伯特将这一“特殊事件”写进了日记:“…… 1816年6月17日,第一次为钱作曲。为纪念瓦特罗特教授命名日创作了由冯·卡林作词的《普罗米修斯康塔塔》,得到稿酬一百弗罗里……”
1816年,十九岁的舒伯特刚完成两首康塔塔《B大调男声四重唱》,作为庆祝老师萨列里担任宫廷乐师五十周年音乐会的献礼。因为是应景之作,其质量并不惊人,庆典之后再未上演。在这个无夏的1816年,舒伯特没有闲着,他创作了《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以及《C大调弥撒》。他为歌德的《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是年四月,将歌谱诚惶诚恐地寄给了他最崇拜的大诗人,但直至生命的终止都未收到歌德的任何回应。歌德早在1774年就作有《普罗米修斯》一诗,作为他的崇拜者,舒伯特在1816年时还不敢触碰“火神”,要不是冯·卡林拿着自己即兴作成的《普罗米修斯》来找他谱曲,《普罗米修斯康塔塔》还不会在这年诞生。
1816年7月是瓦特罗特教授(Heinrich Joseph Watterroth)的命名日,几位法律系大学生商量,决定送给教授一份音乐礼物,一个惊喜。在一次散步中,读法律的冯·卡林偶获灵感写出了普罗米修斯诗句,委托与自己并无深交的舒伯特谱曲。1816年7月24日,《普罗米修斯康塔塔》由全体法律系大学生担任演唱,作曲家亲自指挥,歌声在瓦特罗特教授家响起……今天,瓦特罗特教授家的外墙上仍悬挂着一面大理石牌子,纪念《普罗米修斯康塔塔》在这幢房子里的首演。
舒伯特研究人埃里希·德意志(Otto Erig Deutsch)本着对舒伯特文献负责的精神,更是出于对作曲家的忠实和热爱,寻觅到一切可寻觅的线索,给这支他自己从未见到、听过的康塔塔编上号:D451。事实确实如此,《普罗米修斯康塔塔》除了作曲家、演唱者、教授与参加庆典的客人们外,再没有一个人听到过,连乐谱都失踪了。难怪,舒伯特专家们都对这一作品保持缄默,不敢开口发表意见,提到1816年时不得已挤出三两句,均为“有迹象表明……”或“请参看埃里希·德意志记载……”云云,要不是教授家演出后《维也纳戏剧报》登载了那首题为《献给弗朗兹·舒伯特》的诗,还真没法证明有这么回事。诗里有这么几行:“啊,人类恸哭,狂飙之歌声;黑暗逝去,火神之抗争;神奇的火焰托起我上升;忧伤唤起喜悦,像闪烁的光芒,照亮我激动的胸膛…… ”这首诗由参加演唱的法律系学生冯·施莱希塔所作,虽然笔法不能算超级精彩,但它至少证明了《普罗米修斯康塔塔》确实曾经存在,作曲者为弗朗兹·舒伯特,并得以上演,尽管在小范围内。
普罗米修斯,伊亚佩托斯之子,克洛诺伊的侄子,宙斯的敌人,光的化身。他把火带给了人类,教他们自由地思考,成为“用自己脑子去思考的自由人”,启发他们敢于蔑视神。1774年歌德作《欧罗米修斯颂歌》为先驱,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步后,作曲家贝多芬、李斯特、马勒、斯克里亚宾、奥尔夫和诺诺等更是不怕输给老前辈,一定要再次用自己的音乐向火神表达敬畏。这些作品主题相同却精神各异,发出奇光异彩,给听觉带来无限享受。1816年,贝多芬经历了一个小小的“创作危机”,舒伯特却仿佛有缪斯陪伴,才思奔涌,创作了《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谁如此孤寂》《摇篮曲》《夕阳颂》等艺术歌曲、歌剧《保证》的第一、第二幕,还起草了《受难曲》《清唱剧》以及大量器乐作品。两百年前,在那个寒冷昏暗的无夏之年,火神普罗米修斯再次唤醒人们遥远的遐想,舒伯特正值二九年华,踌躇满志,胸中无限热情正待倾吐,头脑中千思万绪欲升华为乐曲,普罗米修斯这个永恒的主题激发起他的创作灵感,可以说冯·卡林和他的诗句来的正是时候,短短几星期,乐神乐旨便跃然谱纸上。
三年后,舒伯特再创新篇——给歌德伟大诗句插上音乐的翅膀,是艺术成熟之见证。“……让乌云遮住天空吧,宙斯……”这首降B大调杰作形式新颖,手法大胆,以自由说唱形式与独唱穿插,热烈的大调与抒情的小调相伴,充满暴风骤雨和神圣崇拜,歌唱旋律跌宕起伏,钢琴伴奏渲染气氛,刚柔相接,两种音色融为一体。近一百年后,马克思·雷格给这部不朽的声乐作品《普罗米修斯康塔塔》做了管弦乐配器。
多年后,十八岁的舒曼在日记中写道:“……它(《普罗米修斯康塔塔》)如此清澈,猛一听让人感到难以捉摸,与贝多芬十分相像……”贝多芬是舒伯特一生的偶像、精神导师,舒伯特创作了许多作品献给大师,后来他甚至鼓足勇气拉响了大师家的门铃,将作品亲自递到他的手中。舒伯特1816年创作的《普罗米修斯康塔塔》我们肯定是无法听到了,两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漫步于维也纳公墓,满怀崇敬地站在舒伯特墓碑前时,不禁想说“闪烁的光芒,照亮我激动的胸膛”。与舒伯特墓在一起的另外两位作曲家是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维也纳音乐先辈,如火神普罗米修斯,将光亮带给人间,让音乐给人们自由浪漫的遐想,成为“用自己耳朵去倾听的自由人”。普罗米修斯之火照亮大地,作曲家的乐音温暖了心灵。
1816年之前的舒伯特,除了在他父亲的学校当了一年多“助教”外,从没有固定收入,申请教堂乐师的职位遭拒绝,寄给出版社的谱子被退回,完成的一部部作品只能藏进抽屉…… 年轻的作曲家生活无着落,音乐和空气是他生存的唯一养料,如果不是朋友接济,连住宿和餐饮都无法保障。因此在拿到这笔一百维也纳弗罗里的稿酬时,舒伯特将这一“特殊事件”写进了日记:“…… 1816年6月17日,第一次为钱作曲。为纪念瓦特罗特教授命名日创作了由冯·卡林作词的《普罗米修斯康塔塔》,得到稿酬一百弗罗里……”
1816年,十九岁的舒伯特刚完成两首康塔塔《B大调男声四重唱》,作为庆祝老师萨列里担任宫廷乐师五十周年音乐会的献礼。因为是应景之作,其质量并不惊人,庆典之后再未上演。在这个无夏的1816年,舒伯特没有闲着,他创作了《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以及《C大调弥撒》。他为歌德的《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是年四月,将歌谱诚惶诚恐地寄给了他最崇拜的大诗人,但直至生命的终止都未收到歌德的任何回应。歌德早在1774年就作有《普罗米修斯》一诗,作为他的崇拜者,舒伯特在1816年时还不敢触碰“火神”,要不是冯·卡林拿着自己即兴作成的《普罗米修斯》来找他谱曲,《普罗米修斯康塔塔》还不会在这年诞生。
1816年7月是瓦特罗特教授(Heinrich Joseph Watterroth)的命名日,几位法律系大学生商量,决定送给教授一份音乐礼物,一个惊喜。在一次散步中,读法律的冯·卡林偶获灵感写出了普罗米修斯诗句,委托与自己并无深交的舒伯特谱曲。1816年7月24日,《普罗米修斯康塔塔》由全体法律系大学生担任演唱,作曲家亲自指挥,歌声在瓦特罗特教授家响起……今天,瓦特罗特教授家的外墙上仍悬挂着一面大理石牌子,纪念《普罗米修斯康塔塔》在这幢房子里的首演。
舒伯特研究人埃里希·德意志(Otto Erig Deutsch)本着对舒伯特文献负责的精神,更是出于对作曲家的忠实和热爱,寻觅到一切可寻觅的线索,给这支他自己从未见到、听过的康塔塔编上号:D451。事实确实如此,《普罗米修斯康塔塔》除了作曲家、演唱者、教授与参加庆典的客人们外,再没有一个人听到过,连乐谱都失踪了。难怪,舒伯特专家们都对这一作品保持缄默,不敢开口发表意见,提到1816年时不得已挤出三两句,均为“有迹象表明……”或“请参看埃里希·德意志记载……”云云,要不是教授家演出后《维也纳戏剧报》登载了那首题为《献给弗朗兹·舒伯特》的诗,还真没法证明有这么回事。诗里有这么几行:“啊,人类恸哭,狂飙之歌声;黑暗逝去,火神之抗争;神奇的火焰托起我上升;忧伤唤起喜悦,像闪烁的光芒,照亮我激动的胸膛…… ”这首诗由参加演唱的法律系学生冯·施莱希塔所作,虽然笔法不能算超级精彩,但它至少证明了《普罗米修斯康塔塔》确实曾经存在,作曲者为弗朗兹·舒伯特,并得以上演,尽管在小范围内。
普罗米修斯,伊亚佩托斯之子,克洛诺伊的侄子,宙斯的敌人,光的化身。他把火带给了人类,教他们自由地思考,成为“用自己脑子去思考的自由人”,启发他们敢于蔑视神。1774年歌德作《欧罗米修斯颂歌》为先驱,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步后,作曲家贝多芬、李斯特、马勒、斯克里亚宾、奥尔夫和诺诺等更是不怕输给老前辈,一定要再次用自己的音乐向火神表达敬畏。这些作品主题相同却精神各异,发出奇光异彩,给听觉带来无限享受。1816年,贝多芬经历了一个小小的“创作危机”,舒伯特却仿佛有缪斯陪伴,才思奔涌,创作了《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谁如此孤寂》《摇篮曲》《夕阳颂》等艺术歌曲、歌剧《保证》的第一、第二幕,还起草了《受难曲》《清唱剧》以及大量器乐作品。两百年前,在那个寒冷昏暗的无夏之年,火神普罗米修斯再次唤醒人们遥远的遐想,舒伯特正值二九年华,踌躇满志,胸中无限热情正待倾吐,头脑中千思万绪欲升华为乐曲,普罗米修斯这个永恒的主题激发起他的创作灵感,可以说冯·卡林和他的诗句来的正是时候,短短几星期,乐神乐旨便跃然谱纸上。
三年后,舒伯特再创新篇——给歌德伟大诗句插上音乐的翅膀,是艺术成熟之见证。“……让乌云遮住天空吧,宙斯……”这首降B大调杰作形式新颖,手法大胆,以自由说唱形式与独唱穿插,热烈的大调与抒情的小调相伴,充满暴风骤雨和神圣崇拜,歌唱旋律跌宕起伏,钢琴伴奏渲染气氛,刚柔相接,两种音色融为一体。近一百年后,马克思·雷格给这部不朽的声乐作品《普罗米修斯康塔塔》做了管弦乐配器。
多年后,十八岁的舒曼在日记中写道:“……它(《普罗米修斯康塔塔》)如此清澈,猛一听让人感到难以捉摸,与贝多芬十分相像……”贝多芬是舒伯特一生的偶像、精神导师,舒伯特创作了许多作品献给大师,后来他甚至鼓足勇气拉响了大师家的门铃,将作品亲自递到他的手中。舒伯特1816年创作的《普罗米修斯康塔塔》我们肯定是无法听到了,两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漫步于维也纳公墓,满怀崇敬地站在舒伯特墓碑前时,不禁想说“闪烁的光芒,照亮我激动的胸膛”。与舒伯特墓在一起的另外两位作曲家是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维也纳音乐先辈,如火神普罗米修斯,将光亮带给人间,让音乐给人们自由浪漫的遐想,成为“用自己耳朵去倾听的自由人”。普罗米修斯之火照亮大地,作曲家的乐音温暖了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