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续权之再审视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iser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中规定了追续权制度。探明追续权之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追续权制度,发现追续权制度面临权利义务的分配失衡、损害对现有物权制度、权利救济遭遇困境等法理不正当以及必要性缺失、可行性不足、实际影响有限等现实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建议我国暂缓追续权入法的进程。
  关键词:追续权;法理正当性;现实合理性
  一、问题之缘起
  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制定于1990年,2001年、2010年经历两次修改。2012年,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即已启动,然而至今仍未颁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新版著作权法的修改仍然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否将艺术作品的追续权纳入新著作法即属其列。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虽然三易其稿,但是每稿均将艺术作品追续权纳入其中。例如草案第三稿第十二条对追续权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①。
  所谓追续权,也称延续权,是艺术家及其继承人就其艺术品原件的再次销售获取一定比例收益的权利。追续权制度缘起于法国,欧陆各国均采纳并加以完善。
  俄罗斯、印度、埃及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在著作权法等法律规范中规定了追续权制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欧洲大陆同样作为世界艺术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国,除了加州等少数几个州以外,均未明确追续权制度。因此,在我国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之际,有必要对追续权作重新审视,以探清究竟。
  二、追续权之构造
  博登海默认为:“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理性和清楚地思考法律问题。”因此,厘清追续权之构造,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该制度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学界对追续权的构造已达成以下共识:第一,追续权主体分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追续权的权利主体为作者及其繼承人,义务主体为艺术作品的转售者。第二,追续权的客体为艺术作品原件;第三,追续权的行使限于一定的条件,即公开转售之情形;第四,追续权的行使方式为授权或委托第三方组织行使。第五,追续权不得放弃、转让,且有一定的保护期限。
  三、追续权之法理正当性审视
  (一)权利义务的分配失衡
  有学者认为,追续权的法理正当性既非罗马法意义上的非常损失规则亦非德国民法上的暴利行为,而是“法律在自由与公平价值之间的一种平衡”。事实上,在追续权的权利义务分配中,作为追续权权利主体的作者,享有从作品原件升值过程中获取一定比例的利益的权利,却并不承担任何的义务;作为追续权义务主体的转售者,只负担支付一定比例的收益给作者的义务,却并无任何额外的权利。权利与义务是孪生兄弟,有权利而无义务,有义务而无权利,皆是不公平的体现,违背了基本的法理。因此,毋论自由的保障,公平显已不可能,因此达到自由与公平的平衡必然沦为空谈。艺术作品不可能永远都是升值的,在现实中,收藏艺术作品而亏本的亦屡见不鲜。如果非要达至公平,则在艺术商所持有的艺术作品贬值拍卖时,艺术商应有权利向作者(负有该义务)索取原先支付的一定比例的报酬。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权利义务的对等。然而,遍观诸国,未有如此规定的,更无如此实施的。退一步讲,即便如此规定并实施,追续权便无法达到保障作者收益,刺激其创作的初衷,其存在的意义必然消失。
  (二)损害对现有物权制度
  有学者认为追续权的客体是作品而非作品的载体,以求避免追续权人主张权益时侵害物权的物权。然而,此设想固然很好,却忽略了当前各国对追续权的规定之一就是追续权只针对原件和手稿才发挥效用。更何况,若将其客体理解为作品,那么意味着,作品的高仿品在拍卖中升值,作者亦得主张追续权,则与现行通行规定相违背。作品与作品原件二者是不可分离的。追续权的客体是作品的原件。作品原件属于物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追续权应当受《物权法》的规制。
  (三)权利救济遭遇困境
  追续权既不是传统的著作权,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物权。那么,当追续权的义务主体不履行此义务时,作为权利主体的作者可否依照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获得救济?又或者可否依照现行《著作权法》第七十二条相关规定获得救济?此外,当追续权保护的艺术品原件只有唯一的载体时,如果他人灭失了该原件,即意味着权利人丧失了追续权。这种情形下,表面上看侵害的是所有权,但追续权的功能无法实现,权利人因为载体的灭失,无法再获得收益。此时,权利人能否获得救济?若获得救济,作为物权人的作品持有者,是否需要补偿权利人的利益损失?这一系列的权利救济的实现均面领着重大的困难。
  综上,追续权在法理上并不具有正当性。那么现行追续权的发展是否获得了现实情况的有力支撑呢?
  四、追续权之现实合理性审视
  (一)追续权制度之实施必要性缺失
  追续权源起法国,制度设计之初,大批优秀的艺术家生活窘迫,靠出卖自己创作的艺术品谋生,但由于尚未出名,其作品往往以非常低的价格成交,历经多年以后,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肯定,转售价格也不断攀升,而在这一过程中获利最多的应属艺术品销售商们,艺术家无法从后续的转售过程中获得其应有的利益。为了改变艺术家与艺术品销售商之间的这种付出与收入之间的严重失衡状态,法国于1920年率先引入追续权制度,赋予了艺术家可以从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品原件的再次销售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因此,从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追续权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艺术家的生活,激励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他国毋论,就中国而言,固然可能有少数艺术工作者仍处于贫困状态,但艺术创作者多处于社会的中上阶层已是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追续权制度继续存在的意义已经缺失。如果从保障作者的权益而言,更好的方式应该是规范首次交易,使作者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不是以行使追续权的方式事后弥补。
  (二)追续权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不足
  追续权虽然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发展出完全成熟的操作模式。在追续权的客体上,就有将音乐作品、文字作品,乃至传统文化作品纳入其中。在获取收益的方式上各国也不尽相同,有主张按照阶梯比例提取的,例如欧盟;有主张按照固定比例抽成的,例如俄罗斯、德国等;有主张按照一定的阶梯比例设定。然而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更好,难以定论。此外,追续权还涉及遗赠者是否可以成为权利主体、限定条件等等。   另外,各国的通行做法是将作者主张追续权限于“公开转售”的情形。如此一来,艺术拍卖市场必然受到波及。艺术商将采取私下转售的方式交易艺术作品,以求避开支付一定比例收益给作者的义务。
  (三)追续权制度的实际影响有限
  不少作者的主张是,欧盟诸国的艺术市场并未因实施追续权而产生重大的波折,而是保持了一贯的繁荣。从而断定中國采用追续权制度也必然如此。同时,他们还指出,中国现在的艺术市场方兴未艾,一旦采用该制度必然更加蓬勃向上。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臆测。他国如何并不能代表我国如何;此外,如果我们不采用追续权制度,是否意味着方兴未艾的艺术市场将会面临寒冬呢,恐怕也不是。
  追续权的实际影响范围有限,主要只涉及近现代和当代画家。据估计,我国艺术品市场上的这部分画家,市场表现较稳定和市场流通力较高者不过百位,他们不需要依靠追续权来维持生活。其他绝大部分画家则希望通过拍卖市场来推广作品,追续权将使他们的作品遭阻。追续权挫伤了艺术品经销商购买年轻艺术家和那些没有地位的艺术家作品的积极性。
  五、余论
  笔者认为,从法理正当性和现实合理性两个角度出发,追续权入法恐应暂缓或者直接放弃。当然,不采用追续权制度,并不意味着就不能保障作者的应有权益,就不能保障我国艺术市场的繁荣。“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迫续权的保护呈现出一种二元格局。一方面,追续权虽然没有在联邦立法中以成文法的方式确认下来,但是,当事人可以通过合同形式加以约定,以确定这种权利的归属。因此,追续权可以寻求到一种契约法上的保护。”这对我国探索并形成特色的艺术作品作者权益保护的新道路或者能够有所启发,而不是顺应“世界追续权”的潮流。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第十二条规定:“美术、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文字、音乐作品的手稿首次转让后,作者或者其继承人、受遗赠人对原件或者手稿的所有人通过拍卖方式转售该原件或者手稿所获得的增值部分,享有分享收益的权利,该权利不得转让或者放弃不可剥夺,其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其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承认中国作者享有同等权利的,享有前款规定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李雨峰.论追续权制度在我国的构建——以《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为中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1).
  [2]李岩.美国追续权制度:立法演进与理论解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04.
  [4]刘春霖.追续权的立法构想[J].河北法学,2013(4).
  [5]李雨峰.我国设立追续权制度的必要性[J].中国版权,2012(6).
  [6]戴哲.论追续权之客体[J].中国版权,2016(6).
  [7]戴哲.追续权立法研究——以艺术市场信息获取障碍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8]邹国雄,丁丽瑛.追续权制度研究[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4(1).
  作者简介:
  王佩意(1994~ ),女,南京工业大学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法不溯及既往是现代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在保障社会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纽伦堡审判的一开始就面临着法律溯及既往 (ex post facto law) 抗辩的困扰,在纽伦堡国际法庭的努力下,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顺利实现了对战犯的审判,从而申张了正义,但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法不溯及既往制度本质的反思。正义是创立法不溯及既往制度的初衷,也是此制度的适用目的,从而,此制度的适用不能违背其初
期刊
摘 要:当前,在国企改革“1+N”的政策體系推动下,国企改革进入深化施工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作为改革重要手段,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升级、加速落地;平台公司作为特殊类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其他所有制经济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更加有效推动平台公司转型发展,顺应国资国企改革和平台公司转型发展趋势。本文在梳理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政策要求和实现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
期刊
摘 要:竞价排名是互联网搜索引擎上发展出的一种新兴商业推广模式,在法律上具有正当性,但实际运营中却往往涉及到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竞价排名的侵权主体主要包括推广商和搜索服务提供商两类;依据侵权行为对商标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显性使用和隐性使用。本文通过分析腾讯诉六间房“全民K歌”案,引入“售前混淆”和“间接侵权”理论,讨论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视野下,在竞价排名行为中对商标权人、搜索服务商和推广商
期刊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第18号,是第一个涉及劳动法领域的指导性案例,该案系因“末位淘汰制”引发的不能胜任解除劳动合同的纠纷,在司法实践中该类案件大量存在,但因立法中并没有关于该问题的规定,所以最高人民法院以“指导案例”的形式对此回应。该案例旨在明确用人单位不能仅因劳动者在考核中居于末位而认定劳动者不胜任工作,但对于如何判定不能胜任、“末位淘汰”与“不能胜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未作出回答,而这
期刊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国内首例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案进行了宣判,这是人民法院首次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进行正面回应。本文从“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构成作品”和“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利归属”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裁判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可以将符合“独创性”标准的人工智能生成物纳入著作权法中“作品”的范畴,
期刊
摘 要:村务监督委员会自建立以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运行中还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督的主动性、氛围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唯有从制度、效率及生态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民自治中的“探头”作用,有效减少和遏制基层腐败的空间。  关键词: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自治;“探头”作用  村务监督委员会是指由广大村民选举代表,用以监督管理农村事务的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兼会)和村党
期刊
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是通过规范证券公司金融产品的销售行为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的一个原则。2019年3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本交易特别规定》第二章第三条规定:“(一般规定)科创板股票交易实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一特别规定的出台使得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那么从法經济学的角度来看,投资适当性管理是否存在原理的支撑?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本交易特别规定》文本进
期刊
摘 要:福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法学家,其研究与著述跨越学科藩篱,对法学问题的论述角度多元,思辨复杂。因此,研究福柯对法学问题的论证思路宜从细节入手,剖析其切入领域、逻辑纹路、分析方法、语义研究等方面的特征。《规训与惩罚》是福柯创作的一部法律制度史,运用谱系学的历史方法书写而成,清晰、成熟地展现了福柯的法学问题研究思路,通过对该书进行上述角度的分析,可以较有代表性地梳理出福柯如何达成其针对法学问题的研
期刊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提出了“定期金赔偿方式”,但是由于只是规定了“因非高压电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可以参照”处理,致使这一体现公平的赔偿方式未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相应的采用。理论界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人未来损失的赔偿支付方式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其原因在于对定期金支付方式的目的和性质认识模糊、界定不清。  关键词:定期金赔偿;人身损害;支付方式  一、
期刊
摘 要:法律公正作为人类社会始终向往的价值目标之一,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法律正义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价值体现。法律公正也是中西方的共同价值追求,但双方的偏重点各有不同。本文将就这一课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传统法律正义价值;实体正义;程序正义;法律价值比较  一、中国传统的法律正义追求:实体正义  (1)夏商周的实体正义观念。习惯法是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的主要表现。在法律内容方面,法律合并,惩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