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这一社会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危害,本文试就这一现象的危害、成因解决办法略做探讨,其中解决办法主要涉及发挥教育的特有功能。
关键词:男孩子 阳刚之气 危害性 原因 教育
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这一社会现象日益引起关注。
无需统计数据佐证,作为一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敢于挑战、越挫越勇、渴望突破、张扬外显的男性特质在越来越多的男孩子身上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阴柔内敛的气质,甚至胆小、退缩、依赖、推卸、狭隘、软弱、因循、保守的消极性格正在日益侵蚀男孩子的心性,这些情商的退化势必会影响个体的积极发展,更有专家学者在这种趋势日深的情形之下预见到了更深层次的、属于社会和民族的潜在危机,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认识这一趋势的危害性:
1、个人成就会因性格绵软受到限制。
2、家庭负担会因性格绵软日益沉重。
3、社会发展会因性格绵软失去动力。
4、民族复兴会因性格绵软走向停滞。
所以,任由这一趋势发展下去是危害极大的。而这一危机形成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内容的沿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本身崇尚“温文尔雅”,主张顺从和中庸,“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在民主法治有待健全的变革时期,“听话” “明哲保身”才有更大可能博得上位。在全民阴柔的大环境下,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是一种必然。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校教育也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在学校内被普遍认可的是听老师话的、安静的、不提意见的学生,敌视相反的“乖戾”学生,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挑战意识的潜能发挥。
在学校教育以分数为标准的具体评价层面上,男孩子往往处于劣势,因为男孩子爱动脑、爱挑战、爱运动、爱创新,这些行为倾向都与刻板的考试制度存在严重冲突,男孩子特长得不到发挥,长期在学校得不到正面的评价,成就感缺失使中国男孩子逐渐妥协、消沉,甚至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而家庭教育又往往与学校教育形成了默契,共同构筑起男孩的牢笼。
此外,具体环境也不利于男孩子的成长。每个人的背后都藏着另一个性别的特质,心理学家荣格指出,人格中有两个原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前者指男人身上具有的女性特质,当阿尼玛高度集中时,男人就容易变得激动,忧郁,嫉妒,虚荣;而阿尼姆斯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当它高度集中时,会使女性赋予进攻性,追求权力,并引起内心冲突.如果两种特质发展不平衡,则会引发女人阳性化,男人阴性化。如果一个女孩从小生活在男性环境之中,那么她可能去学习男性的言行甚至着装,形成类似男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而反之亦然。这正是当前男孩子的环境困境之一,在父亲操劳生计无暇教育交流的家庭氛围之下,父亲角色的缺失往往导致男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胆量。而这一问题并没有在男孩子走出家庭走向学校之后得到改善,男老师比例亟待提高。
再有,溺爱的普遍存在、挫折教育的缺失、教育内容选择的不合理也会导致男孩子阳刚之气的日益萎靡。
解决如上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大量时间,更需要的是一种危机感和一种正确的认识,我们不能因为繁复就将其搁置,那是对民族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必须大有作为。
改变教师性别比例结构并不难,行政干预即可做到,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男孩子的危机,因为根本问题不是谁来教孩子,而是怎么教孩子、教孩子什么。孟子、岳飞都是母亲教出来的大丈夫。改变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动起来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当前的中小学更多的像是为老年人设立的养老机构,片面追求安静,学校的体育教育处在涣散状态,更多的体育活动只能由学生自发开展,而且受到各种限制。课外实践活动时间更是完全被应试训练挤占。现在还有多少中小学敢于开展春游、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体验教育在学校从来都是纸上谈兵。
二、学校教育应该区分性别
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曾感叹学校:“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个人区别尚大,更何况是性别之间的差别。略举简单的例子,男孩子比同龄女孩子读写能力发育相对滞后,男孩子在语言表达及形象思维方面的能力也逊于女孩子。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居然长时间无视这种天然的差别,男孩子女孩子学的东西、评价的标准居然完全一样。难怪有一句略先偏激的话: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我们能不能在充分研究男女生理、心智、能力等诸方面区别的基础之上,把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一下性别上的区分,制定出适合彼此特长的教育规划呢?
三、将挫折教育纳入学校教育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挫折教育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给予挫败感,因为这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换言之,挫折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保持心理平衡,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四、教材内容亟待调整
作为学校教育最主要载体的教材,虽然屡经变革,但是范围仍旧过于狭隘。自然科学类学科知识更新不及时,生活化、操作性和探索性不足。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材更是缺乏思辨色彩。而在培养孩子性格上最具熏陶效果的语文学科的教材又是如何呢?几乎被温情和忧伤全部占领,鲁迅的阵地也被日益削减。具有批判精神的、或者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内容越来越少,有豪放气质、进取精神的作品比例严重不足。一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居然被冠以“血腥”而难逃被砍掉的厄运,试问,让鲁提辖和镇关西坐下来绅士地谈一谈才符合中国人的精神吗?难道一个中学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吗?难道一个中学生不能判断文中的店小二是否无辜吗?学生的进步空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主观臆断断送!
中国人不能失掉自信力,中国男孩子不能失掉阳刚之气。教育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男孩子 阳刚之气 危害性 原因 教育
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这一社会现象日益引起关注。
无需统计数据佐证,作为一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敢于挑战、越挫越勇、渴望突破、张扬外显的男性特质在越来越多的男孩子身上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阴柔内敛的气质,甚至胆小、退缩、依赖、推卸、狭隘、软弱、因循、保守的消极性格正在日益侵蚀男孩子的心性,这些情商的退化势必会影响个体的积极发展,更有专家学者在这种趋势日深的情形之下预见到了更深层次的、属于社会和民族的潜在危机,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认识这一趋势的危害性:
1、个人成就会因性格绵软受到限制。
2、家庭负担会因性格绵软日益沉重。
3、社会发展会因性格绵软失去动力。
4、民族复兴会因性格绵软走向停滞。
所以,任由这一趋势发展下去是危害极大的。而这一危机形成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内容的沿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本身崇尚“温文尔雅”,主张顺从和中庸,“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在民主法治有待健全的变革时期,“听话” “明哲保身”才有更大可能博得上位。在全民阴柔的大环境下,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是一种必然。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学校教育也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在学校内被普遍认可的是听老师话的、安静的、不提意见的学生,敌视相反的“乖戾”学生,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挑战意识的潜能发挥。
在学校教育以分数为标准的具体评价层面上,男孩子往往处于劣势,因为男孩子爱动脑、爱挑战、爱运动、爱创新,这些行为倾向都与刻板的考试制度存在严重冲突,男孩子特长得不到发挥,长期在学校得不到正面的评价,成就感缺失使中国男孩子逐渐妥协、消沉,甚至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而家庭教育又往往与学校教育形成了默契,共同构筑起男孩的牢笼。
此外,具体环境也不利于男孩子的成长。每个人的背后都藏着另一个性别的特质,心理学家荣格指出,人格中有两个原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前者指男人身上具有的女性特质,当阿尼玛高度集中时,男人就容易变得激动,忧郁,嫉妒,虚荣;而阿尼姆斯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当它高度集中时,会使女性赋予进攻性,追求权力,并引起内心冲突.如果两种特质发展不平衡,则会引发女人阳性化,男人阴性化。如果一个女孩从小生活在男性环境之中,那么她可能去学习男性的言行甚至着装,形成类似男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而反之亦然。这正是当前男孩子的环境困境之一,在父亲操劳生计无暇教育交流的家庭氛围之下,父亲角色的缺失往往导致男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胆量。而这一问题并没有在男孩子走出家庭走向学校之后得到改善,男老师比例亟待提高。
再有,溺爱的普遍存在、挫折教育的缺失、教育内容选择的不合理也会导致男孩子阳刚之气的日益萎靡。
解决如上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大量时间,更需要的是一种危机感和一种正确的认识,我们不能因为繁复就将其搁置,那是对民族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必须大有作为。
改变教师性别比例结构并不难,行政干预即可做到,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男孩子的危机,因为根本问题不是谁来教孩子,而是怎么教孩子、教孩子什么。孟子、岳飞都是母亲教出来的大丈夫。改变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动起来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当前的中小学更多的像是为老年人设立的养老机构,片面追求安静,学校的体育教育处在涣散状态,更多的体育活动只能由学生自发开展,而且受到各种限制。课外实践活动时间更是完全被应试训练挤占。现在还有多少中小学敢于开展春游、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体验教育在学校从来都是纸上谈兵。
二、学校教育应该区分性别
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曾感叹学校:“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个人区别尚大,更何况是性别之间的差别。略举简单的例子,男孩子比同龄女孩子读写能力发育相对滞后,男孩子在语言表达及形象思维方面的能力也逊于女孩子。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居然长时间无视这种天然的差别,男孩子女孩子学的东西、评价的标准居然完全一样。难怪有一句略先偏激的话: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我们能不能在充分研究男女生理、心智、能力等诸方面区别的基础之上,把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一下性别上的区分,制定出适合彼此特长的教育规划呢?
三、将挫折教育纳入学校教育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挫折教育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给予挫败感,因为这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换言之,挫折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保持心理平衡,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四、教材内容亟待调整
作为学校教育最主要载体的教材,虽然屡经变革,但是范围仍旧过于狭隘。自然科学类学科知识更新不及时,生活化、操作性和探索性不足。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材更是缺乏思辨色彩。而在培养孩子性格上最具熏陶效果的语文学科的教材又是如何呢?几乎被温情和忧伤全部占领,鲁迅的阵地也被日益削减。具有批判精神的、或者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内容越来越少,有豪放气质、进取精神的作品比例严重不足。一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居然被冠以“血腥”而难逃被砍掉的厄运,试问,让鲁提辖和镇关西坐下来绅士地谈一谈才符合中国人的精神吗?难道一个中学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吗?难道一个中学生不能判断文中的店小二是否无辜吗?学生的进步空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主观臆断断送!
中国人不能失掉自信力,中国男孩子不能失掉阳刚之气。教育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